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了那么多字,谁都可能念错
文图/公号/ ()
1
我爸当年在学员处工作。那是80年代末期,电脑还没普及到每张办公桌上,《“中青班”学员花名册》是手写的,通常会在开学前送到他手上。
有个学员复姓“主父”,我爸在花名册上看到,以为是左右结构的生僻字,自己不认识,又不好意思问别人,就回家查《四角号码字典》,结果没查到,后来连《辞海》也翻了出来,当然没有这个字。后来,才知道人家姓“主父”。
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是因为刚参加工作时,在车间宣传栏里看到过一份考勤表,有个工人名叫“主父国旗”。无知如我,以为人家写错了,以为人家信仰耶稣基督,“仁慈的主啊,天上的父……”不过出现的又不是场合。
后来听同事叫他“主国旗”,才知道这是个连《百家姓》都没有收录的“罕见姓氏”,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这也可以算作是我踏入社会后上的第一课——你不知道的事情、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说起姓氏,还想起一件趣事。有个前同事姓“禚”,他到公司报到时,我拿着他档案念了他的名字,说“你的姓很少见唉”,算是跟他打招呼。他眼睛一亮,道:“哎呀,很少有人把我的姓读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不认识的生僻字实在太多了。特别是读古文,常常会遇到聱牙戟口的文字。但我有个比较好的读书习惯,就是但凡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会查字典,搞清字意,并标注上拼音。
2
一个人再有学问,大概都难免会有知识盲点,所谓“隔行如隔山”。
钱钟书先生够有学问吧,黄永玉先生在《比我老的老头》里写过一件事:80年代,国家要送一份重礼给外国某城市,黄先生画了一幅以“凤凰涅槃”为寓意的大幅国画,代表团出发时,需要写一个简要的“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以便到时派用场。黄先生回家查遍了《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甚至《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各寺庙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没查到。
几天过去,抓耳挠腮之际,他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钱钟书先生,就打电话向他请教。钱先生就在电话里一五一十地把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黄永玉马上找到了,解了燃眉之急。
钱钟书当年考清华英文满分,国文特优,数学只考了15分。如果拿微积分或函数的题目请钱钟书先生做,大概也是做不出来的,所以你不能怀疑人家的学问。
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交流中写错字、读错字,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以前有个电影演员叫“王诗槐”,我老公好几次念成“王诗Kui”,但“槐花”的Huai,他是不会读错的。我在很多年里都把“墓志铭”误以为是“墓铭志”,也是莫名其妙地糊涂……类似的发生在我自己和周围人身上事例还有很多,竟然一时想不起。
3
前段时间,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黄渤口误念错佟丽娅名字,我以为是把“佟”读成了Dong呢。我见到这个字总是会犹豫一下,想到佟大为才能念对。毕竟这个姓氏也不太常见,如果读错了音,真是太尴尬了。
写到尴尬扯开一下话题。在我学会用五笔打字之前的手写时代,一直以为“尴尬”的左边是“九”,怎么也打不出来,才——恍然大悟!真是大写的尴尬呀!
黄渤只是把“佟丽娅”念成了“佟娅丽”。舞台上的口误,其实在所难免,即便是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的人,也常有紧张失误的时候。以前读过杨澜的文章,她提到中央电视台通向舞台的一个通道,每有重大活动上场前,她都会在通道口站一会儿,以缓和紧张情绪,同样的心路历程,倪萍也曾在文章里写过。
对人无意的、无心的失误表示理解和谅解,其实是社会宽容的一种表现。
黄渤在事后向佟丽娅道歉称:“能力有限,压力山大,上台前还开玩笑说别像上一次一样再说错了,结果还是念错了,这事得多少顿饭才能摆平。”
而佟丽娅回复道:“渤哥你别紧张,你只是叫出了我的曾用名,就是怕“亚丽”压力大才改的。”
说实话,我觉得黄渤佟丽娅情商都挺高的。黄渤首先把责任归结到自己“能力有限、压力大”,解释是“习惯成自然”,最后的调侃表明“我跟佟丽娅很熟啊,吃多少顿饭就可以摆平。”而佟丽娅则亲切地称“渤哥”,安慰他“别紧张”,宽慰他“你没叫错,那是我曾用名。”
所谓的高情商也就是善解人意吧。说实话作为路人甲,我看了很感动。这也算演艺圈里的一桩美谈吧。
4
仓颉造了那么多字,谁都可能读错。
多年前在某校听报告,有位领导“例”“列”不分,“举个例子、案例”统统读成“列子”、“案列”,听着别扭,大概从来没有人指出或纠正过他,一直错到退休。
还认识个企业的老总是个“麦霸”,每有卡拉OK场合必唱的的一首歌包括《北国之春》。那句“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每次都被唱成“卸严冬”。据说下属曾巧妙地婉转地提醒,但依然高歌“卸严冬”,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照样拍手叫好其乐融融。
国内最顶尖的大学100+20年校庆,领导演讲时读错了一个字,被群嘲,网上沸沸扬扬。
说实话,是挺难堪的。那么重要的场合,至少是应该彩排需要试讲的,也能够体现出治学的严谨,名校的风范。
昨天我也参与了嘲讽,直到晚上看到王佩老师的一段话,立刻进行了反思。他说:
读错字很正常,汉字这么多,且演变这么多年,早已南腔北调。按照宋元时期的“中原雅音”,我们的读音基本都错得离谱。嘲笑别人读错音,是一种廉价的优越感所致。
5
我们普通人在这件已发生的事里能学习到的是什么呢
除了要坚持读书学习、努力提升文化素养,也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若是自己出现如此这般的重大失误该怎样面对 这实在是太考验心理素质了!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估计直接内疚、自责、惭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看到领导发了《道歉信》,说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觉得这个“道歉信”是很有智慧的——发生这样的事,说明我有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我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在未来,我愿意改变愿意学习。
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在负面的情绪里找到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和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写到这里,想起有位我很尊敬的老师说我们家的人都“不够放松”。(如果足够放松,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直接问别人了。)
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害怕犯错,害怕批评和指责……在别人批评指责之前,往往就开始了自我批评和自责……其实,很多事情根本不是“我以为”的那样;其实,很多时候用“管他妈的豁出去”的不在乎的、开放的心态更利于身心健康。
不追求完美,不苛求自己,能够“恕己”之人,才容易对别人宽容。
这样一梳理,我觉得自己内心又强大了许多。
延伸阅读:
谢谢你告诉我我的错
认得几个姓
最新文章
如果你是好样的,不管后来遇到谁都会幸福
有这些职业习惯的人,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岁月静好:四月写字总结
凡事往好处想·三月写字总结
2018年2月写字总结
2018年1月写字总结
长按下图二维码可 “ ”
▼
作者简介
,专栏作者,书评人。新书 在全网热销中,感谢支持。
微博@小 ,豆瓣@ 。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转载联系授权
点击 购买
仓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他曾经把先民之中流传的文字加以搜索、研究、使用,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字,使得汉字文明大大向前跨了一步,也是中华民族前进中不可磨灭的功绩,于是被后人尊称为“造字圣人”。
相传仓颉造字是根据野兽的蹄印研究出来的,由此他造出了最早的二十八个汉字。根据史书记载:仓颉在跟随黄帝南巡途中写了二十八字文: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其实这二十八个字本身就已经有了汉字的特征,这二十八个字里的“列、气、明、尊”等都已经含有,甚至一些还与甲骨文有相同之处。
我们乍一看这二十八个字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经过后人不断研究、不懈努力之后,终于发现了这段话之中的缘由,它实际是记载了黄帝时期的一段历史。
其中,“戊己”是代表黄帝,“甲乙”是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是指炎黄二帝都是部族的首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被天下人当作榜样。“左忽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是指黄帝征服了炎帝,最终获得天下安宁,被天下人尊为首领。
仓颉为了观察造字,到处游历,长途跋涉,留下了许多遗迹,期间经历了许多磨难,甚至患过重病。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是经过了十几年的奔波,终于造字成功。之后黄帝下令让各部落习用,同时任命仓颉为史官,专门管理记载各部族的时间。仓颉最终也因为造字获得了自己应该获得的荣誉。?
他是“中国汉字”的创造者,连孔子都得叫他老师,很多人不认识!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认识了汉字;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了汉字的发展,但极少有人知道汉字最初是不存在的,很多事物都是由符号表示,这些符号都由一个人创造,这个人就是仓颉。仓颉不仅创造文字发展所需最基本符号,还将符号拼接在一起组成文字,所以仓颉才是我国历史上汉字的创造者,也是连孔子都得叫他一声老师的人。
仓颉发明文字纯属巧合,当时他是黄帝左右手之一,每年祭祀贡献的食物都有仓颉打点,当时还没有阿拉伯数字,只能通过结绳的方式来确定树木的多少。为了区别动物数量,不同动物采用不同颜色的绳子。仓颉的丰功伟绩被黄帝知道后,皇帝认为仓颉大材小用了,于是继续给仓颉发派任务,因为动物数量再次增加,他开始给利用在结绳上挂贝壳的方式计数。
黄帝发现他派给仓颉的任务都被完美解决了,于是他决定让仓颉升官,管理更多的事物。这么多事情一次性涌入仓颉脑中,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了。这时他恰好看到一个部落的狩猎比赛,比赛时三位勇士在一个三岔路口上争执往哪个方向走。每个人都主张不同的道路,相同的是他们都知道每条道路上有什么猎物。
这一点引起仓颉的好奇,这些勇士如何得知每条路上的猎物的。仔细询问三位勇士,仓颉才知他们是根据地面上动物的脚印辨别的,因为这件事情,仓颉想到了用不同的形象符号代替不同的事和物,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符号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之后仓颉发现有的部落早就拥有属于自己的符号了,他统计并记录这些符号,把这些符号归纳总结,就得到了象形文字的一部分。之后仓颉发现有的事物只有一个符号无法正确表达,于是他想到了把两个符号拼凑在一起,于是中国汉字就诞生了。
成功发明文字后的仓颉有点飘飘然, 他开始不思进取,甚至认为自己的地位非常高。黄帝看到这一幕认为需要点醒仓颉,于是他请来一位老学者,仅用一句话就把仓颉的自豪感打消,并决定潜心学习创造文字。
正是因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如今我们才能有这么便利的生活,孔子才能成为大家眼中的圣人,所以我们需要铭记这个改变人类生活的伟人物。
1)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2)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 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
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1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母亲节到了,我听到的最扎心的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