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这些事儿,你也曾信以为真过吗?

望月砂 2023-07-28 00:42:50

图/网络 文/ (ID:)

过了正月十五,大中小学就陆续开学了。朋友的女儿要在开学前去修剪头发,她犹豫了一下,对女儿说:再过半个月吧,出了正月再理。

本地民间有个说法,“正月里理发死舅舅”。

也不知当舅舅的招谁惹谁了。但人命关天,很多有舅舅的家庭会很在意理发的日子。所以出了正月,特别是“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美发店里总是人满为患。

朋友不说还好,这一提醒,女儿偏要去理发:谁让舅舅不孝顺,过年还惹姥姥姥爷生气……当然,这孩子只是说说气话。

我听了觉得又好玩又好笑。我家女儿没舅舅,从来没有过这层顾虑。如果有舅舅,如果知道有这风俗,大概也会谨慎对待,怕那个行动变成诅咒。毕竟,谁也担不起那么大的事关生死的是非啊。

想起很多小时候曾信以为真的事——

“吃鱼籽不识数”。

四五岁时,也可能是六七岁,总之我还是个学龄前儿童时,偶尔家里炖鱼,每次吃到鱼籽,饭桌上一定会有人说“小孩子不能吃,吃了不识数”。我们老家在沭河边上,当年河水清澈,鱼翔浅底……煮熟的鱼籽黄黄的极其诱人,每次都在别人提醒之前偷偷吃几口。但内心惶恐,怕不识数。

后来上了学数学一直不好,那种“两列火车相向(或相对)而行”,多长时间相遇或距离多远的行程问题至今不会。大概是鱼籽吃多了吧

这种事最容易以讹传讹,我如今看到小朋友吃鱼籽,都会忍不住讲“小孩吃鱼籽不识数”。

“屋里打伞不长个儿”。

时至今日,我个头也不可能再窜一窜长一长了,只可能随着年龄增长骨骼钙质的流失个头越来越矮小,但在屋里,我绝不把撑起的伞放在头顶上。

小时候被哪个长辈吓唬过,他们说,“在屋里打伞不长个儿”,我就信了。怕自己又矮又矬。这件事我坚持到现在,大概还会继续坚持下去。虽然知道这没有科学道理。

“吃耳屎会变成哑巴”。

忘了是哪个作家写过,“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哑巴一个瞎子一个瘸子……”太神奇了,好像他去过每一个村庄一样。不过,我们老家那一片界脉头里,真的有一个哑巴两个瞎子一个瘸子。”他们“信誓旦旦地传说,哑巴之所以是哑巴,因为他小时候不听话吃了耳屎。

“他们”是谁,我已经不记得的。只记得我很震惊这种事。后来便一直以为是真的,小时候还想自己试试来着……又怕真的变成哑巴。

前些日子在丁香医生还是哪个医学类公号上还看到辟谣——这不是真的。

“七夕葡萄架听牛郎织女说话”。

去年七夕我还发朋友圈,笑问“谁家有葡萄架借我听听牛郎织女说话。”

我听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呆在葡萄架下,能听到他们在天上说的话。太神奇了!

可惜我听说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搬到了城里,葡萄难得,葡萄架更是难以寻觅。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这事还将信将疑半信半疑,甚至期望这是真的。

真的很浪漫。

9012年了,我一定找个葡萄架,验证一下这件事。

“月亮上有嫦娥”。

我们小时候的月亮,那才是真的明月啊。直觉得,没有在月亮地儿里走过的人,没有一边仰望天空,一边走走停停,没有追问过“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走,我停月亮也停 ”的人,不足以理解八千里路云和月,月亮走我也走,明月千里寄相思,甚至是千里共婵娟……的意境。

我姥爷说的,月亮里有嫦娥。你看到嫦娥了吗 你看那里是不是还有个兔子

后来每逢满圆,似乎都能在月亮上的明暗光影里辨识出哪个是嫦娥,哪个是小白兔。再后来读了民间故事,知道还有吴刚砍桂花树,似乎也神奇地看到过吴刚。

今天是元宵节,“十五的月亮十五圆”,网上说我们将能看到“超级月亮”。

现在,仰望天空,你看到月亮了吗 看到月亮上的嫦娥了吗

PS:以上你有没有中枪的 或者你有什么曾经信以为真过的事儿吗 咱评论区见~

作者热文:

今夜,只想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

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爸爸妈妈,你们值得这世上所有的美好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语文教材中的两个“假故事”,为何不少人却信以为真呢?

相信不少读者,对于语文教材的课本,记忆犹新,书上记载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同时也体现出了深刻的哲理,然而这些事情是否发生过呢?教材当中就有两个?假故事?,其实都是虚构的,不少人却信以为真,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第一个,节选自《战国策》片段的《唐雎不辱使命》,整篇课文讲述了唐雎代表安陵出使秦国,从而圆满完成外交任务的故事。

课文的背景,发生在公元前225年,安陵国是魏国的一个附属国,而秦国灭掉魏国之后,又盯准了魏国的附庸安陵,而这也是第一个逻辑不通的地方,强大的秦国,已经先后消灭了赵魏,为什么还要对一个只有50里的安陵客客气气呢?

第二个疑点,便是唐雎的年纪。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记载:?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馀矣。?

这一件事,发生在魏安僖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此时的唐雎,已经是90多岁的年纪,假如公元前225年他还活着,至少也是一个超过120岁的老人,秦始皇怎么可能怕这样的一名说客呢?紧接着我们再来谈谈兵器,唐雎作为一名小国使臣,本来就没有和秦王平起平坐的资格,如何又能够带剑上殿呢?要知道发生在此之前的荆轲刺秦王,可是花费了好一番功夫,将带毒的匕首藏在地图当中,这才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机会,有了前车之鉴的秦王,岂会如此不注意自己的安全?

因此,《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历史上也是不发生的,而它的出处《战国策》,本来也就是带有故事性质的散文,收录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寓言,并非专业的史书,大家可不要当真哦。

至于另外一个,便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本上的《爱迪生救妈妈》。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智慧,甚至因此就下了妈妈的命。

在爱迪生7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突然痛的直打滚,当爸爸从几十里外骑马请来医生,太阳已经落山,医生却发现,母亲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然而当时昏暗的煤油灯,根本不具备手术的条件,该如何是好呢?

期间爱迪生找来了几个小伙伴,每个人手持一面镜子,利用反射的光照亮了整个卧室,成功解决了光照不足的难题。

然而很快有网友发现,煤油灯就算用镜子反复照射,也绝对达不到普通电灯的效果,更不用说手术台上大功率手术灯的光照强度,无法实施手术,而如果按照爱迪生当年7岁来算,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1854年,但是世界上第一起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进行的,地点则是在医院,并且进行了严密术前术后准备,截止到今天,在家中进行手术都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如何发生在小爱迪生时期呢?

最早在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中,里面有一段爱迪生如此救妈妈的情节,后来才被课本选用,而到了2017年,质疑过后,新版本的教材上,已经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对此网友也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只是一个带有文学性的故事,能够给孩子启迪就行,没必要过分当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会给孩子灌输错误的常识,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