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不是被射死,曹操的天下,可能就泡汤了。
听起来,玄之又玄,实际上,孙策不死,可能真的没有三国,而且孙家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概率不小。
孙策有这么恐怖吗
是的,很恐怖,这就是上天的宠儿。但同时,天妒英才,在他虚岁26的时候,上苍把他“收”走了。
1、孙策心智坚韧,做事积极凡成大事者,没有一个心智不坚韧的,否则也成就不了伟业。孙策,就是那个心智坚韧的青年。
他爹孙坚和刘表干仗,被黄祖射死。爹死后,除了给孙策留下了一堆弟弟妹妹,一个老娘,一些钱财,实在没有更多的基业。
那一年,是公元191年。
父亲死了,孙策和母亲弟弟等人搬到了江都(今天扬州)居住,那里离担任丹阳太守的舅父吴景比较近。
守孝两年,时间到了193年。此时,孙策有两个选择,一是靠着舅父和堂哥等人的帮助,过过安稳日子得了;二是为父亲报仇,实现父亲的夙愿,创建基业。
此时,孙策也就18岁,他选择了更难的一条路,就是选择为父亲报仇,然后成就基业。当时,孙策没有自己的势力,他跑去父亲曾经的联合者兼上司袁术那里,他让袁叔叔给点支持,给些兵马。
袁术眼珠一转,把小年轻孙策打发了,理由是:你的舅父吴景是丹阳太守,堂哥孙贲为都尉,丹阳那里出精兵,你去那里看看,好吧!
孙策郁闷夹杂着气愤,因为父亲有不少旧部被袁术给接收了,拿回父亲的那一方势力咋就这么难
无处可去,先去舅父那里。
靠着自己的发展和人脉,孙策折腾起了几百人。
公元194年,孙策又来找大佬袁术了,多话没有,带人入伙,帮助袁术开疆拓土。
这是好事,袁术自然同意了,并且分配了一千个人左右,还有相应的资源,同时,袁术开始给孙策画饼,打下九江地区,我就封你为九江太守。
很快,九江打下来了,袁术说话不算话了,任命陈纪为九江太守。
孙家大公子这火气飕飕往上窜,背后问候了袁术十八代祖宗。
但冷静下来后,又开始为袁术征战。老袁继续画了饼,小孙啊,你把庐江郡打下来,你就是那儿的长官了。
孙公子二话没有,开始干!没多长时间,庐江郡又被攻克。
袁术再一次反悔了,任命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
这太过分了,想当年父亲孙坚也是一代枭雄,袁术说话也是客客气气的,如今自己立了功劳,竟被如此对待,这不就是赤裸裸地欺负人吗 孙策对袁术有点失望,得出结论:此人靠不住!
怎么办 放弃目标,还是继续砥砺前行,等待和寻找机会
孙策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两个字,他选择继续忍耐,然后成就霸业。
一个心性如此坚韧的青年,如果后面没有意外,他一定能创造出大大的辉煌。相比而言,当时的情况下,很少有年仅19,就胸怀大志向,且心性异常坚韧之人。
2、孙策礼贤下士,很会用人,也很吸引人跟随(1)孙策的三种武器
一个人获得别人的好感,最简单的武器就是容貌,别人看一眼,就感觉赏心悦目,愿意亲近。
而孙策,就是一个非常帅气的小伙。
这是孙策天生的武器。
如果仅仅是长得好,那就是花瓶而已,但孙策不是花瓶,此人性格非常好,爽朗大气,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是个天生的领袖。
可以这样说,孙策的性格和做事方式,是他的第二个武器。
《三国志》卷四十六中 写道: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啥意思 说孙策长得很帅,性格豪迈,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所以人们愿意追随,甚至拼死效力。
基础条件,人家孙策非常不错,但孙策还有远大的目标,有着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所以,此人不成功都难,非常吸引追随者。
有着坚定的目标,这是孙策的第三种武器。
(2)孙策的崛起之路
在等待中,孙策迎来了机会。
194年,汉献帝任命刘繇担任扬州刺史。
这老刘一来扬州,就忧心忡忡,因为袁术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孙策在庐江展现了勇猛,而附近的丹阳太守吴景和孙贲,又是孙策的亲戚。怎么办
老刘决定将吴景和孙贲赶过江去。悲催的吴景和孙贲被迫到了长江西边的和县。
刘繇的到来,显然影响到了袁术的利益,也影响到了吴景的利益。可袁术派人和吴景合作多次,都没能获得大的胜利。
孙策主动请缨,到了袁术跟前说道:那边我家熟人多啊,我一定能把老刘干败,帮助到你。袁术很高兴,但没有看到孙策的潜台词,那就是:我要建立自己的地盘了。
袁术看似高兴,其实也是矛盾的,担心孙策做大对自己不利,可又想把老刘打败。最后,袁术再一次只给了孙策一千多人马。孙策很明白自己的前途,要么创造奇迹出来,要么就去当炮灰。
从出发开始,孙策开始吸引各色人等加入了。
因为纪律鲜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一路途中,深受人们喜爱和追随。
而绝好的容貌,加上不错的谈吐,以及对人才的注重,孙策吸引了很多人才前来。
到江边的和县时,孙策的人马已经达到五六千了,这速度让人惊叹。这就像一个人才吸铁石。
除了投奔来的张昭等谋士,还有那少年好友周瑜也来了,这让孙策如虎添翼,看到周瑜前来,孙策直接说道:你来了,我们的事就成了!
195年,孙策安排渡江作战,结果远没有那么艰苦,在安排得当,三军用命的情况下,刘繇的人马很快被击败,接着,孙策乘热打铁,攻下吴郡,然后继续南下,占领更多的地盘。
每攻下一片区域,孙策就着手把官员换了,全换成自己的人,如此,就不拍控制的区域出现大量的反水。
到196年时,孙策自己兼任会稽太守,舅父吴景继续担任丹阳太守,堂哥孙贲担任豫章太守(江西南昌一带),朱治为吴郡太守(苏州周边区域)。
就这样,一个21岁的青年,硬生生建立了一份基业,为后来的东吴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份基业,足以笑傲当时的江湖,让刘备大叔、曹操大叔点赞。一个容易赢得别人好感,又胸怀伟大目标,而且又有一方地域可以掌控的人,能吸引更多人前来,能建立绝世的功业,这点无需置疑。
如果后面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三国鼎立不容易。
3、孙策很有战略眼光孙策无疑是有战略眼光的,当势力和资源不足时,选择借用资源,积累自己的人脉,哪怕会偶尔的寄人篱下,也完全能够接受。
孙策和袁术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尽管袁术多次欺骗了孙策,他仍然没有撕破脸,在等待一个机会。
当江东的基业已经建立后,孙策采取柔和的方式和袁术割裂开来。
袁术在199年去世了,舞台,终究向年轻人偏移了过来。
从孙策建立基业的过程,可以看出,此人战略眼光不错。
公元200年,曹操和当时的第一大佬袁绍撕破脸了,两人在官渡准备大战。
基于此,孙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果两方在官渡大战,他想派出人马,快速袭击许昌,然后把汉献帝请走。
《三国志》记载道: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距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如果,曹操大本营被袭击了,曹操两头受困,袁绍很有可能大败曹操。袁绍大败曹操,成为北方一家独大的大佬,而孙策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扩大南方区域,这样下去,不会有三国鼎立,而大概率是两强争雄。基于袁绍年纪已大,且少智谋,南北竞争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南方的孙策上风,如此,霸业成了!人算不如天算,孙策杀死了一个叫许贡的人,此人是吴郡太守。
许贡死后,其儿子和门客为了给许贡报仇,隐藏在孙策常去打猎的山林中,然后一支毒箭射向了孙策。
三个刺客被赶来的侍卫们杀死了,但孙策也是重伤不治,让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虚岁26岁。
死之前,孙策把一切托付给了弟弟孙权。
而嫁给他仅仅一年的大乔,就此成为了一个寡妇,需要面对无数个孤枕难眠的夜晚。
回到文章开头,孙策有多恐怖 如果他不死,真的没有三国吗
这个概率确实很大,因为孙策此人有三大突出特点:
一是心智坚韧,容易成事;
二是孙策很会用人,也能吸引很多人追随,这让他这里的人才源源不断;
三是孙策具有战略眼光,建立基业是在隐忍中等来了机会,而官渡之战前,已经有了袭击许昌的计划。但是,人死了,计划也就废了。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江东基业的最初开创者,其实不是孙坚,也不是孙权,而是孙策。孙坚为江东基业做出的唯一贡献就是给孙策留下了一批旧部死党,这批旧部死党成为孙策,甚至是孙权打天下的中坚力量,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这批人包括: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但孙坚一生都没有在江东打拼过,他一生奋斗的足迹从中原到西凉,再到荆州,最后死在了荆州,终生没有带兵平定过江东。也许是遗传的原因,孙坚17岁那年敢独自一人手握大刀去抓一群强盗,而孙策17岁那年,他的父亲孙坚却被刘表手下将领黄祖所射杀,17岁还是个未成年的半大孩子,但是孙策已经承担起生活给他的重任,在为父亲孙坚守孝2年后,就开始复仇计划。
孙坚中箭身亡孙策用了一年多时间打动了袁术,迫使袁术将孙坚旧部的一千多人交还给孙策,这一千多人便是孙策打下江东六郡开创江东基业的资本,要知道这一年的孙策也不过只有20岁,而且还是虚岁,20岁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弱冠之年,也就是刚刚成年,一个刚刚进入成年的年轻人,不过用了五六年时间,就打下了江东六郡,这个战绩是非常彪悍的。比如拿刘备和孙策比,刘备从公元184年打黄巾军开始创业,到公元209年才打下了荆南四郡,平生第一次真正拥有自己的地盘,刘备用了25年,而孙策只用了6年。如果拿袁绍和孙策比,袁绍从公元190年进入冀州,到公元200年前拿下河北四州,袁绍用了10年时间,虽然袁绍的家世、名声、威望远远强于孙策,但是创业速度明显是不如孙策。
孙坚、孙策、孙权一个20岁的年轻仅仅带着一千多他父亲留下的旧部,渡过长江来到江东,然后一路打过去,击刘繇、捉王朗、收太史慈、败黄祖、降华歆、拒刘磐,硬生生地打下江东六郡的地盘,孙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是亲自率军用武力打下江东六郡的。虽然刘备、曹操等人也是亲自率军打仗,但是和孙策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因为孙策打仗是会冲到前线的,而刘备曹操等人打仗只是坐镇后方,这是有区别的。另外,孙策在平定江东的所有战役中,没有输过一场仗,大部分是胜仗,偶尔几场平手,这是孙策保持不败战绩的成绩,所以曹操在评价孙策时才会说出这么一句话:猘儿,谓难与争锋。这话的意思直白地说就是:小疯狗,是难以与他争锋较量的。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可是占据了中原四州,实力与袁绍差不了多少,却给予孙策如此高的评价,只能说曹操非常忌惮孙策,暂时不希望与孙策为敌。
曹操正因为孙策打仗如此勇猛,所以他就仗着自己的骁勇善战,总是独自一人出门,而且还老把卫兵甩在后面,这就造成了后来的许贡三剑客刺杀孙策的事情发生,原因就是孙策不喜欢带警卫在身边,这一习惯被敌人知道,所以才安排了一场刺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孙策喜欢杀人,只要不满意的人,他总是喜欢用杀来解决,比如吴郡太守许贡,因为许贡向朝廷上表一份对孙策不利的诏书,于是许贡就被孙策杀害,这也引发了孙策被刺身亡的事。当时的孙策在江东,势力、威望、实力已经是如日中天了,在巩固江东六郡的地盘上,孙策不断向外发展,比如向西攻打荆州牧刘表手下的黄祖,比如向北攻打徐州,那是曹操的地盘,孙策两次派出孙权攻打陈登镇守的广陵郡,如果孙策没有被刺杀的话,那么下一步行动肯定是袭击许都,抢回汉献帝。
孙策虽然历史上郭嘉预测孙策会被刺客所杀,从而让曹操放弃了对孙策威胁的防备,如果孙策还活着,那么曹操无疑要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对付孙策,因为当时孙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到许都抢汉献帝的,从而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果孙策真的攻打许都,曹操能抵挡孙策吗?如果从理性分析,曹操是无法两线作战的,北方的袁绍已经兵临城下,曹操与袁绍两方势力沿着黄河自西向东在上千公里的边境上形成对峙,如果曹操再分兵保卫许都的话,那么就会两头不讨好,本来曹操就在官渡前线打得非常艰难,但是现在似乎更难了,想守住北方,孙策就有可能冲入许都城,如果选择挡住孙策,那么曹操在官渡前线就根本打不赢,一旦在官渡大败,是会动摇国本的,曹操两线作战的话,肯定要牺牲一个,而且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迅速崩溃。
孙策但是,孙策即使进攻许都,也需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来进攻,事实上,孙策也曾经派出大军攻打广陵,广陵就是今天江苏省扬州市,孙策派出的军队十倍于广陵守军,仍然被陈登为首的广陵守军击败,况且广陵离许都还有630公里,孙策的势力范围都在江东,如果让孙策长途跋涉去攻打许都,那绝对是一次冒险行动,因为打仗不光凭勇猛和谋略,还得靠后勤和补给。孙策虽然是许贡手下的门客所杀,但却与陈登有关系,因为孙策是在丹徒被刺杀的,而孙策到丹徒来就是为了攻打广陵郡,而陈登就是广陵郡太守,只不过孙策在还没有正式进攻陈登之前,就被刺杀身亡,陈登因为自己的堂叔陈瑀被孙策所杀,所以也有联合其他势力对付孙策的打算,陈登是一个颇有谋略的人,孙策未必能打败陈登。
孙策遇刺身亡即使孙策打败了陈登,也不一定能打到许昌,毕竟还有630公里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孙策已经远离自己的势力范围,再加上他所征服的江东六郡并不稳定,如果孙策远征,江东六郡是否还归属孙策也说不定,所以孙策攻打许都其实并不可取,只能对曹操造成一定的威胁,但并不能动摇曹操的势力范围。孙策虽然打仗有些厉害,横行江东六郡无敌手,但是,也需要看到孙策的不足,一个统帅能被敌人轻易刺杀,这本身就是一种缺陷,孙策的死其实并不影响三国,也就是说孙策死不死,三国都会存在,三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和特殊的原因,最主要是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让曹操无法统一天下,才有了三国形成的可能,这都与孙策无关,就算是孙权在三国形成的原因中也比孙策要大。
袁术曾经说过,?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孙郎说的就是孙策,因为孙策容貌甚伟,风度翩翩,所以时人称之为孙郎。连袁术这样的?草包军阀?,都如此器重孙策,可见孙策确实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孙策出道很早,早在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结交天下豪杰,声名鹊起。
当时,和孙策同龄的青年周瑜,因仰慕孙策的大名,竟亲自跑到寿春拜访孙策,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刎颈之交。
17岁那年,父亲孙坚因攻打荆州而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孙策将孙坚葬在曲阿后,一家举家迁到江都,后投奔袁术。
袁术对孙策非常欣赏,但又不敢重用孙策,每次都留一手,因为他总觉得如果对孙策太过重用,孙策羽翼丰满之后,肯定会自立门户。但他万万没想到,这反而促使孙策产生脱离之意。
孙策以替袁术攻占江东为名,请袁术让他带兵出征。袁术大概也察觉到了孙策对自己的不满,于是更加不信任孙策,只给了他一千多人马。袁术以为,孙策纵然骁勇,可凭这一千多人马,不足以成就大事,但事实上,对孙策这样的军事奇才而言,一千人马已经完全足够。
告别袁术后,孙策马不停蹄奔赴江东,由于他威名在外,一路上不断有人投奔他,等到历阳时,孙策的兵众已发展到五六千人。
凭着这些人马,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内,孙策便基本统一江东,而且还大败?杀父仇人?黄祖,俘虏其妻子七人(黄祖后被孙权讨伐杀死),并将周瑜、鲁肃、张昭等奇才招入麾下,为东吴的创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由此可见,孙策完全算得上一位开创之主。不过,对于有人所说的?孙策不早死,便于三国?,换言之,如果孙策活得够长,完全可以统一天下,我不敢苟同。
孙策虽然是一位开创之主,但平心而论,与其他的开创之主相比,他只能算平庸之辈。孙策的军事能力固然出类拔萃,可对于开创之主而言,更倚仗的是政治才华,而这是孙策的短板。
孙策不死,曹操绝对不可能在北方独霸,当时曹操担心的就是孙策在背后捅他一刀,由此可知他对孙策的忌惮,孙策绝对是把主力攻上北边,至於南边他绝对会交给善於治理的人才管理,使得不会有内乱出现,至於刘表,根本不用担心,他龟了10几年,不可能10几年后出来征战。
若孙策侥幸逃过死神之手,那麼就只有三条路,一条打上北,一条专攻南,第三条就是两边ㄧ起攻,只不过北边应该才是重点,刘彰? 哈,那家伙除了手下有不错的良将之外,他什麼也不是,刘表更惨,他的两个儿子简直是废物,所以孙策才比较可能专打北方,因为北方难度较大。
三国中,孙策的死是一个转点,没了孙策,刘备才有戏唱。
《三国志·孙策传》称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这代表孙策很得人心,至於他死之前对孙权说的「任用江东人才,在军阵之间与天下群雄一争雌雄,卿不如我;但拔擢贤能,使他们各尽心力,保全江东,我不如卿」,这只是单纯给孙权一个信心,他看出孙权有能力保全江东,但是也看出孙权根本没那个信心征讨全中国,所以他只能给孙权一个大概方向。
至於拔擢贤能,使他们各尽心力,保全江东,这些事情孙策不就ㄧ直在做吗? 要不是没有孙策的坚忍开拓,孙权能和平的转移好政权并且接受领土? 帮他的人可全部都是孙策提拔的。
为了能够拿到江东,他不惜在袁术手下做事,这还看不出小霸王的"忍"?
若没有先前在袁术手下做事,他又如何能够挽回父亲旧将?
孙策跟孙权,其实根本不能比的,所以,孙权的存在只是让曹操吃鳖,而孙策的存在,却是关系到曹操的存亡。
孙策不死,只能说不会有三国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0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