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它始终坚持朱棣留下的旨意。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便是最好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原本是于谦的一首借物抒怀之作,却没想到一语成谶,这句诗最后真的成为了于谦结局的注脚。他的忠诚不仅仅是献给大明皇室,大明皇帝,更是献给整个大明王朝。为了稳定局面保住大明,他甘愿第一个站出来扶持新君,甚至不惜成为明英宗的眼中钉。同时他个性刚直,节俭朴素,得罪了许多大臣。
而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忘身的大忠臣,最后却含冤被杀。在他死后,锦衣卫到他家里抄家时没搜到一点余财,就连刽子手在杀害了于谦之后都深感愧疚,最后选择自尽谢罪。太后听了也选择断食抗议,于谦到底有什么魅力,让这么多人爱戴他 故事还要从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8月,明英宗和太监王振率领20余万(号称50万)明军在遭遇瓦刺军追袭后,被围困土木堡,2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这场大战的主角非太监王振莫属。
事情的起因是1449年2月时,瓦刺首领也先在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中,谎报了使团人数,还以劣质马匹冒充好马,被太监王振发现。其实这种以次充好的事也先并不是第一次干,只是以前每次都会先给王振些好处费,但这一次却忘记了。结果王振很不高兴,只给了使者原来五分之一的赏赐。导致也先勃然大怒,同年7月,四路大军南下进攻明朝,也先亲率中路军,发兵大同。
事是王振挑起来的,面对也先的进犯,王振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主张让明英宗御驾亲征。当时兵部尚书邝垫和侍郎于谦极力反对,声称应该进行周密的部署,不应该草率出征。可惜当时明英宗只宠信王振,在王振的煽惑下,明英宗于同月,命其弟邱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0多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增援大同。张辅、邝垫等人护驾从征。
全程只有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召集部队,筹集粮草,这并不是明朝的军事行动力强,而是全凭王振一人瞎指挥。20多万大军仓促出兵,武器装备都是临时配的,后勤补给也根本没做合理的安排。起初王振以为皇帝一去,军队就有了士气,敌人就可以被轻易击退了。结果走到半路就发现战争并没那么简单,因为军粮短缺,军心就开始涣散,待8月大军到达大同时,战斗力已然大打折扣。而且,此时前线传来战报,也先连战连捷,王振的心里渐渐害怕了,思来想去,还是保命要紧,于是王振下令率军撤退。
要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如果按来时的路线,经宣府,进居庸关,果断撤退也不会有后来的惨败。可惜王振不甘心大军如此一来一回白忙一场,在撤退途中,他想带着几十万大军和皇上绕道他的老家山西蔚州显摆显摆,于是大军改道蔚州,想通过紫荆关回北京。如果坚持这条路线,也依然不会有后来的惨败。没想到走到一半,又变卦了。王振担心这几十万大军路过蔚州,会践踏家乡的庄稼,于是又改道回宣府。就这么绕来绕去,耽误了撤退的时机。
与此同时,也先刚一听到明军撤退的消息就派骑兵部队进行追袭,果然刚追到宣府附近,就遇上了改道撤退的明军。也先一鼓作气,直接向明军发动进攻,因为此前一再改道,明军已疲惫不堪,这一战死伤达3万余人。
遭遇战败的明军边战边退,此时兵部尚书邝垫建议,大军应该直接加速撤退,只要进入居庸关就安全了。但是王振偏偏不听,他选在土木堡驻扎。土木堡这个地方地势高,无泉缺水,只有南面十五里有一处河,结果也先率大军赶到后,第一时间便占据了水源,将土木堡上的明军团团围困。
坚持了数日,被围困的明军挖地两丈都不见水源,严重缺水。王振无计可施,又下令大军移营找水,几十万饥渴难忍的士兵顿时乱作一团,一哄而散。此时也先突然率大军杀出,明军根本无力御敌,被瓦刺军杀的片甲不留。
太师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垫等52名随明英宗亲征的高级官员全部在混战中战死。当时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见到此状,愤怒至极,抡起铁锤砸碎了罪魁祸首王振的脑袋。明英宗在混战中被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俘虏,成为阶下囚。这就是明朝开国以来遭遇的最大耻辱——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大军的马蹄并没有停止,他打算越过长城,直入京师。而此时在北京城的城墙上,也站着一个人望向北方,他在思考如何力挽狂澜扭转败局,挽救这场大明朝的危机……
1449年(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刺首领也先率数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城墙之上,兵部尚书于谦率京师军民严阵以待,震惊明朝历史的京师保卫战即将爆发。
此刻,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就被关在德胜门外的空房里,城下的也先派出使者对着城墙上高喊:“大明皇帝驾到,群臣还不出来迎接 ”
于谦当即回应:不好意思,此时我们已经有了新的皇帝,景帝朱祁钰。英宗已经成为了太上皇。
瓦刺的使者继续说道:“那就按照此前的要求,用万两金银来赎回你们的太上皇吧。”
于谦继续表态:不好意思,要钱没有,不服来战!
瓦刺的使者又说道:“你们的太上皇在我们手中,你们应该投降。”
于谦大声回答:“社稷为重,君为轻。”
谈判失败,也先下令进攻。
就在一个多月前,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回了北京。顿时朝野震惊,大明开国以来,还从未遭遇过这样的奇耻大辱,监国的邸王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翰林院侍讲徐有贞提议说,最近星象有变,应该迁都南京。这话一出,兵部侍郎于谦当即破口大骂:“再说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势去矣。难道忘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说完,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纷纷支持于谦。
接着,于谦联合王直等大臣,找到当时朝局中最有话语权的孙太后,说明来意:此时太子才2岁,主少国疑,国又不可一日无君。请求孙太后支持立邸王朱祁钰为皇帝。也先大军将至,孙太后考虑再三,最终决定,拥立邸王朱祁钰为皇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保卫京师。
面对也先来势汹汹的数万大军,于谦一边派御史去各地方召集部队勤王,一边在北京城内召集军队,虽然此时城内的士兵总数也在10万以上,但于谦依然抱着必死之心守卫京师。
为什么 原因有两个,其一,北京城内的士兵不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就是老弱残兵,因为精兵强将当初全被王振带走了。其二,北京城太大了,这些士兵根本不够用。北京城外城有九个门,根本无法预料也先会主攻哪个门,十几万兵力分布九个门,平均每个城门才2万人左右,是很容易被也先主力攻破的。
面对这种情况,于谦采取了一个十分大胆的策略。当时他的助手石亨提议,坚壁清野,只守不出。当即被于谦否决。于谦认为一味防守只会助长敌军气焰,况且未必守得住。不如抱必死之心一搏。他命令主力部队在九门外御敌,再安排诸将率所部守军坚守九门,而且把北京城北面首当其冲的德胜门留给了自己,足可见必死之心。他还命令锦衣卫在城中巡查,凡事看见不参战的士兵格杀勿论。
也先做梦也没想到,北京城内竟有于谦这样的人物。战斗一打响,也先猛攻德胜门,本以为明军会坚壁防守,结果却遭到了一支部队的伏击!
这支部队就是京师三大营中最强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土木堡之变中,神机营未放一枪一炮就全军覆没,而此时这支部队中全是阵亡将士的战友、兄弟。他们带着愤怒和仇恨,给了瓦刺骑兵狠狠一击,将主帅李罗击毙,杀敌1万余人。
遭遇惨败的也先不肯放弃,接着又转战西直门,依然失利,最后又进攻彰义门,在彰义门又一次被明军的火枪队阻击,伤亡惨重,战斗持续了近一个月,也先终于率兵退回塞外,京师保卫战结束。
最后,在德胜门的城墙上,于谦和石亨望着撤退的瓦刺军,内心欣喜难以言说。这一战,于谦封神,他凭一己之力挽救了明朝的危亡。可惜此时的于谦料想不到,这一战却也把他自己逼近了深渊,而那个把他推下深渊的人就站在他身边。
就在几天前,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但立储君的事却迟迟没有定下来,大将石亨得知消息后,感觉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来了。他私下里勾结太监曹吉祥和大臣徐有贞,三人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被困南宫多年的明英宗登基英宗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复辟成功,英宗登基之后,石亨就向皇帝上了第一道奏表——杀于谦!
为什么 英宗当时也有此疑问,他说:“谦实有功。”满朝文武,全国上下都知道于谦是有功劳的啊。然而,大臣徐有贞说,如果不杀于谦,南宫之事便是出师无名。皇帝沉默了,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英宗点了点头,所有人都知道,于谦必须死了。
其一,徐有贞说的没错,明代宗是于谦推上皇位的。当年明英宗被瓦刺首领也先抓走之后,想利用明英宗威胁明朝,而于谦为了让也先死心,拥立明代宗登基。如今英宗复辟,即是表明当年代宗的皇位不正,而其拥立者于谦即是逆臣,所以他必须死。
其二,于谦性格刚直,从不结党营私,使得他在朝堂内外得罪了许多人。
首先,于谦与石亨之间存在着积聚已久的矛盾。于谦本是文官出身,当年北京保卫战也是不得已才站出来指挥战斗的,结果一战成名。而石亨作为老派武将,此后一直跟于谦并肩作战,按理说二人的关系应该很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石亨作为老将,带兵自有一套方法,而于谦作督军时,完全不按石亨的那一套,有些军中将领犯了错,于谦甚至直接向皇帝奏报,这种直接越过石亨的治军方法,让石亨很不高兴,有一次甚至直接上疏要求告老还乡。可见于谦与石亨积怨已久。
其次,于谦与徐有贞的关系也很恶劣。于谦虽是文官,但骨子里有武将的刚毅,自是看不惯文官集团的怯懦与迁腐。当年英宗被俘虏之后,也先顺势南下准备进攻北京,当时徐有贞还是翰林院侍讲,他跑出来说,近来夜观星象,有大凶之兆,建议迁都南京,以此避祸。于谦听了之后,怒不可遏,厉声怒斥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忘记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文官历来主和,而于谦坚决主战,所以以徐有贞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一直以来与于谦的关系也不好。所以在英宗下旨处死于谦时,文臣中竟无一人敢言。
最后,至于太监曹吉祥,他本是太监王振的门下,当年英宗被抓,都是王振一手造成的。于谦看见这些阄党就想起了当年的耻辱,怎么会让太监再得势,所以代宗在位期间,朝堂内外基本都听于谦的,太监曹吉祥不可能有什么机会。而趁着代宗病重,拥立英宗复辟,太监曹吉祥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怎么可能不将于谦置于死地
如此一看,当时朝堂之上,武将、文官、太监,全想将于谦至于死地,于谦怎么可能活命 不过,依我看,还有第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于谦自己“想死”。
其实,无论是当时的朝局,还是皇位的继承,于谦都看得通透,一切全因立储而起,而于谦在立储的问题上,他是没有明确站队的。直至英宗复辟成功,兵不血刃,于谦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结果,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孙太后早已认可了复辟的结果,一切已成定局,于谦自然已经准备好赴死。
另外,就是于谦太爱惜自己的名节,他入朝为官,不是为权,不然他可以在拥立代宗登基后,将英宗一脉清除,他当时有这个实力,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也不是为钱,他不治私产,甚至将代宗赏赐的纪念品都封存起来。他只为朝局安稳,为了天下不乱,他可以拥立一个新的皇帝登基,亲自上城墙指挥战斗,高喊:“社稷为重,君为轻。”所以在一切已成定局的时候,他何惜一死,以他的死,换来生前朝局安稳,换来死后万世流芳,正是他的追求,就像他的偶像文天祥一样。在于谦被处斩当日,阴云密布,整个国家的人都知道于谦不可能谋反,可依旧无法拯救于谦。
天顺元年(1457年)的正月二十三(2月16日),北京城的百姓们本应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却都聚集在崇文门外,人群正中一位千古忠臣跪在地上,他抬起头,仰望这座帝王之都,想起了多年以前,自己曾站在身后的城墙上,誓死保卫这座城市,但他当时没想到,就在这座他曾誓死坚守的城池之下,走到了自己的人生终点。监斩官喊了一声“行刑”,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代忠臣于谦就此殒命。
去抄于谦家的锦衣卫,在于谦家中没有发现一点余财,只有一间房子里供奉着朱祁钰赏赐他的宝剑和蟒袍,看到这里就连锦衣卫都忍不住落泪。而亲手处斩于谦的刽子手在行刑后,连续好几天都睡不安稳,最后愧疚的自尽谢罪。
纵观于谦的死,不禁会让人联想起另一位千古忠臣的殒命,那就是岳飞的死。
同样是皇帝被抓去了北方,于谦选择另立新君,结果英宗被送回来了;而岳飞则极力北伐要迎回二圣,结果微钦二帝到死未归,送回来的只有棺材;同样是力挽狂澜,独当一面,而刚直的性格却使得满朝文武跟自己关系都不好,最后死时,无一人敢言;同样是爱惜名节胜过生命,不惜一死,成千古冤案,留忠臣形象流传后世。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自古追随开国皇帝打下天下的功臣,有很一部分人是被当朝君王逼迫而死。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到明朝的开国功臣傅友德,哪里是因为菜没吃完被骂,自刎而死。其实是他看透了朱元璋的想法,君要臣死而已。
要说此人的话,可以先从朱元璋说起。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字国瑞,出生在濠州钟离,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他本是安徽凤阳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被逼没有办法才参加了起义,知道发现了军事才能,最终成就了大明朝。
朱元璋是伟人,但是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以及经历的事,使得他敏感多疑,而且为人狠毒。大明建朝初期,其实朱元璋和这些开国功臣是和谐相处的。只是一件事的改变,造成了后来他大肆屠杀包括傅友德在内的多位开国大臣。朱元璋最爱的儿子去世,如果是朱允炆继位的话,朱元璋担心这些老臣不服,也就动了杀机。
据《明史·傅友德传》记载:“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且不尽一疏,太祖责友德不敬”。也就是宴会上,傅友德被指责大不敬。其实,明眼人都只知道什么意思。当时,朱元璋命令傅友德把他的儿子带来,带上他们的脑袋。傅友德转身出门,返回时拎着儿子的首级,愤怒的对朱元璋说,“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的脑袋吗?”然后自刎而死。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是于谦《石灰吟》中的一句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欲先成其大事,必先苦其身心。而于谦本人也是真正做到了千锤百炼,最终脱颖而出。
但可惜的是,于谦的千锤百炼,却最终没有熬得过权力斗争的倾轧。他一心为国,却忽略了自身,他一心想要拯救天下命运,但却最终死在了信任的皇帝身上。
不过,这位大臣虽然死去,但他留下来的传说却数不胜数,而且就在当年他被含冤处死的时候,连抄家的锦衣卫都不由得落泪。甚至到后来太后得知这件事情以后,水米不进,以表示自己的沉痛悼念。
死亡能够感动自己的敌人,感动皇太后,这样的人物该有多正直忠诚,实在是让人不由得反思不已。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于谦其人
根据史书记载,于谦是一个品德与能力兼修的人物,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官员。明史中曾经记载过两件关于他品德的事情,其中第一个就是说他面对朱高煦。
在历史上,朱高煦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王爷,曾经一度在永乐年间掀起多少风雨,但是这个人物却一直想要造反,结果面对朱瞻基这样变态级别的君王,他输得很惨。在这样的尴尬背景之下,但没有人敢去审问他,因为朱高煦杀气太重而且地位太高。
偏偏就在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并且把他狠狠的数落了一顿,他的言辞非常犀利,而且个个都涉及到了天下与民心。
一般来说,史学家都认为于谦声音特别洪亮,而且为人特别的正气,因此这一段被很多人所记住,就连皇帝都记住了这位正直的大臣。史书对这一段的评价就是,于谦为人刚正不阿,声音洪亮,大气凛然。紧接着,第二段关于他的品德的记载就是,于谦当年曾经遭到过王振的盘剥。
史书记载,王振要求每一位官员给予他一定的孝敬,这个孝敬不需要太多,但也是对于他忠诚的态度。结果轮到于谦的时候,他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财,只能拿一些蘑菇与线香给他,王振当场被气得七窍生烟,结果抓着于谦就要宰了他。
但是,于谦人缘太好,所有的百姓居然跑过来为他求情,连王爷都宣布,如果于谦有事必须要拿王振开刀。结果王振居然被迫放出了于谦。史书记载,于谦为人善良,是不可多得的好官员,地方王爷都对他认可有加。
二、
悲剧还是正剧
说完于谦的品德以后,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说到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那就是北京保卫战。但是这一出北京保卫战,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弄不清楚这到底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正剧。要说是悲剧,那也的确是悲剧,因为于谦做出了巨大贡献,然后被杀。要说这是于谦一生中最认真的时刻,那也没错,因为他完成了很多常人不能完成的奇迹。
根据明史记载,当年于谦临危受命,在土木堡惨败以后快速的接管了京城。那时候于谦通过三个事情确保了明朝的胜利。一个是帮助士兵收尸,结果蒙古人没有把那些残留下来的神技能装备给拿走,于谦通过满地士兵的尸体,还有得到的那些一线部队的装备,不仅鼓舞了士气,而且增强了火枪力量。第二个事情就是召集各路援兵的到来,并且让他们自己解决了通州地区的粮草。
第三个事情更加让人震撼,他让这些老兵来带新兵,以老兵的残酷无情和勇气带动了整体的氛围,以仇恨为引子,最终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这一场大战,他却犯了两个错误。而且还在后来,直接用大炮轰击也先的阵地,想要杀死明英宗。虽然这一切出于战场决策的考虑,但他已经注定了和明英宗没有了回旋的余地。果不其然,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后来转眼之间夺门事变,于谦被明英宗给下了大狱,随后就被残忍的杀害。
三、忠臣的风骨
于谦就这么死了,但是在这个让人伤心的时间段里面,却发生了两件让人心酸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锦衣卫奉旨去查于谦的家,结果他们悲哀的发现,自己用尽所有的办法,把所有对付贪官污吏的经验都使了出来,也没有找到一文钱,即使已经把于谦的家都要拆掉了。到最后,他们只发现一座马上就要尘封的,并且被上了锁的房子,他们误以为里面肯定是于谦所有的财富,然后就可以给于谦抹黑。
但谁都没有想到,打开这座房子却发现里面都是蟒袍玉带,还有皇帝赐给他所有的赏赐。原来这真的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好人,他从不贪污受贿,也不贸然接受皇帝的赏赐,他只是把这一切当成恩典,然后关在自己的家里面,然后自己过着一些清贫的生活。
当时,所有的锦衣卫都沉默了,其中还有一位锦衣卫当场痛哭,并且无视曹吉祥的三令五申,居然还想要祭拜于谦,可见当时于谦对于大家的触动有多深。
除此以外,当时皇太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当年皇太后亲眼看着于谦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挺身而出拯救国家,又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挽救了大明王朝。所以,太后知道于谦居然清苦到了这样的地步,大家还要给他脸上泼脏水,她愤怒得无以复加,最终只能以水米不进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当然了,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没有心态好到哪去,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被石亨给哄骗了,而且这件事情成为了他人生轨迹中最大的污点,所以这位皇帝的晚年对于谦是根本不愿意提及的。因为他只要一想到这个人就会觉得内心一阵抽痛,他恨这个人又非常敬佩这个人,最终只能对于他的事件不了了之。
不过庆幸的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最终给于谦翻了案,这位大明救时宰相终于再一次恢复了身份,而他的故事以各种各样的版本广为流传,他没有死去,而是活在了所有人的心中。
所以看完整个故事,我们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于谦这样的人物真的是历史上的凤毛麟角。他们作为官员全部贪污,他们身为一个政治家,却从来不贪恋权势,一心只想要拯救大明王朝,一心只有百姓。
可惜,这样的人物往往活不长久,因为他会得罪太多的人,因为他会成为皇帝最忌惮的人物。即使他开创了大明王朝的盛世,挽救了帝国的安危,但他也依旧只能死去。因为皇帝害怕这样的人无法掌控,周围的官员害怕这样的人太过于清高,以至于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只能把他摧毁。
正如一些学者所感慨,如果朝堂之上都是于谦这样的人物,那么其他的官员私心又往哪里放?其他的官员又该如何自处?所以于谦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官,但他却在官场之中格格不入。
实际上,这是大明王朝的悲哀,也是于谦的悲哀,更是明英宗朱祁镇的悲哀。所以每次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的只有伤痛,只能用石灰吟反复的吟唱来怀念这位无奈的官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