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范仲淹,因为他写了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一生中,他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在1029到1034年八、九年里,范仲淹三次被贬官,依然无怨无悔,真是应了网上那句话,“世界虐我千百遍,我对世界如初恋”。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有个叫朱说的年轻人对大哥说,你不要那么浪费好不好,哥哥怼了一句,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你管的着吗 朱说愕然道:朱家不就是咱们家吗 大哥说,呸,你姓范好不好,你叫范仲淹。
朱说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就是朱说。范仲淹身世悲惨,爹死得早,2岁时娘带他嫁到山东朱家。从大哥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范仲淹伤心了好几天。一向自尊心很强的他,更加发愤读书,希望通过读书赢得自己的尊严。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后,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步入官场。孝顺的他还把母亲接到身边,并正式改名范仲淹。
1029年,范仲淹刚刚调回京城,就有了惊人之举。事情是这样的,仁宗12岁即位,由于他当时年纪太小,国家大事都由太后决定,但仁宗满18岁后,太后依旧主持朝政,仁宗也无可奈何。于是,宫中大臣无不唯太后马首是瞻。
这年冬至,有个拍马屁的,让皇帝率领百官给太后拜寿。很显然,这个做法不符合礼制,但满朝文武都惧怕太后的威严,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
这时候,耿直的范仲淹开口了,他说:陛下你尽孝自己去就行,哪有拉着大臣一同下拜呢 这有损皇上的威严,请皇上放弃吧。范仲淹还给太后上书,要求让太后把权利还给皇帝,因为皇帝长大了。
太后暴跳如雷,她气急败坏地送给范仲淹一个字,贬!
当时的国防部长晏殊听说后,大惊失色。晏殊是范仲淹的伯乐,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他把范仲淹叫到家里狠狠地骂了一通,你小子也太轻率了,你这样做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老夫我啊。
范仲淹听了晏殊的话,颇为不解,他疑惑地说,这不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吗 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呐。
回到家中,范仲淹越想越不对劲,自己并无过错,何至于此 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他干脆写了《上资政晏侍郎书》给晏殊,他说:我受您的推荐做官,总担心自己不尽责任,让您蒙羞。如今我仗义执言,却给大人带来麻烦,不可思议。但范仲淹我不是阿谀奉承之人,凡是有益于朝廷的事情,要秉公直言,即使引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晏殊看了信,竟哑口无言。
这事给范仲淹的仕途之路蒙上一层阴影,意味着今后的路更加难走。万幸的是,范仲淹的直言不讳,却给仁宗留下一个忠心耿耿的好印象。
在他被贬往河中府任通判四年之后,太后去世,仁宗立马召回范仲淹,任命他为右司谏(谏官)。当上了谏官,范仲淹更是恪尽职守,不遗余力。
7月初,天下大旱,江淮一带更是连续多天没有下一滴雨,蝗灾开始蔓延,灾情非常严重。范仲淹上书仁宗,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但没有引起仁宗的重视,皇宫中仍旧过着奢华的生活。范仲淹再也忍不住了,他大胆质问皇帝:“如果宫中半天没有吃的,陛下会如何处理 ”仁宗幡然醒悟,马上派范仲淹去安抚灾民。
范仲淹到了之后,当即打开粮仓救助百姓,并把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开了一个展览,让所有的达官贵人都去看看。
平心而论,范仲淹的一举一动皆出于公心,无可厚非,仁宗皇帝当然明白,但范仲淹事事较真的态度,让仁宗颇感不爽。
不久,宋仁宗因为家庭小事要废掉郭皇后,而宰相吕夷简恰好跟皇后有矛盾,就撺掇皇帝要废掉她。这在范仲淹看来非常不妥,皇后没什么大错,为什么说废就废呢 他想上书皇帝,但仁宗说这事不接受上奏。
无奈之下,范仲淹只好跟吕夷简当庭辩论,他旁征博引,滔滔不绝,驳得吕夷简一度词穷,无言以对。而仁宗这才明白,当初范仲淹力挺自己,并非要跟自己站到一个战壕,这个人只认死理,他的字典只有“什么事”,不看“什么人”。
结果怎么样 范仲淹赢得了比赛,丢掉了乌纱帽。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官,是实名举报宰相吕夷简。因为这个吕夷简实在太不像话,拉帮结派,培植党羽。有图有真相,范仲淹画了个“思维导图”给仁宗,这就是“百官图”,在这个图上,皇帝对吕夷简买官卖官的勾当一目了然。结果是吕夷简被撤职,而范仲淹也没得到好,皇帝各打五十大板,他再次被贬谪到饶州任知州。
由于朝廷有许多吕夷简的党羽,所以范仲淹被贬出京时,根本无人给他送行,场面非常凄惨。
好友梅尧臣倒是写了一首诗劝他。收到梅尧臣的《灵乌赋》,范仲淹心里暖暖的,但他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当官不为国家着想,不如回家卖红薯。至于让他少管闲事,少说话,或者装傻不说,这办不到,他的人生格言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翻译译文是范仲淹小时家贫,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范仲淹的十大经典名句如下: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6、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7、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拓展一下:
典故—— 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典故—— 愿为良医
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他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结果“不许”。他又求签祈祷,说:“如若不能拜相,那我愿意当个良医。”结果“亦不许”。范仲淹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为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
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
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借用……割而可卷,孰为神兵?
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范文正<灵鸟赋>中的佳句而作。
范仲淹生在西历九八九,死在一O五二,他死了九百零三年了。他作《灵鸟赋》答梅圣俞的《灵鸟赋》,大概是在景佑三年(一O三六)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这比亨利·柏烈的“不自由,毋宁死”的话要早七百四十年。这也可以特别记出,作为中国争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话。
梅圣俞名尧臣,生在西历一OO三,死在一O六一。他集中有《灵鸟赋》,原是寄给范仲淹的,大意是劝他的朋友们不要多说话。……这篇赋的见解、文辞都不高明,……
范仲淹作《灵鸟赋》,有自序说:
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殊途矣。
《灵鸟赋》 摘抄:
灵鸟,灵鸟
尔之为禽兮何不高非而远翥?
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
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
徒悔焉而亡路。
彼哑哑兮如想,
请臆对而忍谕:
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
我有质兮虑天地之覆露。
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
母之鞠兮孔艰,
主之仁兮则安。
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
眷高柯兮欲去君而盘桓。
思报之意,厥声或异:
忧于未形,恐于未炽。
知我者谓吉之先,
不知我者谓凶之类。
故告之则反灾于身,
不告之则(禾念)祸于人。
主恩或忘,我怀靡藏。
虽死而告,为凶之防。
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目之兴。
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
天德甚迩,人言曷病!
被希声之凤凰,
亦见讥于楚狂。
彼不世之麒麟。
亦见伤于鲁人。
凤岂以饥而不灵?
麟岂以伤而不仁?
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
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不学太仓之鼠兮,
何必仁为,丰食而肥?
仓苟竭兮,吾将安归!
又不学荒城之狐兮,
何必义为,深穴而威?
城苟(土己)兮,吾将畴依!
……
我鸟也勤于母兮自天,
爱于主兮自天。
人有言兮是然。
人无言兮是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9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