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隋炀帝早期三征高丽雄才大略,为何晚期全无斗志,并迅速被灭

凌泉 2023-07-27 23:32:38

隋炀帝在当皇帝的时候,为了确保北边的安定,三次发动了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可见隋炀帝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可是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面对国家出现的农民起义与诸侯造反之事,隋炀帝却意气消沉。

其实说起来,就算农民起义爆发,隋炀帝其实还是很强大的,要想扑灭这些农民起义,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杨玄感起义后,当时声势十分浩大,同时隋朝大军还在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途中。但一旦隋炀帝把这些军队调回来,迅速就把杨玄感的起义军给消灭了,而且隋炀帝还接着准备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隋炀帝和高句丽死磕到底这事,也看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古代的中原政权都不会放任北方政权做大。因为一旦北方政权做大,都会对中原政权构成强大的威胁。汉武帝当年拼命打匈奴,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隋朝作为一个400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的国家,要想让国家保持长治久安,他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后来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和唐高宗也一直在这样做,虽然唐太宗表面上对别人说,他征讨高句丽有些冒失,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征讨高句丽的步伐。唐高宗更是一鼓作气把高句丽给灭了。由此也可以佐证,当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确实是一种雄才大略的考虑,同时也是一种关乎隋朝未来长治久安的考虑。

既然隋炀帝那时候,就在着眼于隋朝的未来,可见其雄才大略。可是隋朝末年,为何隋炀帝的表现截然相反呢

隋朝最后的几年,隋炀帝确实变得意志消沉。他很少再组织全国性的对农民起义军的扑杀。他还准备把都城迁到江都,不愿意再回北方了。同时,他对朝政也漠不关心,只关心修建宫殿,饮酒作乐。甚至还经常拿镜子照自己的脑袋说,这是一颗好头颅,谁会把这个头颅砍去呢 这话听起来,显然是非常悲凉,而又非常消沉的。

应该说,隋炀帝之所以迅速变得意志消沉,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料到天下会乱得那么快,动乱的幅度会那么大。

当隋炀帝消灭了杨玄感的起义军,逼迫杨玄感自杀以后,他其实对国家的形势,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杨玄感起义,只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只要严厉处罚,就不会再爆发。也因此,他还在考虑继续征讨高句丽的问题。他没有料到,紧接着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那么,为什么这时候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会爆发起来呢

这首先是一种400年动乱之后的余波。

从西晋之后,中国就爆发了长达400年的动乱。虽然隋文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但是并没有消除所有的矛盾,动乱浪潮的余波还在。只不过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善于用人,能够摆平各方矛盾,所以各方诸侯势力以及地方老百姓都得到了短暂的安抚。这种安抚也就让动乱浪潮的余波暂时停歇下来。当然了,也只是停歇下来,并没有消除。一旦有了土壤,这种余波还将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隋炀帝上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隋文帝的政策,加强国内的休养生息,自己也注重节俭,就能够消解余波的能量。汉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不去惹匈奴,而是注重休养生息,同时皇帝也知道节俭。一直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开始解决边关的问题。所以汉朝发展得很好。很显然,隋炀帝操之过急,从而使得之前被暂时压平的动乱的余波,又高涨起来。

另外,在处理矛盾的时候,隋炀帝不是有效地安抚矛盾,而是使得矛盾更加激化。比如他在扑灭杨玄感起义这件事情上,对于所有参加过杨玄感起义的士兵,一律诛杀。这样做显然激起了更大的矛盾。当然了,虽然说激起了更大的矛盾,但我们多少还可以理解。但是隋炀帝对于那些接受过杨玄感开仓赈粮的老百姓,也一律诛杀,这显然就太过分了。老百姓不过是接受粮食而已,而且老百姓当时实在贫困都不得了,没吃没穿。难道别人送粮食给他们,他们还不要吗 所以说隋炀帝的这种做法,不是化解矛盾,反而是增加矛盾。

由于隋炀帝激化了矛盾,所以很快,农民起义变成了波及全国的大动乱。而且他派去镇压农民起义的地方官员,反而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新的反击朝廷的力量。

正是看到这样的局面,隋炀帝才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他觉得留在江都过上几年好日子,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谁知道他其实连这一点目标都没法达到,因为他带到江南的那些部队,并不愿意跟着他在异国他乡安住扎下来。他们都想回老家去见亲人,也因此,最终宇文化及造反,隋炀帝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杨广三打高丽都失败高句丽是哪里


为什么杨广三打高丽都失败?高句丽是哪里?
隋朝的帝王都曾经为了征服高丽而倾注了大量心血,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八年发动三十万大军征讨高丽,结果未及踏上高丽国俗就遭遇天灾和疾病,导致士兵死亡十之八九。隋炀帝也三征高丽。但最后快赢了居然信了高丽王投降的话回去了。三征高丽的繁重徭役拖垮了帝国。于是,国内烽烟狼起,各路势力而起,瓦岗,李渊,窦建德,王世充。最终,唐朝统一全国。杨广三征高丽事件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隋炀帝杨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立为晋王,开皇廿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建设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事实上隋炀帝杨广,是一位统兵有方、能征善战的帅才,大隋再度一统南北的行军元帅便是年仅廿岁的杨广。可令人费解的是,隋大业八年至十年,杨广曾三度兴盛师亲征其藩国高丽,却以惨败告终。
此事得从隋大业三年说起。是年杨广北游至内蒙古浏览草原风光,途中高丽国使臣晋见,杨广便吩咐使臣:朕四年后前往涿郡巡视,命高丽王高元届时亲自到涿郡朝见。未料到,这高元居然不给大隋皇帝面子,杨广按预定时间浩浩荡荡地抵达涿郡,那小小高丽藩王高元竟敢无故不到。于是,杨广盛怒,当即决定兴师问罪,御驾亲征那胆敢不听招呼的高元小儿。圣命如山倒,一时间全国有几百万壮丁被征集或入伍或服徭役,民间的舟车牛马被大批量征用。士卒集中涿郡,粮草屯于辽西郡。
沿途运兵运粮的民夫达百万之众,日夜川流不息,病死累死者相互枕着,路上到处散发尸臭,百姓怨声载道。又诏命富人买军马助军,每匹马价涨至十万钱。在东莱海口造船的工匠,被严令昼夜赶工,在水中泡太久,腰部以下多生咀虫,死者什三四。为运送军粮,杨广征发小车夫六十余万,两个人推三石米,因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车夫路上充饥,到达目的地往往无米可缴,只好畏罪逃亡。
大业八年正月,杨广诏命发兵征讨高丽,每日发一军,连续发兵四十天,总兵力达到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兵马,号称二百万雄师,运送给养的人是军队的一倍。各路军马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绵延千余里。隋书称之为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杨广如此兴师动众征伐,却又严令诸将:任何军事行动均须奏报,不得擅自作主。凡高丽请降,一律抚慰,不准进攻。结果兵行一路,狡猾的高丽守军不断用诈降来延缓战机,三番五次地戏弄隋军,但杨广仍然不思醒悟,视征战如儿戏。辽东城高丽军几次与隋军交战失利,就闭城固守。隋军猛攻,辽东城垣塌陷,高丽守军眼看守不住了,便高悬白旗投降。攻城将领既不敢擅自受降,又不敢乘势攻下城池,只得飞马急报杨广,等到诏命回营,守军已把缺口修复,继续抵抗。如此再三,竟久攻不下。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进入高丽,在距平壤六十里处大破高丽军,便挑选四万精锐甲士欲孤军直下平壤,不料中了高丽军的埋伏,士卒生还仅几千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三十五万大军过江征战,在高丽军不间断的诈败、诈降的游击战中,士卒疲惫不堪,在萨水遭高丽军四面八方合围,幸存者仅二千七百余人,数以万计的军用物资丢失殆尽。杨广的首次盛师亲征遭遇惨败。
大业九年正月,杨广第二次兴兵亲征高丽。他对侍臣言:高丽这个小虏,竟敢侮慢我隋朝上国,如今朕拔海移山也能办到,何况这个小虏呢!二征高丽,因高丽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后园起火:礼部尚书杨玄感兵变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迫使杨广鸣金收兵,无功而返。第二年春,杨广下诏再度征发全国军队,分百路并进第三次征伐高丽。来护儿大败高丽军,率军逼近平壤。高丽王高元恐惧,便故伎重演,派遣使者向杨广乞求投降,并把与杨玄感一同谋反后叛逃高丽国的斛斯政,用囚车押送给隋军。杨广大喜,便令前军班师回朝。
当时,来护儿欲抗命一举拿下平壤、活捉高元。他对部下说:大军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丽,劳而无功,我感到耻辱。而且,当时高丽军确实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隋军完全能一举荡平高丽。但皇命难违,来护儿为顾及左右随军将领的身家性命,只好受诏班师。杨广实在太托大,视征战如游戏,三次亲征高丽,既未彻底征服高丽,又劳民伤财,激起民愤,引发国内风起云涌般的农民起义。仅仅四年后,杨广便与他的隋王朝一同走向毁灭。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隋书、资治通鉴所言高丽,实际上应该是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的高句丽之简称。
杨广原来是这样的隋炀帝杨广暴君还是千古一帝?一生致灭亡三大败笔隋炀帝杨广简介杨广三次御驾亲征高丽为何都是无功而返浅说历史,隋炀帝杨广其实是个真爷们

隋炀帝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三征高丽,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历史上对于隋炀帝杨广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众说纷纭,有人觉得隋炀帝荒淫无度,暴虐诚信是一个昏君,但是也有人觉得隋炀帝敢作敢为是一个天才。隋炀帝在位期间确实是功过参半的,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缺点。浙江帝在位期间曾经派出113万的大军三次去讨伐高丽。之所以下如此的血本,主要就是想维护自己大国的威严,想要去耀武扬威,但是最终却打错了如意算盘,导致国家衰败。

因为当时隋炀帝是非常爱慕虚荣的,好大喜功,所以那个时候无法忍受高丽的藐视,而且高丽不愿意向隋朝进行朝贡,所以隋炀帝就非常生气。高丽人的民族自尊心是非常强的,没有把隋朝放在眼里,而且还多次骚扰隋朝的边境。当时隋文帝在位的时候,就曾经派出过30万的大军去镇压,才让高丽的人勉强收手。所以后来隋炀帝在位期间,觉得高丽国已经严重的挑战了隋朝的权威,所以就派出了113万的大军多次去攻打高地。

113万的大军身世是非常浩大的队伍,一共走了40多天这种战争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高丽国其实土地非常狭窄,大多数都是寒山土地也比较贫瘠,所以不适合耕种。所以所以用地那个时候就低估了高丽的实力,对自己太过于自信,虚荣感爆棚,所以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国威,想要不战而胜。

当隋朝的百万大军到达高丽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地势根本就不适合作战,只能够一波一波地发起进攻,无法发挥自己人数上的优势。而高利国那边有很多的游牧民族,南京老少都非常逍遥,山战世代居在此地,对于地形和道路都非常熟悉,所以隋炀帝共打了三次都没有胜利。而且隋炀帝在攻打高丽的过程中,丝毫都没有顾及到民众的感受滥用名利,以至于隋炀帝在位期间民众的人数减少了好几百万,引得大家怨声载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