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古代一军队从不带粮草,饿了就吃抓来的汉族妇女,最后结局如何?

食养人 2023-07-27 20:41:45

在神州大地数千年的历史中,除了流传在中原的华夏血脉,周边还生活着诸多其他的民族。

当时的华夏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文明体系,并有着相对来说比较先进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所以对周边落后的种族极为鄙夷。

为了以示区别,中原民族自称为“华夏人”或“汉人”,前者的意思为“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即坚守礼仪服章为文明之本的人;而后者则是“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其意为银河中璀璨的明星。

当然,中原民族对于周边落后民族的称呼便不怎么好了,往往有着北夷、南蛮、西戎、东狄的称呼,统称为蛮夷。而这些,无一例外全都是贬义词,即野蛮人的意思。

在当时的华夏先民看来,这些民族为了生存相互残杀,饮毛茹血,也毫无人伦之礼,犹如禽兽一般。

就如同魏征谏李世民时所说:蛮夷,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盗寇,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当然了,魏征所言,无疑是极为正确的。在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爆发,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内附,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造成中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使华夏道统差点因此沉沦。

在众多的蛮夷禽兽之中,就曾有这样一支特别的军队,他们作战时从不会携带粮食,而是随身驱赶着被抓捕而来的数万妇女,既将其当做凌辱的“军妓”,又将其当做可以食用的“军粮”。

那么,这支军队是何来历 又有着什么样的下场

五胡乱华西晋时期,随着晋惠帝上台,其内部的政治冲突也愈演愈烈,甚至一度引发了皇族大规模的内乱——八王之乱。

在多年的内乱之中,华夏民族经过数十年所积攒下的元气,又逐渐消耗殆尽,从而无法压制周边的部族,使得其趁着晋王朝内斗之机,纷纷内附中原,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这些内附的民族中,主要为五个民族,为匈奴、鲜卑、羯、氐、羌,所以又称为五胡乱华。而以人为食的军队,就来自羯族。

相比于匈奴、鲜卑这些接近汉地,曾受过中原民族熏陶的民族。羯族这个作为从西域西迁而来的匈奴别部,极为残暴,可以说比禽兽都不如,犹如只知杀戮的军队。

永嘉之乱后,羯族首领石勒为祸中原,并建立后赵。这些人并不从事生产,以掠夺与杀戮为业,每攻取一个城池,就大肆屠城,并将其焚之一炬,常常一次杀戮,就是数十万人起。

为了保持战斗力,羯人在战斗时从不带任何的粮草,而是到处掠夺汉人的妇女,将其当做随军的军粮。去时这些往往有着数万人,回来时则寥寥无几,其他人则成为了羯人腹中的食物、荒野中的枯骨。

由于羯族极为残暴,所以石勒所建立的赵国统治并不稳固,汉人民众大量逃往关中与南方,以至于胡人百姓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汉人百姓,北方汉人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境地

当然了,羯族的残暴行径自然也不容于上天,最终的结局也相当的凄惨。

对胡人的反抗在赵国的统治石勒死后,其继位者赵虎更加残暴,他为了建造宫殿供自己享乐,以及造船造军械攻打南晋,往往一次便征发数十万人,从而使得北方十室九空,白骨随处可见。

等到石虎死后,由于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他的儿子与亲属为了夺位相互攻扞,打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甚至连石虎的数万名妃嫔也被他们手下的军队所吃光。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石虎的养子,汉人冉闵站了出来,对于胡人竖起了反抗的大旗。

由于冉闵此人作战极为勇猛,且机警睿智,他率领的汉军将羯族军队打得连战连败,没过多久就将后赵政权灭亡。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除对胡人的仇恨,为了将这群灭绝人性的禽兽杀戮干净,他率领大军对着胡人进行清剿与杀戮,并向所有的汉人发布了著名的檄文“杀胡令”。

在他一纸“杀胡令”下,使得北方顿时风起云涌。留存下来的汉人见到自己有了主心骨,于是怀揣着对胡人的仇恨,纷纷联合起来,对着诸胡大肆攻杀。

在几天的时间内,仅邺都附近就有二十多万胡人被杀,可以说胡人的尸骨堆积如山,血流成河,一片血腥。其中不仅有胡人的青壮,还有老人妇女孩子,甚至连长得像胡人的汉人,都全部被杀。

可想而知,这场杀戮有多么残酷,而汉胡之间的矛盾有多大。

羯族的灭亡在冉闵与其他北方汉人的打击下,进驻中原的数百万胡人损失惨重,而在中原犯下累累血债的羯族也差点被灭族,剩下的胡人纷纷北逃与西迁,从而给汉人留下了喘息之机,人口慢慢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剩下的羯族在侯景的带领下,投降南梁。但没想到,这些羯族却犹如养不熟的白眼狼一般,在不久之后起兵造反,并给江南富庶之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无数人命丧在这场动乱之中。

经过长时间的动乱,南梁大将王僧辩与陈霸先等人最终将这场动乱平息,而侯景与他麾下的七千羯兵全部被杀。

至此,这个暴虐丧失人性,以汉族女性作为军粮的羯族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结语俗话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真正懂得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并以德为治国之道,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文明。

华夏民族之所以可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奉行天道之本,弱时宁折不弯,强时不欺凌弱小,所以强时万国来朝,奉为“天朝”,而弱时虽成侵略者之臣仆,却也让其归于中华,成为这个文明的一份子。

所以,只靠武力征伐,永远不能征服一个民族与国家,只有浩瀚的文明文化,施德于天下,才能让一个民族与国家,永垂不朽。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汉霍去病打仗打的猛不猛?

霍去病是西汉的一员猛将。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0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