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不收复?为什么?

六月雪 2023-07-28 03:13:25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这是鼎盛时期的大明,主要是在初期军力最彪悍的一段时间里。但是,国土都是因时因事因情变化的。

在靖难之役之时,朱棣放弃了大宁都司、内迁了东胜卫。

大宁都指挥使司,后改名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主要防区为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部一带。朱元璋设置大宁都司的目的是控制长城以北和大漠以南的缓冲地区。而放弃大宁以后,明朝的北部防线就只能退守到长城一线了。

东胜卫,最初设置在今托克托县附近,主要目的是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遏河套地区。东胜卫内迁并不是说明朝彻底放弃了河套地区,但明朝在河套的控制力度肯定是减弱了。

宣宗时期,迁开平卫迁于独石,

开平卫,治所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及多伦县附近的上都城,后来内迁至独石堡(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

其实,开平内迁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动作了,原因就是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力量不够。后期,明朝的北方防御重点就落在了宣府重镇。

世宗时期,放弃哈密卫、河套地区。

哈密卫,位于今天新疆哈密,一直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但是,这个地方从来都不太平,明朝与瓦剌、吐鲁番汗国,一直就在这个地方争锋较量。因大礼仪之争导致封疆之狱,甘肃巡抚陈九畴等四十余人被处置,于是明朝在西北的力量就难以控制哈密了。而自东胜卫内迁后,明朝虽然未放弃河套,但对河套的控力量却在一直下降。到了宣宗时期,河套想不放弃也不行了。

于是有:

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

西域问题、草原问题,明朝就是一直在收缩,收缩的底线就是长城。长城以北的游牧地区,可以不要;但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一寸不让。

另外还有安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就给彻底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

蒙古人能打下来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明朝继承了。蒙古人没打下来的地方,明朝基本上也统治不了。所以,明朝虽然短暂控制了20多年,但无济于事,最后还得放弃。

最要命的还是东北地区,原来能够控制整个东北,后来收缩到辽河领域,最后只能以山海关为桥头堡。自后金壮大以后,明朝在东北步步退却,几乎就没有任何进取调整的可能。

所以,可以说明朝放弃了大片已经占据的土地,却一直没有收复的动作。虽然有明成祖朱棣有过北伐,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动作很大、拓土不多。万历有所谓的三大征,虽然军事上很成功,但实际开拓国土的统治拓展,却收效不大。

那么,明朝为什么不能效仿汉唐、开疆拓土呢 甚至,收复一下曾经占据的土地也可以啊

一个是立国逻辑:明朝是在蒙古大元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这个逻辑决定了明朝只要取代了大元获得了正统,就可以大体上继承元朝的政治资源。这个政治资源,显而易见的就是国土。于是,大元能统治到哪里,大明就能统治到哪里。因此,明朝要比宋朝的继承基础好得多,宋朝的继承基础是五代十国的乱世,而明朝的继承基础则是大元的万里国土。因为这个立国逻辑,所以明朝初立就拥有了辽阔疆域。

朱元璋时期的武功卓著只是军事上的一方面,大元的政治基础则是政治上更重要的一方面。没有大元打下的基础,明朝不可能在立国后就拥有万里国土。

试想一下,刘邦的大汉,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把统治疆域扩展到东北、草原、西域和西南夷;李渊的大唐,一直打到高宗时期,才真正成就了辽阔帝国。宋朝最惨,基本上就没打出帝国来。

一个是治国逻辑:明朝基本上无意于草原。这个逻辑跟宋朝差不多。实际上,明朝的政治精英与宋朝的政治精英,差不多都是一伙人,也就是文人士大夫群体。所以,他们的执政思路也大体不差,不想秦皇汉武但见万民安康。即然不想秦皇汉武,那么自然也就不想关心长城以外的事情。

长城既是军事分界线,也是文明分界线。之所以是文明分界线,就是因为长城还是气候分界线,基本重合四百毫米等降水线。长城以南主要是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诞生了农耕文明;长城以北主要是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诞生了游牧文明。对于统治者来说,跨文明统治的难度系数和统治成本,肯定是最高的。所以,放弃农耕文明、固守草原文明,基本上就是大明和大宋的治国逻辑。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治国逻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安史之乱这个远因,自安史之乱后,中原文明自己搞自己都搞不清楚,直接搞出了一个五代十国,所以也就只能望草原兴叹了。另一个是近因,但也不算太近,主要是澶渊之盟后北宋彻底放弃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基本上无需过问草原问题了。这两个原因形成了后世中原王朝的一个路径依赖:草原就是草原,他们自己玩;中原就是中原,咱们自己玩。

再一个是能力逻辑:明朝缺乏向草原输出秩序的能力。这是治国逻辑的延续。既然大明的治国逻辑是专注中原,那么自然也就无心草原了。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能够北伐草原、远征漠北,打得蒙古骑兵哭爹喊娘。但是,这两个人却无法在草原建立统治,原因就是大明有能力向草原输出暴力,而且很暴力;但大明却无力向草原输出秩序,而输出不了秩序自然无法建立统治。

大明为什么没有这个能力 不是大明没有,而是历代中原王朝几乎都没有。两汉攻略匈奴,但是打完匈奴之后呢 也是放弃了草原,没法在草原建立郡县统治。大唐确实可以,但大唐继承的是胡汉混一的北周政权。大唐有草原底色,所以李世民乐做天可汗。而大明皇帝却做不到这一点,统治草原也只是羁縻治理,就是建立在武力胁迫和财富诱惑基础上的朝贡体系。至于实际的统治,甚至收获统治收益,几乎不可能。

因为立国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继承了蒙古大元的政治资源,在初期就把疆域拓展到了极限。

因为治国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无意草原文明而专注农耕文明,所以逐渐失去了草原国土和西域国土。

因为能力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无力向草原输出秩序、建立不了统治,所以失去了的草原国土和西域国土,基本上也就收复不回来了。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王朝就必须要思考草原的事情了,草原不再是外交而是内政。因为地理界限已经挡不住草原胡人,帝国在扩大而且扩大到草原;胡人在内迁而且内迁到中原。但是,中原王朝的想象力却一直局限在农耕文明这个层面,所以既不会对草原讲故事、也不会对草原供秩序。五胡乱华,就是草原问题或胡人问题的集中爆发

历经十六国乱世和南北朝分裂,隋唐成就了统一,中原和草原、汉人与胡人的问题,正在尝试解决方案。一个是中原皇帝的天可汗身份,是在对草原讲故事;一个是和亲、册封和羁縻州府等手段,是在对草原供秩序。但是,安史之乱终结了这个尝试过程。

到了大宋又到了大明,士大夫精英取代了贵族精英,儒家文化进入到了思辨层面,中原实现了文明升级,但是统治的雄心和统治的能力却在降级。中原王朝无意于草原,也失去了对草原的兴趣,于是向草原输出秩序这件事,也就力不从心了。

但是,中原和草原这个矛盾,却一直存在,而且贯穿几千年中国史。王朝能解决则帝国万里;王朝不能解决则帝国难堪帝国。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元朝的大片土地谁看谁都想要,但是说得简单,做的难啊!


其实不单单是朱元璋没能成功,就是整个明朝从开国到灭国的整个过程之中,一直都没有能够彻彻底底的灭掉元朝。元真正的灭亡时间是1635年,皇太极灭林丹汗后,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出降,北元才算彻底灭绝。


所以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虽然明朝推翻了元朝,但是并没有完全的消灭元朝。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明朝的时候,提出的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意思就是说恢复汉人的政权,把元朝的皇室驱逐出去,赶出中原。所以朱元璋起初只能算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把元赶出了中原,并不能算是彻底覆灭了元朝。


朱元璋也不是不想,最开始明朝的军事威力还很强劲的时候,再加上当时的元朝太子刚刚登基,朱元璋也是连吓唬带骗的,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招降元朝,还给了人家不少的政策优待。但是无论朱元璋是来硬的还是来软的,是威逼利诱,还是连哄带骗,人家元朝的太子,却是丝毫的不理朱元璋,对朱元璋的招降是毫无回应,并且就在这位太子继位之后,直接在岭北建立了新的朝廷,并建年号“宣光”。

这个“宣光”其实就是意思想要效仿周宣王,汉光武中兴大元,早晚有一天立志想要恢复元朝对于中原的统治。搞事的意图已经是非常的明显,人家不但不服你,并且还还想要早晚要报仇。对此朱元璋也想过不行直接就继续开始战争,继续北上征战讨伐元朝,直接强迫元朝俯首称臣。


当初朱元璋起义的时候还有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就是“伐罪救民”。朱元璋举的口号不单单是驱逐元朝,还有恢复中原领土这一层面。朱元璋当时多次曾说扩廓帖木儿等人为元贼,口头上对人家是一副不待见,唾弃的样子,但是朱元璋自己心里也明白,元朝如果想要重新拿回中原,那么扩廓帖木儿就是元朝最大的军事希望。


所以朱元璋对此也一直都是十分的忌讳,十分的不放心。所以当时明朝主要针对的敌人也就是扩廓帖木儿,并且每次只要是明朝的大军向扩廓帖木儿出征,那么大将军徐达必定每次都是亲临战场,无一例外。最后这位扩廓帖木儿在徐达率领的大军不断的攻击之下,终于是不得不退走和林,跑去依附爱猷识理达腊,回家抱大腿去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北元政权,绝对是朱元璋建国之后最大的心头之患。

即便如此,无论朱元璋是如何的威逼利诱,如何的好言相劝,最后朱元璋还是没能达成元朝臣服的心愿。不单单是臣服的心愿没有达成,还搞得元朝的新君爱猷识理达腊,和扩廓帖木儿二人的感情越来越好,越来越团结,越来越相互信任。虽然人家没能打赢,一路退走,但是人家团结一心,就算打不赢,也开始准备了和明朝的长期对抗。一边搞好国家的内部发展,一边说什么也要跟明朝死磕。大有一副大家拼个你死我活的态度。


人家搞好内部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的。扩廓帖木儿在明朝的大军班师回朝之后,也开始了迅速整顿,恢复非常的快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西北方面的北元政权,就成了让朱元璋寝食难安,坐不住的存在。


紧接着,在明朝降服偏安蜀地的明家之后,在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讨,再次向西北方向出击,征伐扩廓帖木儿。但是万万没想到啊,这一次的征讨不单单不能直接斩草除根,甚至是直接失败了,这是朱元璋万万没预料到的事情。


扩廓帖木儿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心头大患,一直都是明朝第一的征伐对象,但是这个时候人家已经退走到了沙漠了,已经距离中原很远了,虽然一直是朱元璋的心头大患,但是朱元璋这次却已经不能在打这之前那个恢复中华的旗号了。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没有想要放过元国的意思,还是仍要继续出击西北,一是为了消除隐患,二也是为了统一疆土。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元璋紧追不舍,当时的元国新主爱猷识理达腊,和扩廓帖木儿等一些宠臣,确实也是野心不小,一直都在积攒力量,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恢复统治,再次占领中原。但是当时的元国已经退走到了沙漠边境了,主战场已经越拉越远,不再是在中原地区了。在此之前的明军,根本就没有去过沙漠,环境不熟悉,环境不适应等等都是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原明军可以把元军打的屁滚尿流的原因,到了沙漠,明军面对的只有失败。


这个时候明朝上下虽然都知道这个西北有一个很大的隐患,但是沙漠的地理条件,以及环境条件实在是难以捉摸,继续在征战下去只能是劳民伤财,而且根本就没有获胜的把握。这个时候再打下去无论怎么算,对大明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朱元璋也是无奈,最后只能放弃去北方草原抄家的想法。


总的来说,之所以朱元璋会放弃征服元朝,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北元政权还很强大,确实做不到的缘故。后来朱元璋在位期间,又几次北伐,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再之后到了朱棣时期,朱棣又数次北伐,终于让北元彻底消停了。


但即便这样,北方草原以及当年元朝所统治的中亚地区,对于明朝这个纯汉族政权来说,依然是鞭长莫及的地方。而且对于明朝这种农耕文明王朝来说,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地区,价值都不算大,因为不能耕种。不能耕种的土地,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征服呢?


再之后,等到朱棣去世以后,后面的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是守成之君,自然也就没人再考虑征服昔日元朝统治的那些‘没有价值的地盘’了。

什么原因驱使明朝自成祖后便放弃领土扩张甚至主动放弃部分领土?

首先要弄明白明成祖当时为什么要开疆扩土,这跟后世放弃领土扩张,采取保守型净土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明成祖朱棣起兵成功当上了大明朝的皇帝,当时他的侄子建文帝生死未卜,他皇帝这个位置坐得并不安稳。由于他即位后对江南支持建文帝的士人阶层大肆的屠杀,而建文帝在江南地区又有一大批的拥护者,所以说时局并不安稳。朱棣当时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的,他大搞特务政治不排除是出于稳固皇位,排除异己的目的。而这还远远不够,那么转移国内大臣百姓的视线就成为首要之选了。开疆扩土就成为转移注意力最好的选择。

永乐七年(1409)七月,朱棣任命丘福为大将军,率军北征鞑靼。但是由于丘福冒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永乐八年(1410)初,朱棣自己率领五十五大军,进行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沉重打击了鞑靼部的势力,使得鞑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能力频道边境。

这个时候,由于原有漠北鞑靼部,瓦剌部,兀良哈部势力发生了倾斜,这时候瓦剌部成为最强的部落,有了南侵的想法。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朱棣再率五十万大军亲征,虽然不太顺利,但也算是大获全胜,从此瓦剌部受到明朝政府的管辖。

第二次亲征后,漠北的各部落势力大致平衡。但是朱棣仍然再次挥兵三次远征漠北,并且在最后一次北征中死在了途中。原本最后两次北征已经没有必要,但是朱棣仍然固执地坚持下去,这一举措极大地消耗了明初的国力,也与后世保守防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而朱棣又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计哈密司,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还封赠西藏当地宗教领袖,基本上对边疆问题作了很好的解决。

后世继位以后,由于朱棣时期国内皇位来源不正的问题已经解决,所以说没有必要再靠开疆扩土来转移国内矛盾。而且基本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已经基本确定,通过郑和七下西洋与很多国家确立了友好的朝贡关系。再加上明初朱元璋明令禁止与一些国家大动干戈,所以说后世子孙基本上都奉行了保守的防御政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