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许多古装剧的编剧都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例如:在某部热播的楚汉古装剧中,竟出现了豆腐干这种食物。豆腐的发明者,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也就是刘邦的孙子。电视剧描述的背景是秦末,这时的刘邦还是个当亭长的单身汉,刘安还没有出世呢!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史料记载,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封淮南王。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但最终因谋反案发而自杀。说起刘安发明豆腐,也不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是一次无心插柳之举。话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后,便一直住在自己的封地寿春。像这样的王爷,一般都有异于常人的癖好,刘安也不例外。刘安最热衷的,便是道术。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钻研道法上,做梦都在琢磨如何长生不老。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刘安将每年封地的收入都用在招揽方士上。刘安召来的这群方士聚集在八公山上,终日钻研丹道。方士们取来山里的天然水磨豆汁,然后再用豆汁培养“丹苗”。不过,仙丹并没有炼出来,反倒炼出了一种由豆汁、石膏发生化合反应后的鲜嫩食品:豆腐。历史上但凡出现一种食物,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知是哪个不怕死的方士吃了这种炼丹产物,发现它的滋味不错,于是,便让豆腐传播开来。刘安吃了方士们进献的豆腐之后,觉得味道相当可口,于是,便让方士们继续钻研,改良了配方。当然,这种最早的豆腐并不叫“豆腐”,而是叫“菽乳”。之所以豆腐能在民间传播开来,还要感谢它的配方里没有什么龙肝凤髓,不论是豆汁还是石膏,都是老百姓易于获取的玩意。因为做法简单,味道可口,所以没过多久豆腐便在民间传播出来。刘安这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创始人,也就成了豆腐行的鼻祖。《日本用草》一书中提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王刘安”,在《本草纲目》中亦出现了同样的说法。除此之外,关于磨豆腐的壁画,也是在汉代以后的陵墓中出土的,所以刘安是豆腐鼻祖的说法是相当可信的。淮南王发明了美味的小吃,更使八公山成了远近闻名的豆腐之乡。当地的老百姓,将豆腐做出了明堂,不但自己吃,还销售给外地,进而衍生出了一种豆腐文化。熟悉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豆腐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还要得益于唐朝时期的高僧鉴真。天宝十二年,鉴真东渡,将豆腐的配方顺道带向日本诸岛。时至今日,在一些日本豆腐的包装上还印着“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足见日本人亦将“大唐豆腐”作为正宗。宋朝名士附庸风雅,所以豆腐也成为一种高雅的食物。苏轼担任杭州知府时,曾亲自动手磨豆腐,制作了鲜嫩的“东坡豆腐”。陆游在自己的美食游记中,更是收录了不少豆腐菜的烹饪方式。豆腐这种食物,融入到历朝历代的饮食文化中,没有半点突兀之感。即便是清朝皇帝,亦不乏喜欢吃豆腐的老饕,据说康熙南巡时,就时常将豆腐菜赐予大臣。说起北方豆腐,山西人颇有话语权。可以说,山西豆腐完全可以成为北方豆腐的代表作。毕竟,豆腐是否好吃,与原材料有直接关系,晋地自古以来便是优质大豆的原产地,所以当地的豆腐相当驰名。豆腐人人都爱吃,可做豆腐绝不是什么轻松的活计。有句老话说得好,苦不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只有将吃苦耐劳的精神印刻到骨子里的山西人,做出来的豆腐才可谓经典。乔贵发、曹三喜、王实这三位晋商的代表性人物,早年都是靠磨豆腐积累了原始资金。尤其是曹三喜,还曾将自己做的豆腐打造成知名品牌,成为清宫中的御膳。乾隆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位豆腐“发烧友”,饮食中不可一日无豆腐。据说,某次御膳房换了厨子,乾隆爷没有吃到豆腐,于是便下旨“加一道羊肉豆片汤”。除此之外,慈禧太后也十分钟爱曹家豆腐,据说某次慈禧想要吃到曹家豆腐,特地命曹氏传人进京磨豆腐,随后让御厨用鱿鱼、海参、火腿、鸡丝、香菇等食材进行烹调,大饱口福。虽说受到慈禧的嘉奖,但曹氏传人心中却惴惴不安,始终觉得朝政在太后的把持下不可长久。于是,曹家今后每食豆腐,都会用纸做的器具盛装,提醒族人莫忘国事。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豆腐的起源
关于豆腐的起源,历来说法很多。古代即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孔子时代即有豆腐(2),一说是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前一种说法支持者不多,后一种说法则自宋以来长期流传。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3);与朱熹同时代的杨万里,写过一篇《豆卢子柔传》(4)的文章,副标题为“豆腐”,其中也提到汉代已有豆腐。之后持此类说法者颇多,如李时珍亦认为“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5),明.叶子奇《草木子》中有:“豆腐始于汉淮南王之术”句,明·罗颀《物原》也说,西汉时的古籍中有“刘安做豆腐”的记载。可以说,自宋明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豆腐发明始于西汉时期。然而奇怪的是,现存汉唐文献,无论是《淮南子》、《齐民要术》,甚至各类文学作品等等,都没有一丁点儿关于豆腐以及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6)。因此,许多学者对豆腐“始汉说”提出质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较早的有日本学者篠田统的“始唐说”(7)以及袁翰青的“始五代说”(8)。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关于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公元903~公元970年)撰写的《清异录》,其中《官志门》“小宰羊”条曰:“时蕺为青阳(今安徽青阳县)丞,洁已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陶谷是五代时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氏,他在五代时的晋、汉、周和北宋初期都做过官,北宋开宝中卒。据他所记载的这件事可以说明,至少在五代时的淮南一带,豆腐已经是大众日常食品了,其制作技术看来也相当成熟。自宋以来,关于豆腐的记载就多了。宋.寇宗 《本草衍义》载:“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苏轼《物类相感志》:“豆油煎豆腐,有味”;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嘉兴人…开豆腐羹店”等等。基于此,不少学者将豆腐起源的时间下限定在晚唐五代(9),这在学术界已无异辞。但对于豆腐到底起源于何时,依然没有定论。
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了两座汉墓,该墓为东汉晚期(公元二世纪左右)遗址,其墓中画像石上有生产豆腐的场面(10)。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排除了该图反映的是酿酒或作酱、醋场面,而只能是作豆腐(11)。因此,豆腐起源的时间被确定为汉代,刘安做豆腐的传说似乎也不完全是虚文(12)。
关于豆腐起源的地点,历来少有人述及,盖因为起源的时间还没有确定。根据现有资料,涉及豆腐起源的地点有三个,一是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寿县境;二是打虎亭,今河南郑州密县境;三是青阳,今安徽青阳境。目前看来,起源地指向八公山者居多。八公山位于淮南市南郊,寿县城北淝水之滨,山下为淮北大平原,历来盛产大豆,山上有很多含各种矿物质的泉水,用此泉水磨制豆浆,浆质均匀,做出豆腐洁白细腻,美味可口。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豆腐的发明提供了物质基础。当然,起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尚须进一步的证据。
豆腐到底为何人所创,目前也是没有定论。宋代苏东坡有“豆腐”诗云“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认为这种“乱天真”的豆制品,是由穷人巧手制作而成。我国著名的化学家袁翰青先生指出:“豆腐的始创者是农民,是他们在长期煮豆磨浆的实践中,得到了这种优美的食品。”(13),把豆腐的发明创造归功于农民。李治寰先生则提出“豆腐制法与道家炼丹有密切关系”(14),认为道家炼丹用豆浆来培育丹苗,无意中发明了豆腐。文献中记载最多的是淮南王刘安做豆腐的传说,这与刘安修道炼丹也不无关系。比较中肯的说法是,许多发明创造虽出自群众智慧,但人们总要寻找一个公认的人物作为始作者来尊奉,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并不少见
淮南王发明豆腐的典故如下: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在十六岁的时候承袭父亲的封号为淮南王。
刘安为人好道,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因此不惜重金,广泛招请江湖方术之士炼丹修身。一天有八公登门求见,门吏见是八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轻视他们不会什么长生不老之术,不予通报。八公见此哈哈大笑,遂变化成八个角髻青丝,面如桃花的少年。
门吏一见大惊,急忙禀告淮南王。刘安一听,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八位又变回老者。恭请入内上坐后,刘安拜问他们姓名。
原来是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八人。八公一一介绍了自己的本领:画地为河、撮土成山、摆布蛟龙、驱使鬼神、来去无踪、千变万化、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等。
刘安看罢大喜,立刻拜八公为师,一同在都城北门外的山中苦心修炼长生不老仙丹,也就是今天的八公山。
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刘安入乡随俗,每天早晨也总爱喝上一碗。
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
八公中的修三田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让大家来尝尝呢,刘安就让人把他没喝完的豆浆连锅一起端来,把石膏碾碎搅拌到豆浆里,一时,又结出了一锅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刘安连呼“离奇、离奇”。
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离奇”的谐音。
后来,仙丹炼成,刘安依八公所言,登山大祭,埋金地中,白日升天,有的鸡犬舔食了炼丹炉中剩余的丹药,也都跟着升天而去,流传下来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也留下了恩惠后人的八公山豆腐。
在古时,刘安发明了豆腐之后,李石曾让豆腐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这是怎么回事?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
豆腐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有人说,豆腐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意思的是,其他的四大发明,还有国家在跟我们争,而这个豆腐,连丁点儿争议都没有。
近来,西方世界动物保护主义和素食主义流行,提倡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中国的豆腐就成了一个榜样,让西方人佩服得一塌糊涂。国人到了西方,如果一时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只要有做豆腐的手艺,就可以混饭吃。我已经见过不止一个国内的教授,在美国或者加拿大靠做豆腐过得挺滋润。那种把一粒粒的黄豆变成白 *** 嫩的方块的把戏,在白人看来,跟变戏法差不多,只有中国人玩得来。现在日本人也会做豆腐了,不过所谓的日本豆腐,不像豆腐,倒更像是中国人鸡蛋羹的失败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要吃豆腐,还得靠中国人。
发明豆腐的人据说是西汉时的淮南王刘安。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炼丹药的,也有吃美食的。豆腐的发明,当属于后者。西汉提倡简朴,贵族不许用金属器皿,所以大家纷纷在吃上下工夫。从马王堆的发掘可以看出,那些王侯贵妇们对吃是多么的热爱。要是现代人有本事保鲜,那些丰富而且色香俱全的出土食品准会让世界惊掉眼镜。由此推断,刘安发明豆腐,倒也合乎情理。豆腐的发明者是贵族,让豆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也是个名门之后,这个人名叫李石曾。
李石曾是李鸿藻的公子。李鸿藻是晚清的重臣,清流的领袖,在世的时候很有点保守的色彩,总是跟搞洋务的人过不去,但是他这个晚年得的儿子,思想却新潮得紧,于国学没有兴趣,在科举上没有半尺进展,却早早地就跑到法国留学。李石曾学成什么不太清楚,让人知道的却是身为贵公子的他,在巴黎开了一家豆腐公司,比较成规模地让洋人见识了中国豆腐的模样和味道。
李石曾在海外多年,但却始终学不成洋模样,身穿西装,却要扎个中国式的腰带,走起路来,腰带凸在前面,很是扎眼,据说巴黎的银行曾经因为他这身打扮而不让他进去。李石曾又嗜好大蒜,西服上边的口袋里,装的不是手绢,而是蒜瓣。这样的中西结合式人物,在西方贩卖中国国粹倒也自然。为了让国粹很粹,李石曾豆腐公司的师傅和小工,一律从国内找来。那个后来帮助梅兰芳改革京剧的齐如山,就给他带去了几十位。
就这样,洋人们尝到了正宗的中国豆腐,李石曾的豆腐公司也发了洋财。发了财的李石曾在政治上却不安分,因好友张静江的关系,开始资助起孙中山的革命党来。据说,只要孙中山没钱花了,拍封电报去,上面写ABC等字母。A字代表一万,B字代表两万,C字代表三万,法国方面一看就明白,钱就从巴黎过来了。李石曾父亲所忠于的王朝被推翻了,这其中多少有一点他的努力。可惜“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李石曾只好再接着忙活。
从后来的结果看,也跟革命大有关系,那就是组织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成千的有志青年来到了法国,来到了欧洲,学成什么我们不知道,只知道这些人中间,涌出了一大批 *** 人。而这些人留法的基金,一部分就来自于豆腐。
中国人的豆腐,卖到外国之后,就这样跟中国的两次革命都发生了一点不寻常的关系。
刘安的简介:
刘 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
刘安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一书,该书包罗永珍,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艾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
刘安是我国豆腐和豆浆的创始人。1990年9月15日,淮南市举办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隆重纪念中国豆腐创始人--西汉淮南王刘安的诞辰和他发明豆腐2100年。
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之道发明者。据传刘安于母亲患病期间,每日用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给母亲饮用,刘母之病遂逐渐好转,豆浆也随之传入民间。至于豆腐起源,古籍曾记载刘安在淮南八公山上炼丹时,曾不小心将石膏混入豆浆里,经物理变化成为豆腐。至此豆浆与豆腐均源自中国,安徽淮南更有中国豆腐之乡的美名。
那么豆腐是谁发明的,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最受认可的观点有两种。
其中一种说法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所发明的。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一日刘母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令仆人,将黄豆研磨成粉,加水熬汤以便让母亲食用,还加了点盐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这就是豆腐最初的雏形。
刘安见到觉得很惊奇,他平时爱好炼丹,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的研究后,终于发现用石膏或盐类,可以使豆乳凝固成一块,从此豆腐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还有一个关于豆腐起源的故事,说是有一家人,婆婆非常吝啬,对待媳妇很苛刻,连豆浆都不舍得让她喝。有一天婆婆要出远门,她前脚一走,媳妇便赶紧开始磨黄豆、煮豆浆,就在豆浆刚煮熟的时候,院子里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媳妇以为是婆婆回来了,赶紧端起刚烧好的豆浆,倒进了旁边的罐子里。
开门一看原来是丈夫回来了,媳妇便准备和丈夫一起喝豆浆,谁知打开盖子一看,豆浆竟然凝固了起来。
原来这个罐子,以前是用来装咸菜的,里面残留了盐分,刚煮熟的豆浆倒进去,遇到盐就凝固了。俩人试着尝了一下,发现味道居然很不错,于是就取名为豆腐。
总之,豆腐的发现是来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探索,是智慧的结晶哦!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3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