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汪曾祺笔下最精彩的20句话,每一句都好戳心!

过山龙 2023-07-27 22:26:14

来源:亚马逊Kindle服务号ID:cn_Kindle1

人间五味1、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做饭》2、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做饭》3、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五味》4、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都很爱吃了么 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五味》5、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人间草木》6、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他请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人间滋味》7、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湖南豆豉;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样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人间滋味》2

人间草木8、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人间草木》9、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人间草木》10、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的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草木春秋》11、紫穗槐我认识,枝叶近似槐树,抽条甚长,初夏开紫花,花似紫藤而颜色较紫藤深,花穗较小,瓣亦稍小。风摇紫穗,姗姗可爱。——《草木春秋》12、秋葵不是名花,然而风致楚楚。古人诗说秋葵似女道士,我觉得很像,虽然我从未见过一个女道士。——《一定要,爱着点什么》13、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世中一层一层占有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人间草木》14、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人间草木》3

慢煮生活15、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生活是很好玩的》16、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人间草木》17、写字作画,首先得有激情。要有情绪,为一人、一事、一朵花、一片色彩感动。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勃勃然郁积于胸,势欲喷吐而出。——《生活是很好玩的》18、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生活是很好玩的》19、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括出自己的价值。——《一定要,爱着点什么》20、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慢煮生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

汪曾祺: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1

喜欢汪曾祺,是从读到这段话开始的。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我想起古龙那句,“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菜市场,也是我最爱去的地方。看着一堆堆新鲜的萝卜白菜,看着那摆满货架的各种调料,心理有莫名的舒服感。

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吆喝叫卖,讨价还价,孩子们跑来跑去,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流淌出动人的交响乐。

真正的生活是热腾腾的,有温度的,有色彩的,而不是冰冷的,苍白的。

读过汪曾祺的散文和小说,才发现他是作家里面的美食家,美食家里的生活哲学家,是真正懂生活,有滋味的人。

北京作家凹凸也说,“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他。”

汪曾祺就有这样的魅力。

2

汪曾祺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对生活都保有一种热忱和洒脱,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他在昆明待了七年,先在西南联大读中文,读到一半因外语不好,不能随军去往越南当翻译员,于是被迫肄业,在昆明乡下一个同学办的学校当老师。

在昆明的生活,常受日军轰炸,动不动跑警报,动不动死人,动不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断炊。

但在汪曾祺眼中这样骇人的灰色场景,成了另一番风趣的景象。

跑警报成了谈恋爱的好时机,因为这个时候女同学乐于被人照顾,男同学也正好献殷情,又隐隐有那么一丝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不同。

昆明多雨,许多人恼得不行。他心里却爱极了这雨,形容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时常赞叹,在昆明见了长得最好的茶花,吃了最好吃的牛肉,好吃的米线可救失恋的痛苦,自己还研究了一堆云南菜的做法,写到文里,读文的人读到饿了,能转身进个厨房依葫芦画瓢的做出来。

他在联大读书,除了中文,写作好之外,数学和英文都极差,还有得过零分的时候。

联大老师对于他的态度成了两边倒的姿态,中文老师护他,其他科目的老师表明态度的厌烦他。

他不管,觉得内心爱不起来的就不要勉强,任由不喜欢的科目成绩败坏下去。

但热爱读书,就爱到了骨子里,整日逃课去泡茶馆,去翠湖图书馆,去坟地看书,乃至看完了一整座图书馆的书。他说:

“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

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在西南联大,中间为汪曾祺

后来,他被下放到农村,起猪圈,刨冻粪,背粮食,看书写字画画的手成了种地的手,经常累得一句话说不出来。

1960年,他被摘掉右派的帽子,城里的却没有愿意接收他的单位,只能继续种地。

那浩劫的年头,中国文人走的走,死的死,留下来的,大多也心灵有了裂痕。汪曾祺靠着爱着点什么,磨练自己的念头保全了自己的天真,热情。

他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不管走到哪一步,他都不允许自己愁眉苦脸,总想办法找点乐子。

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他发现 “波尔多液”是很好看的天蓝色。在坝上工作时,他采到一个大蘑菇,为能带回北京给家人做一碗汤而高兴不已。

在孤寒的马铃薯研究站,他觉得日子过得很悠闲,没有人管,也不需要开会,简直如神仙一般自在。

早上起来,到马铃薯地掐一把花、几只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上,开始对着画。

到了晚上,就尽情读书。

一个人在困境中仍然能认真地对待生活,抵御生命中的黑暗,不悲不喜,不怨不怒,那才是真性情,那才是真人格。

3

汪曾祺生于江苏高邮,3岁时母亲杨氏因肺病去世,两年后父亲汪菊生再婚,5岁的他有了第一个继母张氏,张氏待他极好,弥补了他缺失的母爱。

这样温暖的日子持续到高二,继母也因病去世。

他又迎来了第三位母亲任氏,他与这位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但依然对这位母亲十分尊重。

一个家几十年间聚散离合,他内心不觉得有任何芥蒂悲戚,心里只记得每位母亲的好,家的形象在他心中是永恒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他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希望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对待的感觉。”

汪曾祺的画

温柔是他的人,温柔也是他的笔墨。他的笔墨,亦有同样温柔敦厚的老师,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曾对他说过两句话,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因为小说是写人物的。人物是主要的,先行的。

作者要爱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与人物站在一个平台,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这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写作的态度。

沈先生教导汪曾祺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

汪曾祺笔下的“小人物们”多身处社会最底层,来自各行各业。

如早起工作的戴车匠,做老式银器的侯银匠以及他十七岁就挑起婆家生活重担的女儿侯菊,接生的陈小手,做豆腐干的连万顺,孵鸡养鸭的余老五与陆鸭等等。

这些人起着普通的接地气儿的名字,是最真实的芸芸众生。

“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

吃着糙米饭,喝着粗叶茶,谈论着家长里短,凭着自己的双手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奔波劳碌。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着“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的岁朝清供之心。

他曾在《闹事闲民》中描写过一个淡泊无为的“活庄子”。这是一个在独居的老人,外界的风云变幻,好像都与他无关。

虽然身在闹市,却在内心修篱筑菊,每天吃着简单重复的食物,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静静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

在这个“闲民”身上汪曾祺似乎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清心寡欲,顺应生命,通透达观,天真自然。

4

人生最奢侈的莫过于,不论长到什么年纪,都有一颗童心。

全家老少都称他“老头儿”,老婆施松卿这么叫,三个儿女这么叫,连小孙女和外孙女也这么叫。

他认为:“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汪曾祺有些驼背,姐妹俩经常会拍拍他的背,喝道:“站直!”他就顺从地勉力把双肩向后扳扳,然后微闭着眼睛,享受着她们的捶捶打打。

有些来过他们家的人羡慕地说:“你们家气氛真好。”

有的年轻作家或是编辑到家里来,由于不熟识,见到汪曾祺很拘谨,姐妹俩就安慰他们:“别怕,他在家里最没地位了,我们都欺负他!”

汪曾祺一家

汪曾祺良好的家庭关系,源自于其父亲良好的家风。

其父汪菊生是个很随和的人,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汪曾祺的姐妹称父亲是“孩子头”。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们疯玩,与孩子们一起放风筝,在田间奔跑,做西瓜灯。

汪曾祺十七岁初恋,暑假时,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

十几岁他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喝酒便给他也倒上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父亲一根,汪曾祺一根。

汪曾祺自己儿子的恋爱,他也采取“闻而不问”的态度。了解,但不干涉,完全相信孩子的选择。

儿子有一年把一个正受林彪迫害的黑户带到家里来。儿子惹了这么个麻烦,他忍不住责备儿子,责备完又立刻明白过来,儿子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自己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和尊重。

于是立马道歉,让儿子同学在家里住了四十多天。

汪曾祺所倡导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以平等的姿态相处,带点儿童心童趣,有点儿幽默感,最终形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状态。

汪曾祺画

5

汪曾祺还是一位慢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有一双超越功利的眼睛,有一份超越常人的耐心。

他从自然中寻找到美,寻找生命性情的自由表达,他写的花草既不名贵,也不稀奇。只是平常的荷花、茶花、鸡冠花,甚至狗尾巴草。

只有极度热爱生命的人,才能对生活有最细微的体察,才能在微小而饱满的事物中,获得底气和生活的哲理。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因病去世。

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哎,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龙井茶!”

他这一生如同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汪曾祺的画

从他的文中,或可提炼出“人活得自在”的五种姿态:

第一种:如栀子花般不在乎的姿态。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第二种:学会细细品尝各种滋味,才不枉此生,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后就绝望。

“一个人的口味嘛,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第三种: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第四种:要用积极态度对抗一切悲哀,懂得欢欢喜喜面对一切。

“葡萄,每个月都改变自己的模样适应气候。因为无论如今气候如何,来年它都得欢欢喜喜地发芽。”

第五种:在闹市中习静,内心安定。

“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读汪曾祺的作品。

他一生所写都在缓缓地告诉世界,人这一生,活得是个烟火气。

汪曾祺的画

(本文首发好好虚度时光)

汪曾祺《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最爱,这平静日子里的人间烟火气

读汪曾祺先生的书,就好像内心里有个馋猫在勾引着你,让你一点点地把深藏的回忆一字一句地引出来。

曾经有一句话,长大后才发现,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家中的那碗热汤和始终为你点亮的那盏灯。

汪老用他生动、淡然、幽默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平常的日子里,一幅一幅的生活画卷,一股温暖盈满心怀。

读他的文,仿佛喝到了那一碗心心念念的热汤,看到了夜晚那一盏时刻点亮的灯。

汪老的书,字里行间,透着温柔,带着对生活的热情。

他写家乡的雨,不是写雨的瓢泼,而是写“扫晴娘”,写和弟弟一起跑到廊下去趟水淋雨,踩水坑,然后被拎回去骂一顿。

就像每个人的童年都必经历的“熊孩子”阶段,让你嘴角忍不住牵起微笑。

汪老的童年,和我们生活的时代,隔着岁月年华。

小孩子的通性,总是不明白人离世的悲痛,只知道有些习俗会带来新鲜的体会。

然后就开始期盼,而人长大后,或许这种曾经的欢喜,就只剩下悲伤了。

原来童年是一样的,每个人的童年的代名词就是活泼,就是奔跑,就是洒脱,就是纯真。

一切可以让童年撒泼的东西,都是美好。

汪老笔下的童年、家人、故居,都是温和的,精致的,哪怕他被打成右派,也依然泰然处之。

或许生活所赋予的,时而是幸福,时而是悲伤,但在他的眼里都是安安稳稳地,都是可以自得其乐的。

汪曾祺先生喜欢静坐,儿时的他常常拿一本闲书,悄悄地走进外祖父家的空房,坐下来一看就是小半天,小小年纪,就有隐逸之气。

到了一定年纪,他更喜欢每天静坐,他家中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每天早上,他会泡一杯茶,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然是独坐,但内心是浮想联翩的,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地在他脑海里清晰起来,生动起来,他的很多小说散文,都得益于清晨静坐。

汪老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白手起家,家有两千多亩地,两家药铺,但家庭传统生活节俭,富而不奢,一个咸鸭蛋有时候会分两顿来吃,但却爱花大价钱收藏字画。

汪老的父亲,多才多艺,会拳脚,也爱写字画画,听音乐,还会给孩子们做花灯和风筝,空闲时间陪孩子玩,所以,在汪老的笔下,可以时刻感受到“我的童年很美”。

或许,受童年生活的影响,所以汪老的文字都透着一股洒脱和诗情画意。

有人说,如果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汪曾祺的文字便是令人安定的薰衣草香。

平白如画,没有太多华丽的雕琢,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却深入人心,把你一丝丝,一扣扣地勾引进去,像一幅美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意味悠远。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部书,汪老把自己从童年到暮年的生活琐碎纷纷道来,生动风趣,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个懂生活、爱生活的心,读来轻松治愈,幸福温馨。

读他的文字,会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更爱这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新的一年已经开启,那就从读懂汪老的文开始吧!

用文字养心,用诗书养魂!感谢您的关注!——坦然的狐狸

汪曾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越老越温润的心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每一次读到汪老的这一句时,都会为之心动。我想,能写出这样句子的人,该有着多么玲珑清澈的心灵呀。

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散文了,散文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奢侈品”,原因无它,节奏很慢,时间有限。

我是学外语出身,后来出国读了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起先学语言,需要每天记忆大量的单词语法,听说读写无一不是“抓精抓重”。后来学专业,更是投入进浩瀚的论文与调查报告中。偶有时间,也只是看看小说,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

散文这样的抒情文学,只有心静者才能品出个中滋味。

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了汪老的《人间草木》,看了几章,却是乐不可支,欲罢不能。

细细品味中,只觉得人间有味,光阴温柔。偶尔为汪老的淘气、痴气所感哈哈大笑,偶尔为汪老的通透、豁达所感深深折服,偶尔还为汪老对美食与风物的描绘所诱,馋出了口水。最后合上书卷,只得出一个结论:汪老真真是一个宝藏男子!

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悠然,历经磨难不改的赤子之心,越活越温润,越老心态却越年轻。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一个特别可爱的老头儿。

汪老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

他这样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她。”让人不由想到罗曼罗兰的那段著名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汪老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件,无论是战火横飞还是颠沛流离,或是之后被下放时的辛劳,但是这个老人,一生未变其赤子之心。

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眼中所见,心中所感,都是这个世界的可爱之处。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白天逃课,晚上窝在图书馆看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然而毕竟才气逼人,杨振声先生与闻一多先生都十分看重他,从现存的文稿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

才子总免不了世俗的另眼相待,汪老却坚信“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面对多样的文化,他想着,哪怕年老耳音衰,还是要多听听乡音,人的口味要杂,对生活的兴趣要广。

汪老有一篇散文叫《葡萄月令》,写的是在下放劳动时,对一年之中葡萄生长的观察,在一天辛苦的劳作后,汪老仍然坚持去观察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去体会人性中的善良之美,并用十分温和的笔触进行了描绘。

汪老始终是一个自然之美的爱慕者与守护者,在他的笔下,充满了与自然对话的文章,无比的天真可爱。各种生灵经他笔下描绘,便拥有了鲜活的生命色彩。

不仅如此,他还极有个性地为“美”伸张正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为栀子花的不平了:“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读来不禁令人捧腹。

看汪老的文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隐藏在他文章背后的,是对生命深沉的热忱,还有对自然浓郁的珍重。被这样的力量妥帖地劝慰,人会重新拥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正所谓, 万物可爱,人间值得 。

汪老在芦苇荡

汪老的散文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强烈之感,简单概括而来竟是“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宛若清水般甘甜质朴,却令人耳目一新。

用汪老自己的话来说,“好的语言,都不是起里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而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

在他的《岁朝清供》中,他简单地进行了总结“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至于结构一类的,他是并不在意的,文风也很随意,兴之所至,随笔而来,不着急,不刻意,不费力。于是我们作读者的,也就跟着慢悠悠地随他徜徉在美的世界里。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冬天》?

看到汪老这样的话,不由得想起唐朝一位伟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创作理念中,诗是要为人易懂的。因此他作诗都会叫来田间的阿婆们,念给她们听,如果她们不懂,便再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因此白居易的诗总是流传度很高,原因只在于简单。隔着千百年的光阴,汪老与白居易竟也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了。

喜欢汪老作品的人爱极了他的文风。

他的恩师沈从文评价他:“态度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有文采,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贾平凹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作家阿城赞美他:“感觉如玉”

读者圈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知道的都爱他。”

因为汪老的文字,总是简单,总是有趣,总是在平淡中体现无穷的魅力。

他会坐着发呆,然后自己逗乐,突然笑出声来,“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这是他的风趣。

他会盯着门前的花儿叶儿,并且告诉自己的朋友“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他会看着梨花,努力思考它像什么,觉得大家说梨花是雪做的,这样是不对的,在他看来,雪厚重,不透明,更像是苹果花。那么梨花究竟像什么呢,想来想去,最后他得出了结论,“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在他的笔下,我们总是很容易收获美的体验,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美,传递美,“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概就是这个境界吧。

早年的汪老笔锋仍有锋芒,也有辛辣之时。

然而随着时光推移,即使是对非正面人物,他也总怀有一种同情心,用简单的笔法来反映他们卑微的愿望。汪老受恩师影响很大,沈先生对他说过,要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看待生活,千万不要冷嘲。于是他一辈子铭记教导,写普通人,写小事情,贴着人物写。在他的理想中,他的作品是要做到“人间送小温”。

拥有这样温润的心肠,汪老是担得起任何美誉的

汪老最有名的,莫过于他的“吃货”属性。一年四季,每一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华。汪老成功地把日子过成了诗。

金庸赞誉他,是一位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

汪老一辈子爱吃、做吃、写吃,同时因为很爱逛菜市场,身上的烟火气又十分浓厚,是一位十分接地气的美食家。

时至今日,美食界还流传着他的传说,甚至有了“汪家菜”的美誉。

他发明了一道叫“塞馅回锅油条”的菜,就是“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肥瘦各半的猪肉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捅,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装盘。此菜嚼之极酥脆,闻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这道菜在高邮十分流行,可见汪老美食造诣的深厚。

托语文课本的福,流传度最广的应该就是关于咸鸭蛋的描写了。有人戏言,就冲着这个描写,高邮都应该付给汪老不菲的广告费。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看着看着,就分泌出了口水呢。

汪老爱美食,真正爱的,其实是这个世界,他是一个务实的人,把浪漫主义融进了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好时光都在生活里。

汪老,不愧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者简介:

婉然

一个喜欢读书写字画画的在日留学僧。

注: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