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人有雅集、游宴之风。他们“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相聚一起,以文会友,游览山水,诗文相和。他们以琴、棋、书、画作伴,以酒、茶、香、花助兴,既随意又风雅,既满足了书画雅好,又提高了文化修养。
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雅集。三国时期,曹操与儿子曹丕、曹植在邺下,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成一时风气的“邺下雅集”,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元康六年,石崇为送征西大将军王翊回长安,举办了金谷园雅集。他召集了三十位名士以文会酒,“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创立了“金谷酒数”这种非正式的、趣味性的文学游戏规则。再后来,就有了古代最负盛名的三大雅集,即以研究书法为主的兰亭雅集,以切磋书画为主的西园雅集和以研磨昆山腔为主的玉山雅集,为后人留下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艺作品。
兰亭雅集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内史王羲之召集著名文士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燕集兰亭。他们即席赋诗,自由吟唱,按照“金谷酒数”罚酒,利用自然蜿蜒的流水让羽觞(带耳的酒杯)顺流而下,漂到谁面前便需作诗一首,这就是屡被后人称道的“曲水流觞”,是东晋文人的一大创举。此次雅集,一切细节都朝着更加风雅的方向擢升。据《世说新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喜色。”
《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王羲之等人汇聚于自然山水之中,山水的之美、之乐激发了他们的无限灵感,创作出37首诗作,汇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孙绰作后序,于是王羲之便在醺醺然的酒意下,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本来兰亭雅集中的作书是一种无意之举,即主人王羲之并非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书法艺术,他只是用鼠须笔、蚕茧纸起草序文而已。然而,这篇序文手稿的书写,因艺术造诣空前绝后,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的经典之作,“兰亭集会”也因此成为雅集史上的传奇。
西园雅集
进入北宋以后,一系列优待文士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带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又因当时出现的收藏热潮,所以,除皇室书画鉴藏外,私人鉴藏也十分活跃。
宋神宗年间的驸马王诜,既是文人书画鉴藏家,又身为皇亲国戚,所以自然免不了与文人士大夫交往切磋。他家的宅园(西园)是当时京城主要的雅集中心之一,其私第之东筑“宝绘堂”,专藏古今法书名画,风流蕴藉,大有王谢家风。苏辙对此曾有详细描述,“侯家玉食绣罗裳,弹丝吹竹喧洞房。哀歌妙舞奉清觞,白日一饱万事忘。……朱门甲第临康庄,生长介胄羞膏粱。四方宾客坐华堂,何用为乐非笙簧。锦囊犀轴堆象床,竿叉连幅翻云光。手披横素风习扬,长林巨石插雕梁。清江白浪吹粉墙,异花没骨朝露香。……喷振风雨驰平岗,前数顾陆后吴王。”反映出此堂之富丽、典藏之富赡,高朋满座、品鉴论画之热烈。
宋元丰初年,王诜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十六人,集会于西园,一起吟诗作赋、鉴赏古董、抚琴挥毫、谈禅论道.......,这就是著名的西园雅集。北宋画家李公麟以白描写实的方式,在《西园雅集图》中描绘了当时西园雅集的盛景。画中,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文人雅士们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每个人的表情动态皆栩栩如生、动静自然,人物衣纹、草石花木,每一笔线条都十分精致,整幅画面潇洒、隽逸、焉然欲绝。米芾欣然为此图作记,“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北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西园雅集在两宋隐逸、崇道、尚雅的风气影响下,弹琴的场景取代了丝竹合鸣,烹茶品茗取代了推杯换盏,琴与茶成为了新的主导元素。雅集的活动也更加多元和松散,有挥毫题字,有抚琴拨阮,有打坐参禅,艺术氛围浓郁。人们的性情、心态趋于淡泊、闲适,皆自得其乐。
在宋代,雅集已经成为文人生活雅趣的集中载体。西园雅集把魏晋名士对于“自然”的向往,转换成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理想的极致,成为后人追慕不已的文坛佳话。
玉山雅集
元统治时期,南方的士人失去了宋时的文化优越地位,而且,元代高级官僚阶层的世袭制,使他们政治上被受歧视。这时,才子们将本可用于辅政的才华往散曲、杂剧、绘画转移,他们“围棋递相,打马投壶,撇兰颠竹,写字吟诗,蹴鞠打诨,作画分茶……九流三教事都通”。汉族士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所不在”。他们通过组织雅集、文会等形成文人们的交游圈和文化圈,齐声合唱,声势浩大。
顾瑛(公元1310-1369年),元后期江南名士,诗文皆通,书画俱佳,又是当地三大巨富之一。他不惜重金在风光旖旎的绰墩山旁,建起了闻名遐迩的“玉山佳处”,筑有桃花轩、春晖楼、秋华亭、芝云堂、可诗斋、读书舍、小蓬莱、百花潭、鸣玉洞、春草池、白云海等36处景点。景区内除了种植江南常见的芳草翠竹外,还注重引进奇花异木,以产生物稀为贵的新鲜感。如曾引进难得一见的并蒂莲,为玉山佳处增色添彩。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吸引着不少慕名而来的人们一睹为快。
元末,顾瑛在这里召集时人雅集,由杨维桢主盟,前后持续二十年,参与其中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多达三百余人,一时名流如云。据他的《玉山草堂名胜集》记载,凡大小雅集50多次,称为“玉山雅集”。玉山雅集虽以酬唱诗文为主,诗人也多兼书画,故书画交流必在其中,所以文雅诗画之气极盛。大画家张渥用李公麟法作《玉山雅集图》,杨维桢为之记,文中赞雅集:“称美于世者,仅山阴之兰亭,洛阳之西园耳,金谷龙山而次弗论也。然而兰亭过于清则隘,西园过于华而靡也,若今玉山之集非欤。”西园雅集成为古代文人雅集的一个高标。
明仇英《西园雅集图》
此外,顾瑛的家乡正仪(原称信义)又是一个戏曲之乡,早由唐代宫廷名伶黄幡绰在那里传播戏韵。顾瑛本人还特别喜好唱曲赏戏,善弹古阮,梦想着能营造出一个天下唱和的载体。于是在雅集中,他以研究昆山腔为雅聚的主要内容。为了营造高雅氛围,追求典雅环境,他建造了楼台亭阁相映生辉、水石花木相衬成趣的设施,盼望宾客能触景生情,引发奇思妙想。他还广揽名伶,佳处藏娇,有名的伶人有小琼瑛、小琼花、丁香秀、南枝秀等。每当聚会,丝竹和鸣,家班伴唱,一时间,玉山雅集中歌舞升平,风光无限,各路文人曲家、各地戏迷都为之向往。如南戏剧作家高则城从浙江永嘉赶来昆山雅集,一见志同道合的贤能、山清水秀的庄园、歌甜舞美的家班,就不想离开,长期寓居佳处,终于完成了经典名剧《琵琶记》的改腔定谱。昆山腔在玉山雅集同仁的共同研磨下一鸣惊人,玉山雅集在昆曲发展史中地位举足轻重。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抚琴,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茶,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文人雅集把“闲下来”的文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彼此切磋又各挥所长,在同属于一种理想化、艺术化,享天下之乐的集会中,灵感无限激发,为世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瑰宝。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按年代:
春秋战国:投壶
魏晋:流觞曲水
唐朝:藏钩·射覆
明清:拧酒令儿
统称:
朋友聚会,我说的是一些文人,古代叫做《雅集》家庭聚会叫做《内集》
古代文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有多个名字,其中常见的有“文会”、“雅集”、“诗社”等。这些名称都表达了文人们对于自己文化追求的认同和追求。
- “文会”是指文人雅士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交流、诗词唱和、书画鉴赏等活动的地方。文会通常是由一些有文化修养的人士发起,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聚会,共同探讨文学艺术、诗词格律、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 “雅集”是指文人雅士们聚集在一起进行高雅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雅集通常是由一些有文化修养的人士发起,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聚会,共同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等高雅艺术,探讨文化艺术方面的心得体会。
- “诗社”是指一些诗人、文学家们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团体或组织。诗社通常是由一些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发起,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聚会,共同探讨诗词格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名字,还有诸如“翰墨会”、“书画社”、“琴棋社”等名称,都是指文人雅士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这些地方都是文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展示才华和修养的重要场所。
古代的酒好像和现在不一样吧,据说都是掺水的,哪有现在的酒精度高啊,看《水浒传》里面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也没见谁醉过呀!再说了诗人这些文人雅士不喝酒哪来的灵感,喝醉了就睡一觉,艺术是需要灵感的,酒能使人兴奋。
可是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为何文人墨客连喝好几坛才会醉?古代酒的制作大多数为“米酒”因为酒主要是以大米等谷物为主要原料,度数比现如今超市里的米酒度数还低。大多数电视剧以及小说里文人侠士抱起酒坛喝,要是喝的是现在我们的酒早就醉了。古代人能喝好几坛酒,并不是他们的酒量大,我们看到电视剧或者文艺作品中很多人也有喝十几碗的经历,因为这么低度数的酒,喝个十碗八碗不算多吧,只需要肚量大一点就可以喝十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千杯不醉。
古代的酒能和现在的比嘛,现在的酒全部工业酒精酿造,度数较高,喝多了容易上头。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因为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从酒的酿造,储藏,运输,饮用,到对酒的品鉴,欣赏,赞美,珍爱,多少文人墨客以酒助兴,以酒做雅诗,以酒会友,让酒文化流传至今。
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壮士饮完酒骑马远行,朋友为其践行。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句话没听过吗?但是他们喝的那个酒真的就像我们现在口渴了喝的水一样,不但没有路途坠马,反而骑得很快,还是说明古代的酒度数不高呀。
古人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现在的专家就利用一些高科技技术来还原,对于古代人的生活呢,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在古代,可是有宵禁的,不过呢,也有早市和晚市,尤其在宋朝达到一个顶峰,古代男人也有夜生活,比现代人有趣多了。他们一到晚上的时候就会举行聚会,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体验着人生中最快乐的时间。
在唐朝和唐朝以前都有宵禁的,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出去玩耍一番,这个自由被限制,当然就要趁早出去耍耍,在这里呢,大家最喜欢的也是聚会,这里的聚会是宴会,喝酒吃肉,这个宴会可是非常有讲究的,有时候还玩玩投筷子游戏,大家出出诗,对对子之类的,然后在酒后三巡,大家都吃饱喝足了,主人家还会拿出几样特别的东西,大家就可以看,有钱的也可以买下来。
还有呢,就是找歌姬来跳舞唱歌助兴,好诗词的人就可以写诗让大家评鉴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呢,和他们也是非常遥远的,几个男人凑在一起吃吃酒,划划拳,然后呢可以打打牌,对于这些他们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当然最有意思的就是出行了,这个就是马车和划船了,在晚上河旁边和湖都是有官船的,这些船就是那些艺妓做生意的地方,不过也是很有看头的地方,毕竟在河划着小船,两旁都是倒影着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6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