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那个战乱的年代,本应该是天下之主的周天子,因为各种原因使自己的大权旁落。当时的分封制虽然是一个系统的管理体制,但是它的弊端也不断滋养了各地的诸侯,齐国和楚国的势力在一段时间内也是达到了顶峰。
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在《史记》中记载过秦朝的祖先参加过大禹治水,也曾在舜帝身边种植过花草,喂养过鸟兽。由此可见,秦朝的祖先确实是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秦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再后来,因为秦朝的祖先养马有功,周天子才把其封为附庸国。自此之后,华夏大地上开始有了秦国的身影。公元前七七一年的时候,周幽王在西戎进行攻打的时候不小心丢了性命,秦襄公立马带兵援助,不仅如此还护送周平王成功的迁移,在这件事情之后秦朝就成了正式的诸侯国。
紧接着就是不断地征战,秦朝灭掉了很多的西戎小国,国土面积也是一再扩大,它的国力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秦朝的崛起为自己与其他国家进行抗衡提供了强大的实力和底气。
当时的秦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外面有各个诸侯国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内部则是外戚干政十分严重。在昭襄王上位之后,因为年龄太小而大权旁落,一切的事情都是他的母后掌控的。他的母后为了能够掌管天下,于是开始大肆地起用自己的兄弟,把他们安排到朝廷命官的位置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昭襄王一直都是一个傀儡皇帝。
二、昭襄王的悲惨一生不管怎么说,昭襄王还是一个皇帝,除了朝廷上的要事,他还是有立太子的权力。他李的太子就是赢柱,这个人和我们所知道的嬴政并不是直系亲属。赢柱和昭襄王也不是一个母后所生,但是当时的太后掌控了这一切,昭襄王知道自己做什么也都是无能为力。
可以说昭襄王这个皇帝当得也是十分的憋屈,在自己登基后四十多年后他才有了机会去夺回自己的权力。朝廷上的一些大臣也非常不看好外戚干政,他们认为如果是昭襄王自己执政的话,自己还可能会从中得到更多得不到的赏赐。
于是在一些官员们的一致努力之下,昭襄王终于执掌了大权,太后的势力被一拔而净。在他在位四十年之后终于成为了真正的皇帝。其实在这件事情之前,自己的儿子因为在敌国作人质被暗杀了,所以如今太子之位就空缺了出来。
最后,赢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太子之位,但是赢柱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过。因为在这么多年里,昭襄王一直被太后的力量所压制,如今他掌握了实权,但是心里也不是很安稳,总觉得会有人惦记自己的皇权,所以说这个太子就成了最大的防范对象。
三、赢柱之孙嬴政建立统一的秦朝无可奈何此时的昭襄王已经是非常的年迈了,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又不是很长,在他掌权十四年之后就去世了。赢柱就成了新帝,但是他的命运非常的悲哀,在他还未开始干一些事情的时候,登基三天后就死了。
他的死亡非常蹊跷,大家都认为有人害死了他。不过不管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之后登基的嬴政可谓之掩盖了之前所有君主的光辉。嬴政登基之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开始为国家的发展而考虑对策。从多方面引进人才,后来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之下,秦国的国力大增,没过多久就成为了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了不断地提高秦国的实力,嬴政决定先发制人,开始对外进行武力攻打。他不仅仅攻打与自己邻近的国家,而且还与自己相距较远的国家进行合盟,慢慢地其余六国想要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在后期阶段,秦国的实力强大到即便是六国联合也打不过他。嬴政带领自己的军队横扫了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的王朝,自己也成为了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结语:赢柱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常压抑,他可能也从未想过自己的孙子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嬴政在位期间,进行改革,实行了多种制度,修建了很多军事建筑,为在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成就,秦始皇才会被世人称之为是“千古一帝”。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的事迹:
汉武帝本名叫做刘彻,是西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在他在位期间,创建了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和察举制度,并且颁行了推恩令,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做出了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的规定,有效的抑制了当时一些富商的势力。
在对外方面,汉武帝采取了扩张的政策,开创了丝绸之路,引进了当时的外国文化,还创立了年号等举措。
但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因为崇拜民间方术,并且奢侈挥霍,引发了政治危机,导致爆发了巫蛊之祸,在公元前八七年,汉武帝在五柞宫去世,享年七十岁。
扩展资料:
汉武帝在政治上一再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最终使得地方的王侯失去政治特权,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汉武帝非常重视选贤用能,亲自选拔人才。光求贤诏就颁布了两次。谁知到了晚年,在小人的蛊惑下,汉武帝逼得太子与皇后自杀。
最终汉武帝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并未再立太子。后元元年,汉武帝赠予霍光一幅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让霍光辅佐他刘弗陵当皇帝。
第二年,70岁的汉武帝去世,在去世前几天年仅8岁的刘弗陵被立为太子。刘弗陵成为太子后,他的亲妈赵婕妤就被汉武帝赐死。
她是汉武帝晚年时最受宠的妃子,谁知却接到了赐死的口谕,万般无奈下赵婕妤依口谕自杀了。听说皇帝最爱的妃子被赐死了,想让赵婕妤陪自己。
汉武帝驾崩时,太子才八岁,汉武帝担心自己不在之后,会出现女主乱政的情况。所以选择立子杀母。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生平
汉武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后继续他父亲的政策,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让诸侯封他们的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被分裂。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用来对地方加强控制。在军队和经济上他也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事物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他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集中于他的手中。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统一思想,同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即是所谓的“表儒法里”。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借口处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家庭
* 陈废后
* 卫皇后
o 戾太子刘据
o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
o 阳石公主
o 诸邑公主
* 王夫人
o 齐怀王刘闳
* 李姬
o 盖长公主(鄂邑公主)
o 燕刺王刘旦
o 广陵厉王刘胥
* 李夫人
o 昌邑哀王刘髆
* 尹夫人(尹婕妤)
* 邢夫人(邢娙娥)
* 赵婕妤(钩弋夫人)
o 汉昭帝刘弗陵
有关音像
* 中国大陆:电视剧“汉武大帝”、电视剧“汉武大帝2”、电视剧“大汉天子”、电视剧“大汉天子2”、电视剧“大汉天子3”
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
汉初, 因连年争战人口减少,生产力不足,但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中国的国力已达巅峰.汉武帝继位后,着手开始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重用名将,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加上张骞 的外交,令中国在国际舞台迅即揭起.经三十年的经营.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而且已俨然成为东亚的霸主.
在当时,中华帝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公元前二八年,北匈奴杀中国使节,八年后,中国西域总督府副校尉陈汤利用西域各国的军队,和囤在西域的汉军,对北匈奴发起攻击,终于一举消灭北匈奴.陈汤在向中央陈述发兵的理由说:"凡侵犯中国的,逃的再远,也要诛杀."如此气概,现在的中华儿女也应汗颜.
汉武帝25项历史性首创
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汉武帝25项历史性首创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
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这是有道理的。
汉武帝,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所以那个时期有许多创设。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除上述二十五项创设之外,还可列出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来,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汉武帝及其事业,是中国古代历史蕴积的产物,牵涉到了思想文化、礼乐习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各族的状况等等。
有感于汉武帝在振兴中国方面所成就的巨大业绩和那时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特录今人所作《赞汉武帝》古诗一首,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时代,并供评价汉武帝时参考: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
汉武帝深知无为之学已不适应奋发求治的时局,他决定借用儒家学说,实现自己大一统的抱负。
其措施有四个方面。
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在中央由皇帝的亲信尚书令、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在宫廷中参与决策,形成内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原来的中枢机构成为外朝,是执行机构,皇权得到加强。②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有猿臂善射、先后与匈奴七十余战、使其数年不敢犯界的“飞将军”李广,有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坚持将冶铁、煮盐和铸铁收归官营,充实国家经济实力的桑弘羊,有历经艰辛,吞毡饮雪,持节不屈,出使匈奴十九年的苏武。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如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曾为狱吏的公孙弘,因尊儒的需要,拜为丞相;买妻耻樵的来买臣,由严助推荐,任中大夫,出任会稽太守;(其故事京剧《夜梦冠带》或《马前泼水》刻画得较为生动)等等,不一而足,众星拱月,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得心应手。③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④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2.经济方面。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等等。这些措施,加强中央财政大权,抑制了商人势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
3.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汉高祖白登之战后,为休养生息与匈奴和亲。文景时期此举依旧,并予馈赠。但是,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每次入塞,都要抢走人畜,毁坏庄稼,西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汉景帝时,由于经济接近了极盛时期,军事抵抗力逐渐加强了,匈奴只能“小人盗边”。双方力量的对比,开始发生变化。汉武帝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从公元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公元前119年对匈奴一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役后,匈奴主力向西北迁徙,汉军夺取了朔方以西至今甘肃张掖、居延间的大量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至此,北方边境地所受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军事行动的同时,派张骞再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又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城空前辽阔。
4.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皇权的加强,经济实力的增强,疆域的扩展,思想上也有必要加强统一。汉武帝不同于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等强制性的手段,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家学说,即位后首先进行的一件大事,就是召集全国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并且亲自阅卷选取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列,并拜公孙弘为相。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须学习儒经才能得到使用和升迁,儒家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而且以其“大一统”的思想核心,成为一直维系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精神。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尊儒的同时,他还崇尚法制。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既给儒家以尊崇的地位,又给其他学派(如法家)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容忍多元文化并存的开明统治术。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在经济繁荣与政治巩固的基础上,汉武帝推动西汉进入全盛时期。
评价汉武帝
功:
政治: ①地方实行刺使制度,利于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古代史》p35)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古代史》p35);
③推行察举制,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古代史》p35)
经济:
①把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发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古代史》p31)
②平定物价、征收工商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古代史》p31)
③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古代史》p37~28)
思想文化教育:
①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使儒家从此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古代史》p31)
②在长安创办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古代史》p31)
军事外交:
①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3次大战,重创匈奴。(《古代史》p41)
②派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密切了和西域的关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古代史》p42)
③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加强对西南夷边疆地区的管辖(《古代史》p43)
④在南越(两广地区)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古代史》p43)
⑤和日本、韩国交往。(《古代史》p44)
不足: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②好大喜功,连年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虽然是匈奴再不能与西汉抗衡,保护了中原农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巨额沉重的军费,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朱高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口碑比较好的皇帝,时朱棣与徐皇后所生长子,性格端庄稳重,喜好读书,在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在北京以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围攻,免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朱棣即位后,任其为太子。
在位期间,一改朱棣时期的苛政,实行开明政治,休养生息,停止了永乐年间大规模用兵,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唯一的遗憾是,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登基,结果洪熙元年(1425年5月)就去世了,在位仅仅九个月,实在是让人感觉比较震惊。
关于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太子谋害说。
朱高炽的太子就是朱瞻基,也是《大明风华》中朱亚文饰演的皇太孙,从剧中也能够看出朱瞻基是一个不安分主。
朱棣很不喜欢朱高炽,而特别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朱棣想要换掉太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朱瞻基的缘故,换太子之事才作罢。但是无论怎么说,朱瞻基都是朱高炽最后能够登基的加分项。
在清朝时期,康熙的儿子各个出息,因此出现九子夺嫡的政治斗争,最后康熙选择了并不太出众的皇四子胤禛为皇位继承人,也就是雍正帝,很多人猜测,皇帝之所以选择胤禛接替自己的位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喜欢胤禛的儿子乾隆,他想要把皇位传给乾隆,所以过度给了雍正。
这种说法还需要历史的考证,但是无论是康熙还是朱棣,他们的孙子都很优秀。
假如朱高炽真的是一个无能之辈,而朱高炽又早点想上位,所以谋害朱高炽倒也说得通。因为国人有阴谋论的情节,所以太子谋杀说就大行其道。
其实,就历史资料来看,朱瞻基谋害说完全是恶意揣摩,没有任何实锤证据。
我倒是更倾向于朱高炽因为疾病而去世。
根据史料记载,朱高炽本身就是一个大胖子,虽然没有推测朱高炽到底有多胖,但是有专家推测其有三百多斤,胖子多病是正常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纵横作为一个一百八十斤的小胖子,深感身体素质之差,体力也不行,跑起步就哈哈的喘气还恶心,以前学校组织一千米测试的时候,跑完就吐,我还没到30岁,只有一百八十斤就这个德行,朱高炽三百斤,而且当时已经四十六岁,其身体状况可想而知。
其实,朱高炽身体素质不好,在《明史》中多处都有记载,在《明史?朱高煦传》中记载,当时朱高炽与朱高煦前去明孝陵拜谒,结果:?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在《明通鉴?卷十三》中,朱棣早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对朱高煦说过?勉之!世子多疾。?可见,朱高炽的身体并不是一天垮下去的,早在靖难之役时或者之前就出现问题,以致让朱棣找好了备胎,一旦朱高炽像朱标早逝,朱棣就会让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即位。
也正是朱高炽身体有问题,虽然才让朱高煦有了夺嫡之心。
朱棣即位皇帝后喜欢南征北战,实际上是经常性让朱高炽?太子监国?,将繁杂琐碎的国事都交给他处理,这就导致朱高炽在永乐二十年里每况愈下,除了身体上的压力,也有来自朱高煦想要夺嫡的心理压力。
千万不要小瞧这种压力,很多太子都受不了,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就因为受不了李世民偏爱李泰,最终选择了造反。
等到朱棣去世后,交给朱高炽的担子更重了,与此同时,据说朱高炽还纵欲过度,结果很快身体就吃不消了,明朝时期并非朱高炽一个在位时间不足一年的皇帝,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了,相对于朱高炽这个更神奇。
实际上,古代皇帝排除自然死亡,平均年龄可能都达不到四十岁,朱高炽四十六岁的年纪也不算小了。
中国古代共有两百多位皇帝,如果要说到好皇帝,大家可能会举出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清圣祖康熙等等。其实这些皇帝虽然名气大,但是并不能称作名声最好的皇帝,因为他们当皇帝喜欢用手段,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两位哥哥,逼得父亲李渊传位给他,这件事一直为人所不齿,不过对于百姓来说,李世民确实是位好皇帝。真正中国名声最好的皇帝是赵祯,也就是宋仁宗。 历史上谥号为仁的皇帝只有两位,赵祯就是其中之一,宋仁宗在位长达41年,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赵祯对人宽厚和善,这也和他的天性仁孝有关,他在位期间宋朝经济很繁荣,几乎没有什么战乱,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宋朝的国力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宋仁宗做事做人有多好呢?不妨看看几个例子。 宋仁宗妃子的伯父名为张尧佐,宋仁宗想任命他为节度使,这时候我们的包青天包拯不干了,言辞激烈的率领言官和宋仁宗理论。仁宗有些生气地说:「 ”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却其不客气地回答道:「 ”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于是宋仁宗听从了包拯的意见,没派张尧佐去当节度使。 包拯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后来他也经常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赵祯一边擦脸一边听从包拯的建议,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假使包拯遇上别的皇帝,说不定早就人头落地了。公元1063年,年仅54岁的宋仁宗不幸驾崩,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京城的人全部号啕大哭,哭声数日不绝,都在悲痛仁宗之死。 不仅是宋朝境内,消息传到辽国后,辽国的百姓也纷纷哭泣,辽主耶律洪基非常吃惊,抓住宋朝使者的手痛哭良久,并且说道:「 ”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因为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都没有和辽国兵戎相见,后来他还给宋仁宗建立了衣冠冢,用来寄托哀思,这种事在古代中国也是仅此一例的,足以证明赵祯才是真正的仁者无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闻鸡起舞的祖逖,都干了哪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