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为什么放弃了?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8 02:59:46

冒顿是匈奴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单于,在他的统治之下,匈奴达到了鼎盛。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而头曼又是匈奴的第一位单于。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同时,头曼也将匈奴各部落统一到自己麾下,建立起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但那个时候的匈奴在头曼手中远没有后来在儿子冒顿手中强大,当时匈奴东边是东胡,西边紧邻着月氏,这两个国家头曼都不敢惹。

其实头曼并不喜欢冒顿这个儿子,而是宠幸年轻阏氏(王后)与她生的幼子,并且还有让这个幼子继位的打算。这就如同刘邦犯的是同一个毛病,刘邦差点就废了太子刘盈而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头曼为了传位于幼子,只能将冒顿除掉,于是他便玩了一招借刀杀人。

当时匈奴与月氏派遣人质的做法,这与战国间互派人质的目的一样,就是双方和平相处的一个信物。可是头曼把儿子派到了月氏之后,又立刻对月氏发起了攻击。月氏发现头曼单于不讲信用,于是就要将冒顿杀掉。冒顿这个人比较精明勇敢,他知道匈奴攻击月氏意味着什么,所以便偷了月氏一匹宝马,一口气逃回匈奴。

游牧民族也崇尚英雄,头曼见儿子大难不死,很是钦佩,于是便让他统领一万骑兵。而冒顿渐渐知道了父亲攻打月氏的用心之后,便对他产生了仇恨。后来在一次围猎时,冒顿指挥训练有素的士卒将父亲射杀。之后,冒顿又将父亲的阏氏及幼子,以及不原服从自己的大臣们统统杀掉,然后坐上单于的位置。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

冒顿是一位有作为的单于,且有勇有谋,他成为单于不久,便开始扩展匈奴的势力范围。向东吞并了东胡,向西击溃了月氏,向北征服了若干弱小国家,向南则占据了河南地(河套平原一带),也就是曾经被秦将蒙恬驱离的那片土地。这时候,中原正陷入秦末大起义及楚汉战争的混乱,所以也无暇顾及匈奴在西北的势力扩张。

所以,等到汉朝建立,匈奴已经成为了草原霸主,而汉朝刚从战争中挣扎出来,国蔽民疲,还不具备同匈奴抡开膀子对打的力气,这也是后来刘邦选择用“和亲”睦边的根本原因。因此,刘邦称帝之后,也没有对匈奴用兵的打算,而是采用积极防御的策略。这样一来,就有了韩王信驻防马邑,从而爆发了汉匈冲突的契机。

汉王信是刘邦封的“八大异姓诸侯”之一,最初建都于中原腹地颖川。后来刘邦认为韩信王的封国并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反而对自己造成“卧榻之侧”的威胁,所以他便让韩王信到晋阳(今山西太原)建都。晋阳毗邻匈奴边境,这样一来,韩王信就发挥了防范匈奴的作用。可是没过多久,韩王信主动要求到马邑建都。

马邑是汉朝的边关门户,于匈奴更靠近了一步,对于韩王信此举,刘邦是持欢喜态度的。可是韩王信到达马邑之后,冒顿单于便率兵来攻。要说韩王信在秦末及楚汉战争中也是战功显赫的人物,但结果却被匈奴打的毫无反手之力,只能频频求合。同时,还急匆匆向刘邦发求救信号。

对于刘邦来说,国内的局势非常复杂,最为棘手的就是异姓诸侯问题,就在前不久,他刚把楚王韩信的封国搞到手,再往前就是燕王臧荼也被他解决掉了。但是两个异姓诸侯的覆灭,对于其他诸侯是一个警觉,所以刘邦存在被他们联手围殴的风险。因此在这种局势之下,刘邦更不希望诸如匈奴这样的外部力量捣乱。再就是,秦朝有蒙恬大败匈奴的先例。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之下,刘邦不仅要发兵支援韩王信,而且动静要搞到最大。既起到震慑异姓诸侯的作用,也要大挫匈奴锐气。于是,刘邦一出手便是32万大军。

而正当刘邦准备率军出征之时,韩王信却投降了匈奴,这样一来战争的性质就由救援变成了收复失地。关于刘邦北征匈奴的战争过程,史书上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基本上都是一步跨到白登之围,以刘邦被围七天七夜结束。但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要比司马迁的《史记》略微详细一些。

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率一万多骑兵驻扎到了广武,刘邦则一路北上,先在铜鞮县击败韩王信的部队,之后又到晋阳击退匈奴左右贤王。这时,刘邦听说冒顿单于率主动驻扎在代谷,于便产生了前往一战的冲动。为什么说刘邦是冲动呢 因为冒顿诡诈,故意示弱,用“透敌深入”之计引诱刘邦,而刘邦却没有识破。

而刘邦已经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带领着先头部队杀向冒顿,30余万主力均被远远甩在了后方。结果,就出现了被40万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的一幕。事后来看,当时刘邦根本不知道冒顿单于埋伏了那么多兵马等他上钩,要不然力量如此悬殊之下,他怎么可能轻易涉险,再说刘邦经历那么多的实战考验,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关于刘邦脱险的经过,说是采用陈平之计,以大量金银珠宝外加恐吓(冒顿单于会喜欢上中原女子,令阏氏失宠)的方式,打动了冒顿单于的阏氏。于是阏氏便向冒顿吹枕边风,说汉朝皇帝受神灵保佑不是随便能杀的,言外之意,杀了刘邦,冒顿会遭天谴。另外,阏氏还说,即便杀了汉朝皇帝,也占领不了汉朝的土地。冒顿听后,同意放刘邦下山。之后,双方撤军。

如果安当时的形势,冒顿确实具体杀刘邦的条件,然后趁势挥兵南下,灭了汉朝。那么,冒顿单于为什么不那样做呢 实际上,杀刘邦,灭汉朝,只存在于理论之上,很难变为现实。

一、冒顿单于能不能吃掉刘邦,心里没底。对于刘邦来说,冒顿以逸待劳,置强兵于暗处,所以他才被蒙蔽。而对于冒顿来说,汉军劳师远征,早就暴露在了明处。所以,冒顿是知道刘邦带着32万大军来的,而且就在他不远的身后,或者早就隐蔽了起来,专门趁他不备,发起攻击,而刘邦不过是一个诱耳。

况且,之前与冒顿约定一起攻击刘邦的韩王信部将王黄曼丘臣都没有露面,这会不会是他们又已经归顺了汉朝,转而联手对付匈奴呢 因此,冒顿单于虽然围住刘邦,但对下一步的行动又举棋不定起来了,这可能就是他没有动刘邦的原因。

二、冒顿与刘邦拼不起。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物质及人口资源双重匮乏,而汉朝方面并存在这方面的短板。如果双方决战,汉军折损一半,也在承受的范围,而匈奴方面如果有一半士兵被灭,那将是他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全民皆兵,尽管“控弦之士”有40万之众,但那是冒顿的全部家当。所以,冒顿赢起输不起,不会轻易决战。

汉文帝时期,投降匈奴的宦官中行说曾提醒匈奴单于说,匈奴全部人口都不抵汉朝一个郡多,打人口消耗战,将是我们的灭顶之灾。另外,战国时期,赵将李牧于雁门关全歼十万匈奴骑兵,致使匈奴数十年不敢南下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冒顿率40万大军,意在向汉朝示威,并不是决战,目的是让汉朝心存忌惮,不敢轻易发难于匈奴。

三、冒顿打下汉朝,也占领不了汉朝的土地。

首先,冒顿根本灭不了汉朝,原因很简单,他集结大军的目的只是在边境立威,如果接下来实施灭汉朝的行动,纯属临时起意,而不是蓄势发力。我们看一看金与宋朝及蒙古与南宋的战争就知道了,当时金国与蒙古的目的只有一个,那说是吞并宋朝。可是他们在做了充足准备之后,每次都是数路大军齐头并进,也没有一举打跨宋朝,反观毫无准备的冒顿,他怎么可能一口吃掉汉朝 所以,说冒顿灭汉朝,如同痴人说梦。

其次,正如阏氏所说,即便匈奴灭了汉朝之后,也不能占领汉朝的土地,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生活习性、语言风俗都与汉人不一样,所以不用汉朝人驱赶他们,他们也在中原大地上生存不下去。比后来的五胡十六国,鲜卑北魏等,要么昙花一现,要么脱胎换骨。

总之,冒顿单于是一个心思缜密、高瞻远瞩的战略家,而不是一个只知弯弓射大雕的莽夫。所以他也不会如赌徒一样孤注一掷,拿全部家当去和汉朝拼命,而是将战略威慑运用到恰当好处。因此,从汉匈第一次交锋中,足可见识冒顿的精明,他也无愧于匈奴历史上的第一雄主。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冒顿已经围困了刘邦,杀了他就能消除心腹大患,为何却将其放了?

冒顿单于是匈奴中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他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但冒顿的单于之位却来之不易,他原本是父亲头曼单于的太子,可谁知父亲宠爱的阏氏生了个小儿子,于是头曼单于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为了顺利得到单于之位,冒顿在有一次随父亲打猎的时候,带了许多心腹一起去。中途,冒顿用箭射向父亲的头,他的心腹也跟着向头曼单于射了几箭。就这样,头曼单于当场死亡。随后,冒顿又将后母和弟弟一起杀害,就这样得到了单于之位。

冒顿即位之后,不断扩大版图,先后率军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而在他诸多战绩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白登之围?。在这场战争中,冒顿率领的匈奴军队,将刘邦率领的汉军围困了七天七夜。

但奇怪的是,冒顿单于最终却放过了刘邦,让其毫发无损地回去了。这相当于放虎归山,因为我们知道,刘邦回去后,汉朝便一直在韬光养晦。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就开始对匈奴穷追猛打,那时候匈奴被打得毫无还击之力,几乎到了灭族的地步。

所以说,不光在白登之围时,刘邦是冒顿的大敌。冒顿也应该想到,就算把刘邦放回去,匈奴与汉军的仇也结下了。既然如此,他只要杀了刘邦,就能消除心腹大患,为何却将其放了呢?

这件事是这样的,当时韩王信被调派到代地,没想到他却投靠了匈奴。匈奴得到韩王信的帮助,就大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准备占领中原。刘邦知道后,就亲自率军前去阻击,结果却中了冒顿单于的计,被围困在了白登山。

当时冒顿只率领了少量军队去对战,刘邦一看,认为胜局已定,便不顾大部队,自己带少量的人去追击。冒顿假装败逃,将汉军引到平城,接着指挥匈奴大军,将其团团包围在白登山。刘邦的大部队被甩在后面,一时跟不上来,就这样被隔绝起来。

匈奴骑兵紧紧包围在外,不给里面的人逃走机会,也时刻防止后面援军赶到。就这样,冒顿将刘邦围困了七天七夜,双方相持不下。其实这样看来,似乎刘邦要吃亏一些,毕竟他是被包围的那个。既然冒顿占上风,为何还会放了刘邦呢?

其实冒顿围困刘邦七天七夜,还是没能占领白登,就可以看出来,此战打得很不容易。即使他围困了对方,但匈奴此次损失也很大。一时之间,刘邦逃不出去,冒顿也战胜不了,所以才这样僵持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这边自然要想办法,于是陈平就提出建议,让刘邦派人去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除此之外,使臣还告诉冒顿妻子,称刘邦这边打算向冒顿单于送大量美女。冒顿妻子一听这还了得,如果送来美女,将来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怎么办。

不得不承认,陈平这个建议确实有用,冒顿妻子既害怕刘邦给丈夫送美女,又担心汉军援军随时会到,便决定劝说丈夫退兵。于是她对冒顿单于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冒顿听了妻子的话,原本还是有些犹豫的,但这时恰好到了,冒顿与韩王信手下将军约定的会师之日,谁知他们却没能如约而至。因此冒顿就怀疑,他们可能已经投降了汉军,如果是这样就麻烦了。没办法,冒顿只好下令,解除包围圈一角,刘邦就趁此机会,率军突围出去,最终顺利与大军会合。

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为什么放弃了呢?

汉七年的白登之战,冒顿并不是?妇人之仁?,放走刘邦,而是他不得不进行撤围,让刘邦突围。

冒顿作为草原最新崛起的霸主,踏着自己父亲的尸体,无数草原部落的血泪,才获得的地位,他怎么会是一个仁慈的角色呢?

冒顿和刘邦一样,都是布局深远,极具政治头脑的一代帝王,他更多地会考虑长远的利益,而不是一时的意气。

白登之战,是汉匈两大帝国的首次交锋,更是两个巨人第一次真正地认识对手。

如果说韩王信叛逃匈奴时,可能让冒顿有一段时间的高潮,认为入主中原,灭亡汉朝的时机到了。

但是铜辊一战,近二十万联军溃败,这让冒顿认识到,汉军的强大远超过他的预期,冷静下来后,他已经在考虑怎么在这场战争获得最大利益了。

刘邦率军北上阻击匈奴和韩王信联军,现在铜辊大破韩王信的军队,随后又在晋阳打败匈奴联军。刘邦一辈子没打过这么顺风的战,就有点浪了,轻兵追击匈奴至平城,在白登山被围困。

刘邦这一来,对冒顿来说,就是?瞌睡了,递上来了枕头?正合他意,在白登山设下埋伏,等刘邦上钩。然后俘虏刘邦,进行要挟,获得最大利益。

目标很诱人,现实挺骨感,汉军高筑壁垒,匈奴猛攻七天七夜,毫无收获。当然汉军也突围不出去,冒顿和刘邦都是一筹莫展。

这时候,陈平献策,刘邦派出使者贿赂冒顿的阏氏,冒顿立马明白了刘邦的意思,借坡下驴,打开缺口放刘邦突围。

冒顿为什么同意让刘邦突围呢?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劝说吗,肯定不是,他能用自己的爱妾练兵,就不会在乎阏氏的那点枕头风。

他不想杀刘邦、灭汉朝,入主中原吗?做梦都想,但是此次与汉军交战,他已经认清现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刘邦议和,获取最大利益,才是最好的选择。

?白登之围?,冒顿杀得了刘邦吗?

俗话说,要想打人,就得先挨揍!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经常被项羽痛打,但是刘邦都咬牙坚持住了,最后一战扭转乾坤!

冒顿已经把汉高祖围在了白登,为什么不将刘邦击杀,反而乖乖地给放了呢?

冒顿已经把汉高祖围在了白登,不将刘邦击杀,反而乖乖地给放了的原因:因为冒顿单于若是在白登之围中打败了汉高祖,这种紧急事件会使刚创建的汉代分崩离析,可能就打破这一持续上千年之久的标准,那样以后中原地区与匈奴人相互关系就犹如火水。冒顿都还没确定好要拿到汉代的准备工作,不过当时他的勇气严重不足,国防跟精神上也没有备好,假如他轻率杀死汉高祖,这样就会和汉代的梁子结起来了,以后汉代便会报仇他,这样就会使它的压力也很大。

冒顿单于把汉高祖围住到白登之后,刘邦派兵找到冒顿的阏氏,给她送了相当多的礼品。并且刘邦还告知冒顿的阏氏,说汉朝人为了能消除皇帝陛下的窘境,逐渐从汉代地域找来好多个绝色美女,已经往这儿运输。如果这个绝色美女拿过来得话,一定会危及阏氏地位。冒顿单于的阏氏听闻这件事之后惊恐万状,生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因此给我冒顿单于吹动了枕边风。而冒顿单于本就犹豫不定,听见阏氏的劝诫后就下定了决心要撤兵。冒顿单于的念头出现了变化,因此他们就主动联系人跟汉代层面逐渐商谈。最终汉代向冒顿单于朝贡了相当多的珠宝首饰,还送上了很多美女,冒顿单于就带珠宝首饰和美女,高高兴兴的回到大草原。

冒顿单于并没有杀死汉高祖,都没有消灭汉代,可是他获得了许多财产,目地可以说是达到,从那时起,汉高祖就彻底知道游牧民族的可怕,他想把自己的亲生女鲁元公主嫁给了匈奴人的郤克,跟匈奴人的郤克做亲家母。但是吕雉不管怎样都不同意。最终汉高祖只能找了一个汉室列侯的小公主替代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单于。

汉高祖所率兵的军队是骑兵队,骑兵队行驶速率比步兵团快,因此汉高祖迅速还把步兵团甩在了后面,当汉高祖率骑兵队到达平城时,见状况错误,明白自己中计了,因此快速率军上白登山,依靠地貌优势与匈奴骑兵抵抗,同时还可以以作为铒,把匈奴人的骑兵队钓在白登山周边,等到汉军的大部队到达白登山周边,便能将匈奴骑兵做饺子,到那时候,汉高祖就能够和汉军大部队一起对匈奴骑兵内外夹击,在强悍的汉军眼前,匈奴人即使不会被亡国,都将大伤元气。

白登之围冒顿有机会杀掉刘邦,冒顿到最后为何放弃了?

虽然匈奴人把汉高祖刘邦困在了白登山上达七天七夜之久,但匈奴人击杀刘邦的希望并不大,放刘邦下白登山,是冒顿单于做出的明智之举。

首先,白登之围中的刘邦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白登之围的发生和韩王信的叛变与匈奴的强盛密不可分。

汉七年,被迁往代地做诸侯王的韩王信因抵御不住匈奴的侵扰而选择向匈奴投降,这让已经为韩王信准备了援军的汉朝君臣愤怒不已,刘邦决定亲征韩王信并一举解决匈奴之患,为此,刘邦调集了三十余万兵马,其中绝大多数为步兵。

随着距离匈奴越来越近,刘邦也派出了更多的侦查人员侦查匈奴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但刘邦先后派出的十余批侦查人员都异口同声地说匈奴羸弱不堪,完全不是汉军的对手,这让刘邦大为疑惑,虽说韩王信的军事能力远不如刘邦,但韩王信也绝非无能之辈,能把韩王信逼降的匈奴,怎么可能羸弱不堪呢?

出于谨慎的本性,刘邦又派娄敬去侦查,在刘邦的认知里,娄敬是有能力的,然而,娄敬也只看到匈奴老弱病残的百姓和羸弱的牛马,并不知冒顿已经隐匿了匈奴的猛士和宝马,娄敬看到的情况和其他侦查人员看到的情况一模一样,但却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娄敬得出匈奴不可打的理由竟然是匈奴的情况不符合战争规律,实话实说,这一理由虽然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在战争开始前来看,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加上大部队已经走出好远好远了,娄敬又没拿回切实的情报,刘邦只得继续进军。

刘邦所亲率的军队是骑兵,骑兵行进速度远比步兵快,所以刘邦很快就把步兵甩在了身后,当刘邦率骑兵抵达平城时,见情况不对,知道自己中计了,于是迅速率兵上了白登山,借助地形优势与匈奴骑兵对抗,同时还能以身为铒,把匈奴的骑兵钓在白登山周围,待到汉军的大部队抵达白登山附近,便可以将匈奴骑兵包饺子,到那时,刘邦便可以和汉军大部队一起对匈奴骑兵内外夹击,在强大的汉军面前,匈奴就算不被灭国,也将元气大伤。

以上便是白登之围发生的背景,可以看出,从平城上白登山这一步,是刘邦拥有杰出军事素养的表现,若非冒顿单于主动撤军,汉军必将重创匈奴。

其次,冒顿所统领的匈奴人并不具备击杀刘邦的条件。 刘邦上白登山,属临时起意,据史书记载,刘邦在白登山缺衣少粮,也就是说,为了更快地上白登山,刘邦所率领的骑兵可能丢弃了大部分给养,这样做得后果便是史书记载的,士兵冻伤冻掉手指的,十之六七。

缺衣少粮,士兵又冻伤冻掉手指,战斗力必将大大减弱吧?而且,据估算,刘邦的骑兵应该只有几万人,而围困白登山的匈奴骑兵三四十万。一边是长途奔袭、缺衣少粮、战斗力减弱且人数极少的汉军骑兵,一边是以逸待劳、丰衣足食、战斗力鼎盛切人数大大占优的匈奴骑兵,按理说,匈奴人应该很容易拿下白登山啊!但是,整整七天七夜,匈奴骑兵都没攻下白登山!

这说明,汉军骑兵的战斗力远远强过匈奴骑兵,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也非常优秀。与此同时,汉军的步兵正在向匈奴靠近,匈奴人拿不下前边的白登山,后边又有汉军的援军,还哪有机会击杀汉高祖刘邦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刘邦所率领的汉军骑兵抵挡不住匈奴骑兵,匈奴骑兵也未必能够击杀刘邦。须知,彭城之战中,刘邦所率的汉军全部被逼到睢水边,死伤惨重,刘邦只率领几十人走脱了,荥阳对峙时,刘邦的甬道被楚军攻陷,荥阳无粮,刘邦无奈,只好逃跑,还是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逃掉了,冒顿又比项羽强到哪?刘邦能在项羽强大的楚军面前多次顺利逃脱,就不能在冒顿不够强的匈奴兵前逃脱吗?

再者,匈奴人的习性是战胜了就前进,没战胜就后退,对于逃跑这件事,匈奴人从来都不觉得羞愧,匈奴人围了白登山七天七夜而不胜,恐怕大部分匈奴骑兵都萌生了后退的心思,有了后退的情绪,又如何能击杀汉高祖刘邦呢?

最后,放刘邦下白登山,是冒顿所做的明智之举。 对于这场汉匈之战,《史记》的多个篇章都有涉及,关于冒顿放刘邦下白登山,记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便是冒顿阏氏所说的两主不相困,另一个便是与冒顿约定的军队没有如期而至。

冒顿阏氏说说的两主不相困是什么意思呢?

冒顿乃草原上的雄主,在冒顿治下,匈奴吞并了东西胡,匈奴成为漠北草原上的霸主,与此同时,汉高祖刘邦诛秦灭项,在定陶泗水之阳即皇帝位,成为继秦始皇之后,中原的又一天子。

这样的一个冒顿和这样的一个刘邦,倘若火并起来,最终的结局如何呢?毫无疑问,汉的国力远远胜过匈奴,汉军一定会重创匈奴,但刘邦身处险地,也未必能全身而退,所以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匈奴被重创,几欲国灭,刘邦深陷险地,几欲丧命。这样的结局便是两主相困,反之则是两主不相困,两主相困,于汉于匈奴都不是好事。

很明显,冒顿阏氏的话很有道理,即便是冒顿幸运地击杀了刘邦,匈奴也很可能国灭,即便国家不灭,也将元气大伤,到那时,冒顿的单于之位,恐怕就不稳固了。因此,放刘邦下白登山,对冒顿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战争开始前,冒顿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诱敌深入的计策,而刘邦也因情报不准中计,对冒顿来说,似乎一切都按照预先设想的那样发展,但在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原本与冒顿约好的王黄等人的军队并没有如期而至,这让生性多疑的冒顿不得不有所防备,王黄等人本就是汉人,会不会是诈降呢?王黄等人会不会摆了冒顿一道呢?只要有这种可能,冒顿就得防备,这也是冒顿决定放刘邦下白登山的一个理由。

当然了,王黄等人之所以没有如期而至,是因为王黄等人遭遇了汉军并被汉军重创,所以没法如期而至。

基于这两个理由,冒顿放刘邦下白登山,实为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白登之围中的刘邦其实有极高的军事素养,以其极高的军事素养来看,匈奴人很难将其击杀,另一方面,匈奴骑兵也不具备将刘邦击杀的能力和条件,最后,放刘邦下白登山,于冒顿来说,是很明智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50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