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诸葛亮和司马懿,一个作为蜀国的宰相,一个作为魏国的权臣,二人可谓是针锋相对,实力相当。
然而历史有时候让我们觉得迷惑,二人在智谋和能力方面几乎不相上下,但是他们的子嗣之间相比较的话,却并非实力相当。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可见父亲的能力和资质对于儿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何司马懿的儿子名显史册,而诸葛亮的儿子,我们鲜少听说过呢
为何两个实力相当的人,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却大相径庭呢 他们的子嗣究竟都有何贡献呢 或许,我们可以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看看这其中的差异。
儿子的寿命和数量
虽然看起来,看寿命和数量是一个不很标准的方式,但是这个原因确实是影响了司马懿和诸葛亮儿子的差异。毕竟按照概率论来说,数量越多胜算越大,寿命越长,成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被写在歇后语中流传千古的司马昭,司马昭暗中积蓄势力想取代魏的心思天下皆知。司马师和司马昭对于建立晋国取代魏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家族后面的篡位是多年的积累,也是由于了司马懿的儿子们比起诸葛亮儿子来讲更长寿一些,经验累积丰富,所以得到锻炼和才干表现的能力的机会更充足。
当然了,其实司马懿的儿子能成为人中龙凤,也由于他的儿子较多,而诸葛亮的儿子少,相比于司马懿,这种概率就会减少很多。
诸葛亮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诸葛瞻,一个叫诸葛乔。这两个儿子,一个是过继的兄长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可惜的是,在诸葛亮死的时候,亲生儿子诸葛瞻年仅八岁,在那个战乱年间,没有了父亲的教导,再加上诸葛家族的七零八落,长辈的教导也不足,诸葛瞻的能力未得到培养,最后泯然众人也是可想而知了。
而诸葛亮过继的儿子诸葛乔,生前的表现确实有过人之处,二十岁便随着父亲北伐,处理运送粮草等事情。
但是诸葛乔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战死了,或许本身的实力未来得及发挥便过早去世,死亡把一切成才可能性都剥离了,不能不让我们扼腕叹息。
教育和环境
若是论数量和概率,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的原因,事实上也很容易被推翻,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还在于教育,所以从教育和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了。
诸葛亮的智慧和聪明在整个蜀国甚至三国的赫赫有名,被人们称为“卧龙”,他在世人的心中是智慧的化身,是蜀国的真正支柱。
但是对于教育儿子方面,由于忙于国政,他似乎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意识到,在乱世中生存所必须的一些心机也需要教给儿子。而且他更多地是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和对国家的忠心,并没有去培养儿子学会如何更好使用权谋。
实际上,相比于司马懿的儿子们。他的儿子诸葛瞻并没有受到良好在实践中的教育。
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在蜀国,因为在老百姓心中,诸葛亮的地位十分高,所以连带着,对于诸葛亮的儿子也十分尊敬。甚至在诸葛亮死了,蜀国有什么好的策略方针,总会有人说这是由于诸葛瞻才有的好政策。
这种过剩的美名和尊敬一方面确实是诸葛亮应得的赞誉,表现了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彩虹屁也迷惑了诸葛瞻,没有人敢提出他的缺点就意味着他将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什么正确的反馈,没有在磨难中长大,对于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危难程度都认识不足,所以诸葛瞻的才干并没有得到很好锻炼,他的能力不足也就是很合理的事情了。
而司马懿的儿子则不同了,由于儿子数量众多,所以如果哪个儿子想要得宠得地位,就必须好好努力学习计谋手段拉拢其他人的心。
而实际上,子嗣之间的勾心斗角也很严重,这使得他们必须使自己的才干,得到更好地发挥,否则就会被别人甩掉。
另一方面,相比于蜀国的诸葛亮独自支撑地位稳固,魏国的司马懿则仅仅是权臣中比较厉害的一个。
蜀国的刘备对诸葛亮尊崇备至,即使在民众心中,他的地位也很高,连带着儿子诸葛瞻也备受尊崇。
魏国则人才济济,如果司马懿的子嗣不能有什么出色的才干,则很快就会被埋没。所以现实里他们的身边并没有很多人会去夸赞他们,反而需要他们一直保持警惕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相比于诸葛亮的忠心不二,司马懿并非忠于魏国,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毕竟以曹操的性格,稍有不慎便会被杀。
所以他们以各自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影响教育儿子的话,自然司马懿的儿子会更加多几分心眼,而这,对于在乱世中生存,必不可缺。
而司马懿打仗的时候,也会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去,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能力,这是诸葛亮的儿子所不具备的条件。
国家的实力
在三国的后期,魏国实力大涨,蜀国则趋于覆灭。魏国的君主在最开始的时候为魏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魏国多年的积淀使他们变得逐渐强大。
司马懿多年的积累和隐忍是暗中蓄积了很多的力量的,所以在后期,司马氏能够把持魏国的大权。儿子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在父辈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进而一统天下。
对于在后期的蜀国来说,君主昏庸,国力积弱,自保尚且困难,更不要说在其中取得什么成就了,这也使得诸葛瞻少了先人的积淀,国家势力弱小的情况下,想要作出一番成就也比司马懿的儿子更难些。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教育和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成长所起的作用,要经过现实的打磨人才能成器,要经过环境的考验人才能出人头地,一味守着君子之道而无发展,在乱世中,是不合适的。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与社会背景、教导方式、两方所处成长环境等因素有关,诸葛亮的?愚忠?并不适合其后代的发展。要论后世的影响,还是诸葛亮的教子方式更优。诸葛亮不仅对治国有独到的见解,在文学方面也略有建树,像中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出师表》就是他的代表作。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司马懿从小就机智聪慧、博览群书,深受曹操的赏识和重用。
一、外界因素对两方后世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环境还较混乱,中国仍大致呈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地方割据,无统一的政权,三方都想吞并其他两方一家独大,称霸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走正道、不择手段更容易达到目标。司马懿本就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的后代自然有样学样;诸葛亮一身正气、奉承君子言行,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并不?吃香?。
二、两家的家风迥然不同司马懿认为作为臣子自当报效君王,倘若君王无能无才,臣子也不可放弃他,要一心一意辅佐君王。在家庭中,早年司马懿受原配夫人全力的支持,司马懿的成功少不了原配的功劳,但到了晚年原配人老珠黄,就不顾往日情谊冷落原配,虽在外人面前没有奚落原配,却在小妾面前骂原配,这也让司马懿的后代学会了人情冷暖。诸葛亮本身是正人君子,自然要求子孙言行律己,奉承儒家的行为规范,然而这并不适合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生存。
诸葛亮教导子孙正派作风、君子行径,要?温良恭俭让?,这确实没错,并且世人都应该像诸葛亮这般教育出品行端正的后代,只是可惜他的后代生不逢时,他们的君子所为并不能帮他们在混乱的社会中生存并发展。而司马懿虽然没有教导后代正人做派,但他教导出了善于在乱世生存的后代,他们都懂得察言观色、世态炎凉,不论何种手段,只要达到目标就是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