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有点不像话。手头在读等着交书评的就有三本:《勇敢,而非完美——女性成长修炼手册》(作者,美,拉什玛·萨贾尼);《我要做人生的甲方》(作者,雾满拦江);《事实》(作者,瑞典,汉斯·罗斯林)。前两本各读了不到三分之一,后一本至今没拆封。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老眼初花,各种不适应。从15岁开始戴近视镜已经习惯了,自以为不会老花,谁知岁月谁也不饶。如今吧,戴眼镜反而看不清书上的字,不戴吧,又总觉得少点什么,一副近视眼镜,总是戴上又拿下。连吃饭,都得把眼镜取下来……现在写这篇文章码字,我的眼镜是一会儿戴上,一会儿又摘下来,简直不知如何是好。最近,我还经常发出“我眼镜呢 ”“看见我眼镜了吗 ”“眼镜在哪 ”这三个类哲学问题。我能说这样很影响读书的心情和效率吗 感谢寄给我书的出版社小伙伴都没催我。书读得少读得慢了眼睛闲了,家里也没有电视,耳朵不能闲着。聼广播聼音频节目就比较经常起来。互联网时代,广播也不需要用收音机收聼。我喜欢手机蓝牙连上音响,听喜马拉雅里的节目,有时也听微信 里几分钟的新闻、十几分钟的文章……偶尔,就想起从前听收音机时候的事情。小学时候,每逢寒暑假,我最大的乐趣是听收音机。我对“小喇叭”,“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印象都不怎么深刻,只记得“小喇叭”的开场白是“嘀嘀哒,嘀嘀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我喜欢听电影录音剪辑。当年电视机还没普遍进入家庭,看电影也是偶尔为之的娱乐,发现收音机里有播放的电影录音剪辑,就发现了一大乐趣。我甚至觉得自己有一项过人之处——只肖听几分钟,就能判断出播音员在绘声绘色讲述的是哪部电影。当年书籍杂志也少,《大众电影》是我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杂志,杂志封面上的“众”字是繁体的“衆”,不知哪位书法家手书,看上去很像“泉”,那时我读小学二三年级,一度以为是《大泉电影》。杂志上有很多电影资讯,通常我都是先看过杂志,后在广播上听到电影录音剪辑的,虽然没看过电影,但能对上号。并非有什么过人之处。在收音机上的那些节目里,我熟悉了童自荣、丁建华等配音演员的名字和“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名头。夏日的夜晚,把收音机拿到阳台上收听,大概那里信号好些吧,有时会收到“敌台”。当年我家住二楼,有次广播声音放得太大,也可能是信号太好,楼下一个叔叔听到了,警告我“不许听”,我还不相信,觉得哪那么容易收听到敌台 那可是只有特务才能干的事儿。后来那个叔叔可能是跟我爸爸讲了,他不让我胡乱听收音机。我就很后怕起来,可是怕什么呢 又说不清楚。那个收音机是我们家当年唯一的家电。我爸宝贝得很,自己做了个木匣子把收音机装起来,匣子漆的是橘黄色,正面一块板能够推拉,听的时候拉开,不听的时候关上。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特别高级。再之前我们家在农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小喇叭头子”。这名字大概是跟大队里下通知的“大喇叭头子”相对应的。当年叫人们起床的,大概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和大喇叭头子里的《东方红》歌曲声吧。大人们应该知道几点几点,对照大小喇叭头子里播放的歌曲。那时家家户户也没有钟表可看时间,天晴的时候看日上几竿,我妈就曾告诉我太阳阴影到哪个地方的时候把炉门拔开。对挣工分的人来说,可能《东方红》该起床了,《大海航行靠舵手》就该下地干活了……那时候,小喇叭头子里经常能听到的是郭兰英的歌声。我很好奇那么小个匣子里怎么会传出人的声音,难道郭兰英在里面吗 我和我妹妹真的曾傻傻地踩着凳子往里面看过,看喇叭里是不是藏着着人。后来有人说“郭兰英不在里面,人家在十字路……”小孩真好骗。十字路是莒南县城,距丁家界脉头村约四五十公里,却是当年的小孩不曾踏上过的远方。我妈经常提起一件关于收音机的往事。我姑父当年在县委工作,有次回家探亲,他带回一台收音机。应该是个夏天,或是秋天,不然,怎么会把收音机挂在我们家的梨树上 还引得村里男女老少前去聆聼,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觉得是个景儿。我还记得那棵梨树。靠我家院子西墙的位置,在一台石磨旁。梨是巴梨,每年挂果都很少,每个果子都很甜。如今我在超市、市场看到巴梨,还会忍不住在心里暗叫一句,“我们家以前种过……”也不知是自豪还是沮丧,好像在讲“我们家也富过”一样。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收音机就不太聼了。不过,我还是经常会想起那些聼收音机的旧时光。不知读到这里您注意到没有 本文写到聼,用的都是繁体字。请好好看看这个字,拆分一下,“七耳,十目,一心”,虽然是聼觉,这个字里,其实还用到了视觉和感觉。聼广播、聼讲座、聼书的时候,要用七个耳朵八个眼,还要一心一意。在这个层面,老花其实是件好事,提醒我们少看多聼。推荐阅读不吃肉了有故乡的人心里有条河从前我们怎么过夏天“毋忘在莒”谢谢帮我点一下 在看 ~~
“傻妹妹,傻妹妹,我的傻妹妹…………”
闲着无聊打开酷狗,无意间听到这首上世纪九十年代特流行的歌曲《傻妹妹》。
熟悉的旋律仿佛把人一下子带回到二十年前,犹还记得这首歌是在半导体收音机听来的。
在那个还没有手机的年代,对于我们这些正直青春年少的少男少女来说,唯一可以拥有的就是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记得那时候,几乎每个小伙伴手里或者腰间都会带着一台微型收音机。
当然我也不例外。
依然记得自己拥有的第一台收音机,还是央求了老妈好些天,才施舍了二十块钱,自己跑街上买的,一个枣红色的小型收音机。
到手后当时心情那个激动,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孩子们拥有一部苹果手机的兴奋劲儿。对那个生平拥有的第一个私人物品是那么的珍贵和爱惜。
从此后,几乎寸步不离随身携带,甚至去地里干农活,在方便携带的时候也必定不会落下它。
也正是那台小小的收音机,给自己原本无聊的年少时光带来了不少的乐趣和收获。听到了很多当下的流行歌曲。像《摇太阳》《爱情鸟》,《长相依》《迟来的爱》《想说爱你不容易》《笑脸》等等,太多太多,无法一一缀述。
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这首《傻妹妹》,我正陶醉其中的静静欣赏,父亲跑过来二话不说给关了,口中嘟囔着,听里这是啥东西呀,不停的喊“大白菜,大白菜!”直令我哭笑不得。这就是代沟呀,根本无法沟通的!
那时候,市里面的一家电台每天下午五点半有一档节目是《流行音乐风》。那是我最喜欢的一档节目,不管多忙,不管再要紧的事,一到那个时刻到来,必定会准时调频到那个频道收听。
也有一个电台中午十二点的时候有个点歌节目,比如你想给心爱的人或者是父母长辈送祝福,就写信到那个电台,再另附一张二十元的汇款单,到了你指定的那天,电台里就准时播放你所点播的歌曲了。还记得那时候特别想给家人点一首歌,无奈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自己来说,感觉那二十块钱都是巨款。实在是囊中羞涩拿不出来。更不敢开口向父母去要。如果让父母知道花二十元钱只是听了一首歌而已,肯定会被骂的体无完肤的。所以那个萌萌的念头一直在心中萦绕了好久,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时候,特别痴迷电台播音员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有富有磁性的男播音,也有声线甜美柔和的女播音。
隔着那个小小的匣子,听着那近乎完美的声线,感觉整个身心都是愉悦的舒爽的。
也有一些谈心节目。听众有什么烦恼,生活中有了解不开的心结,都可以写信给主播尽情倾诉。然后就可以在节目里听见女播音主持善解人意的开导和安慰。使人顿时心情豁然开朗。
那些年单田方老师的评书也特别受人追捧。好些电台频道轮番播放他讲的评书节目。也是我喜欢的节目之一。于是也听了好些评书,例如《三侠五义》,《五鼠闹东京》等等。
那年代,电视还不算特别普及。手机尚为问世。只有收音机独领风骚。在我们乡下,没有其他 娱乐 节目,唯一一个可以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就只有它了。
不光是我们这些少男少女人手一部喜欢听。甚至好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对它爱不释手。
村东头有个退休老伯,退休后无所事事,在自家院子里养了一大群山羊。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老伯伯都一手持鞭,一手拿着收音机。边赶着羊群,边收听着节目,往村外的沟边树林里慢慢走过,悠闲自在。
从老伯身边走过,可以听到他的那个小匣子里多数时候播放的是家乡戏。对于戏曲,一般老年人喜欢者居多,而我们这些年轻人,对那咿呀咿呀的戏曲不感兴趣。只爱听流行音乐。
这样的镜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前年回家听说老伯已然寿终正寝。
然而那个在黄昏夕阳下赶着羊群听收音机的老人,却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画面清晰,成挥之不去的记忆。
随着 社会 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收音机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后来的mp4和现如今的智能手机。
现在想听什么节目,直接打开手机,各种五花八门的 娱乐 项目充斥眼眶,应接不暇,收音机彻底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迹,再难寻其踪影。偶尔也只有在行车师傅那里还能听见一两次。
虽然曾经辉煌一时的半导体收音机被淘汰了。但仍不能否认当年他风靡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收获。
是它,伴随了我们这些七零八零后们的成长。是它,在我们那些青春年华无所事事的岁月里,那个小小的匣子,充满了我们的回忆。如今想起,甚是留恋…
有,“在希望的田野上”。
《万山千山总是情》,温婉动听,经典老歌。真的刻骨铭心!
有!是《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主题曲《依稀往梦似曾见》。这首歌让我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以及梦想与激情!
有没有一首能让你回想起以前的歌,是什么呢?
我是你身边的一朵云,很高兴能分享这个问题。
“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你年少掌心的梦话 ,依然紧握着吗?云翻涌成夏,眼泪被岁月蒸发 ,这条路上的你我他,有谁迷路了吗?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就算与时间为敌,就算与全世界背离……”
有。《好人一生平安》。电视剧巜渴望》的片首曲,不但歌曲好听,让人过耳难忘,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众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一一好人一生平安!
有啊,那就是83版《射雕英雄传》 第三部《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的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和《肯去承担爱》。
每当想起这部电视剧,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青葱岁月,记得那是小学刚升初的年纪,当时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上影,可说是万人空巷,全家老少追剧,如醉如痴,朝思夜想。在我少年的心坎打上了深深的时光烙印,那么鲜活,那么难忘,这部剧精彩无限,回味无穷,让我欲罢不能,深深陶醉,它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
此部剧,按当时的影视水平来说,可说是武侠片领先之作,制作精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悬念不断,环环相扣,让亿万人痴迷,此剧分为三部,每部的主题曲都优美动听,激扬感人,特别是第三部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这熟悉优美的旋律一在耳边响起,就不自觉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翁美玲扮演的黄蓉娇俏明丽,虎牙微露,笑靥如花,顾盼生辉的绝世容颜,初识伊人,是为少年,翁美玲如仙女下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看了电视剧的小伙伴们都省吃俭用,赞下零化钱,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不甘胶剧集人物贴画,基本大多数都是黄蓉,贴在手抄本上,铅笔盒里等一切能贴的地方,一有时间就欣赏,观摩,陶醉其中,给少年的心带来了不少快乐和憧憬,那个年代的花季少年,都曾拥有过视若珍宝的风华绝代之印记,珍藏多年,历历在目,翁美玲在孩童少年时期,在初接触电视时横空出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偶像作用的女演员。
追忆逝水流年,恍如隔世,最传神之黄蓉,带我们走进唯美江湖,九阴真经,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都那么精彩绝妙,美伦美幻,心弦为之颤动,作为儿时记忆中光华璀璨的偶像,没有其一,只有唯一。她是那个年代在心中烙下深刻印记的偶像,每当看到翁美玲回眸一笑百媚生,如花般娇俏容颜的影像再现,仍然心动,三十多年后,翁美玲一双明眸依然顾盼生辉,虎牙微露依旧笑靥无双,那样娇俏明丽的眸子,是怎样可爱如仙女般的女子才会拥有啊。
翁美玲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多感,灵性十足的性情中人,26岁辞世的翁美玲葬于英国剑桥墓地,30年来,从未忘记过她。在世间,只有山比此山最高,演黄蓉世间始终你好,你不孤单,虽然在异国他乡,却从未离我们而去,你连同那段美好的青怱记忆,铭记于怀,珍藏于心,直到相伴终生。佳人已去,红颜梦断,春风十里,不及翁美玲娇丽的笑脸,巧笑倩兮,美日盼兮,小巧玲珑,俏丽震撼深入人心,无法忘怀,过去是,现在是,永远是,高山仰止,达致巅峰,这就是永远的翁美玲,那个最好的黄蓉,一颦一笑,灵动灿烂,举手投足,惟妙惟肖,曼妙多姿,风华旖旎的翁美玲版黄蓉堪称绝世经典,无人再能超越。
她把最明丽耀目,灿烂绝顶的笑容带给了未曾谋面的普罗大众,把最苦最痛的哀怨情思给了重情的自己,自古红颜多薄命,情深不寿的她就这样告别凡尘,魂离俗世,另觅栖所,你为情而殇,让忆万影迷痛惜哀伤,难以自持。永远的翁美玲,仙女下凡,魂归故里,此女也只天上有。
还有另一首《肯去承担爱》:早已明知对他的爱 ,开始就不应该,我却愿将一世交换 ,他一次真意对待,我是宁可抛去生命, 痴心决不愿改为了他甘心去忍受, 人间一切悲哀,在我心中这份浓情 ,没有东西能代,肯去承担爱的苦痛, 敢去面对未来,我是宁愿改我生命 痴心也不愿改,在我心中这份浓情 ,没有东西能代肯去承担爱的苦痛, 敢去面对未来,我是宁愿改我生命 ,痴心也不愿改。
这首歌让多少痴男怨女留下了伤感的泪水,每当轻唱哼吟此曲,杨康玉树临风,容貌俊美,一身锦袍,服饰华贵,风流倜傥的形象就浮现眼前,他走进了多少青春少女心中,让人梦魂萦绕,难以自拔。
另一方面,又对他贪图荣华富贵,认贼作父,狡猾奸诈,不择手段,六亲不认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对母亲极为孝顺依恋,虽然做尽了坏事,但是内心也有着自己的坚守,临死时他还怀揣着穆念慈的一只绣花鞋,对赶过来的穆念慈说,我没事。这一感人的情景又打动了多少妙龄少女的芳心。人生如梦,起起伏伏,繁华落尽,一番憔悴在风里,回头是无情也无雨,世事无常,人世沧桑,让人嘘嘘呀。
金刀附马负华筝,
痴情女子俏黄蓉。
日华音容今犹在,
香消玉殒翁美玲。
童年
有!让我们荡起双桨!
《涛声依旧》今生忘不掉的一首歌。
我上学的时候就喜欢歌曲,有句话说得好,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记得上初二时,我们是在邻村上学,那时能买起录音机的绝对是大款,普通百姓就是在收音机上听歌的。有一次我们正上课时,我和一个村的伙伴翻过学校的围墙回到家听歌,因为收音机播放歌曲的时间是固定的。当时放的歌曲是(春光美),那时收音机只能听,没有画面,而我们听的很陶醉,脑海里会浮现一副和歌曲有关的画面。时隔多年,每当听到那首歌,上学翻墙回家的画面便历历在目,甚至当时的天气,心情,环境等等都仿佛就在眼前。真的是时光匆匆,往事只有留作美好的回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8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买枪的路上……”
下一篇: 中山公园的菊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