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热行》有言:“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世间之事难测,常有无端灾害发生。今人虽有科技之助力,却难摆脱自然之威胁,当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自然。
对于人类而言,季节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它影响了人类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穿着、饮食、耕作。在一年的365天中,春夏秋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为地球带来不同的景色。
虽然科技力量极大地降低了季节带来的影响,但是,一些极端气候的影响却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在今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世界各地出现极端气候的频率越来越高,无数人因此流离失所。
放眼古今内外,极端气候不时就会出现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我们所要讲述的事情就是一例发生在中国历史中的极端天气。它发生在清朝乾隆8年,号称中国的“最热夏天”。那么,乾隆8年的夏天究竟热到了怎样的程度 为什么说它是中国“最热夏天”
虽然古代中国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仪器,但是,古人依然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以此来指导百姓生活耕种。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说法,中国的夏季,从5月的立夏开始,到8月立秋结束,期间持续3个月左右。
在公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统治的第8年,那一年的夏天高温持续不断,热浪席卷了半个中国,光京城就有上万人因这炎热的天气而死亡。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华北平原遭遇了千年难得一见的高温天气,最高温度高达44.4摄氏度,成为中国华北平原有史以来的最高温度,其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关于公元1743年的酷夏,许多地方志都对其进行了记载,从这些记载中,人们可一窥当时的炎热高温。《浮山县志》中这样记载:自5月起,山西的浮山县遭遇高温,很多行人因此死亡,北京城内的高温更加严重,一些在京城做生意的浮山县人因无法承受高温而去世。
《续天津县志》、《青城县志》也有相似的记载。《续天津县志》上写道:从那一年5月开始,天津的气候变得十分炎热,土块、石头和屋顶的瓦片因高温失水而焦裂,不少人因高温而死。在《青城县志》的记载中,山东青城县因夏日高温,遭遇了严重干旱。青城县方圆千里的范围内,干旱肆虐,室内家具发热,让人难以容忍,无数树木因缺水而死。到了6月,许多百姓从天津等地,逃亡至此,许多人因高温,死在路上。
此外,在官方正史《清实录》也记载了此事。和其他古代帝王一样,清朝乾隆皇帝将这次极端天气,归咎到了自己身上,公开宣布了“罪己诏”,并下达了一系列赈灾策略,起到了一定作用。
根据现代气象专家张德二的分析研究,在乾隆8年,中国多地连续5日的温度均超过了40摄氏度,最高温度可达44.4摄氏度。关于这次极端天气的产生,张德二认为是以下原因所致。
这次持续高温的直接原因是暖高压持续停留在华北地区,它的深层原因则是公元1743年处于小冰河温度回暖期,再加上太阳活动和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场的影响,共同造就了这场千年一遇的极端高温。
这场极端高温的影响,并没有随着高温天气的结束而结束。由于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中国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作物难以存活,百姓颗粒无收。粮食匮乏,让无数百姓难以维持生计,只好选择成为流民,涌向京城。京城一时人满为患,乾隆皇帝为安置这些难民,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纵观乾隆8年的这场高温,不难发现,人类在自然力量的面前,是何其渺小无力。相比于古代,今天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但是,在应对极端天气这方面,人类依然显得很无助,只能做到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使得全球气候开始变暖,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气候上的变化。近些年来,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频发,无数人因此流离失所,并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面对自然力量,人类依然力有不足,因此,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人类必须要保护环境,保护地区,尽可能地维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乾隆八年,气温骤然升高,不仅是北京城,天津、山西等地的温度也如此,乾隆皇帝在皇宫中,自然也感受到了这份酷热,他立即命朝廷官员给出一个说法。但是这种百年一见的反常天象,一时间根本查不出缘由,皇宫内陷入滚烫的热潮当中,京城的制冰师傅用硝石制冰,一批批冰块被送进宫。
乾隆的后宫也不安定,嫔妃们的衣着大多分为几层,在这样的天气下,很多妃子都热得昏了头。当宫外的冰块运进来之后,乾隆命人将冰块放入纳凉殿,妃子们直接将床搬到了此处,身上的酷热才得以缓解。
商铺的商人们全都闭门不出,躲在家里避免太阳的暴晒,一时之间,剩下的商铺寥寥无几。穷苦人家因为生计不得不出门劳作,但因为温度过热,且人的身体经过暴晒之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无一例外都被活活热死了。劳作的农户面对暴晒的天气,以及庄子里的土地也是一筹莫展,官员们也只能待在衙门里不敢出门,一时间人心惶惶,可以说虽然没有混乱,但压抑的气氛很浓厚。
盛夏时期的大旱、高温炎热,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缺水的问题了。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或者相关的组织,每年都会储蓄一定量的备用水、备用冰等资源,以备不时之需。但在古代,朝廷并不具备这样的危机意识,一些达官显贵的家中,只会在家中的冰窖里,储存下一些冰块。等到夏天的时候,这些冰块就能拿出来,起到降温的作用。
可是,等到发生大旱天气的时候,这些有限的冰块,并不能让他们度过整个炎热的夏天。乾隆八年,到了八九月份的时候,一些王公贵族的家里也逐渐开始出现断水的情况。不过,相比于普通的老百姓,王公贵族有着权势和钱财,在天灾之中,他们并不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还可以耗费重金买水买冰,普通的老百姓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平民百姓平时就很少会吃到冰块,而且平民的饮水,也都是从水井里,或者是江河中来的。在突然出现干旱高温、长期无雨、阳光暴晒的情况下,大量水分蒸发,河水、水井的水位都会降低。甚至,有些荒野上的河水露出了河床,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水井枯竭、河流枯竭的状况。据悉乾隆八年时,很多地方的井水,都已经干涸,百姓身边的水资源严重短缺。
随着干旱,温度越来越高,原本就缺水的难民,更是因为脱水而休克,整个京师都变成了一片地狱。老百姓们因为缺少生活用水而难以存活,就更别说是地里的庄稼了。炎热干旱的天气,使得稻田因为缺少水源的灌溉而龟裂,稻苗也在难以成长、结果。甚至于,在炙热的太阳光的照射下,许多稻苗都被晒枯萎了,农民们一年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因为没有收成,农民们交不上赋税,自己家里也没有了粮食,许多的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难民。能否妥善地处理好这些难民,是考验一个朝廷能否赢得民心、能否继续实施统治的很重要因素。乾隆和朝廷的大臣非常重视这些难民的,这一年里,乾隆下令让户部给下发了数以千计的赈灾银两,也派出了许多钦差大臣到灾区赈灾,通过迁移灾民、设立赈灾粥蓬等方式,帮助百姓们度过难关。
不久后,乾隆皇帝再度下令,在许多地区建立难民避难所,发放救灾物资。乾隆让礼部准备了解暑的冰水和药物,这些东西都是用来治病的。也就是说,在炎热的天气下,有些人会生病,但是这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中暑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很容易造成灾难。
城门处增设降暑点,大量发放降暑的物资,这场炎热带来的是对大清赈灾机器的一种考验。总体来讲,从细节到大局,乾隆和官员们把控得都还是非常好的。为了解决直隶地区的灾荒,清政府拨款一百一十万两,粮食一百一十万石,用以接济帮助灾民,办事的官员都设置了两百余位,可见形势已经是非常严峻的了。
大清的户部银库,据后世记载,顶峰时期也才存银一千一百万两,这也意味着,当时的天下旱灾足以把整个朝廷储备吸干。所幸的是,清朝是封建王朝的巅峰,也是农耕社会的巅峰。
比起一味赈灾,清朝廷更注重恢复来年的生产,于是官府给出了诸多的经济复苏方案,赈济救农业。在粮食上,清政府给予“无息贷款”,让心态崩溃的农民重拾希望继续栽种。另一方面,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工代赈,让社会回到正轨,这场灾难才算是过去。根据当时在大清境内活动的法国传教士记录,这年(乾隆八年)夏天的平均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0℃,最高气温更是高达44.4℃。
由此可见,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在高温、缺水、饥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时大约有上万人失去了生命。其实,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干旱,并非是因为天谴,而是因为一场全球气候剧变。现在的人类社会,很多时候都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人类的历史就像是一场与灾难作斗争的历史,我们在苦难中学会了提高,只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因为那一年真的是太热了,乾隆八年,紫禁城上面的琉璃瓦都被太阳晒化了,可见当时有多热。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根据记载,当时中国各地迎来了罕见的高温天气,全国高温天气一共有56处,其中包括北京、郑州、山东等地,中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极端的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到了44.4摄氏度。这种极端的高温天气爆发后,每天都有人中暑身亡,当时的高温天气甚至已经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天灾。
根据《天津县志》和其他县志上的记载,当年夏天爆发的极端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做生意的人因为天气过于炎热不愿出去摆摊做生意,而且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当时房屋上的瓦都要被太阳烤焦了。
根据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和北京城郊区,因为高温天气而中暑去世的人,有11400人,而且这个数字只是在7月14日到7月25日之间的,十天之内,北京城内就有一万多人因为高温而死亡,可见当时的高温天气有多么可怕。
那么既然天气这么炎热,贵为皇帝的乾隆帝是如何度过这么炎热的酷暑呢?古人也有避暑妙方,在古代,富贵人家避暑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把冬天储存的冰块拿出来用,第二种是换个地方避暑,乾隆有好几座避暑山庄,既然北京能热死人,那就换个热不死人的地方,等高温过去了再回来。
就那气温,咱夸张一点的说能把石头都给烤成面面。咱不夸张的说呢?乾隆家里边用来烫酒的锡壶,愣是被热到都保持不住金属的硬度——化了。
还有那吃饭用的白色的象牙筷子,软趴趴的跟那粗面条差不多了,搁到锅里滚上一滚,真就成面条了,拎都拎不起来。
具记载,您就算是蹲在城墙根子底下所谓的阴凉地,这皮肤感觉就像搁烙铁上熨,火烧火燎的疼。
就这波热浪席卷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等,范围之广你都想象不到。
到了7月份的时候,光北京这嘎达热死的人数就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一千四百多人。
这就是天灾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就这状况这得多少度呢?”
说出来您都不相信,44.4℃,就这温度,您搁石头上现烙一鸡蛋饼,这都不带夹生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还要追问:“你咋知道的?这还有零有整的,那会就有温度计了?”
您还别说,还真被您给猜对了。话说清朝的时候,很多欧洲的人漂洋过海的就喜欢到咱大华夏的地头。赶巧了,就在这一年有一个法国的传教士,他来的时候,就从法国那嘎达带来了一款老式温度计,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记录。
遇到这种情况,老百姓那是连躲的地方都没有。因为遇到了这种炎热的天气,往往伴随着的是旱灾,这降温用的水他也紧缺。
这大地您一脚丫子踩下去,飞起了土面面辣嗓子的呛人!压根就不能在大太阳下边多呆一秒,分分钟钟的就能把人给烤出油来,至于汗水压根就不会有,出来就被蒸发掉了。这要是遇到赶路的,白天就不能走,只能晚上走。
身边要是有一池子水,见天的就想泡在水里不出来,但这也是奢望啊。
就拿乾隆的故宫了来说,好多深井这都见了底,感觉这空气都是干的,把这水都吸的干干净净的,这浅一点的井他压根就掏不出一点水来。您要是拿把扇子扇个小风,这都卷着一股子热气,烫脸!
但这样的天气,对于乾隆来说,生活也没太大的影响,他那故宫里边有的是头一年冻起来的冰疙瘩,整一块下来搁到屋子里消暑,再不济还有宫女搁旁边扇小风。
但老百姓扛不住啊,后来山西巡抚给乾隆上折子,要求把冰窖打开,给老百姓用点冰。
结果乾隆压根就没答应,毕竟这样的天气,他自己都不够用。哎!这事弄的!
晚上睡觉的时候,有钱的老百姓抱着竹夫人,没钱的老百姓就那么挨着热,这都没地躲。
而乾隆晚上睡觉人家睡的象牙席,在不济还有承德避暑山庄消暑,这都没得比。所以这一年老百姓那叫个遭罪。此后咱大华夏的地头上也有温度奇高的年份,但压根就没有乾隆八年的温度高,最高的是,1942年出现的42.6度。
大家伙瞅着这温度比44.4度低不了多少,但请大家伙记住了,空气这东西,每高一度,这带来的变化都是惊人的。比方说人体内高烧达到41.7度这就可以诱发脑膜炎,您要是比这温度低,这人体还能削微的抗一下,只是时间不长,一旦到了这温度,后果谁也不知道。这也是为嘛小孩子最怕的就是发烧,一烧起来一家老小跟着着急上火的原因。热,真的很难熬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