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不够慈悲

望月砂 2023-07-27 21:46:27

可能是房子隔音不好,也可能是我听力实在太好,这两天总听到有人在弹唱。昨晚唱到了11点多。

是陌生的曲子,听不太清歌词,也听不出是楼上还是楼下,又好像就在是隔壁。

我听了,并不反感,不觉得被“扰民”。甚至想寻着歌声去看一看,唱歌的到底是怎样的人。

想象中,是个清瘦的戴眼镜的男生,头发长长的,有一点儿为文艺强装的范儿,但到底是年轻啊,样子也好看,并不讨人厌。他饿了也不自己做饭或出去买饭,实在饿急了就叫外卖,吃完的外卖餐盒扔在过道里,还没来得及送进电梯间的垃圾箱。听到我敲门,莫名其妙,也不问是谁,就把门打开了一条缝,讲一口黄渤的、黄晓明的青岛话,问:“你找谁 ”……果然,这青岛小哥儿,是我想象的歌者的样子。

当然,我再好奇,也不会去敲人家门看个究竟。不管是赞美人家唱得好,还是说什么别的话,都显得唐突。我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里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我只是,想象而已。

也许,是哪家酒吧或咖啡馆的驻唱吧。我想。

我不觉得他唱得烦人、被骚扰,是因为唱得真是好听。虽然我自己五音不全,很少在公开场合唱歌,但还是能听出歌手的专业与否。相当于免费听歌,好像还沾了便宜。

又想,若是被广场舞的鼓点如此这般骚扰几个小时,到深夜还不停歇,报警的心情早就有了。年轻时很喜欢席慕容的诗和散文,她曾写自己在家里唱歌,她姐姐立刻跑出屋去,问及原因,姐姐说,“怕别人以为唱歌的是我。”这种画面感,记忆犹新。

有人说“颜值即正义”,想想真是有道理的很。隔墙听歌,都不觉得烦,可见好声音也是颜值的一种。

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小孩。他的哭闹声从身后传来,他爸妈哄了老半天都哄不好,我旁边的男乘客本来在打瞌睡,后来就被吵醒了,嘟囔了一句什么,我没听清,眼睛的余光瞥了他一眼,看到他不耐烦的神情,意思是,“好烦啊”。

在公共场所遇到哭闹不止的小孩,我常不自觉地替他们的父母着急,恨不能上去帮着哄人家小孩一哄……人有时难免高估自己的能力。“你行,你上啊”,以为自己行,什么事都可以自己上。

下飞机时,那小孩早就不哭了,被她妈妈抱在怀里,走在我前面。我先看到小孩的侧脸,立刻原谅了他的哭闹。

多么漂亮的孩子啊。他趴在妈妈肩膀上,一双明眸滴溜溜转,打量着四周,那纯净的闪烁着的,是只有孩子的眼睛里才有的亮色;他皮肤莹白细腻,没有一点点瑕疵,那脸才叫“吹弹可破”般娇嫩;他也就三四岁多吧,鼻子高挺秀气,轮廓极其精致,显然是个帅哥坯子……连他脖子上的围巾都那么柔软好看。我甚至想伸手悄悄摸一下他的脸。

“人不因美丽而可爱,而因可爱而美丽。”讲的是熟人关系,在陌生环境里,第一印象中,还是“因美丽而可爱”的情况居多吧。那个我只看了几眼的小男孩,如果不漂亮呢 大概会继续讨厌他刚才哭闹的行为吧

爱屋及乌,“爱则欲其生,恶则欲其死”。反思这种种的“区别心”,大概是——不够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最初是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还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我就不知道了。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评价张爱玲,“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的世界里是没有一个夸张的,亦没有一个委屈的。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也不知张爱玲在世时知不知道胡兰成对自己的这个评价,又认不认同。

佛家人讲“慈悲为怀”,“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的评价,到底不算赞美。

如果有人因为我听到好声音就原谅了夜半歌声、看到漂亮小孩就觉得他的哭闹也可爱……是对除此之外的种种不够慈悲,我也就认了吧。

相关文章:今生今世:他才是民国最渣的男

如何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慈悲心?哪位佛菩萨能示现告知?

长养慈悲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最重要的是,你要常常提醒自己。每五分钟、每十分钟,你就提醒自己一下:“我应该好好地长养我的慈悲心,我应该好好地巩固我的菩提心。”长养慈悲心,首先要做到不断地提醒自己。

其次,你要常常诵读一些可以激励菩提心的经典或是聆听善知识的开示。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更加坚固。举例说,就好像一个女人,她也许从来没做过母亲,不过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就要随时去照顾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会不会肚子饿?这个孩子会不会受着凉了?他是不是要这个?还是要那个?照顾菩提心,就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你把一切众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像母亲一般地去照顾他、关心他,那么,那么你的菩提心就会慢慢地、不断地增长起来。不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你要常常提醒自己。

另一方面,增长菩提心、大悲心的方法,就是:你常常要以佛 --- 以释迦牟尼佛 --- 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看佛陀经历了多少生、多少劫的修行,他为了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他怎么样去修习福德,他怎么样为利益众生而努力。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要什么,众生也要什么;我们自己不要什么,众生也一样不要什么。我们要从这个“将心比心”的角度,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

同时,我们是生在一个黑暗的、空档的时代里面,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而弥勒菩萨还没降生到人间。在这样的时代里面,我们需要亲近一些真正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们在佛法上有正知正觉,在修持上已经有了成就,我们需要这些善知识的教导。如果没有这些善知识的教导,人生就会处于黑暗之中。所以我们要珍惜一切亲近善知识的因缘。要恭敬善知识、感恩善知识,要以善知识为榜样,去除我们自己的坏习气,降服我们自己的恶念。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面,依止真正的善知识,也是我们长养大悲心、菩提心很重要的一个因缘。没有真正的大善知识,好像走路没有路灯一样。所以我们要发心来恭敬善知识、供养善知识、依止善知识、随顺善知识教,只要依止有修行的上师,我们的菩提心就能够不断地巩固。

再其次,“闻”、“思”、“修”的智慧也非常重要,我们要经过“闻”、“思”、“修”的次第才能够得到证悟。闻思修的第一步是听“闻”善知识的教导,然后要“思”,也就是要常常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自己的过失。惟有觉察自己的过失,才是正确的起“修”的时候;如此经过“思”的抉择、观照的抉择之后,才能够把佛法真正地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的智慧都是来自闻思修的基础。有了闻思修的基础之后,我们很多的智慧就会开发出来,我们会很清晰、会懂得判断,会懂得怎样去抉择,会懂得如何增长我们的菩提心。

此外要常常痛念“无常”。不管我们多么有钱,或是在社会上拥有多少东西,如果此刻一口气不来,什么都不是你的,什么都与你无关;所以,要常常痛念“无常”,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去执着什么东西,应该把心放在正法上。即使是一个国王,不管他拥有多少军队,国库里有多少珍宝,可是一旦一口气不来的话,什么都不是他的了。因为生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我们能亲近善知识的善因缘。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众生,他们都没有亲近善知识的因缘,因此我们有亲近善知识的因缘,就要更加珍惜。

也许我们会觉得惶恐,觉得没有把握这一生、在这一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只要我们能够在闻思修上真正地下功夫,在戒定慧上真正地用心去修持,那么,至少在我们未来的成佛之路,我们已种下非常好的种子,培养非常好的资粮了。

整个佛法的修持核心就是要去利益众生。为什么“利益众生”对于我们整个佛法的修行那么重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六波罗蜜”的修持,就是靠众生来成就的。没有众生做对象,我们没有办法去实践“布施波罗蜜”;没有众生严厉的考验,我们无法落实“持戒波罗蜜”;没有众生的打击、羞辱,我们不能成就“忍辱波罗蜜”;不管是精进、禅定、智慧,一切都离不开众生,所以佛法的修持重心之所在,就是常常想到“利益众生”。整个佛法的架构,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去圆满六波罗蜜的修持。

为了彻底实践六波罗蜜的修持,我们要发大誓愿,要有大担当。因为六波罗蜜讲来讲去,都离不开大悲心与大般若。要“悲智双运”,才能圆满六波罗蜜的实践。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习去观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的动物被杀?多少的动物糊里糊涂地牺牲了它们的生命!今天又有多少人,正在医院里忍受者病苦的折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只要想到这些地方,我们自然就会生起慈悲心、生起菩提心,然后,许下一个大的悲愿:但愿所有我的用功修持的功德,回向给所有这些已经被杀的动物,愿它们永远不在遭受到苦难与折磨,愿它们能够往生善道,来人间听闻正法;也愿所有在医院里受苦的众生,都能远离病苦,早日康复,也能够听闻正法,学习正法,护持正法。人生难得,我们要感恩这一世我们能够来到人间,我们拥有父母、兄弟、师长、还有许多爱护我们的人;同时,我们也要认知到,过去生、过去世我们也拥有无数量的父母、兄弟、师长;而我们的未来世,也将会有无量数的父母、兄弟、师长。因此,我们要观想:一切的众生,他们都有可能曾经是我的父母、兄弟、师长,他们都与我息息相关。此时应该要生起无量的慈悲心、感恩心,来回报过去、现在、未来这些无量数的父母、兄弟、师长。如此经常的观想,则有助于开展我们的慈悲心与感恩心。

例如,眼前也许有一只受伤的小鸟,或是有一个需要被照顾、被保护的孩子,我们岂能视若无睹?要知道这只小鸟,或是这个孩子此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样的因缘,都是来帮助我们开展菩提心。也有可能他们在过去、现在、未来正是我们的父母、兄弟与师长。这个时候,我们要生起大悲心,尽最大的力量把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保持这样一份慈悲心,那么,我们修习慈悲的善根就会不断不断地自然成长。同时就从这个当中,我们的智慧也会生起。我们如果能够常常照顾身边的人,我们就会改变我们自己的习性。我们原来看到别人的过失就生气,看到别人的错误就觉得不能忍受的习气,自然地就会转变过来。只要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常常生起这样的悲心,自然地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慈悲心越来越广大。慈悲心不是一夕之间成就的事情。慈悲心是一点一滴,每天、每天不断的培养,每天、每天去关怀别人,然后从这当中,你的慈悲心就会很自然地扩大起来。

大悲心是我们菩提道的根,就像花一样,像树一样,如果这个根不巩固,这个根没有扎得很深的话,那么,这棵树、这个花一定长得不好。所以,要像种花一样,像种树一样,这个善根要把它扎得很深很深,自然而然地,我们就很容易得到正觉得大果。所以我们要修持正法,要获得无上的正果,就要常常在菩提心的根本上,在大悲心的根本上做功夫。如果能够不断地做功夫,随时把利益众生当成我们心上一个重要的事情,那么,我们不要担心我们不会获得正果.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

【一】开悟者认为一切皆虚妄,而不开悟者则相反

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我们破除了迷执,见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什么是迷呢?

我们一切有情由有无明的障蔽,把现实中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了的都认为是真实有的,这就叫迷。

认为我们自己的身体里有个真实不虚的实在的我,这就叫我执。

对于身体乃至周围的环境,如天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动物、植物、一切日用等等,也都认为是真实的,这就叫法执。

有了我执与法执,就叫颠倒梦想。开悟就是破我执和法执。二执既破,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二】开悟者对世界从不解释,从不被任何所迷

经常有人会评论一个开悟者,不够慈悲心,不够善良,不够宽容,不够接纳,不够真情,不够智慧,不够神通……

其实这些是世人对开悟的误解!开悟的人在红尘中应该什么样子?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开悟是明心见性,是明理,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不是成佛,不是修行终点,而是起点。

开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充满了慈悲,永远不会有脾气,只是开悟的人对世界从不解释,他们从不被外界的想法左右,不被任何现象所迷惑。

南怀瑾说:真正开悟的人对世界从不解释,“凡有所见皆是虚妄”,他们彻底的不被任何所迷。

只要致良知,你就是本自具足

修行不是修出一个大师,而是知道自己是人,但不被人相所迷。

《擦亮心灯》慈和悲

山顶洞人? 著

慈和悲两个不搭界的字组成慈悲一词,什么意思?“慈”就是老子所说的“三宝”中的“慈”,立在这样的“慈”上,自然就众生平等、是法平等,自然就大体同悲:平等地悲悯所有的众生,而不落在任何一个众生的相上,当然也不会落在自己的色相上。自然无我,自然没有分别心,但那个“悲”却自然地生发出来。只有真正的“慈”,才能生出这样的“悲”,也只有这样的“悲”,才能显出真正的“慈”。所以,慈悲是开悟后,立在此我上的时间久长,而自然生发出来的,不是从心意识中生出来的。一个没开悟的人,不管他善到什么程度,都不够慈悲的级别,因为慈悲不是世俗层面的东西。慈悲即此我,此我即慈悲啊!

佛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慈悲;老子说:以百姓为刍狗,这也是慈悲。这么说是不是反而把大家搞糊涂了,没办法,因为我们累世历劫以来偏离慈悲太久远了。

现在,慈悲一词成了邪师们装饰门面的工具,而邪人们又把慈悲一词当作要挟他人的把柄:你应该是慈悲的,所以你必须帮我,如果你不帮我,你就不慈悲!看看,我们总是用自私和狭隘的心谈论慈悲,同时要求他人为你慈悲,目的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这是对“慈悲”的玷污。一个没开悟的人,连谈论“慈悲”的资格都没有,却把“慈悲”挂在嘴上,这本身就是造业,何况还想用“慈悲”来要挟他人。请问,你自己造业的时候来劲,受报的时候却想甩锅,谁能帮你背锅?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连佛菩萨也无可奈何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2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