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三大方向看司马炎如何打造软实力

望月砂 2023-07-27 23:44:10

司马懿画像

尽管后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甚至司马昭已经对礼仪、法令、管制进行了全面准备正式取代曹魏的关键时刻,没来得及禅让司马昭就在265这年猝然去世,由此,他的儿子司马炎成了最终的最大受益人。

命更好,是司马炎的人生第一桶金。如同一张完美无缺的文章的最后需要一个结尾,而这份美妙的节奏被司马炎所描绘。

追根溯源,司马家族的这种传递架空曹操的基业似乎隐藏着一种必然。因为在司马懿心里似乎从来没有看得起曹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初司马懿拒绝曹操的任命,理由是曹操是宦官太监的儿子,这种鄙视是骨子里的某种不可改变的符号,虽然尽管后来司马懿出山,也为曹家努力卖命,却埋藏着一种打算,你曹家可以取代大汉,我司马家为啥不能取代你 因此,这种情绪是一种基因上的遗传,已经生长到了司马家族的所有人的心理。

司马炎画像

对于司马炎正式确认接受曹魏的江山,彼岸观火的东吴文士张悌给出了倒也客观的解释:“曹操虽然功盖中原,却玩弄诈术,战事不绝。因此百姓畏惧他的威严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叡继承了这种作风,刑罚苛繁劳役沉重,在内大兴土木营造宫,对外连年征战不休。魏早就失去了民心。司马懿父子掌握大权后累建大功,废除苛政,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解教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司马氏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寿春)出现叛乱却动摇不到根本: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

站在第三角度看问题确实有了高度。

乱世的浮云滚动如涌,如一般潮水不能遏止,这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本来涵义。

书架面前,司马炎这位新皇帝的面对散乱的江山确实在深度进行思考,而这其中的更多是软实力上的问题。那些战场上的你死我活似乎应该停下来了。

晋书

史载司马炎“宽惠仁厚,深沉而有度量”,这个评价显然是很高的。对于人才他相当重视,甚至开启了亲自对官员“面试”的先河。此外他任命的重臣大多都是学问与道德在当时有着广泛美誉的人物,与曹操重才干轻视德行有着根本区别,显然“德才兼备”是司马炎的重要标准,在推进公务时,还具体提出要“清、慎、廉”,清明、慎独、廉洁,显然将人心散乱的思潮力图回归儒家的君子人格上来。

一时之间,西晋的学士们如沐春风,帝国的角落遇到了久违阳光的温暖。

公元279年,是大历史走行的关键一年。

经过数年的酝酿和布局,统一天下的形势已经瓜熟蒂落,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攻取了吴国的石头城,随后势如破竹,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光着膀子向晋军投降。

孙皓被俘

没想到,几代人都未能完成的大业,在司马炎的几十天便潇洒完成,除了形势走向外,便是司马炎个人的独特领导才能,如同一笔被多人涂鸦未能写就的作品,在他的洋溢潇洒点刷下,画出了完美的句号。

这是历史上任何人不能逾越过去的大事,司马炎因此以昂扬煊赫的形象被载入历史。

天下苦分散久矣,司马炎显然是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人物。

虽然完成了大业,他却更加开足马力,持续为帝国注入软实力,不断调整过去的弊端。司马炎深知休养的道理,打仗的时间太久了,于是把这些士兵遣散务农,其次就是制定占田课田制的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征税。这时是公元280年,司马炎将汉代人头税变更为以户为单位,堪称划时代的税法,影响数千年。

西晋版图

司马炎个人颇有自知之明,堪称当时少见的明君。

咸宁二年,司马炎生病,病体痊愈之日,群臣纷纷上表,要来祝贺皇帝康复的心意,而祝贺称颂一番,似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司马炎却不这么看。他说:我每每想到近来被瘟疫夺去生命的芸芸众生,心里就特别难过,难道能因为我一个人的身体康复,就忘了百姓的苦难吗 与其都窝蜂般跑来念诵一通健康、万寿无疆之类的阿谀之辞,还不如各司其职,去安邦济民。所以,凡来祝贺者,不管是谁,一概闭门不见。

历史上被捧杀的人物确实很多,司马炎显然不吃这套。

“诸上礼者皆绝之”,紧闭大门,一公点缝隙都不留,最终让那些排队拍马屁的大臣尴尬而退。

此外,他对自我期许甚高,认为自己的功业不在汉高祖和光武帝之下。有一次,他问司隶校尉柳毅说:我和汉代的哪位皇帝可比 柳毅想都不想就说:与恒帝和灵帝一类。要知道这两位可是导致东汉灭亡的大昏君。

汉灵帝画像

司马炎一听话里有话问他说:这也太糟践我了吧 我再差,也不至于像他们两位那么不堪。柳毅说:桓帝和灵帝卖官得到的钱还收归国库,可您卖官得到的钱却都进入了私门。从这个意义上说,您还不如他们。对这种相当激烈的讽刺话,司马炎并没有勃然大怒,相反而是自我解嘲地说:“桓灵之世没人敢说这样的话。我有像你这样的直臣,当然比他们强多了。”这种风度和思维,历史上颇为少见的人物能够说的出来。如果换成清代,这位柳毅官员恐怕坟上的草都很高了。

李密陈情表

虽然重视人才,司马炎也能理解一些读书人的苦衷。比如《陈情表》的产生就是原因这种宽宏大度,

司马炎称帝后,在立太子后听说知李密才华出众,即征诏他为太子洗马。不知何故,当时的李密不想出来,但是却写了一片感动历史的《陈情表》,司马炎读后感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古人云,“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因此,司马炎如前所说用人注重德才兼备。司马炎从打造西晋软实力上堪称大手笔,然而遗憾的是,最终却选了一个白痴儿子做了皇帝,导致来之不易的成果付诸东流,之后的八王之乱,再度把历史砸了混乱不堪。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司马懿如何夺权?

本可以选择做贤臣,他也确实做了六十多年的贤臣,但人到暮年仍未实现自己统一四海的大志,便不免在另一个方面开始野心膨胀了。自当年杀死了孔融,真正的大汉忠臣便开始与曹操决裂,其中的首席代表便是荀彧。书中对荀彧的评价非常高,赞其为大汉圣臣,相比张良、,有过之而无不及。鄙人极其同意作者看法,不论从心计、战法、政治、谋略上来讲,荀彧对于曹操的贡献都是堪称首席,他严守传统儒家的道德底线,忠君,忠于汉王朝,即便已经衰微得难以挽回。权谋之术以及政客的黑手腕,传统儒士一直嗤之以鼻,更是从来不用,而这,就注定了传统的儒家终究难以问鼎九锡,触及权力中心。

汉之亡国,始于曹操受封魏公,从这时起,魏王、皇帝便是一步步理所当然的了。荀彧本想与曹家斗上一斗,他想出过多条妙计,一方面能造福天下百姓,另一方面也能让天子心系人民的美名流传于世,这样曹操就失去了群众基础;然而,曹操多牛啊!他生生是把荀彧的点子直接抢来自己用了!从此,天子恩泽四方变成了魏公关爱黎民,东汉这所谓的强弩之末都已经彻底绷不住了。

在那个中央集权制度并不发达的年代,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更多的是靠臣子们的分权,也就是保证宗族、重臣、外戚三驾马车的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如果是明君,其实把握这一平衡并不难,但只要皇帝平庸(甚至都用不着昏庸),而三权又已经呈现了一点点倾斜之势,用不了多久,三驾马车就会逐渐变成一家掌权的。宗族掌权其实相对安全,毕竟是一家的嘛!即便皇帝当了傀儡,那也能保证实权仍在同姓人手中,不会真正的改朝换代。外戚掌权,由于有了王莽新王朝的教训,后世人都十分的小心谨慎,从董承到郭表,没有一家外戚能够顺顺当当的发动一点点政变。而他们发动政变的对象,正是这三驾马车中最牛的一驾——重臣。其实大多数时候,重臣掌权很难,因为光行宰相之实的大臣一般就不止一个,想从其中脱颖而出,一人独大,真的太难太难。但一旦做大,那此人就一定是太强了!

曹操成为重臣、权臣,不是因为他辅佐天子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因为荀彧“挟天子以令不臣”的绝妙战略。这是荀彧一生中最成功也最失败的一步棋。成功因为他的主公曹操从此一飞冲天,东征西讨,统一中原;失败因为多年后他发现这成了曹操野心膨胀的起点,大汉王朝岌岌可危。直至,终于有一天,长安、洛阳、许都、邺城,天下所有大城小邑城楼上高高飘扬的旗帜写的分明不再是“汉”,而是当年自己提出的那个字——“魏”,忧郁而终的荀令君却早已看不见这令他心痛的一切。

司马懿是荀彧最得意的门生,继承了荀彧大部分引以为豪的精彩谋略之术,但他绝不墨守陈规,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加上了各种权术、厚黑、手腕,最终造就了自己睥睨天下的经天纬地之才。司马家族自东汉中期就以历世担任要职,到了司马懿之父——京兆尹司马防这一代,已是在朝中上下经营出了广泛的美名与赞誉。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人称“司马八达”,除了老二司马懿,老大司马朗和老三司马孚也都颇有成就。司马防死后,河内司马家族已俨然成为支撑汉室的最重要的四大家族之一,另外三家分别为关中杨氏(杨彪、杨修),颍川荀氏(荀彧、荀攸),山东王氏(王朗、王肃)。四家虽均忠于汉室,但也各有各的算盘:

杨家:杨彪资历最深,他家的四世三公要比袁家货真价实的多。他严守汉室之礼,拒绝向曹操低头(想当年都公然与董卓对抗),但他的儿子杨修却担任了丞相府主簿,成为曹操近臣之一。可惜最终他家还是破败了,原因很复杂,不只因为明面上的杨修猜曹操心思和曹家世子之争。

荀家:荀家是先秦荀子之后,最有文化的家族!世代习儒,忠君爱国。荀彧后来被曹 *** 死,侄子荀攸也没多活几年,在征吴途中病死。但荀家后人为魏王朝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

王家:王朗的才能远非三国演义贬低的那般,他是绝对出色的学者、名士、政治家。本是汉室忠臣,但随着曹家的强大,他也投奔了曹家。王肃是王朗之子,经学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先进儒家政治思想后来成为司马家、晋朝的官方思想,而他也与司马家联姻。可以说,王家是最圆滑的家族,但却是经营得很成功的家族。

最后,最牛的家族——司马家:司马懿奠基了堪比当年曹家的霸权地位,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都按此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地位的转变,直至司马炎时大功告成。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死得比较早,但他的英明决策给家族指明了联魏抗汉的道路。三弟司马孚与关系亲密,这样实际上保证了世子之争中,不论、曹植哪方获胜,司马家族都能继续显贵。后来,曹植失利,司马孚郁闷不已,直至九十多岁、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当年与曹植的恩情。

真正让司马家族做大做强,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中心地位的,毫无疑问是司马懿。司马懿青年时也曾想当一个隐士,但他的才华早已名声在外。曹操爱才,便近乎逼他出仕,但司马懿用能力证明自己绝不是浪得虚名。由于家族关系,曹操并不能完全信任这个来自汉朝大族的公子哥,直至在晋封魏公的问题上,司马懿表示了对自己的全力支持。在曹操的晚年,失去了众多曾经的左膀右臂的情况下,曹操开始真正信赖司马懿,连自己的后事都完全交由了司马懿来打理。

曹丕即魏王位,自然将当年争嗣时的重要幕僚、四友之首的司马懿彻底当作了心腹。曹丕虽不如其父一般伟大,但终归也耳濡目染,学得了一些权术,对付司马懿完全不落下风,他在世的这些年里,使用司马懿的策略就是只给朝内处理军务之位,却绝不给兵权,这使得司马家往大里说也只能与其他几个家族平起平坐,对曹家完全够不成威胁。此时的司马懿即便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它也有一个很基础的信念,就是要把司马家族做大做强,成为魏朝中第一大族。从在丞相府混出一点名堂开始,司马懿在立功与夺权的道路上经历了几场重大战役,也着实干掉了一些很棘手的对手,在此列举一二:

1.世子之争(VS丁仪、杨修):在众多游戏中,丁仪这个人都是比较平庸的,没有太突出的特点,甚至还不如杨修,但事实上,丁仪真的非常强!曹植能从一开始的只占人心(曹操喜欢他),没有任何能力优势,到最后基本与曹丕势均力敌,丁仪的作用非常突出,他是当之无愧的幕僚之首。曹操对丁仪非常信任与赞许,甚至把自己最漂亮的女儿都嫁给了丁仪这个独眼龙。司马懿想扳倒丞相女婿不太可能,他便从杨修入手打击敌人。接下来的故事众所周知——曹丕的府邸每天运绸缎,但事实上筐里装着人,只盖了点儿布,这是故意让曹植方面疑心。果然杨修出头了,向曹操报告曹丕的私会举动,曹操大怒亲自来看,但这天筐里装的却完全是布,杨修哑口无言……杨修自己还不老实,前后又多次因为猜曹操的心思激怒曹操,最终在自己作、外人踹的境地下,杨修被处死了。他的父亲杨彪老老实实一辈子,结果也因为自己的儿子而辞官还乡。 打击对方的同时,曹丕阵营自然不忘拉拢重臣名士,其最成功的范例便是贾诩的投靠。曹操非常重视贾诩(从游戏中贾诩的智力可以看出,因为游戏中的数据反映的并不是真的能力,而是其有多大用武之地),而贾诩自从投靠曹操起便开始明哲保身。(这是因为他年轻时帮助李傕、郭汜扰乱汉室,遭杨彪、董承等汉臣唾弃。)世子之争中,他本不想参与,但由于杨彪等汉臣几乎都站在了曹植一边,一旦曹植掌权,贾诩将处境艰难。司马懿利用了这点,做了很多努力,终于将其拉到了曹丕这边。贾诩的进言对战局虽没有一锤定音的效果,但无疑于曹丕亮出了王牌——最终,毫无疑问,曹丕完胜。

2.对吴防守反击(VS陆逊、诸葛瑾):曹丕即位后,贯彻了曹操制约司马懿的策略——不给兵权。等到曹叡即位,吴、蜀都开始欺负幼主年少,分别发兵。曹操的养子,昔日的虎豹骑统领——大司马曹真着手防蜀,(这点需要说明,曹真实为一代名将,其用兵能力对抗时基本没落下风,不像演义里写得那么废物。)由于昔日的东线将领张辽、徐晃等先后去世,司马懿终究还是得到了兵权。当年吴国武力强盛、兵多将广时,东线战事是由张辽、曹仁(后来徐晃)两人分别统领,而此时司马懿却以一当二,荆州、吴越的防御工作全都归了他。详情不表,总之,在面对诸葛瑾、陆逊的轮番攻击下,曹魏不仅没有失去领土,还夺得了一部分荆州土地,这是很难得的,也一举奠定了司马懿的威名与盛誉。

3.谁是朝中第一臣?(VS陈群、华歆等等等等):随着武帝时老臣的逐渐离世,大家认识到,想成为朝中重臣最好的办法不是争权夺势,而是得多活啊!!!司马懿不仅寿命挺长、没什么大病而且由于年轻时没参加什么大仗,身上也没什么旧伤。因活的长而得势的典范大概就是华歆。大臣多的时候,朝中谋划哪有他的份啊,但现在,他几乎是首席谋臣了。另外,还有个政治牛人——陈群,他的这个政治力与当年的政治之王荀彧不同,他的大谋大略并不出色,但他的基层建设搞得很好,人民赞扬声不绝。原本在朝中,司马懿的权力和发言权已经就很大了,自从得了军权,司马懿变成了魏室首席大臣。司马懿多次表达对曹家的忠诚,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但终究也有铁杆忠臣看不过眼,下定决心要分他的权。曹叡的身边有两个重要近臣——孙资、刘放,他们能文能武深得皇上喜爱。他俩成了司马懿在朝中重要的支点!由于在外带兵,司马懿没法在朝堂上与对手当面PK,而他的支持者们资历、官职普遍不如对手,所以一在大堂上辩论,司马党就经常吃亏。然而有趣的是,每次司马懿被大臣攻击的“遍体鳞伤”,最终曹叡坚定不移支持的还是司马家!这其中,孙资、刘放等近臣就发挥了胜过重臣的作用。如此一年一年地耗,司马懿不仅没有任何权力损失,还越做越大,他的支持者们也渐渐得到了要职,司马家的篡位几乎木已成舟了……

4.我是大帅!(VS张郃等):曹真病死,诸葛亮大举伐魏是整个事件的开始。由于讨吴有功,且朝内有众多大臣支持,司马懿战胜西线副帅张郃,成为了西线大帅。西线的众多将军都是魏武最后一次出师汉中时留下的,所以普遍资历很深,完全看不起司马懿这个“白面书生出身”的文官来当总将。而且,司马懿的策略是按兵不动,这不仅招致了想立功的将军们的不满,也令朝中“重臣”认为他这是怯战。由于有那些近臣撑腰,魏明帝倒是很“明”,很信得过司马懿的作战策略。其实司马懿这招真的非常出色,原因如下:1.蜀汉士气高昂,正面交锋魏军没什么优势。2.魏军心态急躁,人人想立功,这很容易陷入陷阱。3.蜀军粮草不仅运输困难,而且国内军农比离失调,无法长期作战。4.魏军粮草充裕,城墙坚固,只要没有明显破绽,蜀军完全无从下手。5.蜀军有明显内讧——李严与诸葛亮的隔阂,由于粮草由李严负责,这反而成了一个突破口,可以实施奇袭!基本就这些了,我也想不出来了。

大家万不可被演义里的情节唬得以为司马懿是干不过诸葛亮的,事实上,二位绝世奇才的对决中,诸葛亮几乎寸功未立!(唯一的重大胜利是干掉了一干魏军将领,那还大多是司马懿为打击内部敌人送给诸葛亮的。下文有表。)诸葛亮几次出祁山,先后两次粮草被奇袭,这简直是耻辱!结果不言自明,李严因失职被贬了。司马懿在驻守当中,也有进攻,但他的用人真的太牛了太有手腕了!明着看似一视同仁,但实际上是用自己的人打容易立功的仗(即使是硬仗也是有把握的),而张郃、戴陵一系对自己有不满的将领打那些很可能有套的仗(即使看似简单,很可能也有埋伏)。这样没过几年,营中之将几乎全是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轻有为之士了!邓艾、钟会、胡遵等一干名将争权接班,而张郃等老将死的死、贬的贬,剩一些留有官职的也都投靠了司马家族,比如牛金,这个人真的是在司马懿手下由大武夫成长为真将军。

张郃之死最有意思,究竟是不是死于蜀军箭下甚至都不能确定!我个人认为,张郃是仅次于张辽值得敬佩的魏军元帅,他以巧变著称,他的军阵变数甚至连诸葛亮都不能猜透。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宣告失利,很有组织的退兵之时,除了张郃,几乎所有将军都建议追击。司马懿当然明白,诸葛亮一定派大将断后,确保顺利撤军,但很可能就是为了除掉张郃,他让大家说服了张将军,并任命张郃为先锋,全军追击。司马懿的军队不紧不慢地在后面进军,张郃的骑兵已经火速追上了蜀兵。在一个叫做木门的地方,骑兵队遭遇了埋伏,魏延把张郃的先锋军拖进了山谷,接着一通箭雨,惨啊……无一生还……史书记载,张郃只中了一箭,但却一箭致命,这箭射在了膝盖上。这件事疑点很多,历史上也颇有质疑。这件终究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有的人甚至大胆猜测,这支带有检查不出来的毒的箭可能正是来自司马懿在那里埋伏的劲弩手。没人知道。不瞎猜了……

总之,通过一系列正面和暗中的打击手段,司马懿实现了对军权的垄断,他让世人明白,朝内朝外,我司马家都是天下No.1!

5.司马家曹家终极PK(VS曹爽):曹爽是个废物,毫无疑问!如果他有能耐,完全能颠覆之前格局,重塑大魏帝业,结果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仅交待了自己家族、门徒的性命,还让司马党得到了朝中的一切权力,司马家不再是No.1,而是Everyone!曹爽曾经很有机会获胜,只要他能有父亲曹真哪怕1%的决断力,他都不会蠢到犹犹豫豫最后主动交权;但他真的太令人无语了,他把权力斗争想得太天真了,以为司马懿能力比自己强,又广泛被赞为忠臣,自己就应该把权力让给他,让他替自己效忠朝廷。这就是很傻很天真的经典之作,这样做的结局便是被司马家族斩草除根,一个不留,死光光。

以上就是司马懿夺权的五部曲,随着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承父业,步步蚕食曹魏政权,皇帝换成司马姓人只是时间问题了。虽然后世的司马家皇上普遍患有不同程度的脑残(这可能是由于懿、师、昭三人耗光了人品导致),但没登基的三人真的太强大了。他们不仅给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超级雄厚的基石,而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本来很可能出现的战乱局面。等司马炎称帝之时,天下百官几乎人人心向晋朝,没有大型的“反晋复魏”勤王行动。自司马氏执政以来,不仅中原的经济、农业实力日渐发展,军事战略也发生了重大转移。相持而攻不再是主流统一策略,大规模积攒实力,一战定乾坤成为指导思想。这几十年来,蜀汉被诸葛亮失败的政治体系搞得军事实力无法长进,经济建设甚至都发展滞后;孙吴的软政治非常优秀,江南的崛起正是由此开始,但怎奈地基薄弱,想高度发展也不过是高屋建瓴,无法与中原抗衡。中原的新一代高素质将领也在短暂的和平中成长了起来,邓艾、钟会、王濬、羊祜、杜预……人人有武功,人人懂韬略,这样的人才储备已非另外两国之所敌。兵多将广、辎重充裕,这样的局面下,蜀、吴两国先后望风而降。这或许是历史上破坏最轻的一次统一之战了!

晋王朝的建立堪称完美!当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后来的八王之乱和社会上的攀比、腐朽之风在瞬间将老祖宗奠下的基业糟蹋得无影无踪。那是后话,本文不表。

晋朝之立,夺权在首而讨伐在次,打击政敌为先而肃清宇内为后,攘外必先安内,建国必先掌权,统领朝政得百官之所向,施惠于民享四海以归心。能文更善武,铁腕掌沉浮,虎父无犬子,耐心踏帝途。

司马炎问:我像汉朝哪位帝王?答:比汉文帝还牛!为何司马炎却大怒?

(一)三国时代的终结者无论多么精彩的历史华章,终有落幕之时,三国时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华彩时期,随着司马炎开国晋朝而结束。

司马炎,被许多人视为?历史捡漏者?,就如足球赛中众多超级球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攻破对方大门,而司马炎作为替补,上场后竟一脚就破了门,虽看似偶然实则却是必然!

一则是: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司马昭,三位历史大腕,前仆后继地奋斗,到了司马炎时,就差他临门一脚了。二则是:历史的必然,三国虽精彩,却是一段疾风暴雨般的乱世,《道德经》言:飘雨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自然是人心思定,形成了历史大趋势。

但司马炎,却并未抓住这一千载难逢地历史机遇,反而最终,选定了司马衷,这位历史上最著名的白痴皇帝上了台,并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时期。所以哪怕司马炎当政时,公允来言,表现的还不错,但也无法弥补这一错误,自然被视为了?历史捡漏者?,这也怪不得谁。

无论怎样,身为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司马炎虽无法同三国时期的三大雄主:曹操、刘备、孙权相提并论,也要仰望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三位司马家族的先辈。

但他比起刘禅、孙皓、曹奂,显然却又是最优秀的,故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司马炎最终一统三国,也属正常,更何况司马炎初期是非常清醒的。比如,曾询问自己跟汉朝的哪位皇帝相似?

(二)司马炎比汉末的桓、灵二帝还不如那是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在司马炎的?无为而治?中,西晋迎来了最高峰,史称太康之治或太康盛世。对这段时期,史书曾如此赞美: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成安其业,而乐其事。

而《晋纪》的记载更有趣: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即物资极大丰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亲人般,若缺少啥东西,就在路边随便拿??

这出现在《晋纪》中的记载,显然非常太夸张了。但不可否认,经三国后,西晋在这时的确迎来了高峰期。面对如此?盛世?,司马炎在当年祭拜完先祖后,问身边的刘邦后人,司隶校尉刘毅说:?本皇帝,像汉朝的哪位帝王??

刘毅答道:?万岁,你简直就是汉末的桓帝和灵帝!?这一句立刻让司马炎脸都绿了,须知正是因为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的昏庸,开启了三国乱世。这西晋刚刚建国,却被比成了桓帝和灵帝,司马炎能接受得才怪呢。

果然司马炎急眼了,怒斥道:?我的德行,虽不敢跟先帝明君们相比,但好歹也算是严于律己,好歹咱也平定东吴一统天下,你把我比成桓、灵,你是啥意思啊,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刘毅面不改色,徐徐说道:?呦,我还忘了呢,你看那桓、灵二帝,虽卖官,可所得钱财却能入官库,再看皇上您呢?同是卖官,但钱却都进了私人腰包,哎呀??这么一比,皇上你可还不如桓、灵二帝呢。?

这句把司马炎咽得只翻白眼,但人家又说得对,只得干笑两声说:?桓、灵二帝的时候,他俩可听不到有臣下,敢说出这样的话。今天我司马炎,就能听到你这样的直臣直谏,所以,我怎么着也比他俩强多了!?

司马炎这句纯属是自找台阶,但其实也不可否认,司马炎还是能听进反面意见,哪怕话很难听,也不会因言治罪的。但历来有直谏的,就有溜须拍马的,散骑常侍邹湛立刻嗅出了,此处应有马屁声??

(三)司马炎比汉文帝还牛逼邹湛立刻躬身,满脸严肃地叫道:?万岁,其实我们大家平时议论时,都认同您可比汉文帝,但某些人却不认可

说到这,邹湛不屑一顾地瞟了眼刘毅,?忆往昔,一位叫冯唐的臣子,对汉文帝出言不逊,致使汉文帝龙颜大怒。看今朝,刘毅他说的是什么话?陛下却宽宏大度,欣然纳谏,两者相比,万岁您比汉文帝还要牛逼!?

邹湛耍了一通?无敌马屁掌?后,本以为司马炎立时会龙颜大悦,哪料司马炎却怒了,吼道:?我一统三国,平天下不封禅,一贯推行礼仪,严于律己从来没见你出来说道说道,今儿我跟刘毅之间,就屁大点的事,你瞅瞅你那德行,我用的着你拍马屁??

司马炎这是咋了?其实,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司马炎当时是处于清醒时期,自然明白,君子(直臣)虽说话难听,但都是为自己好,所以被刘毅咽得只翻白眼,但却敬重,可一肚子火气正没处撒呢,邹湛蹦出来了,自然都撒在邹湛身上了。

再看邹湛面不改色地说道:?万岁,当猛兽出现在田间地头时,哪怕凡夫俗子,也知道要手拿武器对付它,可当蜜蜂等小虫子钻到袖子里蛰人时,英雄豪杰也会龇牙咧嘴。而君臣之间自有尊卑,言语之间也存顺逆。刚才刘毅那一番话,我们都为他捏把冷汗,可万岁却从容接受,看到万岁如此圣明,我身为臣子,难道高兴一下也有错啦??

面对这番言辞,别说司马炎,估计李世民都会暗自得意。所以司马炎如何得意,咱就不说了,只说此事中的司马炎,其实表现的非常不错,所以他能一手塑造出?太康之治?,也就不足为奇了。

毕竟司马炎,身为三国终结者,若没两子那岂不等同于承认,三国时期的雄奇瑰丽是假的了?每一个历史时期,自有其历史局限性。

晋朝的成功是因为门阀士族的助力,其失败同样也是门阀士族的贪婪,司马炎身为门阀士族的代言人,无论其清醒还是最后的糊涂,都是无法逃脱这一历史局限。

司马炎作为一个开明的君主,为什么却为亡国做足了准备?

西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继秦和隋之后的第3个短命的王朝,持续时间也就半个世纪。西晋的开国之君是晋武帝司马炎,一般而言,开国之君都是雄才大略的主,励精图治,争取为自己的子孙上台铺好道路,而司马炎却是个另类,不能说他是昏君,人家毕竟也是出现了太康盛世的,但他在不自觉中给自己的子孙挖了大坑,导致西晋的短命。司马懿要知道后来的事,真是能被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收拾这些不孝无能的子孙,也许这也是篡权的报应吧。

?

司马炎上台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因为他的爷爷司马懿、叔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三大牛人已经将曹魏王朝给搅得天翻地覆。司马炎当了晋王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将曹丕的那一套改朝换代的东西复制粘贴,直接将曹魏朝的最后一个继承人曹奂撵下了台,建立司马氏家族统治的晋朝。司马炎认为,曹魏被他能够轻而易举推倒,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曹家统治者将自己的兄弟子侄都被剥夺了兵权,每个人都是大财主,但手上没有一兵一卒,当外族造反的时候,曹家是没有任何力量反抗的,总不能用钱砸吧。为此,司马炎上台之后,大肆分封自己的同族子弟,并且给予他们实际的兵权,下面有的藩王兵马超过了5万人,要知道当时西晋的戍边总兵力才8万人。

?

司马炎是短视的,只看到了曹魏的灭亡,却没有汲取汉朝七王之乱的教训,这就为日后八王之乱的上演埋下了祸根,而八王之乱直接将西晋推入了深渊。司马炎犯的第2个错误便是他选继承人出了问题。他儿子有很多,却偏偏选择了一个有智力缺陷的皇子,也就是日后继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晋惠帝的傻在历朝历代皇帝中是名列前茅的,大臣告诉他,老百姓没有饭吃,晋惠帝直接来了句,难道不能吃肉吗?晋惠帝生了儿子,都会打酱油了,但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可以想象当儿子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么大。

?

司马炎犯的第3个大忌讳,便是帮儿子选了一个非常彪悍泼辣的丑媳妇,也就是日后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丑皇后贾南风,八王之乱的肇事者。由此可见,司马炎是完全不读历史书的,外戚乱权是导致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他也根本不知道前车之鉴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是为什么。所以不客气的说一句,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真是因为读书少,反而给自己的子孙们挖了一个大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