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李文忠:从天而降的战神,他病逝后,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太医全家

过山龙 2023-07-28 00:11:06

元至正十三年春(1354年),朱元璋告别郭子兴,领着徐达、汤和、费聚等南下定远,决定自己单干。

没多久,便降服驴牌寨军民三千,随后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又得人马二万。

来到定远,偶遇李善长,李善长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一一一要想实现宏图大志,就必须知人善任,不得胡乱杀人。

于是二人合计,决定拿下滁州,就这样,朱元璋有了自己的第一块领地。

不日,有人求见,朱元璋听到名字后,立马飞奔而出,只见门外三人衣衫破烂、形容枯槁,朱元璋望着他们不禁悲从心来。

这三个人是谁呢 一个是侄儿朱文正,另外两个则是他的姐夫李贞和外甥保儿。

谁也不会想到,多年后,朱文正因叛变被囚,李贞封曹国公,而这个保儿就是日后的李文忠一一一那年他十四岁,犹如一个战神从天而降。

朱元璋画像

实际上,李贞父子历经千辛万苦才寻找到了朱元璋。《明史.李文忠传》载:

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意思是:李文忠十二岁丧母,李贞带着儿子实在没有活路,只好在乱军中辗转,多次濒临死亡,直到两年后才在滁州见到了朱元璋。

这里有必要补充几点:李文忠的母亲就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行前朱佛女已病故,彼时,朱元璋就剩下这三位亲人了,另,之前李贞时常接济朱家,让朱元璋铭记在心;

其二: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内讧不断,而郭子兴一直受彭大和赵均用的排挤,不足以共大事,所以他才会带着淮西旧将另谋出路;

其三:攻下滁州,算是有了一席之地,李贞父子前来投奔恰逢其时,这一点对李文忠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熟悉明史的人大抵都知道,朱元璋一生收了十多个养子,但最器重的还是朱文正和李文忠一一一或许他们流着相同的血,所以在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后,《明史》描写得非常传神:

太祖见保儿,甚喜,抚以为子,令从己姓。

意思是:朱元璋见到李文忠,非常高兴,不仅亲自抚养,还让随自己姓朱,并取名文忠、字思本。

李文忠的字“思本”特别有意思,笔者猜想,这既代表朱元璋初心不忘,分明也在告诫李文忠饮水思源,不要忘了根本。

李贞画像

李文忠在战火中成长。其间,朱元璋还请范祖乾和胡翰做他的老师。《明史.李文忠传》载:

读书颖敏如素习。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意思是:李文忠读书聪颖、悟性极高,老师教的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的一样;

十九岁那年,以舍人(大意为高干子弟)的身份率领亲军,支援池州,第一次领兵就大破天完军。

在这里我们不妨还原一下李文忠的这次领兵。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持续向皖南和浙东扩张,同年十月便命常遇春、廖永安等去攻打池州,有趣的是,此时的池州刚刚被陈友谅、赵普胜从元朝手中夺过来。

世人皆知,陈友谅有胆有识,彼时在徐寿辉麾下是个顶天立地的将才,两人对决,常遇春占不到一点便宜,所以以兵力不足为由,向朱元璋求救。

而此时朱元璋也捉襟见肘一一一徐达正攻打常州、胡大海在徽州前沿,谁去驰援呢 迫于无奈,朱元璋只好让李文忠一试。

不曾想,池州一战,李文忠一鸣惊人,机智、勇敢、彪悍“骁勇冠诸将”,仿佛从天而降的战神,连常遇春也为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竖起大拇指。

从此,李文忠开启了战神模式。

继池州之战后,李文忠接到新的指令,随后率军进攻青阳、石埭、太平、旌德获胜;不久,在万年街打败元朝院判阿鲁灰;又于于潜、昌化击败苗军,尔后攻打淳安,夜出奇兵,降部众一千余人。

短时间内,李文忠骁勇善战,成绩喜人,第一次被朱元璋封为:帐前左副都指挥兼元帅府事。

这个职位不低,但个人以为含金量并不高,因为这里面也许有“任人唯亲”的成份,又或者朱元璋刻意培养李文忠。

李文忠画像

李文忠呢 他根本不想做什么舍人,他只想无限循环战神模式,他只想证明,自己绝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接下来,他与邓愈、胡大海之师会合拿下诸暨,随后攻取建德,并改为严州府,屯军驻守。

此时,张士诚觊觎着这块肥肉,因为他知道严州的战略价值可抵百城,为此亲率十万大军来犯。

面对张士诚的十万大军,李文忠怎么办呢 《明史.李文忠传》载: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意思是:张士诚侵扰严州,李文忠率军在东门正面迎敌,另派将领出小北门,抄小路袭击敌人后路,然后破城而出,两西夹击,大败张士诚。

一后月,张士诚再犯严州,李文忠又在大浪滩将其击败,还乘胜拿下分水。随后,张士诚又命人占领三湲,李文忠已急不可奈,率着轻骑斩首陆元帅,焚烧敌垒,如入无人之境。《明史》载:

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

意思是:李文忠让一代枭雄张士诚也感到害怕了。

守住严州,大败张士诚后,李文忠进同佥行枢密院事。

这个任命很特别:继续让李文忠领兵驭将,同时又管理后方。只因李文忠一次次向朱元璋证明,他已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冲锋的悍将了,并坚信日后必将成为一名果决的猛士。

难怪清朝张廷玉评价他: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

让我们暂时把视线离开严州。

张士诚影视剧照

个人以为,真正让李文忠日后封王、并登上开国元勋榜眼的或缘于处州的那次兵变。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为朱元璋开疆拓土的虎将胡大海把势力扩展到了浙东一带,不幸的是,一夜间胡大海被人刺杀身亡,而刺杀他的人,就是被降服的苗将蒋英。

在金华,蒋英杀掉胡大海后,又命部属在处州杀了他的副将耿再成,然后打算一起去投奔张士诚,史称“处州兵变”。

就其时,不得不佩服张士诚的情报和策反工作,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浙东局面失控,军队倒戈,坐收了鱼翁之利。

消息传到严州,情况万分危急,李文忠没有时间请示朱元璋,于是率领守军倾巢出动,犹如战神从天而降,以雷霆万钧之势杀叛军主将,且恩威并施,平定了金华和处州两地。

这一年,李文忠23岁一一一他用行动扭转了局势,保住了浙东一一一其战略意义不亚于徐达、常遇春的任何一次北伐。

而这一时段,朱元璋犹如坐在过山车上七上八下,既心痛爱将胡大海,又惦记着浙东形势一一一断不可让张士诚有可乘之机。

他万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一一李文忠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消息传来,朱元璋欣喜若狂,随即任命李文忠:

拜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全军事。

这一次,李文忠接替胡大海,真正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也许大家并不知道,从池州驰援到拜浙东左丞不过短短四年,李文忠凭借自己的神奇变成为了主宰一方的封疆大吏。

李文忠的经历告诉人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胡大海影视剧照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回严州。自平定处州兵变后,在李文忠身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国初事迹》记载:

文忠守严州,取娼妇韩氏在家留宿。太祖知之,差人将韩氏诛之,召文忠问罪。皇后劝谏,复令还严州。既至,儒士赵伯宗、宋汝章乘机说文忠曰:此去得回,若再取不得回也。当早图之。

上文的意思是:李文忠当年驻守严州,曾和一名姓韩的妓女有染。由于朱元璋治军严明,听闻此事后勃然大怒。

着即安排人去严州杀掉韩氏,并召李文忠问罪。

李文忠刚离开严州打算去南京负荆请罪,突然又接到旨令,就地返回。为什么呢 因为这一次马皇后出面了,她告诉朱元璋,李文忠已是最后一位亲人,切不可断了祖上烟火。

按理,这事就此平息,不该旁生枝节。但他的谋士赵伯宗、宋汝章却不这样想,并劝说李文忠:这次你幸好回来了,若是再有下次,你肯定回不来。与其这样,不如另作打算。

两人的意思不言而喻,劝李文忠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要为日后留条后路。

李文忠犹豫了,想起了不久前胡大海的独子胡三舍之死一一一违反军规,在营中偷偷饮酒,被人揭发。

众人都以为,朱元璋会看胡大海的几分薄面,对胡三舍从宽处理,没想到朱元璋二话没说,直接把胡三舍处决了。

为这事,李文忠大为震惊,他深知舅舅的性格,军法如山,亲情也许比不过一张白纸。

于是,李文忠便命赵、宋二人与张士诚麾下大将张肆暗通款曲,以什么什么为号,不日举旗来投。

朱元璋影视剧照

李文忠整日惴惴不安,而朱元璋却浑然不觉。

不久,朱元璋写下一封亲笔书信,派人送去严州,信中不再斥责李文忠,反而送来不少战马和银两,意思是让他在严州安心驻守。

李文忠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之前,已跨出了那一步,眼下到底该怎么办呢 《图初事迹》又载:

文忠悟之,乃以书付伯宗等,以筻宴饯之。使其醉……将伯宗、汝章等缚投于水。

李文忠为掩盖事情真相,必须斩草除根,所以利用筵席之便,将赵伯宗、宋汝章等知情人灌醉,然后全部捆绑起来,溺水而死。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无论李文忠怎么掩盖、隐藏,当年他欲叛投张士诚的想法终究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

朱元璋心机深沉,藏而不怒,但有一天终会爆发。

李文忠似乎忘了这茬,仍然像一名战神继续上演着的神话,或许在他心中舅舅就是天,他不过是天子手中的那柄利箭,必须一往无前。

接下来,张士诚命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面对敌强我弱之势,李文忠说: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军而死于三军之后。

为鼓舞将帅士气,李文忠率中军首当其冲,当处州援军来临,李文忠横握长矛,带领数十轻骑从山头奔驰而下,冲入敌军中坚力量,再次如战神从天而降。

李文忠感染了士兵,全体将士浴血奋战,救李文忠出包围圈,并乘胜攻击,反败为胜。此役,《明史》载:

逐北数十里,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伯升仅以身免。

捷报传到武昌,朱元璋大喜,随即将李文忠召回,摆下宴席慰劳,赏赐御衣名马,之后才命其返回军中。

可以想见,李文忠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李文忠影视剧照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与张士诚的终极战打响。李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敌军兵力。

一切很顺利,继李文忠攻克桐庐、新城、富阳之后,大军向余杭挺进。

李文忠写信招降余杭守将谢五(谢再兴的亲弟弟),谢五与谢再兴之子共五人出城投降,随后来到杭州,守将潘元明还以歌妓相迎。

李文忠几乎没废一兵一卒,为朱元璋扫清了侧翼障碍,为严明军纪,站在高楼上下令:擅入民居者死。

因为他知道,这正是朱元璋所需一一一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杭州让李文忠获军三万,粮食二十万石,这一次朱元璋出手更阔绰。《明史》载:

就加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氏。

朱元璋除了对李文忠加封头衔之外,还作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一一一复姓李氏,这就大有奥妙了。

其一:两年后,朱元璋将称帝,改国号大明,如果李文忠(朱文忠)不改回原姓,那么他就成了朱元璋的长子,为世袭罔替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其二:此时朱元璋内定乾坤,即将消灭掉最后一个敌人,换句话说他手下将星云集,个个光芒四射,李文忠虽有过人之处,但已经没有原来那么重要了;

其三:严州之秘辛是否让朱元璋再次想起呢 在此笔者不枉下结论。

不过,熟读明史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从此,李文忠有了个巨大的改变——在平定建州、延州、汀州时,下令士兵收养途中弃儿,据传被养活者无数。

智慧、机敏、深沉、博爱与胸襟把一代战神李文忠推向了最高潮。

李文忠影视剧照

1370年(洪武三年),李文忠被授征虏左副将军,与徐达一起率军北伐,其中俘虏五万三千余人,大获全胜。

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御临奉天门接受朝贺。大封功臣,李文忠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俸禄三千百,并授与予世袭凭证。

好大一堆光环,不过我们记住两点就可以了:被封曹国公,并允许世袭;继续参与军国大事一一一这是朱元璋对他的极大信任。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之间必将产生裂痕。或者说李文忠对朱元璋的做法深感不安。

为此,李文忠曾先后上过两次奏章:一劝朱元璋不要劳命伤财、发兵日本;二劝朱元璋不要过度依赖宦官,间接批评。

按理,这些朱元璋都不能容忍,但鉴于他和李文忠的关系以及李文忠的声望,朱元璋并未理会,只是把奏章束之高阁。

倔强的李文忠并未就此止步。一日他嘱托夫人、泣别孩子,向朱元璋上第三份奏章,力劝舅舅不可诛连,扩大杀戮,文中言词犀利:

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幸,人不自安,伤国元气……

朱元璋看后,雷霆狂怒,和李文忠还有一段审讯般的对话,由于篇幅太长,不便赘述。结果朱元璋突然命武士将李文忠押下监候。

而这一次,又是马皇后救下了李文忠。

从此,李文忠被朱元璋削去官职,幽闭在家,郁郁寡欢。《明史》载:

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

朱元璋影视剧照

在明朝初年,李文忠是个特殊人物,关于他的死朱元璋还大动干戈,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史.李文忠传》载: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

意思是: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天,李文忠就生病了。为此,朱元璋到李文忠家探望,并且亲自安排准安侯华中为李文忠医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便去世了,终年46岁。

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怀疑有人下毒,不但把华中贬谪,还把给李文忠看病的太医及其家人全部杀光。

李文忠之死,朱元璋悲伤之余又大动干戈,越发让人觉得疑窦重重。

第一:在太医诊治的同时,李文忠长子李景隆已成人,为什么非要安排一个侯爷(华中)近身侍候 朱元璋到底有什么意图

第二:李文忠死后,诊治他的太医和家人被全部诛杀,这说明他们一定掌握着一个惊天的秘密,这是个什么秘密呢 笔者相信就是毒死李文忠。

第三:彼时,笔者相信李文忠的死因华中应该一无所知,因为这一切全在朱元璋的操控之下,留下华中正好欲盖弥彰,而华中扮演的角色无外乎一个监视者而已。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史.李传隆传》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景隆,小字九江……太祖数目属之,十九年袭爵……非智非谦,几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终……而其鉴前人之失,保尔富贵!

以上是朱元璋颁给李景隆的袭爵诏书,与其说是袭爵诏书,倒不如说是份特殊的警告。

因为文中提醒李景隆,你之所能袭爵并不是因为你“智”或“谦”,而是因为你们几代人为大明王朝曾立下的大功。只要你不累及社稷,吸取前人的教训,我必然保你家族富贵。

这里必须指出两点:所谓前人,无外乎李贞、李文忠父子,那几累社稷还有谁呢 不就是李文忠吗 难道朱元璋对二十多年前的严州旧事一直耿耿于怀

李文忠画像

后记:

封建社会,家天下,朱元璋和李文忠或持着不同的立场,李文忠谋他途意味着叛国与不忠,在君权社会下,必将火星四溅。

但个人以为,李文忠依然是那个从天而降的战神。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元璋建明后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当朱元璋结束蒙古人的统治,建立明朝时,所有人都认为驱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然而对明朝开国功臣们来说,这不是光明,而是走入了黑暗。这世上常常有很多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恰好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正是这种人。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也非常有意思。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一路杀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了,关系越远,被杀得越早。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还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这一朝终了,功臣都被杀得差不多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

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有两次屠杀,一次是胡惟庸案,一次是蓝玉案。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宰相,很有才能的贤臣。但是给朱元璋当手下有个问题,你不太有才能了,这会让老朱心存疑虑。朱元璋太不自信了,毕竟当过乞丐,疑心病太重。大概是从小被别人抢馒头抢怕了,稍微比他强壮的就会认为对其有威胁——又要抢他馒头了!

后来有人告发胡惟庸,罗织了一个挺奇怪的罪名,说他勾结日本人谋反。恐怕朱元璋等这一天早已望眼欲穿,终于有人来“帮助”他整死胡惟庸了。朱元璋就坡下驴,将胡惟庸实施车裂之刑,大卸八块了??隔着600多年似乎还能感受到朱元璋的“畅快淋漓”和胡惟庸的惨死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可是老朱还不解气,恐怕胡惟庸党羽要报复,于是又诛了九族,胡惟庸的亲戚朋友、弟子门生等等,统统处死!

杀掉胡惟庸十年后,朱元璋还觉得胡惟庸党羽没有铲除干净,开国功臣李善长就是其中一个。于是又一翻雷厉风行,将77岁的李善长处死,受到牵连的有两万余人也都被处死了。李善长之死同样很冤,而“揭发”他的就是另一位开国功臣汤和!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所有开国功臣中就汤和能寿终正寝了吧,人家是皇帝的卧底,专门负责出卖人的。

温良敦厚的皇太子朱标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劝谏朱元璋:“父皇杀人太盛,恐伤和气啊??”

朱元璋没说什么,只是脸上滑过了一丝哀伤。

第二天,朱元璋专门召见朱标。朱元璋在地上放了一根棘杖,让朱标拿起来。朱标见棘杖全是刺,扎手啊,便有些为难。这时,朱元璋拔出剑,将棘杖上的刺削去,说道:“我把刺去掉再给你,是不是就好拿了?!”朱标这时候明白了,朱元璋杀功臣是要扫清道路,才好让他接班。

站在朱标的角度讲,朱元璋这样做确实无话可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儿子顺利接班,自己甘愿当坏人。

可惜朱标太短命,37岁就去世了。朱标刚死一年,朱元璋又不得不对大将军蓝玉“动了心思”。本来朱标和蓝玉关系很好,朱元璋是有意留下蓝玉辅佐朱标当皇帝的。可惜现在朱标死掉了,蓝玉的身份立刻从一个辅佐者变成了威胁者,朱元璋又要开始为皇孙朱允_削去棘杖上的刺了??

然而世间之事总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搞了两次大屠杀,受牵连处死了好几万人,可是老朱绝不会想到真正威胁到他皇位继承人的是他儿子朱棣。真是讽刺!如果大将军蓝玉不死,朱棣不可能杀到南京抢了侄子的皇位吧。

其他开国功臣的结局

明朝开国,文臣武将可谓若群星灿烂。但这些人中,有许多在连年的战争中牺牲了,也有不少是在战争年代或建国后的和平年代中因病而死或正常老殁了,还有一些,则有因犯法而死的,有因涉嫌谋反事而死或因此连坐而死的,等等。考察这些人的死亡原因,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朱元璋在怎样对待功臣这一问题上的态度。

下面姑且罗列明朝部分骨干功臣之死以供参考。

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李文忠——建国后病死。

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邓愈——建国前病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

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

冯国用——死于军中。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沐英——世代镇守云南。

康茂才——病死军中。

郭英——老病而终。

叶琛——被叛军捕获,不屈而死。

章溢——病死。

说到底,是皇权体制决定了开国杀功臣,狡兔死,走狗烹,这么一回事。杀功臣不是朱元璋的专利,别的朝代也有,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一个王朝的形成和覆灭必定有原因的,最后小编想说:“封建社会的制度弊端在封建社会恐怕是任何帝王也解决不了的,人类惟有不断地迈进更文明、更民主、更开明的社会形态,才能从根子上来克服这些弊病吧。”

为何朱元璋一定要杀功臣?

如果按照真正的历史来说,基本上是这个情况:
文臣以李善长为首,李善长和朱元璋颇似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十分投机。李善长首先提出反对元朝,又为朱元璋策划了夺得天下的蓝本。不过,李善长贪恋权位,不像张良一样明哲保身,最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满门抄斩。实际上,胡惟庸专权,李善长有很大责任,胡惟庸谋反,李善长也肯定知道,但是,李善长肯定没有参与谋反。不过,以朱元璋的角度看,有前面两条,就够杀李善长的了。
洪武文臣还包括:被后人称为半仙的刘基刘伯温,修元史的宋濂。
武将以徐达为首,徐达作为元帅,统领军队,可以说百战百胜,是使得元朝北返的绝对主力。最后,徐达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很可能是病死。被蒸鹅害死的说法,疑点颇多,几乎不能成立。
大将之中,以常遇春为首。常遇春勇冠三军,每次打仗必然冲锋在前,可以说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
洪武武将中,还有汤和、邓愈、蓝玉、冯胜、傅友德。
其他的两大功臣就是李文忠和沐英。两个人的名气也相当大,战功也颇多。但主要还是沾了皇亲的缘故,才能飞黄腾达。
还有半文不武的就是胡惟庸。此人功劳不算很大,但是官做得倒是很大。
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就是胡大海。这个人历史上本来是个胡商,帮助朱元璋起事,后来被人暗杀。
(复制的,侵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