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绿皮书》: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

健康管理师 2023-07-27 21:55:55

图:网络

文: (ID:)

01

看电影到结尾,小小的惊喜,往往是发现,原来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啊。好像牛肉面吃到最后碗底还卧着个鸡蛋,好像一件经久不穿的衣服里发现一张钱……

《绿皮书》的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时间背景是60年代,美国仍存在种族歧视,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当时的美国,黑人还不许和白人坐同一辆公交车,黑人得给白人让座……更不可能选出奥巴马当总统。

马丁·路德金死了50年,奥巴马也当过了总统,但种族歧视至今一直存在。就在前几天的新闻中我们看到,美国的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沃森被剥夺了多项头衔和荣誉称号,因为多年来他坚称“黑人的智商不如白人,是遗传造成的。”

种族歧视如今更是一大禁忌,不符合普世价值。但放在60年代,黑人钢琴家Shirley也不得不接受、面对社会现实。

他接受南部各地达官显贵的邀请,去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地区巡演,不仅仅是为了艺术,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种族歧视的抗争。而如果留在北部演出,他的出场费是南方的三倍。影片基于这点,便有了更高的立意和价值。

为了照顾自己的行程和安全,他雇佣了一名有意大利血统的白人托尼当司机。两人踏上了南下的巡演之旅,开车在路上,所以这也是一部公路片。

02

片子为何取名《绿皮书》 这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60年代,并不是所有的旅馆餐厅都允许黑人入住就餐,有人就编写了一部小册子,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电影中的一黑一白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小册子,由北向南赶场,到各地巡演,一路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托尼混迹夜总会,有点粗暴简单,社会地位不高,但也瞧不起黑人。开场有个镜头,两个工人在托尼家干完活,他妻子倒了两杯饮料给他们,他俩用过的杯子,后来被托尼扔到了垃圾桶里,因为他们是黑人。

他去应聘给黑人钢琴家打工,仅仅是为了赚钱养家。

钢琴家Shirley从小受母亲影响弹钢琴,又有机会进到音乐学院受正规教育,还是个博士。他极具教养和有绅士风度,与托尼形成鲜明对比。

俩人不仅有肤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还有修养、习惯的巨大反差。剧中不仅有种族、主仆、地位、家庭、观念等等诸多冲突,还有相互的影响,心灵层面包容理解,甚至是人性的升华,是一部令人能够产生轻松愉悦感又有思考的剧情片。

托尼烟不离手,喜欢吃垃圾食品,有黑人钢琴家羡慕的极好的胃口。片中最搞笑的一幕是路过肯德基的故乡,托尼去买了一个全家桶,边开车边吃,还极力说服钢琴家也尝尝,几番推辞,坐在后排的他终于用手拿着一个鸡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问托尼骨头怎么办,托尼摇下车窗,直接扔到了窗外,钢琴家也进行了效仿。

作为观众我看到这种镜头往往会想,所谓文明社会,当年也不过如此啊,也存在乱扔垃圾、车窗抛物……可见我们的社会,种种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改善。但是,当托尼把空饮料纸杯扔出窗外,下一幕的镜头是,他把车倒了回来,捡起了纸杯。

虽然没有任何对话,只有欢快的背景音乐,汽车的扬尘而去。但观众会知道,是黑人钢琴家提醒和要求他这么做的。你不得不佩服这种细节处理,又会联想到:好的影片,有社会责任,好的人物,有榜样的力量。

在此之前,他曾看到托尼在一个加油站偷拿了一块玉石,几番命他把玉石放回去。对还回玉石,托尼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影片结尾才知道,他当时只是做了个“还回去”的假动作,钢琴家心里跟明镜似的。但对把垃圾捡回来,他做得心甘情愿。

03

黑人钢琴家对这个粗鲁的白人司机的影响,不仅在日常行为言谈举止方面,更体现在他指导托尼给妻子写信时。

《绿皮书》最富有诗意和情感之处,是通过托尼的家信表达出来的。那其实是钢琴家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也可以看成是他对温暖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孤独又有深情。托尼的信,也由开始的错字连篇到变得越来越好,就像他这个人一样。而他的妻子,一直都知道是黑人博士对丈夫的帮助。

人对人的影响是相互的。改变也是渐进的。种族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漫长的的过程。

旅途从北到南,一个洲到另一个洲,一个黑人所遭受到的种族歧视程度逐渐加深。钢琴家从开始可以出入高级酒店,到在酒吧被白人混混推搡羞辱,不被允许使用白人的厕所,不被允许试穿西装,不被允许在餐厅就餐,即便他是被邀请演出的最重要嘉宾,是整场宴会的焦点……

Shirley一路上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但内心的脆弱也展现了出来。亲情的缺失,身份的认同(同性恋),对流行音乐的一无所知,在托尼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也变得更轻松愉悦起来,吃炸鸡,去黑人酒吧喝酒演奏,融入他们的流行音乐,大概那是他在严肃场合演奏古典音乐时,从来也不曾有过的体验,也是博士展示笑容最灿烂的时刻。

影片中警察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个灾难,因为那个地区不允许黑人在夜晚滞留,托尼挥手打了出言不逊的警察一拳,俩人被关了起来。第二次是平安夜,他们冒雪返程途中,警察追上来是提醒他们有个轮胎没气了。临别,还祝他们圣诞快乐。

影片中没有出现的隐蔽人物是美国总统肯尼迪,他接到钢琴家的求助电话,安排让警局放人,又通过钢琴家的嘴说出,总统肩负着更大的职责是消除整个社会的种族歧视。

钢琴家演奏三人组的另一个伙伴,对托尼说出的话才是影片的中心思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

靠着这种勇气,钢琴家和托尼都变成了更好的人,连如今的社会都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真的好。

一部好的影片,结局是美好的,毕竟花好月圆的事,谁都喜欢。

相关文章:

《狗十三》:欢迎来到成人的世界

《四个春天》:如此诗意,如此温暖

老公出轨,这届女人肯定不会最后一个知道

长按下图二维码加

《绿皮书》观后感800字左右三篇

?? 《绿皮书》观后感800字左右

??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席、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近,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 《绿皮书》观后感800字左右

??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 《绿皮书》观后感800字左右

??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平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 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平,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平和平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中国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你怎么评价《绿皮书》?

几天前看完电影《绿皮书》后,内心的激荡之情溢于言表,仿佛一座活火山在内心深处喷薄而出,万千感慨凝滞于笔尖,反而言语阻塞。在观影之前,我对其一无所知,连简介和题材都没有了解,真正的电影不需要任何噱头鼓动造势,哗众取宠。你只需要走进影院,虔诚而专注地抚摸电影的纹理,感受黑暗里荧荧银幕传递给你的力量,从每一次热泪盈眶,精神振奋中汲取继续奔波于琐碎生活的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2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