《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费)祎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
费祎被刺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国家战略再起了大变动,蜀国鹰派势力的抬头。这件事单从《费祎传》来看,只是一次偶发事件。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联系到一起,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么简单了。
刺杀费文伟的那个郭循,其实是个有来头的人。姜维在进攻西平的时候,将任魏中郎的郭循捉获,后来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要知道,这可是马超、吴懿、向郎曾经做过的位置,足见蜀国对其殊遇之重,不亚于对待夏侯霸。
但是这个人身在蜀营心在魏,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足见此人用心良苦,先以恭顺态度取得蜀国的信任,然后再企图刺杀刘禅。最后虽然刘禅没杀掉,总算也拼着性命干掉了蜀国的一名大员。最后连魏国都感动不已,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
郭循的费祎刺杀行动,无论时间、地点还是出手的时机,都拿捏的非常准确。很明显并非是心血来潮之举,而是经过了周密策划的。无论如何,这都并非是一起偶然事件。在这其中,有一个人非常值得怀疑,那就是姜维。
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鹰派,而后者则是坚持保守战略的鸽派。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可以说姜维被费祎压制的很惨。费祎死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事实上也是如此,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短短一行字,姜维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换句话说,费祎的死,姜维是有着充分的动机。
《姜维传》裴注里有载: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就是说姜维这个人,对功名很执著,而且不象〈三国演义〉里一样是个楞青头,反而很有城府,好“阴养死士”。至于偷着搜罗这些死士是做什么用的,就不好说了。再回过头来仔细研究郭循的履历我们会发现。最初将他带进蜀中的人,恰好正是姜维,而郭循的所做所为,也完全符合死士的行为模式:他在众目暌睽的岁初大会上刺杀了费文伟,摆明了他自己就是拼个同归于尽,不想活着回去。这两条证据合在一起推测,再加上动机的充分性,结论就不难得出。
综合上述种种迹象不难发现,整个刺杀事件的形成是这样:最初是姜维拿获了魏中郎将郭循,并收罗了他做为自己的死士。而郭循出于自己的想法(刺杀汉主),也答应与姜维合作,于是两个人为了各自的目的达成了协议。郭循一面表面上表示恭顺,并得到了左将军的高位与高层的信任,一面暗中伺机刺杀汉主(这个想法姜维也许并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未必会认真去阻止)。当他发现机会实在太少的时候,就把目标转向了“信新附太过”的政界一把手费文伟,而这正是姜维的初衷。结果岁末大会上,他们两个人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
虽然缺乏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姜维与这起刺杀事件有什么牵连,历史资料也只给出了残缺不全的几个点,但从动机、能力、条件和其一贯作风中仍旧可以推测的出姜维与费祎之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然而三国演义里看姜维,怎么看怎么一个忠志之士,怎么看怎么一个血染征袍为武侯。其实历史上的事是非非都只有那些写书的人的片面之词,人心叵测,姜维到底在想什么 到底有什么样的最终目的
不过,不管姜维怎么样,他在我心中永远都是英雄,历史容许阴谋,宽容阴谋。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姜维被魏军所杀。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
魏军五路伐蜀,等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
而此时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
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邓艾也被田续杀害。
扩展资料: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
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
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姜维
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中,几乎算作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这也都得益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姜维,虽然是魏国人,但后来投降蜀汉,可以算作是诸葛亮培养出来的传人。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次数更比诸葛亮还要多。但是尽管如此,也没能阻止蜀汉灭亡的脚步,而且综合来看,姜维也不算是有太大的功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到姜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诸葛亮死后把毕生所学传给姜维,不过说来奇怪,姜维一生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功绩,至少后人数不出太多成绩,反而是姜维的失败,倒有一大堆。诸葛亮死后,蜀国在费祎的主持下,开始休养生息,期间姜维数次打算带兵北伐,但费祎都不同意,每次都把姜维的兵力控制在一万以下,久而久之姜维跟费祎之间闹其了矛盾。
费祎是三国后期蜀国名相,跟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诸葛亮生前对他非常器重,不过在费祎身上有一个历史悬案,就是他的死亡至今是个未解之谜。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费祎是被一个叫郭修的刺杀身亡的,而郭修是魏国派过来的间谍,但此事在史料中迷雾重重,因为在魏国那边史料记载,只有一个叫郭循的人,而且据说刺杀费祎的人又叫郭脩。
我们暂且把刺杀费祎的人叫郭循,他原本是魏国凉州人,有一次姜维在外作战,把他俘虏带回蜀国,后来郭循投降了蜀国,但不久就刺杀了费祎,于是有人推测,郭循是魏国派到蜀国的无间道卧底。
当时费祎是蜀国重臣,如果郭循刺杀了他,在魏国看来可算大功一件,后来魏国的确下诏书给他褒奖,但仔细一看这里面有问题,费祎是当年正月被刺杀的,而褒奖郭循的诏书是当年八月份才下达的。如果郭循真是卧底,说魏国不可能七个月后才知道他立了大功,而陈寿对于这一段记载,非常的模糊,作为史学家最忌讳的就是模棱两可,让后人引发猜测,而陈寿为何偏偏要把费祎之死写得不明不白呢?
我们从关于姜维的记载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费祎生前姜维一直被他压制,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就像蛟龙入海,终于可以带兵北伐了,所以有人曾大胆推测,费祎是被姜维暗杀的,那个叫郭循的刺客,又是姜维从外面带回来的,这更令人猜测。
那陈寿为何不直接把这件事写出来呢,因为姜维对陈寿有提拔之恩,当年姜维是陈寿的上司,陈寿是姜维的主簿,类似于现在的秘书,所以自己写书的时候,肯定不能把老领导的龌蹉事写出来,于是陈寿就只能闪烁其词了。由此可见,蜀国到后期时,除了对付北方的魏国之外,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或许诸葛亮也没想到,自己留下的这一班人马,竟然窝里斗得那么厉害。
姜维刺杀费祎,也不完全是为了私心,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北伐来复兴汉室,只不过费祎偏偏要做他的绊脚石,姜维也只能除掉对方了,由此可见姜维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在蜀国内部,姜维跟许多人有矛盾,除了费祎之外,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跟姜维也尿不到一壶,由于姜维在朝中没能跟同僚搞好关系,所以他北伐时出现一系列问题,自然不可能有所成就了。
姜维为什么没有功绩?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著名将领,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北伐大业,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其实诸葛亮在生前自知蜀汉复兴大业无望,之所以多次北伐,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希望能够以攻为守,扭转被动局势,刘备及五虎大将去世之后,蜀汉王朝的处境非常危急。
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那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蜀国不被灭亡,也会不攻自破,只有时时刻刻居安思危,方可保留一线生机,所以诸葛亮多次动用全国之力,目的就是不给魏国留任何喘息之机,因为诸葛亮知道一旦北伐停止,魏国必然会征伐自己,而自己也年事已高,如果不赶紧实现复兴大业,那么自己死后更没可能了。
后来诸葛亮病体沉疴,作法求寿又被魏延破坏,于是只好一边处理繁忙的公务,一边寻找继承人,而这个继承人正是当年自己收服的姜维,姜维此人有勇有谋,诸葛亮在收服姜维的过程中连续吃了几次亏,对年轻的姜维是又恨又爱,于是设计收服姜维,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给了姜维,而姜维对蜀汉帝国也十分忠诚,对诸葛亮更是感激,于是更加尽心竭力,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北伐大旗,希望能完成诸葛亮的遗愿,但是或许是蜀汉真的气数已尽,姜维在北伐中碰到的最大的敌手就是邓艾。
邓艾此人有勇有谋,其谋略不亚于司马懿,因此姜维在战邓艾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多次北伐寸功未建,因此朝中大臣对此颇有非议,姜维也是顶着巨大压力进行北伐的,只为了报答诸葛亮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在尽忠方面,姜维做的是非常合格的,但无奈的是蜀汉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前期能征善战的大将已经不在了,而后期年轻的将领也无法承担起蜀汉复兴的大业。
此时蜀汉王朝上下君臣一致认为北伐已经没戏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三国分立的局面,如果没有邓艾钟会,或许姜维伐魏还有希望,但是正像当年诸葛亮遇到司马懿一样,姜维的克星就是邓艾,廖化死前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姜维“用兵不厌”,穷兵黩武,但是智谋又不比邓艾高明,终致败亡!
尽管从实力来看,三国中最弱的还是蜀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诸葛亮之后,蜀国不是还有蒋琬、费祎和姜维,为何却最早亡国?
第一个就是人才凋零。这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对于东吴和曹魏而言,蜀国的人才是最差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我们现在说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就是人才。当时最缺的是什么?军事人才。我们能数得上来的,也就是姜维、蒋琬、费祎等人了,马岱都是不上数的人物。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子?
第二个就是内讧。我们经常说的是祸起于萧蔷,也就说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诸葛亮之后,杨仪和魏延闹,让马岱杀了魏延父子。之后的蒋琬将杨仪逐出权力中心。之后呢?将权力交给费祎以后,费祎跟姜维进行了权力的争夺,就这样闹下去,自己不死才怪呢!这个时候的流畅也是莫衷一是,只能听之任之了。结果就这样结束了!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性相斥吗?可能是的,但是,要是能形成合力的话,这个事情说不定还是有挽救的可能。但是,这样的话,基本上就是死的很快。洪秀全的兄弟们也是这样的,看来,到什么时候,权力的诱惑力也是很大的,无论是哪个政权的存在,都难免这个事情!你觉得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出现呢?
当然,蜀国完蛋了,也是一个好事情。蜀国的百姓遭受了连年北伐之苦,是时候可以休息一下了。要不然,自己还是那么的苦,何必呢?你觉得当时的蜀国百姓是不是欢迎刘禅投降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嬴荡?嬴稷?两个名字背后有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