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金樱子 2023-07-27 21:24:47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文图/公号/ ()

1

我们从小到大的家教、养成的礼仪,很多都来自用餐时间。我想,这大概也是民间“桌前教子”传统的由来吧。

我小时生活在农村。当年生活贫困,每每都是粗茶淡饭,即便家里来了客人,地八仙桌上也鲜会出现十个碟子八个碗,顶多在咸菜疙瘩之外多出一盘花生米或者炒鸡蛋。如果吃水饺,除了一份蒜泥,也极少出现多余的配菜。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人生最早的“用餐礼仪”教育,都来自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姥姥姥爷。

至今,家里每每吃水饺,我都会想起姥爷的教诲。拿咬了一口的水饺去醮蒜泥,被姥爷制止了。久远的年代,恍惚的童年,连姥爷的容颜都已模糊,但他的意思我记到现在:水饺咬了一口再去醮蒜泥,吃相太难看了,让别人也不舒服。正确的吃法是,夹一点蒜泥放到你自己的碗里或水饺上。

还有,不要在盘子里挑挑拣拣,不要把筷子绕到盘子的另一端去夹菜,不要用筷子敲碗,不要咬筷子,不要用盘子喝汤,不要提着勺子在锅里舀汤喝,不要直接把骨头吐在桌面上……还有,要等家人到齐、等大人上了桌小孩才可以吃东西;有客人的时候要等客人先动筷子,先吃完离开饭桌时要跟客人打招呼……还有,“食不言,睡不语”……

这些从小到大的饭桌上的规矩,说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却让现在的我明白——这就是教养的一部分;也让我知道——教养,跟识不识字、有没有文化关系不大。从前,即便是在乡野农村,千百年来的习俗、礼仪也有人在很好地传承。

古人深谙“桌前教子”的重要。那些从小在餐桌上养成的习惯和礼仪,待你走出家门、踏入社会、与人交往之后,能让人感受到你的家(庭)教(养)。

2

前不久,有两位中国女游客在大阪一家烧烤店用餐,遭到店长怒斥,并被赶了出来。如果事情只是如此描述,怀着民族情结,可能会有人以为是歧视中国游客,大概可以上升到唱国歌的高度了。

但通过周围食客拍下并上传到网上的视频,人们看到这两位女游客是因为“吃相太难看”了,被烧烤店嫌弃。视频中,那位30多岁的店长说的是:“那种肮脏的吃法,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不用付钱了,请马上离开。”

人家宁肯不要钱,也不欢迎你去吃饭。当地电视台也报道了此事,且通过网络传遍全球。

这两位女游客的吃相到底有多难看,据说有三大“罪状”:

第一,超时。当事人在烧烤店选的是90分钟烤肉自助餐,时间到了以后,店员多次提醒她们才离开座位。

第二,未经同意拍摄录像。

第三,点了一大堆各色牛肉,只是点,没吃完;各种佐料碟子与牛肉交叉搁置,桌面惨不忍睹;虾壳扔在地上。这才是关于“吃相”的重点。

说实话,这两位女游客的吃法,换在国内一般的餐厅可能都不叫事儿。

比如超时,这里面有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在国内餐厅你点餐后呆多久服务员都不敢撵客,顶多一遍遍倒水使眼色甩脸子催促你离开,但在时间观念特别强的国家和地区,超时者、迟到者都不文明的表现。预订90分钟就在90分钟内用餐结束,不然可能会耽误别的客人用餐。

比如吃饭前拍照,如今流行“手机先吃”。对很多女人来说,“吃饭不拍照,臣妾做不到”。但据说日本对“盗摄”有详细的规定,在禁止拍照拍摄录像的地方拍照并上传到网上,是侵犯肖像权的。店员制止并拒绝时,就应该不要继续拍了。

比如点餐、摆盘、虾壳扔哪里。餐馆营销难道不是客人点得越多、客单价越高越好吗 “光盘行动”只是提倡而已,凡事若停留在“提倡”的层面,就是没有立场没有原则形同虚设的事;还有摆盘,那不是服务员的事吗 虾壳扔桌上还是地上还是垃圾桶内有什么所谓 餐厅工作人员、保洁是干什么的 到各地的夜间烧烤档、撸串摊看看那一地的狼藉,一派的吃相,就习以为常了。

但是。

出国旅游是去到外乡外国,中国素有“入乡随俗”的教习,如果走出国门,不懂得“随俗”,固执地坚持己见,恪守自己的习惯,甚至是“恶习”,大概就难免被嫌弃,甚至被下逐客令了。在网络时代,那些并不光彩的负面信息,分分秒秒钟就会被传播到全世界,会被更多人耻笑。

我在去日本旅游之前就听先前去过的同事分享过自己的感受。“洁净”是所有去过日本的人能眼见的,已经不需要再提。同事站在管理的层面,看到的是全民的教养。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类似高速公路服务区地方的餐厅,几乎没有服务员,全程自助,点餐、用餐、餐具回收归位全部靠客人自助,但是到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据说在全日航的飞机上,空姐很容易从回收的饭盒上辨别出哪些是日本客人。日本乘客通常都会把用过的餐盒归整好,就像空姐递给他们时一样,而且彬彬有礼。

这一点,得益于日本从小对孩子的“食物敬畏教育”,源于他们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我们看日本或韩国的电影电视剧,在用餐场景,经常会听到一句“我开动了”,而且往往还会双手合十……这情景如同信奉基督者用餐前的祈祷。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背的一首诗是《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在教育层面也只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首诗而已。

对食物、对自然、对大地、对万物、对未知的冥冥有敬畏之心,又何尝不是教养的一种啊。

我觉得那种把餐盒、餐盘规整好的“吃相”很好看,值得学习,而且是举手之劳。以后再坐飞机时、吃快餐时,便努力把餐盒、餐盘收纳好,交回给空姐或摆在桌上等服务员来收时,占用空间少、节省他们的时间,且不会把汤汁轻易洒落出来。

3

一个人的吃相,通常就是他的教养。

我有个朋友,当年带前任男友回家,只吃了一顿饭,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那男孩在饭桌上的不拘小节令未来的岳父母反感:明明不能喝酒还硬逞强,出了很大的洋相;据说吃饭时,拿着筷子戳戳点点,一粒花生米翻捡很多次才吃进嘴里……连朋友的弟弟都不喜欢他的吃相。朋友很听当教师的父母的话,就跟他散了。后来偶尔提起,朋友说“幸亏”。

吃相不好的人,大概通常都不会有好运气。因为,通常都会被人看不起。

很多企业家都有“看吃相,论人品”的习惯,甚至是在招聘过程中,刻意安排就餐环节,以挑选人才。

生意圈中、社交场上,有识之士很容易透过周围人的“吃相”,见微知著,判断出一个人的品性、教养和格局,从而达到识人、用人的目的。

多年前,读过万科前总裁王石的一则“轶事”:早年,一位想和王石合作的老板请他吃饭。席间,老板让人牵来一只猴子……老板说猴脑大补。王石被此人的残忍震惊,认为跟没有善心的人合作极其危险,便没有与之合作。后来,那位老板果然在与别人合作时携款私逃。

“虐食”大概是最难看的吃相了。不是单纯的没有教养,而是残忍,食用濒危及野生保护动物,是直接的犯罪。

坊间也流传着SOHU董事长潘石屹“选人”的故事:公司招聘财务人员,有个年轻人入选。一起吃饭,潘石屹发现那小伙看到桌上有名牌香烟,便很主动地给大家分发。由于很多人不吸烟,年轻人自己抽了几支,用餐结束,又把烟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这个“打包”的动作,让潘石屹对他做了放弃。

“打包”在通常情况下是美德,是节约,是会过日子的表现,但在潘石屹看来,大概属于“吃相”不好吧。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财务人员,应该时时刻刻公私分明,这是职业道德,也是本分。

而且,我以前曾恶狠狠地说过一句话:在一个董事长和总经理都不吸烟的公司保持抽烟的恶习,是不懂事的表现。

不懂事,说白了就是没有教养。

4

我至今多年记得在西安回坊吃羊肉泡馍时遇到的一对中年夫妇,看容貌很容易判断他们是欧美人。

那家店生意实在火爆。当时我们一家三口跟他们拼的桌,我们落座时他们已经快吃完了,临走把剩下的半个馍、几瓣甜蒜(赠品)还打了包,不忘跟我们挥手告别,点头示意。我老公特别的感慨,觉得人家不仅表现出对食物的尊重,而且表现出了友好和教养。

同样是打包,换在别的场合可能就是吃相难看的表现。前段时间,重庆有个女子跟相亲男子一起吃饭,饭后立刻被删除好友,原因是打包剩菜。女子很委屈,不明白相亲男当面还夸她“勤俭会过日子”,为何连微信好友都做不成。

“打包剩菜”只是个借口是个挡箭牌吧,是男方根本不喜欢她而已。如果对面坐着的是自己女神,她再多点一份一起打包回家,虽然吃相比较贪,对方可能也巴不得。

话说回来,相亲是俩人第一次见面,如果是男生买单,我觉得女子再勤俭再节约再会过日子,打包似乎也不妥当。与其打包剩菜,不如在点餐时就适可而止,不要点得太多,不要剩下,把“光盘行动”前置。

如果是女子掏钱请客,打包或可能让对方接受,不然真的是显得很小气。“打包”后,是自己拿回家还是让对方拿回家,也取决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立场。如果是对方请客,即便对方打包,让你拿也应该推脱一下才比较合情合理。

中国人把吃饭的场所统称为“饭局”。吃饭事小,饭局事大。在这个“局”里,你可能看透别人,也可能会被别人看透。一个人的出身、教养、品味,很容易通过一粥一饭、通过吃相表现出来。

所谓“民以何食为天”,在这个层面上,还真是大可上升到国民品格、人性修养的天大的事。

(本文照片均为作者旅游途中拍摄)

最新文章

我自豪,我是军人的女儿

寻花桥荣记不得

对那些人勇敢地说“不”!

【2018高考作文】我很想知道,2035年……

不经历高考,都不知我当妈有多怂

再也不见:五月写字总结

岁月静好:四月写字总结

凡事往好处想·三月写字总结

2018年2月写字总结

2018年1月写字总结

长按下图二维码可 “ ”

感谢转发,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好的赞赏

吃的方式能否反映一个人的教养、内涵?

新来的女下属,身材堪称完美,颜值95分,除了正式工作外,她还兼职瑜伽教练。

为了酬谢我在工作上对她的帮助,下班后,她单独请我喝酒。

夜幕降临,霓虹高照,西餐厅,我们找了个僻静的角落,点了牛排和红酒。

她的餐桌礼仪如教科书般标准,

达到了大师级水准,

如果录下来,就是一部干货满满的视频教学。

她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三分优雅,三分幽魅,三分动人,还有一分欲言又止的渴望。

她喝的有点多,我们聊着聊着,聊到了公司的刘总。

刘总是公司的销售总监,我经常和他一起出差,所以对他非常熟悉。

刘总的餐桌礼仪已达到宗师级。

即便在城堡中与贵族们吃了一辈子西餐,也难以达到他的水平,因为他每个动作都优雅得惊人,仿佛不是在吃饭,

而像是指挥交响乐,餐桌为舞台,刀叉带动旋律;

又像是竞技,他与牛排,在召唤师峡谷,巅峰一决;

更像是婚礼,他与红酒相拥、凝眸、深情一吻。

按照常理推断,他应该是非常有修养和内涵的。

吃饭看出一个人的教养,生气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都说细节之处都是深意,我深以为意。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集合,也会从这些集合的缝隙中流露出诸多细沙,在默默的诉说一个人的故事。

01

吃,在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爱、智慧和意义,甚至吃可以成为一种信念。这是吃的境界,也是吃的美丽。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描写一篇有关食物的文章中说道,“人总是选着自己的喜好,这喜好往往与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而我觉得,不仅仅是吃的内容,吃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就是教养。

曾经在大学时,记得炎热的夏天,最为解渴的便是那红绿鲜明的大西瓜了。有一天班里几个女生在体育课后一起买了个西瓜围坐一起解暑解渴。寝室里,几个人浑身汗涔涔,开动之后大家拿着勺子客气地绕开西瓜中间的部分,贴着西瓜皮挖着诱人的果肉,还不忘互相退让“多吃点”“你快吃啊”...

这时一个女生从西瓜正中间挖去一大块,一边往嘴里送一边对着我们这些彼此推让的女生说,“你们傻啊,其实西瓜中间最甜!哈哈”看着那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大家都没有说话,有几个人轻轻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继续吃自己边上的西瓜。

从小细节看出大智慧,一个吃饭只顾自己的人,会让人有种不可靠的感觉。

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可以成为一种修养。吃这种简单的行为,呈现着多种态度,有些人吃相粗野,有些人吃饭优雅,有些人吃独食,有些人喜分享,有些人不顾礼节,有些人处处周全…

从生活的点滴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虽然不能全说一定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的教养,潜移默化的流淌着父母的教育和抚养,体现了一个人的家族文化,自己习惯的养成成就了一世的教养。所以,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透着其教养的品位。

吃是件很简单的事,但正是这件简单的事情却也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情,她释放着你骨子里的品性和灵魂。不经意间,就能把你的教养暴露无遗。

02

人有七情,各自为政。但往往情绪能像放大镜般照出一个人的人品。

尤其是当人盛怒之时,冲动变成魔鬼,控制你的那些掩盖层,真真的把你的人品暴露出来。

安和惠是同事,平日关系不错,经常一起吃饭。结果有次出现了工作上的纠纷和利益冲突,一向温文尔雅的安怒气冲冲跑到惠的办公桌前,面目狰狞,毫不留情的攻击了惠。

惠面对安的躁狂和谩骂,不予理会,说了句你真是让我无语,然后默默离开了工位。

从此安恨上了惠,经常在他人面前说惠的一些“劣迹”。后来即使传到惠的耳朵里,惠选择的也是不争、不辩、不予理睬,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并尽量离安远一点。

结果惠后来因为出色被猎头高薪推荐去了一家大公司,职位也提升了一大步。安却还在原地踏地并继续时不时提惠的“不好”。

慢慢的,安被很多人疏远,原因就是这个人人品不佳。整天说人坏话。

其实,工作中的争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安把它弄成了低质量的公开盛怒和私下揭短,暴露了她平日深藏的本性,毁掉的是自己的品牌。

人要讲道理,不是你将嗓门提高几个分贝,一脸凶神恶煞的样子就能让别人服你;也不是你反唇相讥,怒揭对方历史就能掩盖掉你的过错。

03

现在网络之发达为言论自由嫁接了翅膀,所有的语言都能在天上飞。

随手打开一个网页,很容易看到,来自天南地北网友的谩骂声络绎不绝。

这些人平日可能也是按部就班的上班族,但内心却还住着另一个自己,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在网络上情绪高涨,可以在感动时眼泪鼻涕一把抓,也可以在生气时候恨不得把别人祖宗十八代都骂一遍,而且这两种模式无缝切换,甚是可怕。

网络社区的匿名性,使得他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不受社会公序良俗的制约,更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从而使得他们的本性和人品彻底暴露。

当一个人 盛怒或者自己利益受损时最能看出他的人品。有人说,如果你不太清楚一个人是否适合做你的朋友,那就跟他吵一架吧,看看他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模样。

餐桌上看出一个人的教养,这几点家长们都应该教给孩子!

1、一顿饭里藏着一个人的教养

吃是每天都不可或缺的事,也是一件看起来很平常的事,但千万别小看了吃饭这件事。

作家韩寒说,上帝给人一张嘴巴就是用来吃饭。连饭都吃不好,还能做好什么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上再没有什么事要比吃饭更重要了。

但今天不是要在这里谈“吃什么”,而是要谈“什么吃”。也就是我们爷爷奶奶一辈经常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吃要有吃相。在教育上还有一个专属名词:餐桌礼仪教育。

中国餐桌礼仪历史悠久,相传从周天子开始,就已有了餐桌礼仪。后来还被至圣先师孔子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餐桌礼仪文化。

记得自己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教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手端着饭碗;夹菜要从面上去夹,而不能把筷子钻到菜的底部去掏去挖;吃饭时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不雅响声等等。这些都是几十年前最朴素的餐桌礼仪教育。

小时候接受这些餐桌礼仪教育,至少使我在公众场合就餐时从没有失礼过。

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孩子,餐桌礼仪教育并非就已过时。相反,不少孩子因为餐桌礼仪教育的缺失,他们在餐桌礼仪上的表现让人不忍直视。

有父母带着自己孩子参加正式宴会时,孩子却不管周围客人的感受,趴在桌上把转盘里的每一道菜都翻得七零八落;看到喜欢的菜就抓过来不顾一切地往自己碗里夹;还有用手去抓刚刚上桌的菜;甚至是在别人吃饭的时候吐口水、尖叫或在桌子周围跑来跑去的……这样的熊孩子让人看了只能摇头,对此还能说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父母在边上看见了,根本就是抱着一种宠溺和欣赏的态度。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一个具备了良好餐桌礼仪素养的孩子,他在未来的社交场合中至少占据了“人和”的优势,所能获取的机会都会更多一些。

在餐桌礼仪中,一定藏着孩子的未来。

2、良好的餐桌礼仪,是保证孩子将来能够顺利走向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

这里分享两个和餐桌礼仪有关的故事。

故事一:

某大型国企要招聘一名后勤部长,经过一番笔试、面试之后,确定下来十个候选人进入最后的筛选。公司人事把这十个人同时请到会议室,主考官随便与大家聊了一会,就请大家一起外出吃饭。吃完饭后主考官宣布面试结束,人选已经确定下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最后一场考试居然是吃饭,而且是自助餐的形式,等大家明白过来时,后勤部长的人选已经确定下来了,就是那个吃多少取多少,连最后一点汤汁都倒到饭里喝掉的那个。

故事二:

某民企老板请客人吃饭,叫两个新来公司报到的大学生陪同。客人是南方人,口味比较清淡,所以点的菜都比较符合客人的口味,但是新来的两个大学生都是四川人,喜欢吃麻辣的,于是就不断地在饭桌上当着客人的面抱怨着没有他们喜欢吃的菜。老板心中虽然不高兴,但碍于客人在场也不好发作,为了安抚这两个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就又点了两道辣一点的菜。结果这两道菜上来以后,就几乎成了这两个大学生的专属菜,他们自顾自地边聊边吃,旁若无人。吃罢,还赞叹道〝就这两个菜还不错〞。回公司后老板没作任何解释,就立即将这两个大学生解雇了。

在日本民间有句俗语:从一个人拿筷子的样子就能看出他的出身。

这两个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餐桌礼仪的重要性,也证明了餐桌礼仪教育必须要从孩子抓起。

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是保证孩子将来能顺利走向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

还是那句老话:言教不如身教。想要孩子在餐桌礼仪方面做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自身要先做到。我们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除了尽享天伦之乐外,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餐桌上的吃相反映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吃相。

学龄前孩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从周围环境中模仿观察到的现象或人,尤其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3、真正的教养在饭桌上

餐桌礼仪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孩子的敏感期,也就是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养成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成功。在孩子刚刚能够拿起汤匙吃饭的时候,就可以在日常饮食中跟着父母开始学习餐桌礼仪了。

当然,孩子在每个年龄段所要学习的餐桌礼仪内容并不相同。年龄越小的孩子,学的内容就越简单;年龄越大的孩子,学的内容则越丰富。

那么,具体有哪些餐桌礼仪要学习的呢?

一、早期的餐桌礼仪

孩子此时由于年龄还小,能做到一些最基本的餐桌礼仪要求就够了:

1、不乱扔汤匙和饭菜;

2、吃饭时不随意发出尖叫声;

3、专心吃饭

二、后期的餐桌礼仪

带孩子外出就餐时,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参加宴会时,以下十二条是最基本的餐桌礼仪,是孩子需要加以注意的:

1、请长辈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全部人都坐定之后,方可动筷;

2、用餐时,不大声咀嚼,要细嚼慢咽,尽可能不要发出声音。口中有食物则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3、吃饭时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更不要挥动筷子或汤勺指着人说话;

4、不在公用菜盘内挑挑拣拣,翻来翻去;不能将自己喜欢的菜端到自己面前独霸;

5、打喷嚏时一定要侧身用手或纸巾捂住嘴巴;

4、让餐桌礼仪像呼吸一样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

餐桌礼仪与我们并不是隔着千山万水的遥远距离,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它在等着我们做父母的去挖掘。

如果我们家长能够真正重视孩子的餐桌礼仪教育,相信过不了多久,你会看到它将像呼吸一样变成孩子的一种本能,融进孩子的血液之中,在将来让孩子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源自于英国教育连锁品牌—— 米娜凯威 ,成立至今已有十年时间, 专注于培养3-16岁孩子的礼仪、艺术、运动, 塑造孩子的情商与德商、诚信与责任的贵族品格、贵族精神。服务于整个中国的千家万户,为更多的孩子能够成长和成才,给他们更好的教育理念。

倡导“贵于礼,尚于艺,雅于行”的教育理念, 以高贵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行作为品性培养的主要方向,引导孩子从小塑造道德感和责任感。

说说你觉得吃的方式能否反映一个人的教养、内涵?

我是广东人,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对于餐桌上的礼仪比较注重:如要等长辈先起筷,不能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的盘子,不能把筷子插到碗里,不要含着东西跟别人说话,没吃完不要把筷子放在桌上,要把它搁在小碟上……等等,那时候觉得不胜其烦却不能忤逆长辈不得不老实学着。后来毕业了出来工作了也要开始饭桌上的社交,我开始很庆幸自己从小养成了那种古老而繁琐的餐桌习惯。有一次一个和我同桌吃饭的同事对我说:“你吃饭的样子真像从那种规矩很严的大家庭中出来的。”“不是,我家是农村的,我吃饭的样子都是跟我奶奶学的。”我谦虚的回答,心里却是骄傲的,最起码我让我这位大城市里长大的同事知道了:农村出来的孩子并不都是吃相豪迈不拘小节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