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李世民对弟媳杨氏,从议立皇后,到打回齐王妃,态度为何那么跳?

柳华 2023-07-27 20:12:56

公元626年7月2日,围绕着储君之位的争夺,立国九年的唐朝终于引爆了“玄武门之变”。在秦王李世民的铁腕清洗中,同父同母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瞬间做了刀下鬼。

随后,李世民开启了斩草除根的常规操作,太子和齐王各自的五个儿子,全都陪着老爹去了阴曹地府。

相比于将来有可能东山再起的男性成员,两宫女眷的处境相对较为好些,其中最幸运的莫过于齐王妃杨氏。这个遭遇人生突变的女人,竟然被杀夫仇人李世民相中!两人下半辈子幸福生活在了一起。

李世民为什么非要冒着被天下人指骂的风险,去染指亲弟弟的女人呢

遇到这样的历史题材,通常影视剧的惯用套路,要么是将它包装成舔狗的爱情,要么是将男主人公编写成什么都吃的色魔。但李世民在对杨氏的处置上,还真不一定跟美色有关,而且起初也和爱情不沾边。

杨氏美吗 出身世家大族的她,基因不赖,所以应当是有些姿色的。

她是隋朝观王杨雄之子杨师道的从侄女,杨氏家族是赫赫有名的弘农杨氏,再加上杨师道个人才能上也是没得挑,所以在李唐朝廷混得风生水起,还娶了李渊的女儿桂阳公主。

当然,这是一段政治婚姻,因为桂阳公主是寡居后再嫁的杨师道,古代人对娶二婚女还是有些不适应的。

同样,杨氏与齐王李元吉的结合,也是政治婚姻的产物。

脱胎于北周的隋朝,以及李治和武则天主政前的初唐,在由科举入仕的官僚集团成型之前,关陇贵族集团都是一支帝国必须依靠的对象,甚至就连杨坚和李渊,本身也是脱胎于这一集团而创建的帝业。

李唐得国后,在李渊的谋划下,皇室与弘农杨氏亲连着亲,有了这些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支持,帝国的根基也就稳固了。

李世民的政局观念,与李渊如出一辙,他不是一个为了美色而忽视政治的人,否则也不会创下贞观之治的伟业。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李世民将杨氏纳入后宫的动机,正是因为弘农杨氏的家族背景。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虽然靠武力上台,但毕竟杀兄弑弟,又逼迫父亲李渊让位,这些都让他的皇位,来得有些站不住脚。此时的他,亟需世家大族的强大影响力,来帮他稳定刚刚建立的贞观朝廷。

尤其是弘农杨氏,李世民斩杀李元吉的举动,几乎可以说是斩断了皇室与杨家原先打下的友好基础。

如何才能构建贞观朝的李杨同盟呢

干脆,我李世民亲自来吧!

没多久,在李世民的安排下,杨氏以照顾李元吉的庶女归仁县主为由,搬进了李世民的后宫。

不过杨氏入宫,地位上有些尴尬。她虽然与李世民保持着事实上的夫妻关系,但却从来没有获得正式的名分。严格说起来,她不是李世民的嫔妃,充其量只是皇帝豢养在后宫的情人。

李世民这样看似不怎么妥帖的安排,在这一阶段,或许也有他隐秘的苦衷。这份苦衷来自于他的父亲——太上皇李渊。

李渊在让位给李世民后,还结结实实地活了好些个年头,儿子女儿都造出好几个。在伦理上,李世民是他的第二个儿子,杨氏是他的老四家媳妇,两个人凑在一起,这算怎么个事

李世民坐稳皇位后,一直以“孝子”的人设对外展示,据说唐朝的皇宫大明宫,起初就是李世民担心地势低洼潮湿的隋朝太极宫,李渊在里头住久了身子骨不适应,所以下令在长安城外西北角高地,大兴土木搞的离宫别殿。

因而在杨氏的问题上,也不太想去刺激李渊的感受。

但李渊离世后呢 已经是李唐皇室大家长的李世民,对杨氏又有哪些弥补呢

还别说,脱离了雪藏状态的杨氏,还真就差一点一步登天。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在新皇后的人选上,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推出了杨氏!

这可就值得我们深挖两人的关系了。

杨氏与李世民,曾生有一子李明,后被封为曹王。因为两人有这一块“爱情的结晶”,所以给了后来人许多有关他们舔狗爱情的猜想,但封建王朝的皇后人选,从来都不一定是王菲的《因为爱情》。

而且即便杨氏的家族背景,能够让李世民引起重视,但皇后的位置,也未必就一定要落在这个连二婚都算不上的情人上。

这背后的原因,只能解释为李世民对杨氏极为欣赏,而且还不只是容貌、家世的欣赏,更是对她在个人能力方面的肯定。

当然,由于史料在这方面的记载几乎为零,我们也只能猜测性地如此推理。或许,杨氏曾参与过后宫的管理,而且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搞得还有声有色、井井有条,但因为都是类似后勤的工作,所以不为人所知,史书也不会专门去记载。

直到李世民将她定为皇后的人选,像一匹黑马一样推上前台,交由大臣们讨论。

大臣们的态度,以魏征的意见为代表,他以春秋时期秦国公主辰嬴的婚姻为切入点,得出了李世民“不可以辰嬴自累”的结论,坚定地否决了立杨氏为皇后的提议。

辰嬴是秦穆公的女儿,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世代有联姻的传统,直到现在我们形容两个人结婚,还用“秦晋之好”这个词。

在秦穆公的操作下,辰嬴先是嫁给了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但是这个晋怀公对秦国采取了不友好的外交,于是秦穆公就想换个在晋国的利益代言人,挑中的是在外流亡多年的晋公子重耳。重耳呢,也为了能抓牢秦穆公这座靠山,两人一拍即合,答应了娶辰嬴搞政治联姻。

要知道,公子重耳是晋惠公的亲哥哥,俩人都是晋献公的儿子,按辈分晋怀公还是公子重耳的大侄子。也就是说,辰嬴改嫁的对象,是前夫的亲伯父!

这家族关系可真够乱的!魏征以辰嬴举例,无非是提醒李世民,杨氏与他有家族伦理辈分上的硬伤,这段婚姻实在不是“大唐核心价值观”的典范,还是收手吧。

失去了这次机会,杨氏的皇后之路已然是没戏了。

不仅是皇后之位不可得,李世民在后续对杨氏的安排上,更是进入了彻底的“冷处理”的阶段。

杨氏终其一生,都是齐王李元吉的遗孀。李元吉经历了“齐王——海陵郡王——巢王”的名号转变,杨氏也跟着由齐王妃,变成了海陵王妃,最后定格在巢王妃上。

就连她给李世民生的儿子曹王李明,最后也过继给了李元吉延续香火。估计李元吉面对这个喜当爹得来的儿子,头顶都能长出一大把青草来。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李世民的决策太感性、太跳跃了

跟人家杨氏同居多年生了儿子,找到机会想把杨氏推上皇后宝座,见大臣们反对,就又直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把杨氏推回到死鬼弟弟李元吉身上去了,妥妥的渣男嘛!

其实,这才是李世民的深谋远虑之处,可以说对杨氏母子,充满了特殊的关爱。

杨氏立后成与不成,都必将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李世民活着的时候还能替她们母子挡一挡,可他离世后呢 岂不是要遭受当年竞争对手的报复!想想刘邦的宠妃戚姬,后来在吕后手里是何等的惨状。

只有将杨氏“打回原形”,断了杨氏成为皇后的可能,断了曹王李明成为嫡子的条件,以齐王妃的身份生活,才能让杨氏母子彻底远离宫廷的尔虞我诈、是是非非。李世民的这份良苦用心,估计也只有杨氏母子才能体会了。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征一句话成功阻止唐太宗李世民立弟媳为皇后

王是唐初四大名相,此人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新唐书》记载了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一次对话。

一天,王进见,看到“有美人侍帝侧”。李世民指着美人说:“庐江王李瑗不行道义,杀其丈夫而纳其为妾,怎会不灭亡?”王赶紧起身回答:“陛下,您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李世民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是错,为什么?”王没办法,就讲了些善善恶恶的道理,接着又说:“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却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李世民听后,发出一声叹息,认为王所言极是。

李瑗(586年―626年),字德圭,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的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柱国、备身将军李哲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宗室、官员、将领。

李瑗初封黄台公。唐朝建立后,历任刑部侍郎、信州总管、山南东道行台右仆射,进封庐江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曾与太子李建成关系密切的庐江王李瑗因“谋反”被杀,李世民后霸占了他的爱妾。李世民和王的这次对话,史料中没记载时间,应在李世民称帝之后,说不定还要更晚一些。王这话,显然是有所指的。此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以及诸子,同样也霸占了弟弟李元吉的女人,齐王妃杨氏。“杀人而取妻”“知恶而不去”,是李世民经常干的事,难怪李世民会对王的话似有所悟,“嗟,美其言”。

不可否认,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政治和私生活是两码事,他并没有因为私生活影响了政治建树。李世民好色,性功能也很强大,这一点,可以从他生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个女儿的战绩上略见一斑。《旧唐书》所载“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杨妃生吴王恪、蜀王郑阴妃生庶人v,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韦妃生纪王慎,杨妃生赵王福,杨氏生曹王明”中的杨氏,就是李元吉的妻子,曹王(李)明即李世民与杨氏生的儿子。

李世民的原配长孙氏,从秦王妃到太子妃,后来成为长孙皇后。“玄武门兵变”前,秦王妃长孙氏和齐王妃杨氏互为妯娌,关系和睦,交往密切,杨氏也曾劝李元吉不要与李世民为敌,但李元吉不听。对于这一点,李世民对杨氏是心存感激的。杨氏长得很漂亮,如吕抚《纲鉴通俗演义》说她“光彩发越,娇啼宛转,百倍撩人”,蔡东藩《唐史演义》说她“娇啼宛转,楚楚可怜……秀色可餐……令人魂销魄荡”。李元吉死后,杨氏请死,李世民顺势将其收纳。

因为这层关系,李世民对死去的死对头李元吉网开一面。贞观二年(628年),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至于杨氏在后宫是什么状态,史载不详,但所载杨氏“有宠于上”是肯定的。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立即把心偏向了杨氏。《新唐书》载,“帝宠之,欲立为后”,想立这个名义上的弟媳为新皇后。这时,以犯言直谏著称的魏征坐不住了,说了一句话。

《新唐书》载,魏征谏言“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资治通鉴》载,魏征谏言“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魏征的意思很明显,说陛下您是一代明君,自比尧舜,何必因为一个“辰嬴”而束缚和牵累自己呢?很显然,魏征把杨氏比作了辰嬴。说起辰嬴,这里有个典故,《春秋左传》载,辰嬴是美女,秦国人,先嫁晋怀公,后嫁给晋怀公伯父晋文公,生公子乐。晋文公死后,有人提议立辰嬴的儿子公子乐,赵盾坚决反对,说“辰嬴贱,班在九人,且为二嬖,淫也”。

魏征把杨氏比作辰嬴,显然是对杨氏看不起,认为他先嫁李元吉,后嫁李世民,“既贱且淫”。这样的女人,不贞不烈,不配母仪天下。再者,杨氏一旦生下皇子,亦为嫡出,李世民必深爱之,将来出现太子之争,那么如今的太子李承乾将何去何从?李世民深谙历史,也知晓辰嬴的典故,听了魏征的话后,“乃止”。李世民之所以提出要立弟媳杨氏为皇后,应该说是他早有这种冲动,且可能事先许诺过杨氏。魏征一句话,就让精明的李世民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念头。

出于对杨氏的愧疚,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又追封李元吉为巢王。后来,杨氏为李世民生下幼子(十四子)李明,但在后宫中没有任何名号,史称巢王妃。不过,自魏征谏言后,李世民至死没再立皇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左右,杨氏去世。同年,李世民封李明为曹王。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诏令曹王李明做了李元吉的后嗣。李世民晚年最宠爱的女人是徐慧,她虽然倍受宠爱,但同样也没能当上皇后。说起来,李世民还是一个对长孙皇后有感情的人。

李世民:抢弟媳?别闹啦,凡人怎知朕的苦

正文4113字,阅读约12分钟。

先为王妃后入宫门的杨氏终究难逃自己的宿命,彻底沦为政治牺牲品。不知那时的杨氏望着族人们送来的贺礼内心是否会感到一阵凄凉与悲哀!

玄武门政变后,三好青年李世民同学成功夺取大唐王朝皇位继承权。 在上演了一出尧舜禅让的年度催泪大戏后唐王朝的创始人李渊老先生光荣退居二线。同时,也开启了李唐王朝"被太上皇"的优良传统。

未到而立之年的李世民同学满脸无辜的踏着 猩红 长毯走向耀眼的宝座,准备大刀阔斧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曾经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沦为箭下亡魂,二人在这次失败中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烈的。各有五子,全部被斩草除根,当然这也很符合夺嫡成功后的特色。

上台后的李世民,大度的追谥为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被封为巢王,这种明褒暗贬的做法在 历史 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同样也不是最后一次。

李建成留有前太子妃郑氏,其祖上为北朝望族荥阳郑氏。羽翼未丰,帝位未稳的李世民没有对这位虔诚的信徒郑观音辣手摧花。况且玄武门之变时也有像郑氏族人支持(郑仁泰),至于反对的,选择性清除即可,另外郑观音前太子妃身份实在是过于敏感。

显然齐王李元吉没有如此好运,齐王妃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后宫,为李世民生育出曹王李明,这位曹王还被李世民钦定为李元吉的继承人,可以说李元吉被绿的明明白白。

当然,我们的千古明君李世民同学对于自己霸占弟媳的行为并没有感到丝毫羞耻。而是一付君子胸怀的表示:齐王忤逆,和女眷没有关系。李世民也确实没有牵连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并且一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模样帮助四弟李元吉"照顾"杨氏,这番做派另那位以谏闻名古今的文贞公满头黑线,却又别无他法。

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位齐王妃杨氏并非隋炀帝杨广之女,那位是杨淑妃。也并非赵王李福的母亲杨氏,很多文章中都错误的认为是隋炀帝之女。听好了,她不是!

记载杨氏出身与生平的史料并不多,后妃列传里也没有录进去,可靠的记载是在《新唐书·太宗诸子传·曹王明》中找到的。

虽然齐王妃杨氏并非前朝皇族,但其家世及背后的政治资源丝毫不比那位前朝帝女差丝毫,对于已经覆灭的隋朝来讲齐王妃能带给李世民的政治资源只多不少。

齐王妃为隋朝四贵之一观德王杨雄的孙女,弘农华阴人士,其父为杨恭道,同时也是迎娶李渊五女桂阳公主杨师道的侄女。隋朝的灭亡并没有对杨氏一家带来多少影响,反而愈来愈盛。

往远说,在汉朝时期弘农杨氏就已经开始发迹,并久盛难衰。从汉朝建立始,弘农杨氏便由一个毫不起眼的家族慢慢在史书上屡次登场,更是接连十代担任朝廷要职,较早有西汉昭帝时期的丞相杨敞。到东汉时期弘农杨氏光是位列三公的太尉就 连出 四位,注意是连出。魏晋时期晋武帝的皇后杨艳,杨艳之父位居太傅的杨俊,顺便说一下,那位自诩聪明的杨修也出自弘农杨氏。所以,以后看到西汉十轮和四世太尉其实就是说的弘农杨氏。

这一支的弘农杨氏告一段落,之后的子嗣便很难考证。但弘农杨氏的金字招牌却依然有很大含金量。南北朝时期, 假借弘农杨氏自抬身价最成功的例子便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正如东汉末年的有位青年刘备,逢人便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多子嗣,谁会拿这去较真。但对自身品牌的提升与镀金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老字号果然还是吸金。

前文说过,隋朝的覆灭没有影响到杨氏一门,正如汉朝的覆灭与魏晋的更替后又一标榜弘农杨氏的杨姓族人成为权倾朝野的外戚,正是杨俊,虽然杨骏被何不食肉糜皇帝的皇后扳倒,但对于弘农杨氏来说不过是家族前进步伐中一颗磨脚石子而已。

弘农杨氏属于关拢集团,而李渊起家正是依托关拢集团的势力。隋朝的建立者也属于关拢集团的一份子,所以北周隋唐本就是一脉相承,这些世家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李渊和杨广是表亲,但却捋不清是表的哪门子亲。简单概括一下,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母亲的姐姐,也就是说杨坚其实是李渊的姨夫,李渊比杨广大三岁,所以李渊是杨广的表哥。

同样,弘农杨氏与李氏之间的联系不只是这一条血缘线。本文的女主杨氏正是这一系列错杂政治联姻中的一枚棋子。

注:杨坚也杨德没有血缘关系

李渊起兵建立唐朝依托的是关陇集团的支持,但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后夺得继承皇位主要是依托隋末大乱趁势而起的山东士族。 在当时,卷土重来的山东士族已经具备和那些百年豪阀扳手腕的实力。可参考临烟阁二十四功臣山东士族占比。

山东士族是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也有太行山以东的说法,地理区域为冀鲁豫和晋北地区。

对于关拢集团来说,李世民成功政变,自己不仅没有启到关键左右还站在李世民对面,难免会十分懊悔,但更多的恐怕是对于李世民身后山东士族的忌惮。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也没有真的高枕无忧,自己建功立业直到登上宝座后没有关拢集团浓墨重彩的参与他心里也有芥蒂。这时期李世民和关陇集团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微妙。

但双方对彼此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关 陇集团需要的是本集团内部各个世家的久盛不衰,简而言之就是继续在朝堂是获得政治资本, 毕竟如果推翻李氏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以关拢集团为首的政权又得不偿失,而且鹿亡谁手还不得而知, 但也不是不可以。

李世民这边更简单,只需要关陇集团安分守己,最好是乖乖听话即可。

问题是李世民这边已经登上宝座, 对于臣子来说似乎没有比从龙之功更重的功劳, 即使力挽狂澜扶社稷与将倾又如何?皇帝不讲这些。(于少保表示很赞)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陇集团已经丧失最佳的机会,李世民在夺位之前也希望关陇集团支持自己,遗憾的是李建成的东宫核心成员都是关陇集团。他们瞧不上这个依托底层将领起家的的李世民。在东宫与秦王对峙的时刻,关陇贵族们几乎都选择了李建成。

在中国 历史 上有个很常见的现象,当两个集团、势力或政权,无法在同一目标上达成一致又没有必要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采取简单且有效的联姻措施。

最知名的当属汉朝和匈奴联姻,清朝和蒙古联姻,还有老少皆知的**公主入藏。

当然, 这种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利益的做法几乎纵观整个古代史, 并不只是针对外藩,即便是明朝也不例外。

在古代政治联姻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一桩成功的联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这种高明的手段在南北朝时期依然十分盛行,至唐初乃至后世都没有消失,这一点没有中西之别。 齐王妃杨氏、燕徳妃和武则天同样互为表亲,这本来就是一本可笑却不荒唐的糊涂账。

所以,李世民登基后为拉拢关拢集团不顾悠悠众口把齐王妃杨氏纳入后宫也是一种统治手段。毕竟皇帝都示好了,虽不说受宠若惊吧!至少也会礼尚往来。

倘若帝王与这些根深蒂固的门阀不和,受罪的终究是天下苍生。他们之间不管谁胜谁败下场都不会太惨,门阀失败可以处罚几位带头人,这些家族的其他人还会继续在庙堂上混的风生水起。皇帝失败新君继位,顶多给这位亡国之君上一个类似于陈后主和杨广一样的恶谥。况且重新洗牌后会不会继续延续这样的悲剧还不得而知。

或许李世民不是一个好儿子,不是一个好父亲,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哥哥,不是一个好弟弟。但他第一职业是帝王, 当后人提起李世民时,先想到的是唐朝的皇帝, 不是李渊的儿子,李建成的弟弟,李元吉的哥哥。他要为天下臣民负责,要为这些跟随他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下属负责,要为李氏家族负责。他不会,也没有必要拿着国运,一把梭哈。

时至今日,讨论李世民是不是好人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在历朝历代的帝王里面他十分优秀的那一位,就够了。

李世民和杨氏的结果其实并不完全是一场悲剧,由王妃高升为皇帝爱妾的杨氏也是极受宠爱。

婕妤:唐中等嫔妃,九嫔以下,八十一御妻以上。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地位较低。

魏文贞的一句"陛下不可以沉赢自累"让李世民终于更深刻的体会到帝王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生无名无分的杨氏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杨门娇宠的大小姐,人老珠黄的杨氏最终被抛弃,这仿佛是她们一出生就已经定型的命运。

齐王妃杨氏,局中一棋子,用完即丢弃。

金黄色的绸缎是帝王家的一块遮羞布,扯下这块刺眼的绸缎,看到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人性。

对于唐初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门阀们李世民是又爱又恨,爱他们能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恨自己终其一生都没有摆脱他们的桎梏。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做为中国 历史 上首屈一指的政治集团,已经昌盛达几百年,关拢集团足以自豪地高呼:"皇帝惧三分,尔能奈我何?"

李世民推行科举在一定程度上消弱的门阀的势力,但他没有渴求过关陇集团会因科举而消失

直到那位落榜后的盐帮之子,望着灯火辉煌的长安城,满怀怨恨的写下《不第后赋菊》。

在中国 历史 的舞台上活跃四百余年的关陇集团最终被连根拔起,那位落榜考生替李世民完成了生前穷极一生都没有达到的政治夙愿,但杨氏的悲剧仍然在继续上演。

当然,这都是后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9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