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朱元璋最不靠谱儿子留下的一根独苗,全靠自己努力振兴王府

夏枯草 2023-07-27 23:42:54

山东邹城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墓,又称为荒王陵,因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出土文物而闻名天下。荒王陵的出土文物中有一顶明初亲王冕冠九旒冕实物,全世界就这么一件。然而就在荒王陵附近还有一座鲁靖王墓,其地面建筑却仅仅剩下三根石柱。鲁荒王即鲁靖王之父,可是父子二人的身后际遇却相差如此之大,难免令人唏嘘。

事实上单以人品而论,鲁荒王比起儿子鲁靖王,可谓是云泥之别。鲁王一系宗室在有明一代一向口碑良好,而这全是托鲁靖王的福,和他们家的始祖鲁荒王没什么关系。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鲁靖王朱肇煇的传奇人生。

鲁荒王陵

鲁王府独苗朱肇煇,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六月十二日,鲁王朱檀庶长子,生母戈氏,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八孙。

鲁王朱檀,朱元璋第十子,生母郭宁妃是开国功臣巩昌侯郭兴和武定侯郭英的妹妹。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信国公汤和之女被册为鲁王妃。当年十月,鲁王携王妃一起前往封国山东兖州府就藩。

《明史》对朱檀的评价是“好文礼士,善诗歌”,似乎是一位贤王。然而根据明初大内密档,鲁王和王妃在封国无恶不作,将大量民间及军中孩童绑入王府阉割。传说所阉割之物被用来当作药引,配合夫妇二人炼丹。

十六日,鲁,至无礼,其妃当凌迟处死。这等拨东西,一日着内官召回宫来凌迟了。如何将民间十岁、七八岁将在宫中玩耍,三五日才方将出。阉为火者,怒及当境人民。此夫妻二人,死不可逃。—《太祖皇帝实录》

鲁王之宝

朱元璋闻讯之后怒不可遏,下旨将鲁王妃赐死,鲁王本人则被带回南京接受“髡刑”。所谓的“髡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即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侮辱性极大。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七月,汤和的另一个女儿被重新册封为鲁王妃。

甲申,册信国公汤和女为鲁王檀妃。妃,前妃之女弟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并不能为儿子朱檀所理解。他继续服食着金石丹药,甚至毒性发作把眼睛给弄瞎了。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二月十六日,鲁王朱檀终于毒发身死,年仅20岁,朱元璋给他赐了一个“荒”的恶谥。而此时的朱肇煇,仅仅只有一岁半,若是他不幸夭折,鲁王府就要除国。

朱檀去世后,朱肇煇是继续生活在封国兖州,还是回到南京生活 笔者以为初期朱肇煇和嫡母鲁荒王妃汤氏及生母戈氏一起生活在兖州。因为鲁王府左长史胡秉忠在朱檀死后曾上奏朝廷,就鲁荒王岁禄如何处理请示朱元璋。老朱让他如数收受,则其原本的打算是让朱肇煇继续在兖州王府内生活。

戊午,鲁府左长史胡秉忠奏:“王府岁给米五万石,折收金银、钞锭,已移文山东布政使司。今鲁王薨而有司送纳如故,未敢即收。”上谕户部尚书杨靖曰:“王府岁用,已有定制。王虽薨,国用不可缺也。”命如数收受。—《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汤和与朱元璋剧照

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信国公汤和在进京朝觐之时突然中风,朱元璋特旨命鲁王妃归宁侍疾。汤和此后缠绵病榻多年,若是鲁王妃一直待在凤阳,则兖州鲁王府内无人主事,估计老朱就此把朱肇煇召回到南京进行抚养。

根据《实录》的记载,朱肇煇在“岁庚辰”那年被册封为鲁世子。庚辰年即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这一年朱肇煇13岁。之所以会有这样特殊的记录方式,是因为朱肇煇的四伯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战争”,最终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朱棣登基之后废除了建文年号,故而后世史书上碰到建文年间的史事,就用干支纪年法进行代替。

深受四伯喜爱的大侄子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枭雄,朱棣对待宗室自然不会像侄子朱允炆那样幼稚。基本就是用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恩威并施的方法进行安抚。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三月,朱肇煇袭封鲁王。同时由于鲁王府多年无人居住,朱棣还让兖州府地方官员加紧修缮,为朱肇煇之国做准备。

丁巳,山东兖州府通判江澄言:“今率沂州等州县民丁三千余人修治鲁府。东作方殷,乞暂停工,令归耕种,俟农隙就役。”从之。—《明太宗实录卷十九》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三月,中兵马指挥严敬之女被册为鲁王妃。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七月,朱肇煇携王妃一起再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兖州鲁王府。和他荒唐胡闹的老爹朱檀不同,朱肇煇严谨敦厚,即使是朱棣也对他高看一眼。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在南京待了多年之后第一次回北京视察。途经济宁州之时,嗣鲁王朱肇煇亲自在道旁迎接,史称其“周旋进退,仪度可观”。朱棣特地将其召到行殿赐酒馔,又命山东布政司额外赐鲁王食米一千石。等到次年十月朱棣启程回南京之时,朱肇煇再次到济宁州见驾,依然得到了一千石的禄米赏赐。

朱棣剧照

此后朱棣几次巡狩北京,都会在济宁州和朱肇煇见一面。甚至在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巡狩途中,还发生了一桩奇事。朱棣在抵达济宁州的前一日,居然梦到鲁王前来接驾,这可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乙丑,车驾次济宁。先夕梦鲁王肇煇侍立于前甚恭。既旦,肇煇来谒。上甚喜,赐敕奖励,加赐彩币、米千石。盖肇煇居国简静,奉法谨礼,上素重之云。—《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鲁王府护卫鲁王府的护卫称为兖州护卫,设立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从史书记载来看,似乎并没有像明初其他亲王一样有三护卫之众。朱檀死后,兖州护卫一直处于放羊状态,连指挥使王福也调任岷州护卫指挥使,支援岷王朱楩坐镇云南去了。

但是由于朱肇煇的存在,这支护卫军终究没有被裁撤。鲁王之国之后头三年,朝廷全额支付兖州护卫军士的月粮并免其屯种。三年之后以六分屯田,四分守城。到了朱棣驾崩,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后,由于王府损漏,鲁王提出可由其护卫军进行修理,但求免其当年屯种。对此仁宗朱高炽坚决不同意,让鲁王护卫在农闲时候动工。

壬子,鲁王肇煇奏:“本府居室损漏,欲令护卫官军修理。请停今岁护卫屯田,免其子粒。”赐书答曰:“屯田,国之大政。皇祖、皇考制为万世不易之法。兄初即位岂可遽违 以狥贤弟之情 且诏书已定,独于贤弟更之,众其谓何 况子粒充本卫军粮于王府,固自有益也。居室损漏者,可侯农隙修之。”—《明仁宗实录卷十四》

明宣宗剧照

事实上鲁王之所以动这个脑筋,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护卫去帮朝廷运粮。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负责漕运的平江伯陈瑄上奏朝廷,指出山东都司在永乐朝的时候一直调用兖州护卫旗军一千三百人协助运粮。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鲁王以修理王府为借口,将其护卫军调回。此后朝廷动用登州、莱州、宁海、胶州四卫所旗军进行顶替,但这些卫所靠近海边,不但“路远来迟”,还因为“不谙水运”,往往误事。现在王府已经修了四年了,能不能把兖州护卫官军重新调来运粮

其实我们想想古人真的是很辛苦,运粮对于兖州护卫官军来说是额外的任务,一旦有所损失还可能受罚。关键是运粮回来还要继续种地,难怪朱肇煇要想办法把他们接回来。到了明武宗正德朝刘六刘七大起义之时,义军围攻兖州城,鲁王护卫当时在守城之时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争议事件王府官员诰命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 朱肇煇向朝廷提出鲁王府纪善王贞已在府三十余年,请升其为右长史,与左长史郑昭等人一起致仕(退休)。由于鲁王贤名在外,宣宗朱瞻基认为王府官员辅导有功,同意了朱肇煇的请求。

郑昭退休之后,新任鲁王府左长史王璞向朝廷提出给予诰命。行在吏部尚书蹇义指出朝廷官员三年考称之后,才能给授诰命。但是王府官员例不考核,则其给授与否,请陛下明示。宣宗表示当年仁宗皇帝曾经特恩给过王府官员诰敕,按成例操作就是了。

上曰:“王府官岂可分内外 先朝既与诰敕,当并与之。必自长史、纪善始。”—《明宣宗实录卷十五》

亲王令旨领物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鲁王。等到宣宗驾崩后,即位的是皇太子朱祁镇,即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五月,朱肇煇第五子朱泰野封东阿王,训科徐鷟之女为东阿王妃。第六子朱泰塍封邹平王,百户项通之女为邹平王妃。

朱肇煇随即派出门正简宁带着鲁王令旨,去北京礼部领取王妃冠服、仪仗。行在礼部尚书胡濙也没多想,如数给予之后才向皇帝进行汇报。小皇帝有些生气,随口问了一句:“先朝故事有王府以令旨诣部领物例否” 结果礼部仪制司郎中刘孟铎表示洪武和永乐年间的档案资料都在南京,自己无法检阅。这下可把皇帝惹火了,言官们也对包括胡濙在内的礼部官员进行了炮轰,此事以刘孟铎下狱治罪才算告一段落。

仪制司郎中刘孟铎等奏:“洪武、永乐间案牍在南京,无以检阅前例。”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濙等妄奏及王府官违制之罪。上宥濙等及王府官,令勿再犯。下孟铎等狱治罪。—《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二》

惩治腐败

当年处理鲁王令旨事件时的英宗,只是个11岁的孩子。但是到了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风华正茂的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却做了别人的阶下囚,连皇位也让给了弟弟郕王朱祁钰。好不容易回到京师,又在紫禁城外的南宫中被软禁了多年。直到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才趁着弟弟病重重新夺回了皇位,并改年号为天顺。

经过多年囚徒生涯的历练,二次上台的朱祁镇显然比之前要称职得多。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三月,英宗写了一封信给鲁王朱肇煇,对土木堡之变前朝廷官员因公到鲁王府出差,竟然公开索贿的行为表示了歉意。

土木堡之变剧照

朱祁镇表示王府财力也不宽裕,朝廷官员如此胡作非为,实在令人痛心。今后如果有人胆敢再犯,无论涉及到哪个层面,一律进行追究。为了加强说服力,英宗举例称此前修武伯沈煜前往山西潞州沈王府行册封典礼,索要王府贿赂达数百两白银,已经将他按律治罪。希望叔祖放心举报,朝廷一定会为宗室撑腰。朱祁镇靠着政变才重新登基,自知得位不正,因此对于宗室也是多方笼络。

今后但有遣去内外人员到府,除饮馔之外,一毫财物不可与之。若有无知之徒不顾廉耻,求索财物者。事发仍炤正统年间事例,正犯处死,全家边远充军。庶使人知守法,亲族不至劳费。专书奉达,惟叔祖亮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六》

渴望朝觐的心

除了在济宁州接驾以外,朱肇煇在永乐朝还曾经多次前往南京朝觐四伯。但自从朱棣迁居北京之后,鲁王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这个大明王朝的新都。不知是否这个原因,让朱肇煇对北京皇宫充满了好奇,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他多次请求前往北京朝觐。虽然每次都遭拒绝,却依然乐此不疲,我们来盘点一下大概的次数:

第一次: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九月

就在八月份,在山东境内发生了汉王朱高煦之乱。汉王是太宗朱棣次子,老牌野心家。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平定了叛乱,于是鲁王朱肇煇提出诣阙祝贺。说实话宣宗挺尴尬的,骨肉相残,有什么好庆贺的 所以他婉转拒绝了这位堂叔的请求。

戊午,鲁王肇煇奏皇上亲率六师讨叛逆,以安宗社,请诣阙贺。上叹曰:“此家之不幸事也,中心愧之,何用贺为 ” 复书止之,后诸王有奏请贺者皆止之。—《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一》

汉王之乱剧照

第二次: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三月

这一次的背景是什么 其实就是发生在半年前的鲁王令旨事件。英宗发了脾气,惩治了行在礼部官员,鲁王必须做出一定的姿态,以挽回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形象。果然英宗以鲁王“年高道远,跋涉不易”的理由,让他不必专程赴京。

第三次: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五月

两个月前,朝廷册封兵马副指挥李浩之女为鲁府钜野王妃。钜野王朱泰墱,朱肇煇第四子。早在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的时候,北城兵马副指挥蔡祥之女就已经被册封为钜野王妃。至于这位李氏,大概率是钜野王继妃。

不过鲁王以此为由,提出带着钜野王朱泰墱一起赴京谢恩,是不是有些过了 所以英宗再次以“道里跋涉”的理由予以拒绝。

钱皇后剧照

第四次: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六月

当年五月,已经年满16岁的朱祁镇大婚,皇后为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钱贵之女钱氏。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在皇帝登基之后册立皇后,自然是十分隆重。鲁王朱肇煇当然不能放过这次机会,再次请求赴京祝贺。

甲辰,书复鲁王肇煇曰:“承喻欲来贺立中宫,足见亲厚之意。但道途跋涉非易,可不必来。”后诸王欲来贺者,俱复书止之。—《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三》

第五次: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十月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五月,朝廷册封鲁府安丘王嫡长男阳鐆、乐陵王嫡长男阳鎏、钜野王嫡长男阳蓥俱为长子,赐一品冠服,其妻俱封为夫人,同赐冠服。

安丘王朱泰坾,朱肇煇庶长子。乐陵王朱泰壆,第三子。钜野王朱泰墱,第四子。这一年鲁王已经65岁,连孙儿们都有了夫人,称得上福禄双全。因此借这个机会,朱肇煇再次提出率诸孙赴京谢恩。

即使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亲王60岁以后也无需赴京朝觐,因此景泰帝朱祁钰理所当然地再次拒绝了叔祖的请求。不过可能是年纪大了,此后鲁王再没有提出朝觐的请求。就此至死也没能领略一下北京皇宫的风采,想来也是有些遗憾。

鲁荒王陵地宫

结语:明英宗驾崩后,皇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此时的鲁王朱肇煇已经升级成了皇帝的曾叔祖。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六月,宪宗得知鲁王病重,立刻派出御医前往兖州。可惜御医也没有用,七月十五日,鲁王朱肇煇去世,在位64年,享年79岁,赐谥曰靖。鲁靖王一生共有六子四女:安丘王朱泰坾、鲁世子朱泰堪、乐陵王朱泰壆、钜野王朱泰墱、东阿王朱泰野、邹平王朱泰塍,诸城郡主、文登郡主、郓城郡主以及福山郡主。

朱肇煇嫡母鲁荒王妃汤氏: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三月去世,史书对其的评价是“抚育教诲有度”,可以说鲁靖王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贤王,这位汤和的次女功不可没,成功地洗刷了她姐姐身上的耻辱。朱肇煇生母戈氏: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十月去世。

鲁靖王出生不久,其父鲁荒王便英年早逝,整个鲁王府的传承都压在了这一个小小婴儿的身上。好在他的嫡母汤氏和生母戈氏悉心教导,最终朱肇煇不但茁壮成长,还成功开枝散叶,让鲁王府传承至明末。而且由于鲁靖王的优良家风,鲁王府宗室不但口碑良好,明末鲁王朱以海更是为了抗清大业奔走一生,可谓不辱先祖。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朱元璋的评价

最得意:开创大明基业 最失意:太子朱标早逝

最不幸:幼年经历悲惨 最痛心:马皇后病逝

最擅长:刚猛治国

提到明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会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视剧、评书小说以及太祖像明代历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历史人物。不但著名明史学者吴晗为其作传,甚至毛泽东也曾亲自对这部传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种情况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是不多见的。那么,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朱元璋的兴趣?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 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

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成功之路: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

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 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他的父母没有土地,是靠租种别人田地为生的佃 农。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后来改名元璋,字国 瑞。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 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这场灾难中相继去世,大嫂带着 孩子回了娘家,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虽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却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了 ,家里一粒米都没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 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直 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 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 生阅历大为丰富。

走向巅峰。朱元璋的悲苦经历在当时社会中有相当的典型性,元朝残暴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 无情压榨,使得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官逼民反,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形成了历史上著 名的元末红巾军起义。之所以称为红巾军,是因为起义者头裹红巾。当时红巾军主要有刘福 通、芝麻李、徐寿辉等数支队伍,各自为战。

朱元璋虽然身在寺庙中,但他显然是六根未净,不久就投身到了蓬勃兴起的农民起义浪潮中 太祖称帝前的吴王府(今南京瞻园)。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由于皇觉寺被毁,又有友人来信相邀,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 ,投奔了红巾军的郭子兴部,成了郭子兴的亲兵。他胆大机敏,作战勇敢,在红巾军中很快 就崭露头角,逐渐升迁。郭子兴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使他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后来, 朱元璋自己拉起人马,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加入了群雄争霸的战团。元至正十六年(1356 ),朱元璋听从谋士的意见,攻下金陵(元代称集庆),作为稳固的根据地。他踌躇满志地 对徐达等人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 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当天就改集庆为应天府。

当时的形势依然严峻。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发展势力。在以“布袋和尚” 著称的彭莹玉战死后,起义军推举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被推举只是因为相貌好,并没有才 干,不久陈友谅控制了这支队伍。刘福通于前一年迎韩林儿在安徽亳州建立龙凤政权,尊韩 林儿为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他的册封,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方国珍割据温州、台 州等处。元朝的势力仍然强大,在起义军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将陈友谅视为最大的威胁,因此制定了先击陈友谅的作战方针。陈友谅本来是个渔家 子弟,身高体壮,练就一身好武艺,又略通文墨,曾在县衙作贴书。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 投奔到了徐寿辉的天完政权下,后来取代了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大汉。陈友谅自恃兵多 将广,直扑金陵而来。大敌当前,有人建议出降,有人提议奔踞钟山,朱元璋怒斥“主降及 奔者可斩也”,军心始安。同时,他派胡大海骚扰陈友谅的后方,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是旧 识的关系诈降,诱敌深入。陈友谅果然上当,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败而归,朱元璋乘势夺 得了江西的一些地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双方于鄱阳湖展开生死大战。战斗十分激烈 ,长达36天,陈友谅中流矢而亡。朱元璋虽然损失惨重,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至正二十四 年(1364)正月,朱元璋自称吴王,设百官司署,李善长、徐达为左右相国。

徐达像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张士诚控制着南达绍兴、北抵徐州 、西距濠州、颍州等地,这也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只是他庸碌无为,安逸自居,没有更 大的野心。当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鄱阳湖,他竟然无动于衷,坐视朱元璋不断壮大,由此又 可见朱元璋当年以陈友谅为劲敌而后攻张士诚的决策是正确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 ,朱元璋命徐达为将,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达为大将军,统兵20万,直 捣张士诚老巢,朱文忠攻杭州以为策应。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张 士诚束手被擒,后于金陵自缢身亡。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部将朱亮祖攻取台州、温州。十一月,部将汤和下庆元(今浙江 宁波),方国珍逃入海中,不久为廖永忠所败。方国珍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朱元璋。次年正 月,汤和与廖永忠擒获陈友定,平定福建。同年,廖永忠、朱亮祖、杨璟等人攻取广东、广 西。在平定东南之时,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将北征蒙古,山东、河南随即而下,冯 胜也攻克了潼关。

在轰轰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在金陵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 常遇春像个当初的放牛娃、小沙弥终于跃上了权力的巅峰。这里顺带提一下,朱元璋为何选 定国号为大明呢?熟读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龙记》,在这部武侠小说中,明教与元 朝势不两立。而且,小说中有几位人物也与历史人物重合,比如颇有心计的朱元璋、勇猛忠 信的常遇春,还有布袋和尚彭莹玉等人。那么朱元璋定国号是否真的与明教有关系?

按照吴晗的观点,“大明”的意义的确出于明教。明教,原称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 唐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称明教。明教的教义是二宗三际,即 他们认为统治世界的明暗两种力量,为明暗二宗;明暗两种力量相互斗争,经过初际、中际 、后际三个阶南京徐达墓段,为三际。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恶和欲。在初际阶段,还没有天地, 明暗相互对立;中际阶段,暗占据优势地位,这时明王出世,经过斗争将黑暗赶走;后际阶 段,明暗各归本位。明教对于那些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人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因为明教主张迎 接明王出世,改变现状,相信不久以后人们会过上好日子。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广大穷困农民间进行传教,准备武装起义。当时明教的彭 莹玉,在淮西传教,宣扬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准备。至元四年(1338),彭莹玉和 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县)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虽遭镇压失败,但此后各地起 义不断,而彭莹玉也在坚持斗争。河北韩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领袖,广招信徒,酝酿起 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征发农民15万修黄河。韩山童派人预先在河道中埋下一个一 只眼的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字样。石人挖出后,人心不稳。韩 山童认为时机成熟,联系刘福通等人准备起事,推举韩山童为明王。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杀 ,其妻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脱。刘福通力战突围,后攻取颍州等地。各地闻风而动,接连 起义,掀起了元末农民起义的高潮。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朱元璋所 在的郭子兴部,在郭子兴死后其子郭天叙受刘福通节制,所以朱元璋其实是小明王的部将。 后来朱元璋势力强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军中,途中小明王在坐船时落水,就这样 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认为,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据说这是 刘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不是出于淮西彭莹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属下,大都是 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 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另 外,明字代表着光明,分开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词汇,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圣。值 得注意的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不久,为防止秘密教会危害自己的统治,他下旨禁止一切邪 教,包括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

《太祖实录》所载北伐灭元战略确立国号后,朱元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洪武元年五月,他 视察开封,部署北伐的进一步军事行动。七月,元顺帝北遁。徐达势如破竹,八月占领元朝 国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结束,历史进入了朱元璋的大明时代。随即徐达平定山西 ,次年收复陕西。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南北夹击四川的夏政权明玉珍 ,于七月平定四川。朱元璋几次招降云南未得,于洪武十四年(1381)派傅友德、蓝玉、沐 英征讨,亲自制定进军路线。平定云南后,朱元璋留沐英世守云南,直到明朝灭亡。洪武二 十年(1387),他派傅友德、蓝玉击败纳哈出,逐步统一了东北。至此,朱元璋基本上完成 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成功秘诀。从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到他在金陵称帝,用了17年的时间。在当时所处的年 代,群雄竞起,逐鹿中原,先后出现了天完、龙凤、大周、大汉、夏、吴等诸多政权,然而 却是后起的朱元璋完成了一统帝业。是什么因素让朱元璋笑到了最后,实现了天壤之别的巨 大飞跃?

首先,这要归功于朱元璋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坚毅果决的性格魅力。幼年艰辛的生活造就了他 坚强刚毅的性格,云游僧的经历开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他投奔郭子兴 没有太祖像

多久,因为英勇机敏,就被提升为九夫长,并被郭子兴赏识,将养女马氏嫁给他,由此在义 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当彭大、赵君用失利逃到濠州,鸠占鹊巢,矛盾加剧,郭子兴被赵君 用囚禁时,郭子兴的部将,甚至他的儿子都躲匿起来,没有人敢站出来救郭子兴。正是朱元 璋从前线赶回来,利用彭大和赵君用之间的矛盾,夜访彭大,陈说利害关系,劝说彭大出兵 ,才将郭子兴解救出来,当时他参军刚刚六个月。这种临危不乱、果敢机智的素质,是他超 出常人的地方,也是他终成大业的重要原因。后来,不断壮大的朱元璋引起了郭子兴的猜忌 ,逐渐被排挤,有时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不过,这对于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朱元璋不算 什么,他在忍耐中等待机会。不久,在强大敌人的压迫下,郭子兴不得不请朱元璋帮助他谋 划统筹。在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掌握了这支队伍。短短3年间,朱元璋就从普通一兵摇身 一变成为拥兵10万的大元帅。

朱元璋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虚心好学,喜欢结纳儒士。他先后网罗了冯胜、陶安、刘基、 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给予他们很高的待遇。他还经常与这些人一起讨论,谈古论今,分 析时势,请他们帮助出谋划策。通过与儒士的交往讨论,朱元璋的个人素质得到了提升,眼 界更加开阔,对他最终夺得江山有很大的帮助。朱元璋勤奋好学,在打仗的间隙也不忘记读 书学习。这个习惯在立国后也没有改变,特意命人在奉天门建文渊阁,收藏经史子集,设置 若干名大学士,自己经常抽空去那里,“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批阅,终日忘倦”。

他特别喜 南京李文忠墓欢读史书,尤其留意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时常引以为戒。经过多年的自学,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太祖高皇帝在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玄化自 然”。朱元璋对此也颇为自诩,“我起草野,未尝师授,然读书成文,涣然理顺,岂非天生 耶?”天生恐怕未必,不过与他的后天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读《尚书》时,他发现各家注释 不同,特意命宿儒订正,著有《御注洪范》,这可以算作是他的学术成果。

其次,朱元璋善于网罗人才,在他身边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将,为他夺得江山立有赫赫功勋。 他手下的李善长、徐达、汤和、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等人都是他的同乡, 对他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朱元璋注重“文武相资”,认为开创帝业好似构筑大厦,武臣似 “斧斤”,剪伐砍削;文臣如“黝垩(yǒu è)”,藻绘粉饰,二者偏废则难以有成。 因此,他很重视招揽儒士,听取他们的建议。正是在陶安、冯胜的建议下,朱元璋攻取金陵 ,东征西讨,成就帝王之业。攻取徽州后,他亲自上门拜访朱升,得到“高筑墙,广积粮, 缓称王”的建议,并坚决加以执行,因此能够在群雄先后称帝时韬光养晦,保全实力,逐步 发展壮大。

太祖马皇后像

还有,朱元璋的夫人马氏,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脚马皇后,是他完成帝业的坚强后盾和贤 内助。马皇后是安徽宿县人,她的父亲和郭子兴友善,临死前将她托付给郭子兴,收为义女 ,郭子兴将她许配给了朱元璋。后来郭子兴听信谗言,猜忌朱元璋,将他关押起来,恰巧当 年收成不好,朱元璋时常挨饿。为此马氏曾偷偷将滚热的烧饼藏在衣服内给他送去,结果烫 伤了皮肉,可谓是患难夫妻见真情。她在二人中间调和,终使嫌隙得释。连年激战之时,马 氏带领将士的妻子制军鞋战袍,鼓舞士气。当陈友谅率军猛扑而来的时候,她又将后宫的财 物捐献出来,奖赏前方作战的将士。朱元璋后来杀戮渐重,无人敢劝,马皇后时而劝谏,因 此很多人得以保全。有人传言参军郭景祥的儿子想要杀父,朱元璋要杀掉他。马皇后劝说道 :“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这样朱元璋才没有下旨,后来经过调查, 果然是冤枉。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病重,自知难以治愈,对朱元璋说:“死生, 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担心朱元璋迁怒 于医生,竟然执意不许太医治疗。当月,马皇后就去世了,年仅51岁。朱元璋对于马皇后的 去世,非常悲痛,久久不能释怀,从此再也没有立后。朱元璋的晚年生活十分孤寂,脾气很大,盛怒之下再也无人敢劝。假设马皇后能多陪伴他一段时间,朱元璋也许就不会杀戮过重 。

大权独揽: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

朱元璋起自布衣,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使他比较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 正是由于权威下移,君主为臣下所蒙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坚决贯彻。朱元璋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政治体制,确保不会出现主荒臣专的局面。

改革政治体制。在明代以前,历朝大体上沿用秦始皇所创立的君主之下设宰相辅政的政治体制框架,只是相权的形式和职权的大小略有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汉唐旧制,直接承太祖像袭元朝旧制,在中央设三大府: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但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他亲自设计、制定了几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以往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

他首先从地方机构改革着手。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 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 洪武刻本《皇明祖训》,向中央负责。全国分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 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设云南布政使 司。

而朱元璋更为关心的是中央机构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他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 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罢宰相不设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朱元璋惟恐后世子孙不理解自己的 苦心,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同时将掌管全国军事的 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部队,但无权 调兵。

朱元璋进行上述变革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君权,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权 ,他对地方行省、中书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变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罢丞相,是对一千多 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不设丞相,六部直接将全国政务奏请皇帝裁决,实际上是 皇帝兼行相权。皇帝不得不处理更多的政务,据说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 件政事,相当辛苦。由此,专制主义皇权到了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他也成为历史 上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不过,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权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没有

相应的约 束机制,明代中后期皇帝为所欲为,极度腐朽,甚至数十年不上朝。

设立特务组织。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开始时,他派遣一些检校、佥事明 骑马武士俑等人暗中侦查大臣的举动,也没有逮捕和审讯的权力。当时最著名的特务是高见 贤、夏煜、杨宪和凌说,专门刺探别人的阴事,“四人以伺察搏击为事”,“专主察听在京 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惟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朱 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 营私舞弊、结党乱政。事无巨细,家长里短,都被朱元璋探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可 以看出当时的恐怖情景。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罢朝回家做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 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告诉他 昨天诗作得不错,只是并没有“嫌”他迟,不如改成“忧”字更好些。钱宰听后大惊失色, 吓得直磕头谢罪。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所以大臣们都提心吊胆,就连李善长、徐达这样的 功臣也人人自危。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为了加强监视,特别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成为他实行特务 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锦衣卫隶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长 官为指挥使,下领官校。官为千户、百户,校为校尉力士,因穿橘红色服装,骑马,故又称 “缇(tí)骑”。明初“缇骑”只有数百人,明中后期达到十几万人之众。锦衣卫下设镇 抚司,有监狱和法庭锦衣卫木印

,成为“诏狱”,直属于皇帝,权力很大。锦衣卫职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太祖时 ,“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所断治,所诛杀为多”。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为明代后来的皇帝做了一个恶劣的开端。永乐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 在锦衣卫外,另设东厂,因设于东安门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1477),宪宗设西厂,由汪 直统领。正德初年,权阉刘瑾奏设内行厂,自领之,职权更广,虽锦衣卫、东厂、西厂亦在 侦缉范围之内。正德五年(1510),随刘瑾被诛而内行厂废止。终明一朝,西厂、内行厂存 在时间不长,而锦衣卫、东厂则存至明亡。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维护皇权的重要手段,但更 多的时候是被专权的太监如刘瑾、魏忠贤等人所利用,成为打击报复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 有多少忠臣惨死其中。

朱元璋所进行的这些制度更张,尽管后世或臧或否,评价不一,但基本实现了他的初衷,也 算称心如意。只是有一件事,却困扰了他近30年,迟迟无法解决。

陷入定都困扰。朱元璋登基称帝前后,对于国都的确定几经周折。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 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苦,而且接近元朝的军事力量,不 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就不世之伟业,必须另择一个既有经济 保障又地形险要的根据地,这样金陵就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金陵,北有长江天堑,为形胜 之地,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为都城。冯国用首先 向明南京城墙朱元璋建议攻取金陵,“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 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 以临四方。叶兑也上书请求定都金陵,然后就可以拓地江广,进军两淮,北征蒙古,退军又 可以据长江以自守。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听取谋士的意见,攻取金陵,改称应天 府,修建宫殿,以此为争夺霸业的基础。此后十余年间,朱元璋南征北战、四出征讨,将江 南群雄依次消灭。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

然而朱元璋只是暂时肯定了应天作为京师的地位,并没有正式确立国都。作为自己成就霸业 的地方,朱元璋为何不肯确立应天为国都呢?首先,朱元璋觉得以应天为国都的历朝都是气 数不久,似乎不太吉利。其次,有些大臣认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明南京聚宝门藏兵洞

而且应天偏处江左,在位置上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三月,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许多人 建言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视,于四月亲自前去实地考察。他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 无险可守,四面受敌,论形势不如应天。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 京。朱元璋既然对汴梁不甚满意,为何又要定为北京呢?原来他考虑到汴梁是宋朝的旧都, 北上征讨元朝时可以唤起北方民众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且当时西北未定,需要 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

虽然确定了应天、汴梁的两京制度,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还在寻找更加合 适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陕西。在这种情况下,定都之议再起。九月,朱元 璋召集大臣商议国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见,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等地 ,“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 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后,提出了以 临濠为中都的想法,“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

汉、魏、 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 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传说太祖与徐达在此下棋)足以立国。临壕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 水可漕,朕欲以为建中都,何如?”临濠在元朝时称为濠州,洪武七年改称凤阳,是朱元璋 的家乡,群臣岂敢有异议?这样,明初就形成了南北两京、中都并存的情况。从九月开始, 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他之所以决定以临濠为中都,甚至一度想迁都临 濠,除了这里是他的家乡,还与优待淮西功臣集团有关。众所周知,朱元璋在起兵反元建立 明王朝的过程中,淮人多随同他东征西讨,立下功劳,成为开国功臣,包括丞相李善长、徐 达和功臣汤和、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常遇春、陆仲亨、曹震、张翼、陈 桓、谢成、李新、何福、张龙、张赫、胡泉、陈德、王志、唐胜宗等人,其中汤和与周德兴 还是朱元璋同村伙伴。能够光宗耀祖、荣归故里,当然是他们所愿意的。

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视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时中都 修建达6年之久,已经颇具规模。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元璋与 淮西功臣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违法乱纪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结党谋 取私利,与朱元璋加强皇权背道而驰。他担心在淮西功臣集团的老家建都,会更加助长他们 势力的膨胀。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定都问题才算告一段落 。

其实,朱元璋对南京一直不是很满意,迁都的想法从来没有打消过。洪武二十四年(1391) ,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 的北元残余力量。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朱标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 两地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不料世事无常,太子朱标于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 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问题了。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祭 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 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 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听起来真是异常的凄凉,也能感觉到国都问题一直令朱元 璋不能释怀。

朱元璋这样费尽苦心地更张制度,反复斟酌定都问题,无非是因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 代固守,传之久远。因此,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对其统治和权力构成威胁

参考资料:/question/29894.html?fr=qrl3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棣有野心,但为何不制止呢?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明太祖是很多人的偶像,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从农民起家,坐上皇位,走上人生巅峰的,刘邦虽然也做到了,但是因为项羽的缘故,很多人都鄙视他的人品,因此,虽然朱元璋爱杀功臣,这一点被人黑了无数次,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段子数都数不清,现在看来,不过是后世文人的污蔑罢了。

朱元璋还是挺英明的,但是心肠也够狠,

为了大明王朝的基业,只要是对皇权或者大明王朝有威胁的人,不管他是谁,朱重八都会毫不犹豫的铲除,就算是当年的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朱元璋都能够下手。

朱元璋为自己的孙子能够平稳登基,可以说是操碎了心,然而讽刺的是,朱元璋一死,朱棣马上起兵造反,他的孙子很快就被推翻了。

朱元璋是知道朱棣的能力的

也很清楚朱棣的野心,不然不会给朱棣设置那么多的障碍,留下了几个儿子来牵制朱棣,知子莫若父,朱元璋这么牛的人不可能吧不知道朱棣会造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朱元璋如此担心朱棣会造反,可能也早知道他会造反,为什么不直接把朱棣设为太子,有能者居之,这样大明也不会那么折腾,朱元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还轮不到朱棣,尽管朱棣能力出众,但是他才排老四,前面还有几个兄弟呢?怎么说也不该让他当太子,他要是当了,朱元璋其他的儿子会怎么想第二。

?

朱元璋并不喜欢朱棣,据我推测,朱元璋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的人,他绝对不希望看到有人比自己还霸道还能干,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这是人的本性,再者朱元璋征战多年,也知道治国应该用慢火,朱允文可能才是合适的继承者。

朱元璋为何会有百万子孙?

明朝和清朝国祚同为二百七十六年,清末爱新觉罗家族有三千多人,而明朝末年朱元璋子孙则达百万人。这主要是朱元璋给子孙的福利政策造成的,朱元璋出身布衣,当过牧童,做过和尚,要过饭,在乱世之中崛起,当上大明开国皇帝,他不希望自已的子孙再次受苦。

朱元璋把自已儿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确保朱家天下千秋万代。《皇祖明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燕王朱棣果然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夺得皇帝宝座。朱棣当上皇帝后修补这个漏洞,削夺藩王的兵权,各藩王只能呆在王府中。

朱元璋规定他的子孙不用科举,做官,经商,种地。皇子出生时到宗人府报批,十岁时国家发放俸禄,成人后封给土地。婚丧嫁娶等都由国家花钱,不用自已掏腰包。朱元璋对官员比较刻薄,凡贪污六十两银子的全部处死,官员薪水也是历代王朝中最低的。

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疼爱有加,慷慨大方。亲王年薪一万石,年王年薪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而同一时期朝中二品大员的六部尚书年薪才七百三十二石。明朝初年"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宗室年薪对政府财政影响不算严重,可是一百多年后,朱元璋子孙呈爆炸式增长,财政出现危机。

各地藩王按规定只能呆在王府中,没有许可不能出城,但各项福利侍遇一样都不少。老婆随便娶,生儿孑上报宗人府后发俸禄,成人后封给土地,生儿孑,解婚各项费用国家兜着。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取媳妇,发财最佳途敬是生儿子。开枝散叶一百多年后,生出庞大的子孙。

山西庆成王朱钟缢和西汉中山靖王到胜有一拼,儿女达百人。每年聚会儿子都认不全,到他曾孙辈有五百一十人,加上妻妾仆人,王府上千人,如何管理庞大的王府是门艺术。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宗室人口288400多人,年需禄米860多万石,占当时财政总收入的28%,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到了明朝末期,很多地方官未给宗室子弟发俸禄,分土地犯愁,因为财政已出现枯竭。河南一个省四个亲王占据最肥沃的土地达到全省土地的30%。潞王在湖广一次性分得土地四万顷。朱元璋子孙占据大量土地不用交税,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全国人均土地下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加剧。

有学者统计,明皇室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口的十倍,到明朝末年朱元璋子孙超过百万人。皇室子孙和清朝八旗子弟一样都是社会寄生虫,加重了政府负担,吃垮了国家。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大潮中灰飞烟灭,朱元璋为子孙谋的福利,给他的子孙带来灾难。

蓝玉和太子朱标关系很好,那为什么朱元璋不把他留下来辅佐建文帝?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留下蓝玉,原因在于他当时正忙于巩固中央集权,所以容不得一点有碍这方面发展的威胁存在。蓝玉于元末时期加入常遇春账下,因他作战有勇有谋而经常被拿来夸奖,朱元璋也因此知道了他的存在。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蓝玉依旧随军四处征战,待到了洪武十二年蓝玉因在平定西藩叛乱的战争中大获全胜而受封成为永昌侯。

在这之后蓝玉又相继在领兵南征,北上破元以及平定西南等战事中立下战功,他的权势与地位也因此日渐攀升。其中在北上破元这一起战事中,蓝玉因战功被封为了凉国公。因为蓝玉战功显赫,所以朱元璋对他始终十分礼遇。然而日渐积累的战功以及皇帝礼遇有加的态度却渐渐让蓝玉生出了骄横之心,他不仅蓄养了大量家奴,还仗势恶意侵占民田。如此行迹很快便引来朝中御史的查问,谁知蓝玉竟是大胆到直接将御史赶出了门。

除此之外,蓝玉还曾在北征南返路途中因见喜峰关守卫因夜晚闭关而未能及时开门迎接而直接破门而入。再有就是,蓝玉还曾传出与元主妃子有染的消息。对于蓝玉的这些事情,身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自然有所耳闻,为此他对蓝玉的印象也是日渐恶化。朱元璋也曾因此多次责备蓝玉,但是蓝玉始终屡教不改。其实朱元璋起初也是非常看好蓝玉的。

蓝玉与太子朱标的关系十分要好,他在立储一事上曾多次维护过朱标,朱元璋为此也是将他列入到了想要为朱标组建的武人集团班底之中。怎奈蓝玉后来居功自傲,再加上朱标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干脆借他来巩固中央集权。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蓝玉被锦衣卫告发意图谋反。当时的朱元璋正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所以他在听到该告发之后很是不安。为了消除不安,朱元璋下令将蓝玉抓了起来并判处其灭三族。

以蓝玉为开端,朱元璋之后又相继下令诛杀了诸多功臣将领,受该事件牵连而被杀的人大约有两万人左右。这起历史事件被称为?蓝玉案?。而继朱元璋之后登基的朱允炆同样非常费心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为此他做出了削藩的决定。然而削藩进行得并不算很顺利,结果还引得燕王起兵篡位。最后朱允炆不仅失去了皇位,同时也失去了性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