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朝代,有人认为当时经济发达、贸易繁荣,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令人神往。不过,也有人表示南宋对内官僚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屡战屡败、偏安一隅,完全称得上是积贫积弱。总之,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人们都能找到许多南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许多的分歧。
尽管人们对南宋这个王朝议论纷纷,但提到南宋的皇帝时,恐怕会瞬间变成同一阵营,那就是认为南宋皇帝绝大多数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没法雕饰的朽木。诚然,南宋王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传五世九帝,但只有一位皇帝想过改变偏安一隅的现状,试图扭转乾坤,他也因此被称赞是“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他便是宋孝宗赵昚。
宋建炎元年(1127),赵昚生于秀州,也就是今浙江嘉兴一带,他是宋太祖的七世孙。我们知道,自从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其弟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宋朝的皇帝就一直属于太宗一脉。然而,皇位传到宋高宗时,这位南宋的开国之君因为唯一的儿子早夭,自己又在逃亡途中失去生育能力,便于绍兴二年(1132)将赵昚收为了养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三十五岁的赵昚被正式立为皇太子,而没过几天,高宗皇帝就正式宣布退位,而赵昚则顺利即位,史称宋孝宗。和倾向于求和的高宗不同,孝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早在还是皇子时,他就曾经上书请求亲自领兵与金人交战,如今当了皇帝,他便开始着手从金人手中夺回大宋的江山。
孝宗即位是在六月,而他七月就召见了曾被奸相秦桧打压十余年的主战派名臣张浚,与之商量北伐大计。另一方面,孝宗还为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人士进行了大规模平反,积极地向外界释放备战信号。第二年四月,孝宗为了防止命令传递过程中遭到主和派阻挠,便绕过枢密院等各机关直接向枢密使张浚发出了北伐的诏书,隆兴北伐宣告开始。
大军出征的第一个月便顺利攻克了灵璧、虹县,以及宿州城。然而,作为主要将领的李显忠和邵宏渊却在过程当中产生了嫌隙,以至于后来李显忠与金国援军苦战,邵宏渊却按兵不动。另一方面,宋军久疏战阵,从风气到素质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因此,随着金人发动反击,宋军便很快迎来了溃败。
意识到自己过于急躁的孝宗很快下罪己诏,并遣使与金国议和。与绍兴十一年(1141)时高宗同金国签订的《绍兴和议》相比,此次的《隆兴和议》尽管仍然是不平等条约,但却可以说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首先,过去南宋对金称臣,而《隆兴和议》规定此后两国国君以叔、侄相称;其次,南宋每年需要缴纳的“岁贡”改为“岁币”,且每年银、绢各减少五万两、匹。
当然,金人还在条约当中要求南宋割让此前收复和占领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这一点颇令人不满。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隆兴和议》的签订让南宋的外交地位有了些许的提升,且两国在此之后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这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尽管北伐失利,但孝宗并没有放弃对军事的重视,他坚持整顿和改革军队、提升宋军的战斗力,只可惜此后孝宗并没有再次发动北伐,而南宋此后主动出击的次数寥寥无几,取得的成果也无法令人满意。通过隆兴北伐,金人也意识到了如果过度压迫南宋可能会导致宋的反扑,于是表态愿意与宋朝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孝宗的对外策略尽管莽撞,但依然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获得了难得的安稳环境后,孝宗自然是趁此机会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他通过轻徭薄役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大兴水利来避免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此外,孝宗还考虑到了民众对此前由国家发行的纸币“会子”缺乏信任,于是下诏在会子上加盖户部印章,以增强其权威性,促进流通。
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宣布让位于太子赵惇,自己则退居幕后,又过了五年,六十八岁的他因病逝世。作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赵昚可能并没有多么雄才大略,但他敢于主动出击,愿意尝试改变偏安一隅的现状,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另外,他在位期间对于国家的治理也是可圈可点,可以说是远远好于南宋的其他皇帝。尽管南宋王朝的整体形象并不是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但至少在孝宗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积极奋进的气魄,这也是他成为南宋最有作为皇帝的原因。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政治改革
赵昚吸取权相秦桧长期位居宰相、形成盘根错
节势力的教训,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赵昚时刻提防宰执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赵昚还十分严格地遵守外戚不预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如同后来权臣韩侂胄、贾似道以外戚擅权揽政的局面。在宰执集团内部的宰相与执政的关系上,赵昚也力图使参知政事成为牵制宰相的力量。
此外,赵昚还加强台谏官的监察职能,其主要目标是针对宰执集团,尤其是针对宰相的。首先,孝宗将台谏官的除授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切断宰相与台谏官之间互相援引、倚为鹰犬的关系。赵昚勤于理政,在南宋诸帝中还是出类拔萃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灵时已无一则自事,思曰:岂有未至者乎?则求三两事反复思虑,唯恐有失。” 以致在他禅位的前一天还在亲自除吏。
通过对赵昚理政的考察,不难发现,在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的背后,隐藏着他对百官的不信任,唯恐被他们蒙弊。
*** 岳飞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昚在登基之初,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 [13] 。
隆兴元年(1163年),经岳飞家属要求,赵昚给还了岳飞原有的田宅。
淳熙五年(1178年),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赵昚发还了高宗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曾将其从岳家抄走)。
整理律令
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初一,赵昚颁布《乾道敕令格式》。
淳熙三年(1176年)杜杲简介,赵昚颁诏,将现行的救令格式,仿照《吏部七司条法总类》(即《吏部条法》),随事分门,修纂成《淳熙条法事类》,作为大理寺和刑部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
裁汰冗滥
淳熙十三年(1186年),临安府罢逐青吏三百多人,两年后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减省了不必要的支出。赵昚在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恩荫数目,缩减各级官员荫补的数量。
军制改革
在军事上,赵昚整军兴武。他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断的扩充军事力量,在内地和边防增招兵员,但是鉴于当时养兵费用浩繁,赵昚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籍民家三丁取一,以为义兵,授之弓弩,教以战阵,农隙之时,聚而教之。”义兵制的实质在于寓兵于农。义兵既不脱离生产,又不荒废教阅,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当时四川地区共有义兵五万三千人,与等额官军相比,每年节省财政开支六、七百万。采取义兵制也是迫于当时国家的需要,一方面军事力量不足难以抵御外侵,一方面国内经济尚需发展,民不富裕,财政压力大,因而只能采取此种能稍稍两全之策。 [8]
像选拔文官一样,赵昚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要求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经武举考试合格者,还必须到军中熟悉军政七年。枢密院设置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以备随时抽验考核。
隆兴北伐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赵昚授意枢密使张浚筹划北伐。五月,张浚派濠州(今安徽凤翔)李显忠渡江出击。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继而又攻陷了宿州(今安徽宿县)。后赵昚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副之。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亲自率兵来攻,先被李显忠击退,后又调兵前来。但此时的邵宏渊按兵不动,还企图动摇军心,有些参战的将领还带兵临阵脱逃。李显忠孤军奋战,终是难支只好趁着夜色撤离宿州。金军乘势掩杀,宋军大败,死伤不可计数。
北伐失败后,隆兴二年(1164年),金世宗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发兵南下,先后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并准备渡江南下。在这种情况下,赵昚同意议和,这年十月双方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议和”。
北伐失败后,赵昚想要再次北伐。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赵昚召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的虞允文入朝,升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虞允文一方面在财力、物力、兵力上积极为北伐作好准备,另一方面,他建议赵昚遣“泛使”赴金,要求修改隆兴和约中部分侮辱性的条款,一是要求金朝归还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寝之地,二是改变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国书的礼仪。对于赵昚来说,祖宗陵寝长期沦于敌手,每次金使南来,自己必须下榻起立接受国书,他内心早已视为奇耻大辱。因此,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议,于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派范成大使金,提出归还河南陵寝之地和更改接受国书礼仪的要求。金世宗断然拒绝宋方的要求,金朝群臣也都对南宋擅自破坏和议愤愤不平,尽管范成大与金人据理力争、毫无惧色,最后还是无功而返。
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首先在于减轻人民负担。赵昚在位期间,不仅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注意实效。例如,南宋初年以来,经常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称为“预催”。夏税虽然规定是八月半纳毕,而主管税收的户部却规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临安。到赵昚在位时,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送到户部,各地必须三、四月就要征收,而此时的农作物根本没有成熟,虽然多次下诏禁止,但户部并不执行。因为,每年四、五月间指靠预催到的61万贯折帛钱供开支使用,若不预催,“恐至期缺误”。淳熙四年(1177年),赵昚得知后就说:“既是违法病民,朝廷须别作措置,安可置而不问。”于是参知政事龚茂良提出,将户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库借的60万贯钱,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户部自无缺用,可以禁止预催之弊”。宋孝宗随即下诏,此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违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预催问题,在赵昚亲自干涉下终于得到解决。至少在赵昚时期,“民力(因而)少宽”
兴修水利
赵昚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勉农桑,尽地利”,指出“水利不修,失所以为旱备” ,而且注重水利的实效。如在淳熙二年(1175年)时指出:“昨委诸路兴修水利,以备旱干,今岁灾伤,乃不见有灌溉之利,若非当来修筑灭裂,即是元申失实”,并对江东路失职官员给予降官以示惩罚。
赵昚在位时期“水利之兴,在在而有,其以功绩闻者既加之赏矣,否则罚亦必行,是以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 ,虽不无夸张,但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发行纸币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发行纸币(会子),在绍兴三十年(1160年)。此前的纸币(交子)是四川地方发行用于四川地区。会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纸印制的,也称楮币,或只称楮。宋孝宗即位之初的隆兴元年(1163年),即下诏将会子加盖“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户部发行的纸币,增加其权威性,以促进其流通。赵昚对会子十分关心。
《宋史》对赵昚纸币政策的评价为:“楮(会子)未至于滞(指民众不信任而难于流通)也,而已虑其滞,隆兴元年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以给之;楮未至于轻(指贬值)也,而已虑其轻,淳熙二年多出金银以收之;楮未至多(指发行量过多)也,而已虑其多,淳熙三年更不增见(现)在之数。故赵雄谓圣虑深远,不复增印,民间艰得,自然贵重而楮币通矣。” [19] 由于政策恰当,保持了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赵昚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兴盛的反映。
轻徭薄赋
在轻徭薄赋方面,赵昚于取消无额上供钱时说:“既无名额,则是白取于民也。”又如遇到灾荒,宋代例将当年税赋移到丰收年,分为二或三年补纳,赵昚也说既是灾荒,不应再收税赋,下诏不准到丰年再补收。
福建路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犹剩米”为名,额外征收2.4万多石供应福州,赵昚于乾道元年(1165年)减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将剩余部分全部减免。
又如徽州(今安徽歙县)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893年—913年左右)时,增收的额外“科杂钱”1.2万多缗,一直沿征了260多年,直到乾道九年(1173年)才免除。
文化
赵昚一改北宋后期与南宋初期,树一派打一派的学术政策,他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采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政策。赵昚虽也对新学有一些微辞,但对理学派攻击新学推崇理学却并不支持,如乾道四年(1168年),太学录魏掞之攻击“王安石父子,以邪说惑主听,游人心,驯致祸乱”,“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颐,列于祀典”,不仅不予理会,还将他出为台州州学教授。
而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苏氏蜀学,在赵昚即位后重新兴起。赵昚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再赠苏轼为太师。这些举措对苏氏蜀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正是赵昚倡导的百家争鸣、共同发展的学术环境杜杲简介,才使得朱熹也不得不说:“若诸子之学,同出于圣人,各有所长,而不能无所短”。在随后举出的诸子中,不仅有理学代表人物,也有新学、蜀学。由于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正如南宋末年学者黄震所称许的,赵昚在位乾(道)、淳(熙)时,“正国家一昌明之会,诸儒彬彬辈出”。其时,不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还有著名的文学家,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著名词人辛弃疾等,他们都活跃在赵昚在位时期。
简介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庆元三年(1197年),加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 *** 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宋高宗赵构(1107~1187),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子。
自?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带着一班文臣武将南渡长江到临安(杭州)称帝,自此建立了南宋。(评书上这段称?泥马渡康王?)
赵构从建炎元年(1127年)称帝,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把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期间一共当了36年的皇帝。
也就是说赵构从20岁当皇帝,到56岁就退休了。
要知道赵构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之一,为何他这么早就退出了政坛?
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清朝乾隆皇帝,他活了89岁,宋高宗赵构活了81岁。
令人不解的是,乾隆是在晚年,也就是在他86岁时才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嘉庆。
赵构为什么在56岁上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养子?
史书上记载,高宗赵构在当了36年皇帝以后,也就是在他56岁时,以?倦勤?为由,把皇位禅让给了养子赵昚,自己当了太上皇。
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金国总是侵略南宋,赵构无力抗拒金国,所以把皇位早早就让给了养子。
有人会问了,赵构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亲生儿子呢?
原来他的亲生儿子在三岁时就死了,当时赵构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本以为还有机会生儿子,结果20年过去了,竟然没有生下皇储,这是为什么呢?
据野史传说,赵构在北宋灭亡南逃过程中嫖妓,结果被突如其来的金兵查房吓成了阳痿,所以赵构没有生育能力。万般无奈之下,赵构选了赵昚为养子。
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少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按照辈分来说,赵昚是赵匡胤的七世孙。
熟读宋史的人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但是在赵匡胤死后,宋朝的江山就落到了他的弟弟赵光义的手中,也就是皇位在太宗赵光义一脉传承了下去,赵构就是太宗一脉的后代。
按理来说,赵构收养子也应该在太宗一脉寻找,为何要选择赵匡胤一脉的后人赵昚为接班人呢?
原来赵构没有子嗣,朝中大臣知道皇上要收养子,于是纷纷上书请求皇上立太祖(赵匡胤)之后为太子。
大臣们在书中是这样写的:?太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可见手足情深,现在陛下也可以以太祖为榜样选择皇位继承人。?
还有大臣上书直接为太祖一脉喊冤叫屈:?太祖之后一直默默无闻,和平常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从情理上说不过去呀!请陛下在太祖子孙中选择有贤能,有作为的当太子,这样上可告慰太祖在天之灵,下可告慰天下人心。?
赵构觉得大臣们说得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请求。
另据野史传说,金朝的四狼主金兀术是天上赤须龙下凡,而赤须龙的前身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换言之赵匡胤化身金兀术来祸害宋朝,有人见过金兀术的画像,说长得很像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就是要惩罚赵光义这一脉子孙,谁让太宗(赵光义)不守?金匮之盟?呢?
本来他应该把皇位再传给赵匡胤的子孙,而太宗却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一脉子孙。
当时赵构也听到了这种传说,为了还天下人一个公道,也为了补偿赵匡胤一脉,赵构这才决定选择赵昚为养子。
赵昚就是历史上的宋孝宗,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意思是在南渡诸帝中,宋孝宗是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皇帝。
高宗赵构最后总算做了一件好事。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2.赵普收礼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
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做了十年宰相,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来。
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吴越王钱俶(音chù)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把十坛“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信,正好宋太祖到了。
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
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宋太祖向来怕官员接收人贿赂赂,滥用权力,看到这情况。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脸色也就沉了下来。
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
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管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宋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3.赵匡胤的出生颇有神秘色彩,据说他出生的时候赤光冲天,且室内有异香,三日不断,并因此得了个小名叫“香孩儿”。
他出生的地方,洛阳甲马营(夹马营)后来被称为“火烧街”,又因为出过两个皇帝(赵匡胤、赵匡义)也称作“双龙巷”。赵匡胤在对待臣子的时候,算是相当宽容的。
4.某次御宴,翰林学士王著喝醉了开始耍酒疯。
赵匡胤让人把他拉下去,他还死赖着不走,在宫门口嚎啕大哭。
第二天有人上章弹劾他,说这家伙昨日大哭,是在哭世宗呢(前朝皇帝周世宗柴荣),请求治他的罪。
赵匡胤说,此人不过一个酒鬼罢了。他以前是世宗臣子,这事我也是知道的。况且他一个书生,哭两声世宗,又能如何?
5.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史称“乾淳之治”。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而且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吏治腐败。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宋高宗时期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改革朝政,力图恢复,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锐意收复中原。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乾淳之治”,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宋孝宗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扩展资料: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太祖之 ,由其弟赵光义登基。太宗一系子孙虽拥有天下但毕竟有不清白之处。>王继恩所谓:「太祖之后,当在有天下。」>南宋一朝,由于高宗无后,遂有太祖一系再次成为「有天下」之必选。先后有伯琮、伯浩入宫。伯琮赐名曰「瑗」,又有伯玖入宫赐名曰「璩」。>赵瑗就读资善堂, 曾见瑗。于绍兴七年见高宗时请曰:>密奏请立建国公皇子之位。>无形中陷入此中,所以有高宗语:>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绍兴十年五月 再次请正赵瑗皇子之位。高宗甚为反感云:>览卿亲书奏,深用嘉叹,非忱诚忠谠,则言不及此。>敷衍应付,伏下杀机。>绍兴十一年岳飞赐 。>后瑗改名为「玮」,绍兴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后退为给玮是为「孝宗」。>孝宗在位是南宋最好的时期史称 「卓然为南渡诸帝之首称」,其为南宋的「中兴之主」。但是毕竟孝宗在位期间有高宗的压力,直至高宗去世,孝宗也过花甲,后退位给光宗。>岳飞之 。历来都少有论此事者,今有陈振《宋史》一书提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0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