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胡适之先生对于徐志摩的总评是不错的。胡先生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不过,“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单纯信仰”,如果真正恰如其分地加以解释,其实内容并不简单。所谓爱,那是广大无边的,耶稣上十字架是为了爱,圣佛兰亚斯对鸟说教也是为了爱,中古骑士为了他的情人而赴汤蹈火也是为了爱。爱的对象、方式、意义,可能有许多的分别。至于自由,最高的莫过于内心的选择的意志的自由,最普通的是免于束缚的生活上的自由,放浪形骸之外而高呼“礼教岂为我辈设哉”,那也是企求自由。讲到美,一只匀称的希腊古瓶是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美,山谷刈谷者的歌唱是美,平原上拾穗者的佝偻着身子也是美,乃至于一个字的声音,一朵花的姿态,一滴雾水的闪亮,无一不是美。“爱,自由,美”所包括的东西太多,内涵太丰富,意义太复杂,所以也可以说是太隐晦太含糊,令人琢磨不定,志摩的单纯信仰,据我看,不是“爱,自由,美”三个理想,而是“爱,自由,美”三个条件混合在一起的一个理想,而这一个理想的实现便是对一个美妇人的追求。不要误会,以为我是指志摩为沉溺于“诗、酒、妇人”的颓废派,不,任谁也可以看出志摩不是颓废的享受者。他喜欢享受,可是谁又不喜欢享受 志摩在实际生活上的享受是正常的,并不超越常规,他不逸出他的身份。他于享受之外,还要求一点点什么,无以名之,名之为“理想”,那理想究竟是什么,能不能一加分析呢 志摩曾把自己一剖再剖,但始终没有剖析到他自己所那样珍视的理想。我们客观地看,无所文饰,亦无所顾忌,志摩的理想实际等于是与他所爱的一个美貌女子自由地结合。和一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地结合,乃是一个最平凡的希望,随便哪一个男子都有这样的想头。择偶、结婚、传宗接代,这是最平凡的事,但是,如果像志摩那样把这种追求与结合视为“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那样夸张,可就不平凡了。志摩的单纯信仰,换个说法,即是“浪漫的爱”。浪漫的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接触实际,真个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地结合,幻想立刻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恨,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于是从头来再开始追求心中的“爱、自由与美”。这样周而复始两次三番地演下去,以至于死。在西洋浪漫派的文学家各有不少这种“浪漫的爱”的实例,雪莱、拜伦、朋士(Burns)、Novas,乃至卢梭,都是一生追逐理想的爱的生活,而终于不可得。他们爱的不是某一个女人,他们爱的是他们自己内心中的理想。这样的人在英文叫作 nympholept,勉强译作“狂想者”。梁任公先生真不愧为一个目光如炬的稳健思想家。他于志摩、小曼结婚典礼中致严厉的训词,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他在事前对于志摩已有诚挚的警告,他于一九二三年一月二日致函志摩: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 可无惧耶 任 公 先 生 的 话 是 对 的 。事 实 证 明 他 不 幸 而 言 中 。但当时对于浪漫的爱之追求者,是听不入耳的。志摩的回答是:“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灵魂”为物,本来就玄妙,再要找“灵魂之伴侣”,岂不难上加难 我们自然佩服志摩之真诚与勇气,但是我们亦不能轻易表示同情于一个人之追求镜花水月。一个人要有理想以为生活之鹄的,但是那理想需要慎加分析,是否在现实的世界里有实现之可能。把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寄托在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上,而“爱、自由、美”又由一个美貌女子来作为象征,无论如何是极不妥当的一种人生观。若说志摩之憧憬自由仅限于爱情方面,显然是不合事实的。像一切浪漫主义者一样,志摩向往一切方式的自由。下面这一段话是他最好的自白: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地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流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的确是,想飞是人人有的愿望。我小时候常做梦,一做梦就是飞,一跺脚就离地一尺多高,再一扑通就过墙了,然后自由翱翔在天空里,非常适意。有时在梦里飞不起来,飞到三四尺高就掉下来,怎样挣扎也不中用,第二天早晨醒来便头痛欲裂。这样想飞的梦,我足足做了有十年八年之久。虽说这只限于梦,虽说这只是潜意识的活动,但也影响到我的思想。我译过巴利的《彼得·潘》,是一部童话,也是只有成年人才能充分赏识的童话,里面的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真是令每一个成年人羡杀而又愧杀的角色!这一部《彼得·潘》撩起了我对童年和纯洁天真的向往。其实哪一个人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上不有过颠簸 哪一个不曾憧憬那神圣自由的快乐境界 不过人生的路途就是这个样子,抱怨没有用,逃避不可能,想飞也只是一个梦想。人生是现实的,现实的人生还需要现实的方法去处理。偶然做个白昼梦,想入非非,任想象去驰骋,获得一时的慰安,当然亦无不可,但是这究竟只是一时有效的镇定剂,可以暂时止痛,但不根本治疗。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所以想飞的念头尽管有,可是认真不得。如果真以为诗是有翅膀的,能把诗人带起到天空,海阔天空地俯瞰这乌烟瘴气的人间世,而且能长久地凭虚御空,逍遥于昊天之上,其结果一定是飞得越高,跌得越重,血淋淋地跌在人生现实的荆棘之上,像徐志摩那样!这也是一切浪漫诗人的公式,不独志摩为然。梁任公先生说过,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把应尽的责任尽完。他揭橥“责任”二字为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此事一毕,了无遗憾,真是一个最稳健的看法。浪漫主义者的看法,恰恰与此相反。勃朗宁有一首小诗,名为《至善之境》(Summum Bonum),他说:真理,比宝石还光亮,
信任,比珍珠还纯洁——
宇宙间最光亮最纯洁的信任——我认为
全存在于一个女人的亲吻里。
把一个女人的亲吻放在一切伦理价值之上,实在是一个最大胆浪漫的夸张!《志摩日记》在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九日记载着:“须知真爱不是罪(就怕爱不真,做到真的绝对义才做到爱字),在必要时我们得以身殉,与烈士们爱国,宗教家殉道,同是一个意思。”“同是一个意思”,也许是的,但是在伦理价值上,能等量齐观吗 浪漫的梦经不起现实的打击。志摩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并且不是一个没有胆量认错的人,所以他很快地承认了他的失败,胡适之先生曾指出下面一首《生活》的诗为他自承失败的证据: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黏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这几行诗是纪实的,志摩临死前几年的生活确是濒临腐烂的边缘,不是一个敏感的诗人所能忍受的,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海跑到北平。谁又想得到希望有“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的人,竟根本丧掉了生命,永远不能得到机会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
1、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2、只有上帝和野兽才喜欢孤独。
3、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4、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 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5、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6、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
7、树与人早晚都是同一命运,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
8、艺术,永远是人性的表现,唯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画出趣味高超的画。
9、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11、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妆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12、常听人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
13、可以无须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与人无损。
14、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5、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总之,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吃饭睡觉,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
16、人辛勤困苦地工作,所为何来?夙兴夜寐,胼手砥足,如果纯是为了温饱像蚂蚁蜜蜂一样,那又何贵乎做人?
17、我不要你风生虎啸,我愿你老来无事饱加餐。
18、文明不是短期能积累起来的,但却可以毁灭与一旦。
19、在当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一项自由。
20、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丰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著作书目(转自网络,未考证):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梁实秋(1903.1--1987.11.3)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在清华学习时开始写作,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3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诗词丨活一份通透,让心风清日朗
下一篇: 偏爱是任何关系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