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少年天才,他虽然没有科举入仕,但凭借着自己超凡脱俗的建筑才能,不满19岁就设计了天安门,还被明成祖朱棣夸赞为“鲁班”,足以被称为木匠这一行中的“状元”。
天安门这个地方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甚至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里还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紫禁城的一扇宫门,更是中华民族数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它静静地立在那里,经历了六百年的风吹雨打,也见证了中国这些年来的荣辱兴衰,就连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也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
既然天安门是如此意义非凡,那么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过天安门到底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专家们翻阅史料,设计天安门的工程师叫做蒯祥。
蒯祥于1397年,也就是明朝洪武末年,降生在江苏吴县一个世袭的工匠家庭,蒯祥的父亲蒯富同样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早在朱元璋时期,蒯富就出任了“木工首”,承担了替朱元璋营造南京皇宫的职务。
在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蒯祥很早就开始学习工匠技术,并且展露了自己超强的天赋。传说他能够双手同时画龙,画完后合二为一,竟然一模一样。
而且他还将木匠、泥匠、石匠、竹匠、漆匠这五匠的技艺一一钻研透彻,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全能选手。
由于技艺精湛,蒯祥很快打出了名气,并且在1417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作为明成祖的随从先期赶往北京。由于设计水准高人一等,他很快进入了当时都督佥事的视野,尚未满19岁的蒯祥,得到了得到了自己第一个重大任务,设计与修建当时的宫廷正门——承天门,也就是后来的天安门。
这项工程在蒯祥的运筹下于1421年竣工,建成之后的承天门黄瓦朱柱,上面为面阔五间的门楼,下面是开有五孔的城台,外面亦有五座金水桥相呼应,承天门两侧分列石狮华表,与现今天安门的布局基本相同。
承天门建成后,文武百官纷纷夸赞,明成祖朱棣更是龙颜大悦称其为“蒯鲁班”。
有了明成祖朱棣的亲口称赞,蒯祥为朝廷修建宫室的道路就此启航。
在他84年的漫长人生中,他主持营造了太和、中和、保和这三大殿,以及乾清宫与坤宁宫这两座紫禁城中至关重要的宫室。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这五都督府,六衙署以及御花园都是出自他之手。
除此之外,明十三陵中的长陵、裕陵和献陵和北京西苑的殿宇,无不有着蒯祥的手笔。
在为朝廷营建宫室时,蒯祥在各方面都精心筹划,力求将宫殿营造得尽善尽美。并且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他还别出心裁地将江南的建筑艺术融入进去,大量使用苏州彩画与琉璃金砖,使得紫禁城的亭台楼阁在富丽堂皇之余又多了几分来自江南水乡的气息。
而他对皇宫府第的精心设计,也为他带来了皇帝的赞美,《苏州府志》中记载“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以及建筑专著的评价,蒯祥营造建筑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营造亭台楼阁时,他往往略一沉思心中就有了大致数据,并且根据他的设计图完成的建筑,其大小形状与他所画的分毫不差。
由于他高深的建筑技巧以及数十年来如一日的兢兢业业,他受到了永乐以来数代皇帝的敬重。从一个小小的营缮所丞起步,一路青云直上,升迁为工部主事、太仆寺卿、工部右侍郎等官职,最后被授予二品官职,还得到了一品官员的待遇。
尽管备受皇帝信任,官运可谓亨通,蒯祥也没有因此生出骄狂之心,反而依旧保持了谦逊简朴的生活作风。他混迹官场数十年,从来没有坐过轿子,当年纪大了的时候,蒯祥也没有恋栈权势,而是主动向皇帝上书,辞去身上的高官厚禄。
但辞去朝廷给的高官厚禄也并不意味着蒯祥就此甩手不干,每当有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他也总是非常热心地伸出援手,甚至到了80多岁时,蒯老爷子也仍然执技供奉。
在荣归故里之后,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无法再亲自上阵的蒯祥开始传道授业,将自己引以为豪的精湛手艺传给了子孙。在他的教导之下,这些匠人集多种技艺于一体,以高超的技巧闻名于世,又因为蒯祥是吴县香山人,所以这批匠人又被称之为“香山帮”。
被称为香山帮的这些建筑工匠不但种类齐全,而且分工精细,单是木匠就分为了“大木”与“小木”。大木从事房屋的梁架建造,包括上梁、铺椽、做斗栱、飞檐等工作,而小木则主要进行门板、窗格、 栏杆等装修。
木匠所用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光是凿子就有圆凿、翘头凿、蝴蝶凿等五种工具,而每种工具又有不同的大小尺寸。不仅如此,香山帮的木工流程也十分先进,分为整体规划、设计放样、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等工序。
由香山帮工匠设计建造的建筑具有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造机巧和布局机变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香山帮工匠名享天下,成为了苏派建筑的代名词,直到清代晚期民间依旧还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如今数百年风雨过去,蒯先生设计建造的承天门,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了被人改名、被大火烧毁、被战乱摧残的变故,如今终于能够和城墙上的画像一起沉静的凝视着下方来来往往的人群。
而得到蒯先生技艺传承的香山帮匠人,也在近代短暂式微之后重新焕发了光彩,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现在,蒯祥先生虽然已然经离我们远去,但他所留下的伟大建筑依旧陪伴在我们左右,他简朴谦逊、精益求精的精神依然存在,香山帮的优秀匠人们不仅传承了他的技巧,还在传统技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多美轮美奂的建筑。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0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人的消暑小妙招,盘点古代的消暑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