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兵篡逆,皆用其谋”
这是乾隆皇帝评价明朝姚广孝的话。
“称兵篡逆”指的便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侄子朱允炆手上夺走皇位。这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一向是后世帝王批判的。但是朱棣一朝,开疆扩土有目共睹,对天下来说是有功的,所以后世也不敢苛责。
所以就有了后一句:“皆用其谋”。“其”,指的便是姚广孝。意思便是,朱棣会有篡夺皇位的心思,都是姚广孝撺掇起来的,不光撺掇,还付出了具体行动,积极为朱棣出谋划策。这样才有了靖难之役,有了那么多鲜血和踩着累累尸骨登上皇位的朱棣。
那姚广孝到底是什么人呢 靖难之役很有名,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并不知道姚广孝,也不知道姚广孝做了些什么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朱棣起兵这件事情,是早有谋划的。太子朱标死后,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但是朱元璋直接略过了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后,办事也不太地道,直接要削藩。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给自己的每个儿子都分封了领地,做了藩王,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利。朱家分工明确的很,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看好的继承人,文韬武略样样不差,有一套最好的老师班子,很明确的告诉其他儿子,对皇位你们别想了,这个位子是朱标的。但是我也不会薄待你们,给你们分封个藩王当土皇帝去吧!
朱标还在的时候,朱棣对皇位想都没想过。一来是有朱元璋保驾护航,二来朱标的确能干,朝野上下早就认准了朱标是下一代帝王,没有二心。而且朱标这人还仁厚,既容得下又拿得住几个弟弟,有他当皇帝,弟弟们快快乐乐做藩王就好了。
即便是以后朱标要削藩,朱棣也不至于起兵造反,因为以朱标的手段和为人,用不着对弟弟们赶尽杀绝。
但是朱允炆要削藩,这就不一样了。朱允炆是觉得几个叔叔手里权力太大,对自己是实实在在的威胁,那削藩之后,朱棣他们几个能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朱棣把自己的长子朱高炽留在封地北平,自己带着次子、三子,扬起起兵的大旗造反了。一场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失踪,朱棣登上帝位,他造反成功了。
整件事情中,给大家的印象,似乎并没有姚广孝什么事。
但是,在清朝,姚广孝是个妖僧的形象。朱棣起兵造反、血腥的靖难之役,皆来源于此人。
事实上,朱棣在登上帝位后曾说过,姚广孝是他成功登基的第一功臣。
朱棣登基起兵的过程中,一个是打京师这个事,一个是守后方这个事。根据有关的史料,打京师是朱棣亲自带兵去的,加上自己的两个儿子。守后方是长子朱高炽和当时的燕王妃徐氏带人守的,姚广孝一个和尚,在里边发挥的是什么作用呢
凡是作战,必有军师,姚广孝就是军师。他的作用,或者说才智谋略,都可比拟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
民间传说或者是野史上,对姚广孝和朱棣的初见,多了些传奇色彩。
姚广孝本身是个和尚,但不是个老实本分的和尚,在元代末期,和尚也可以为官,姚广孝可能就是打的这个主意,才去当和尚的。
他学道法、相术和兵法,尽得其学,还精通诗文,曾经在外游历的时候,遇到相士,作出这样的预言:
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刘秉忠,是元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姚广孝听到这话高兴,便说明他心中志向。
再看形容他的面容: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
看到这个,不由得就想到,怪不得他能跟朱棣走到一块去,怪不得朱棣能将他奉为军师,两个人脾气太对彼此胃口了。
传说,姚广孝和朱棣第一次在寺庙见到的时候,姚广孝就对朱棣说,我能送你一顶白帽子。
当时朱棣已经是燕王,送一顶白帽子,王上加白,不就是皇吗
当即,朱棣便将姚广孝带进了燕王府。
真实情况是,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命各地僧人进入藩王府,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是这样进入燕王府的。在北平,姚广孝任庆寿寺住持,朱棣并未给他僧官的身份,他仍旧是僧人,但是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直到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想要削藩,姚广孝和朱棣才活跃在人们眼前。
朱棣起兵之前,曾问姚广孝:如今民心不在他这里,而在朱允炆那里,毕竟朱允炆才是正统,该怎么办
姚广孝回答他:“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
当时燕王府能人异士云集,姚广孝已经将当年给自己相面的相士袁珙推荐给朱棣,袁珙断言朱棣和他的幕僚日后都是极贵之人。
姚广孝此言,无疑给朱棣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朱棣宣誓当日,还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
朱棣鼓舞完将士后,原本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而且雷电还将屋檐上的一片瓦劈落下来。
还未出师,就先落瓦,很不吉利。
但是姚广孝说,真龙出世,必有风雨相随。这片青瓦落了下来,是要您换上黄瓦。青瓦,是王府用的瓦,而黄瓦,是皇宫用的瓦。
此言一出,大大鼓舞了军心。
朱棣征战三年,大多采用姚广孝的谋略,而姚广孝做的最大胆最明智的,莫过于直捣京师,这也就造成了朱棣攻下南京后带来的那场大肆杀戮。
仗已经打了三年,姚广孝建议,不要再从北往南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打了,直接往南京去,打下南京,直接登基,天下就定了。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在朱棣去攻打南京的时候,姚广孝留守后方,协助朱高炽和燕王妃徐氏,守住了北平。
朱棣成功登基,直言姚广孝是第一功臣。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姚广孝什么赏赐都不要,白天穿着官服上朝,晚上换上僧衣住在寺庙,就连朱棣想让姚广孝还俗,他都没有答应。
本来野心勃勃的一个人,在辅佐帝王成就大业之后,突然野心就没了,恨不得从此青灯古佛相伴余生了。
虽然姚广孝此后一直以僧人身份自居,但是朱棣还是封他为少师,先后让他教导朱高炽和朱瞻基。姚广孝一个僧人,辅佐三朝帝王,在朱棣一朝,还担任了《永乐大典》的主编撰官,为后世留下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说他是妖僧,其实有失偏颇了,后世人对朱棣篡位这件事情不耻,不能说朱棣便只好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姚广孝。再加上一个僧人参与政事,又被人扣上不正经的帽子。但撇开这些,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姚广孝是个将相之才,有他的存在,为大明王朝又添了一份色彩。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因为身为僧人,他帮助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特别有能力。
姚广孝年轻时便出家为僧,法名叫做道衍,精通的方面颇多,以佛学,儒学,道学医术,谋略最为精通,同时姚广孝还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相关典故:
姚广孝“妖僧”之称,恐怕就是脱胎于这句话。首先是定性为“异僧”(妖僧),跟着就评述长相。“长着一对三角眼,如一只病虎一样”。最后是归类,“一看就是嗜杀之人,跟辅佐忽必烈的刘秉忠是一个类型”。
由此,姚广孝妖僧之说,算逃不掉了。按常理来言,寻常僧人必会反感这种评价,哪料姚广孝,非但不恼反而还高兴万分。为何?恐怕是“刘秉忠”这三个字,正中他下怀。即,姚广孝的偶像就是刘秉忠。
不得不承认,姚广孝真赶上了如刘秉忠那样的好机遇。一次他做法事时,恰好遇到了燕王朱棣,姚广孝主动接近,由此跟上了朱棣完成了第一步,如刘秉忠一样先成为幕僚。
关于此事,也是有一个故事的。说,姚广孝一见朱棣,就断定此人日后必成大业。所以他第一句话就是:送你一顶白帽子。朱棣当时是燕王,王字之上,加个白字,正是“皇”!
不过,朱棣对此却并没有太过在意。毕竟那时朱标还活着呢,别说给他姚广孝了,就是把诸葛亮和刘伯温一起打包给他,朱棣都不敢乱来。可惜随着朱标早亡,他的儿子朱允炆成了太子。
《大明风华》姚广孝的三个预言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关于明朝国运的预言,指的应该是土木堡之变。白龙鱼服九年。
什么叫预言
预言家都是语言学家,他们的语言都不针对未来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且语意不明,晦涩难懂,而后人在该事件发生后会认为此是预言的实现。
《大明风华》姚广孝为什么被叫妖僧
因为身为僧人,他帮助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特别有能力。
姚广孝年轻时便出家为僧,法名叫作道衍,精通的方面颇多,以佛学,儒学,道学医术,谋略最为精通,同时姚广孝还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1382年(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9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代雄主,自毁于一场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