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朱棣发起靖难,藩王们为啥按兵不动?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建文帝会败

艾灸师小爱 2023-07-27 20:24:17

洪武二十五年,39岁的皇太子朱标在突然病死,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为避免子孙后代在“谁来继承皇位”这一问题上发生混乱,他最终决定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将朱标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几年的时间,不足以让这位年仅16岁的接班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历练,朱允炆甚至从未接触过政务.......

朱元璋面对这样猝不及防的一场变故,也觉得实在仓促了点,于是他在离世之前尽可能地为孙子铲除潜在的各种威胁,只可惜他机关算尽,对功臣权贵大开杀戒,却万万没想到问题会出在自己儿子身上……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四年后,叔叔朱棣带兵攻陷南京城,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

朱棣的靖难之役历经四年,可谓是举国皆知,为什么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几乎没什么反应呢 他们当时在做什么

靖难之役始末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辞世,其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

朱元璋留给孙子朱允炆的其实是个相对安定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在位期间,既扫除了国内残余的元朝势力以及地方割据势力,又着手加强了皇权集中,手段是残暴,效果却是立竿见影,如果建文帝能稳住了,大明王朝或许会呈现另一番景象。

但是年轻气盛的建文帝显然很着急,再加上他本人没有一点主见,全凭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在耳边不停叨叨他那些势力过大的叔叔们,将会是怎样的威胁。

自建文帝即位起,便迫不及待地想解决掉这个“隐患”,先后废掉了周王、岷王、齐王、代王、湘王。

闹这么大一个动静,燕王朱棣能不起疑心么,“打草惊蛇”就是这么个意思。

令人不解的是,建文帝一伙偏偏又把朱棣留在京中的儿子给放走了,还觉得这样可以麻痹朱棣,殊不知,五位亲王的下场,即使看在任何人的眼里,也足够引起警惕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朱棣已经高度警觉的时候,建文帝很“直白”地往北平附近增兵,又找借口调走了燕王的亲兵,后来又派张昺、谢贵围了燕王府。

即使这样“煮熟的鸭子也飞了”,燕王留在朝廷中的眼线张信暗中向朱棣通风报信。

朱棣索性将计就计,先诱杀了张昺、谢贵,又召集为数不多的几百名士兵,控制了北平城,并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正式誓师起兵。

朱棣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清君侧,他声称自己起兵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祖训》:新天子正位,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朱棣当然不可能得到密诏,所以他上书“请示”侄子诛杀奸臣,不等建文帝回复便举兵南进,一路攻克多地,很快就发展了数万人马。

朱棣刚刚起兵时,建文帝正忙着与方孝儒等人讨论《周官》法度,他们根本没把朱棣这点人马放在眼里,哪想到老将耿炳文出师不利,被朱棣打败只能退守城里。

对手可是燕王朱棣啊,当初朱棣和晋王朱棡奉命攻打元军,正赶上大雪封山,晋王畏惧这种恶劣天气退缩了,而朱棣却是顶着风雪行军,一路追赶堵截,满载而归。

若不是朱棣常年在外行军,在朝中没什么“官缘”,朱元璋属意的继位人选很可能就是他。其实朱元璋是很欣赏这个儿子,否则不会为了朱棣求娶徐达的女儿,也不会把朱棣的藩地划在最重要的位置——北平,原元大都,这可不是一个无能的儿子能守住的地方。

后来的事实证明,朱棣真不是一个坐享富贵的皇帝,他一生都走在征途中.......

这些文臣是没上过战场,没见过朱棣的军事才能。

建文帝一看耿炳文打不过朱棣,也不愿意分析什么战术,反而临阵易将,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替下了耿炳文。

这李景隆也是个“绣花枕头”。

朱棣举兵之后,忽然觉得自己手里的兵力实在太弱了,于是跑去宁王朱权封地,连蒙带骗地把宁王数万精兵骗到了手。听说燕王不在,趁着这么个空隙,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去攻打北平城。

当时的北平城里,只有燕王妃徐氏以及世子朱高炽留守,城里也仅仅留着老弱残兵。

原本李景隆以为拿下这北平城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可他真不该小瞧燕王府的女主人,她可是徐达的女儿。面对兵临城下的强敌,燕王妃很冷静地指挥军民,用水泼城墙,大冷天的很快结成了冰墙,李景隆傻眼了......

这一家子没一个好惹的。

就这样,燕王妃和世子带着城里老弱残兵,一直坚持到朱棣带兵回来,在内外夹击下,李景隆很害怕,自己乘夜临阵脱逃,军中无主,明军很快成可散兵逃走。

这么大的事,楞是被黄子澄瞒了下来,还诓骗建文帝说,那边太冷了,咱们的士兵都是南方人,暂时休整,明年天气好再打。第二年春天,明军又集合了60万大军,果真打得燕军损失惨重,朱棣本人也差点被“流矢”射杀,幸好次子朱高煦赶来救护。

这个节骨眼上,老天爷偏心了朱棣,突然间就刮起了一阵大风,燕军灵机一动,开始点火顺风烧明军,明军瞬间躺了一片又一片,李景隆又自己逃了!一路弃城一路逃,就这样胆小怯懦的将领,建文帝竟然没有问罪......

明军大将换成了盛庸,在随后双方交战中,燕军明显不敌,朱棣几次险些被擒杀,为什么说“险些” 据说建文帝下了命令:勿使朕有杀叔父名(《罪惟录》)。

这都什么时候了,建文帝还想着自己的“虚名”!

原本这样下去,燕军差不过会GAME OVER,关键时刻,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向姐夫朱棣送出情报说南京城内空虚,就这样朱棣放弃攻占城池的战略,矛头直指京都。

徐达这一家子也是比较有意思,女儿嫁给了朱棣,不用说肯定是要帮助自己丈夫的;长子徐辉祖因颇受朱元璋和朱允炆重用,坚决站在建文帝一派;小儿子徐增寿又是十分维护姐夫朱棣,在朱棣即将攻入南京之际,建文帝将徐增寿召至宫中亲手斩杀了;据野史传说,徐达最小的女儿徐妙锦,宁可出家也不愿意嫁给“逆臣”朱棣.......

就这样,不知怎地,燕王就是这样拿下了南京城,力主削藩齐泰、黄子澄二人也脚底抹油开溜了,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唯独徐辉祖力战不懈......

事后,方孝儒被灭了整整十族。

那么,这一对叔侄打了四年多,其他藩王为啥没动静

朱元璋的儿子们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的同时,朱元璋还将自己的24个儿子与侄孙朱守谦封为亲王。

其实朱元璋的想法不错,“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安排自己儿子们来镇守各地要害之处,既能避免外姓大臣军权过重有一天会威胁朱家江山,又能拱卫皇权。

为了防止藩王篡权,朱元璋又加了个条件,就是没事不能进京,但是条件之外又加了个“说明”,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祖训”,真是力求完美,终有疏漏。

这些藩王守护的都是北方以及东、西北要地,自然是要有军队的,人数3000-20000不等,而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这样的边塞藩王兵马几近10万。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第9子、26子死;

剩下的24个儿子中,太子朱标病死;潭王朱梓因岳父牵扯进胡惟庸案,惊吓之余与妃子自焚而死;鲁王朱檀服金丹而死,被朱元璋赐谥号为“荒”;

靖难时秦王、晋王已死,有六名皇子(第20-25子)年幼未就藩,朱棣拉着宁王朱权反叛;

那么,剩下的11个藩王在做什么

被废,共5人。 前面说到,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着急削藩,先遭殃的就是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齐王朱榑、代王朱桂、湘王朱柏。

·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

朱橚,有抱负、有理想、有才干,不仅在自己封地兴修水利、减租减税,还组织编写了众多药方,多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用,为普救百姓疾苦立下大功。可是这位文韬武略样样出色的亲王,治家却无方,被次子告发父亲图谋不轨,还拉扯上了燕王朱棣、齐王朱榑、湘王朱柏。

早有削藩想法的建文帝很高兴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抓了周王朱橚一家子,将其废为庶人,先是流放云南,不久又和儿子们一起被囚禁在京城。

·岷王朱楩,朱元璋第18个儿子。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26个儿子当中,封地比较差的就是岷王朱楩。明朝时期的云南,实在太远太落后了,光路程都要几个月,朱楩是多么不情愿也不敢违抗父命,实在憋屈得很,只能各种乱作,最后被告发了,这就撞在建文帝的“枪口”上,一道旨意下过去,朱楩就被贬为庶人,流放到福建漳州,路程没那么远,要走半年.......

·齐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

朱榑也曾经略有小成,与朱楩乱作不同,朱榑的行为相当恶劣,各种胡作非为、盘剥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同样,被人告发后被废为庶人,和周王一起幽禁。

·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

朱桂或许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最浑的一个,纵戮取财,多次被人控诉行为不轨,被废为庶人。

·湘王朱柏,朱元璋第十二子。

朱柏特别好学,文武双修,能诗善画,精通军事,一生笃信道教。

关于他“获罪”的原因却没有统一说法,一说是他建造的王宫超越了等级;一说是他伪造了货币;还一说是他私造兵器。不论因为什么,朱柏被人告发谋反,建文帝诏命其赴京师询问,朱柏恐惧,自焚而死,时年29岁,无子嗣,十分悲情。

隔岸观火,共4人。 ·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

朱桢的藩地在武昌,况且他还是实力藩王,无论他加入哪一方,局势必然有所不同,但是他却选择了中立。或许这与他受过多次“惊吓”有关。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十分“关心”,听说楚地出现荧惑星,他会下诏给朱桢要他自省其身,朱桢儿子死了,朱元璋又下诏要他出事谨慎,在那种紧张的气氛之下,他的王妃很可能承受不住去世了,朱桢也越发低调。

面对朱棣和朱允炆这两方势力,他选择中立也是为了自保,。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

朱椿是一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在吏治上也革除了一些弊端,所以口碑不错。

朱椿选虽说身处巴蜀之地,离京都比较远,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如何治理自己封地上,那边乱成一锅粥,他也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肃王朱楧,朱元璋第十四子。

建文元年因为封地太偏远,所以移镇兰州,尽管离得远,但也不愿意掺和这件事,说来说去,他的利益同朱棣还是一致的。

·庆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

朱栴可谓是老实巴交了,封地也不理想——宁夏,妻子也不那么理想,朱元璋在当地给他娶了个媳妇,惨淡的命运让他根本无心参和到底谁当这个皇帝,毕竟谁当皇帝对他来说都一样。

以上四位藩王,虽有实力却按兵不动,更何况他们怎么会想到朱棣会赢

大部分朝廷军队可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小侄子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助力建文帝,共2人 。·辽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

燕王朱棣起兵后,建文帝害怕植支持朱棣,便召他入京,朱植服从命令从海路来到南京,他的封地被改为荆州。

朱棣夺得帝位后,埋怨朱植在靖难之变时不支持自己,只留下军校厨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谷王朱惠,朱元璋第十九子。

朱惠,一个墙头草,靖难之役刚开始时,朱橞应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朱橞在顺京时,为防不测,令守城官兵将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堵,只留东西南北各一门以图固守。

朱棣带兵打到金川门外后,朱橞见大势已去,开门南城,迎王纳降,后自恃迎成祖进金川门有功,骄横霸道,陷害忠良,于永乐15年被废为庶人,宣德3年在狱中去世。

总的来说,藩王们有无辜遭殃的,也有隔岸观火的,还有两个头脑不清醒的,实际上在这种情形下,静观其变才是上策。藩王们自然清楚朱棣的军事能力,也忌惮建文帝的文臣,无论选择哪一方,胜也换不来荣耀,败还会损失自身利益,何必自讨苦吃。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靖难之役的时候,云南30万沐家军为何按兵不动?

云南的30万沐家军本来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一只王牌军队。但是在发生靖难之役的时候,这支王牌军队并没有出现。一来是因为朱允炆的优柔寡断,导致失去了调遣这批军队的先机,还有就是因为这支军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守住云南,对于沐家军来说,靖难之役是他们朱家自己人的争斗,他们所效忠的是朱家人的天下,并不是朱允炆这个人。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君王,他在1368年的时候,建立了属于朱家的明朝政权,而朱元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他的嫡长子朱标,他对朱标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最后朱标却先朱元璋一步离开了人世,无奈之下,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嫡长孙朱允炆。朱允炆刚刚上位,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迫不及待的实行了削藩制度,很多藩王被贬为了庶人,这个时候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成功的上位。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在朱允炆的手里,其实还有一只朱元璋留给他的王牌军队,那就是30万的沐家军,但是直到最后,沐家军也没有出现。
沐家军的统领者是沐英,他是朱元璋的干儿子,从小就跟着朱元璋到处打仗,为朱元璋立了很多功,所以朱元璋也很信任他,而沐英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关系很不错,后来沐英知道朱标去世以后,非常的悲痛,最后竟然也在同一年去世了。后来发生靖难之役的时候,沐家军之所以没有来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沐家军的掌门人和朱允炆没有交情,再加上路途遥远,所以他们犯不上为了朱允炆劳师动众。
而朱允炆也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导致失去了调遣沐家军的最佳时机。还有就是当初朱元璋给沐家军的任务就是让他们驻守云南,保护江山,而且不经召唤,不得随意进京。

历史上藩王造反大多数都失败了,为什么朱棣能够造反成功?

历史上的朱棣能够造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建文帝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原因之二就是朱棣身边的能人志士很多,为他造反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元璋在去世的时候,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可以辅佐自己的孙子,共同巩固明朝的统治,但是却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朱棣起兵造反,还成功地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靖难之役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造反成功的案例,朱棣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建文帝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朱棣造反走向成功。建文帝并没有选择首先削弱朱棣羽翼的做法,而是直接就派人去杀朱棣,但是被朱棣识破,派去的两个大臣也丧命。正是因为建文帝这样鲁莽的做法, 导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的结局是建文帝失败,被迫退位,朱棣的统治由此开启。

靖难之役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二就是朱棣的身边有很多的能人志士,他们的存在是朱棣造反成功的重要基础。纵观历史上的各大君主,他们的身边必定有着很多的谋士,也有着很多的将军,刘备想要一统天下, 他的身边有卧龙诸葛亮,还有着无数的将军,比如关羽,张飞,黄忠等等。朱棣的身边也有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叫做朱广孝,朱广孝的存在是靖难之役走向成功的关键人物。

总而言之,靖难之役能够成功的原因有以上两点。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决策者建文帝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用错误的方式企图抹杀朱棣,但是失败了,由此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原因之二就是朱棣的身边有着很多的能人志士,这些人物的存在使得朱棣发动的造反非常的顺利,从而帮助朱棣夺取了政权。

朱元璋曾留给朱允炆一支王牌军队,为何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不动用呢?

这就与朱允炆的能力有关了,朱允炆错判形势,认为没必要动用沐家军;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英明睿智,生前为继承人朱允炆继位做了周全的准备,奈何朱允炆不堪大用,辜负了他爷爷的一片苦心,就连朱元璋为他准备的一支王牌军队他都没来得及用。


明朝朱元璋去世之后,传皇位于皇太孙朱允炆,没过两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攻进南京城,致使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顺利篡夺皇位。

?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文韬武略、战功赫赫,资历比朱元璋孙子孙朱允炆强得多,更适合皇帝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让朱允炆继承皇位。以至于朱棣与朱允炆产生了矛盾。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称帝后,眼见藩王势力如此做大,削藩成了朱允炆最想做的一件事。

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怂恿下,朱允炆摇摆不定,最后大力削藩建文帝支持黄子澄,后废除五位亲王的爵位。


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这就是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靖难之役?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即以此为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平息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神秘王牌军部队

当年朱元璋早就想到他死后可能会有人谋反,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他专门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神秘的部队,他们便是镇守在云南的30万沐家军。这支军队为什么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呢?

沐家军的首领沐英是个孤儿,后被朱元璋收养,认作义子。他从小就跟随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元璋将他看做自己的亲生孩子,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沐英长大后屡立战功,洪武三年被封为镇国将军,后来又掌管天下兵马,深受朱元璋器重。再后来沐英平定云南之乱,此后一直镇守云南。沐英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生死之交,他听到朱标的死讯后,十分难过,最后甚至因伤心过度去世了。沐英的儿子沐晟从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与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说是生死之交。朱允炆继位后,立刻就把沐晟封为侯爷,让他带兵去云南平叛,镇守云南。

朱允炆为什么不动用这支强大的沐家军

这就与朱允炆的能力有关了,朱允炆错判形势,认为没必要动用沐家军。朱棣挑战朱允炆,从实力上来讲,朱棣一点儿胜算都没有。因为朱棣是地方对抗中央,虽然他手下有十万军马,即使扩军也不过二十万,而朱允炆手下的将士达到了百万之上,因此朱允炆占据着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朱允炆认为燕王是以卵击石,以至于错判形势,而没有调动王牌军队。


二是盲目相信李景隆,没及时动用沐家军。朱允炆因为亲戚的关系,对于没有才能又不忠诚的李景隆非常的信任。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本来可以防守一段时间,但是李景隆却下令打开城门,迎接燕王,这使得朱允炆反败为胜彻底无望了。朱允炆没有想到李景隆会败的那样迅速,朱棣的大军会那么快的攻入京城,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调动镇守云南的沐家军。因为他知道沐家一定会帮助自己,所以出宫后他向西南逃去,就是想让沐家保护自己。

最后,建文帝根本没有时间。从建文帝由强转弱,再到燕王攻占南京,用时仅有一个多月。如此以来,建文帝就算想要向4000里外的沐家军救援,显然已是鞭长莫及。其实,纵观整个?靖难之役?的经过,建文帝的失败并不在于有没有沐家军,而主要在于他用人不当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4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