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帝王形象,在有些人眼中,比起他老子朱元璋还更胜一筹,于是给他戴上了一顶永乐大帝的高帽。
查考史实,这位大帝北征蒙古,南灭越南,万国来朝,威风八面,武功确实不输老爹。而在阴险毒辣、多疑嗜杀、羞辱文人等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诸如对特务与宦官的态度。
朱元璋喜欢使用特务,朱棣更加喜欢。朱元璋后期废除了锦衣卫,而朱棣又恢复了,且扩充了这支队伍。
提及锦衣卫历史,很多人都清楚,它最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创立,原属皇家卫队,后扩展为国家特务部队。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朱元璋发现锦衣卫某些军官越权和滥权行为泛起,担心危及皇权,对太子朱标这个接班人产生不利,于是下令解散这支恶贯满盈的部队。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抢班夺权的朱棣即位次年就恢复了锦衣卫,并征调了他信任的许多军官做指挥使,扩大了锦衣卫权限。这些指挥使拥有各种秘密调查之权,可以拘捕和处罚一切向皇帝朱棣挑战之嫌犯。
永乐初年,死灰复燃的锦衣卫为杀威建文旧臣,树立永乐威权,立下汗马功劳。
但朱棣还嫌不够,为了加大对大明臣民的控制,锦衣卫之外,后又加上了东厂。
这就需要重用提拨另一类奴才:宦官。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不喜欢宦官,在位期间将宦官边缘化,防范太监干政,但他儿子明成祖朱棣却特别喜欢用太监。
明朝正是从朱棣起开始大量启用宦官。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开厂”,专由太监负责。所谓“东厂”,就是个特殊的调查机构,全称“东事缉厂”,意为专为皇帝缉拿钦犯,不受刑部等国家司法机关辖制。籍此,宦官权力与日剧增。
关于宦官,太祖朱元璋本来有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成祖朱棣却一反其制,听凭太监们“学文化”,后来在内廷设内书堂,派大学士专门教小内侍们书写。这些小太监就这样茁壮成长,日后欺士盗名,以皇权名义,犯科作奸。所以,明朝中后期太监之祸日烈、积重难返,一直伴随至明亡,不能不说始作俑者即成祖朱棣。
为什么朱棣比他老爹还喜欢特务、而且重用老爹不屑的太监
说明他的权力欲和霸道心不逊老爹,但政治能力不如老爹。据称废相之后的朱元璋,每天可以处理上千份文件,不知疲倦,而朱棣呢,没有秘书帮忙,根本做不成什么像样的报告,这就是他成立内阁的重要原因。
而太监呢,是“心有余力不足"的君主另一类帮手。
朱棣权力欲超强,战斗力也较强,但治国理政却相对逊色。所以,善假于物,用好奴才就是他的棋局重要一招。
朱棣认为,宦官作为皇帝的私人仆役,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绝对忠诚,可以皇帝做任何事。所以,他给宦官们的信任大于士大夫。永乐时期,朱棣心腹有许多宦官,其中还有几个是胡人,朱棣用之不缀。那些人给朱棣执行很多不同寻常的任务。不仅刺探各种不同人物的情报,而且被任命为特派员甚至全权大使,为皇帝寻宝,执行外交使命。
有人美化朱棣,说他搞特务政治,为治官员不害百姓,这是瞪眼说瞎话。
诚然,特务们确实揭露了某些贪污腐败分子、及其与皇帝权力斗争的对手。比如,朱棣利用锦衣卫暗中监视他的异母弟宁王朱权,甚至他还刺探他的长子朱高炽,即后来的洪熙帝。还有,利用特色也抓了些他认为的贪官广西布政司参议吴翔、山东布政司参政何潒等人。但他这样做,并非为苍生,而是为了巩固个人极权。历史上,凡是暴君,是不会将任何生命放在眼里,何况草民草民。
民间史料《洪洞大槐树移民志》显示,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大肆屠杀平民,杀的河北河南交接的某一地方,只剩两户幸存者了。在山东交战区临清县及其周边,还出现了一个方圆千里的无人区。此外很多地方,都有朱棣屠杀平民的记载。
杀官员,杀百姓,杀奴仆。夺得皇位的朱棣,将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被摧残至死后,朱棣仍不放过,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在活剐三千宫女事件中,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意思是说,你自己不中用,我们和太监好,有什么罪!朱棣更加恼怒,作图遍示内宫,极尽羞辱。
可见嗜杀成性的朱棣,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乱臣贼子的压力,身体不行的压力,没文化被读书人看不起的压力,统统在登基后显露无遗。他要用疯狂的权力欲和征服欲摆脱这些压力,他掌控一切,不能让人有一丝质疑和冒犯。
虽然坐上皇位,看似天下之主,可天下人不一定认同。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朱棣一边令人修史,一边大开杀戒,将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士大夫,一个个的押赴刑场,用最残忍手段一个个处死。朱棣一生无改嗜杀气度,其所作所为令身边奴仆胆战心惊,据说一位在身边伏侍他二十年的老太监,看过主子无数次惨酷杀人。但后来朱棣杀人杀到变态地步,也不免令其胆寒,从而因恐作病。
重用宦官的朱棣,主要目的就是强化监控。即便士人口服,也未必心服。所以必须加强监查力度。于是永乐帝时期,宦官对皇帝的安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用好这些身边特务,既可以随时掌握士人动态,又可及时打压,瓦解他们的士气。可以说,这是永乐打造的明朝专制主义的一种最可鄙形式。
残暴不逊老爹的朱棣,在疑心方面更不逊老爹,朱棣可以说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多疑之君,加不加之一都可以。他所始终信任的人基本没有。
我们举个例子。
礼部侍郎胡濙号称朱棣所信任的人之一。但从他们君臣之间相处之道,我们或许能够看出多疑的朱棣帝王心术。
胡濙本来是建文二年中的进士,被授予兵部给事中之职,应该算是建文帝的旧臣。但在朱棣当皇上以后,他不仅没受牵连,还很快就被提拔为“户科都给事中”。很多人推测,很可能胡濙在当“兵部给事中”的时候,就已经投靠了朱棣,经常给朱棣通风报信,算是朱棣的心腹了。
胡濙有多受朱棣信任,从两个事可以看出来。
一是他曾经受命监督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长的很胖,腿脚还不好,朱棣本就不喜欢他,再加上次子朱高煦经常在一旁煽风点火讲皇太子的坏话,朱棣就产生了怀疑。有一次朱棣对胡濙说:“人言东宫多失德”,让胡濙暗中调查。幸好皇太子尾巴夹的紧,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感动了胡濙,他认为并无此事,“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胡濙受命寻找建文帝。朱棣让他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走遍天下州郡,秘密查找建文帝的下落。这既是一项最隐秘的工作,也是一项苦差事,胡濙常常化装成百姓,秘密打听消息,一去就是14年。后来回来歇了三年,又被派出去找了4年。一直到了永乐21年,一天晚上,朱棣已经就寝,胡濙找上门来,二人深谈至半夜,胡濙“漏下四鼓乃出”。二人的谈话内容虽然秘不可知,但据《明史·胡濙传》记载,“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估计是胡濙带来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朱棣终于放心了。
寻找建文帝、监督皇太子这样隐秘的事都交给胡濙,可见他是朱棣最信任的人之一,这一点恐怕连胡濙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但事实是这样吗
还是让史实说话吧。史料记载,一次胡濙回京向朱棣汇报寻找建文帝的情况,把所见所闻向皇帝详细汇报。汇报完之后,胡濙准备起身告辞,朱棣突然问他:都汇报完了 胡濙说:是啊 朱棣接着问道:你还曾经请一个土司写过一封信吧
闻听此言,胡濙大惊失色,他惊的倒不是他曾与土司来往,而是朱棣是如何知道此事的。他常年奔波在外,去的都是穷乡僻壤,做的事又非常隐秘,很多时候连个仆人也不能带,知道的人凤毛麟角。可是朱棣竟对自己的行踪了如指掌,可见胡濙在出巡暗访的同时,朱棣还派了人监视、跟踪胡濙,只不过胡濙被蒙在鼓里罢了。朱棣这句话其实是在警告胡濙,你的行动我一清二楚,给我放老实点。
朱棣这句话让胡濙惊出一身冷汗,又让他心里凉了半截。他含辛茹苦二十余年,甚至连母亲病故也没能回家,竟然还得不到皇帝的完全信任,能不心凉吗 但是,坐在皇帝的宝座上的朱棣,权力欲达到了变态程度,会绝对信任哪一个臣子呢
你凉任你凉,老子就是谁都不信,誓死驾驭一切——这就是爱用宦官的永乐大帝本质。
成祖身边的太监,都没有名。首先太祖很不喜欢太监,他为了防止宦官干政,规定太监不得认字和学习文化。成祖也有老子的风格,也不喜欢太监。在宫里,有一点点太监不规矩,哪怕是小时,他都是杀无赦。所以明朝前期,太祖,成祖,仁宗时太监基本属于文盲。折腾不起来。所以不出名,当然除去郑和不算。郑和是千年难得一遇的的伟大宦官。只是在成祖靖难之前,跟随左右。当皇帝后,大多在搞航海,也没再成祖身边了。太监开始冒出头的,是在仁宗的儿子朱瞻基的时候。宣宗皇帝,明显的工作精力比太祖差得多。虽然他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有史学家分析,他准许太监读书,还专门搞培训班,也制衡大臣权力的一种手段,因为他本人,不是太祖,成祖那样打天下,建立了无限的威望的人,权力需要平衡。太监读书了,识字了,司礼监这才出名了,大家太监里,最有权的就是司礼监。里面有个叫司礼监秉笔太监,在明朝,内阁呈上来的折子,皇帝要批阅,这叫批红,太祖在时都是自己批,因为她是工作狂。宣宗还自己批,但是以后的皇帝就懒了,毕竟不能只工作不娱乐。所以批红的工作就叫给秉笔太监了,你说这人权力大不大。还有一位叫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就更大了,皇帝的玉溪是他管,折子上写了字,总得盖个章才生效吧,所以他是太监中最大了。在明朝历史中,后面出现的很多太监,不管好的,坏了。有名的,基本也就这两个职务,什么王振,冯宝,魏忠贤。都是。说多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朱棣本身是造反集团董事长,镇得住,犯罪团伙中拿得出手的干将屈指可数。
朱棣团伙中最有名的是黑衣宰相姚广孝,其余文臣还算拿得出手的是朱棣长子朱高炽。
不管南军统帅李景隆多么脓包,但毕竟是几十万大军攻打北平,朱高炽身残志坚,他领导北平保卫战胜利了。
武将中,名气最大的是张玉,在东昌之战中,遇到名将盛庸才真正遇到对手。朱棣钻进了盛庸的口袋阵,朱棣的骑兵遇到盛庸的火器和弓弩,幸亏勇将朱能死命相救,朱棣才突出重围,而匆匆赶来救驾的第一大将张玉陷入重围,遭到南军的群殴,被剁成肉酱。盛庸和朱棣的另一强劲对手、原部将平安像两台收割机,收割着他们的麦子一朱棣的北军,盛庸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
建文三年三月,盛庸率二十万大军在夹河再战朱棣。
朱棣选择试探攻击左翼,手下第二大将谭渊以为正式进攻开始,急吼吼地冲进阵中,守在中军的盛庸令后军大将庄得带大军合攻谭渊,谭渊猝不及防,被庄得一刀砍死。
一个晴天,朱棣率骑兵从两翼进攻,想打盛庸个顾此失彼,谁知盛庸两翼像练过铁布衫,朱棣如击钢板。双方陷入僵局。幸亏老天帮忙,起东北风,风沙一起向南军刮去,南军无法睁眼,盛庸长叹:天要亡我,非战之罪!
第三大将应是朱棣儿子朱高煦,虎毒不食子。
二、朱棣犯罪集团头目们对朱棣极为忠诚,为人也相当低调。
姚广孝白天穿上朝服当尚书,晚上回到寺庙披上袈裟做和尚,连朱棣赐他的美女、财宝都一概璧还,这样的人基本上到了人畜无害的地步,立下大功而不骄,杀他也无理由!
朱高炽、朱高煦是亲儿子,天下爸爸都是一样的,不说俯首甘为孺子牛,至少下不了杀手。何况两个儿子伺候朱棣诚惶诚恐!
至于郑和一类的功臣,朱棣身边的太监出身,朱棣对他信任有加,给他赐了姓,郑和擅长军事,后来朱棣还让他率大明舰队六下西洋,朱棣绝不会对一个夹着尾巴的太监下杀手。
三、客观里说朱棣在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等开国名将死后,已跻身大明名将之列,他自信满满,根本不怕手下造反,手下也不敢造反。
四、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本身的合法性令人怀疑,如果造反集团内部再屠杀,朱棣的政治压力会是空前的。
五、太子朱高炽的威望足以镇得住场子,朱棣时代和朱元璋传位孙子朱允炆时代大不相同。
如太子朱标不英年早逝,一批为人低调的开国功臣也许不死,这是历史爱好者的共识。朱高炽独立领导北平保卫战完胜,一批文臣又真心拥戴,朱棣无需杀人。
六、朱棣知道他上位后的最重要工作有二:一是打探到朱允炆的下落,以绝后患;二是开创个盛世,证明给大明的子民看:朱棣是个文治武功堪称一流的合
内阁制度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大权独揽,他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政府事务的最高负责人,大小庶务,事必亲躬,每天批阅的奏章140件以上,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200多件。而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精力再旺盛的皇帝也不可能亲自处理每件事情,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开始设置“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不久废除“四辅官”,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殿阁大学士若干人,侍从皇帝左右,随时备皇帝顾问,这就是“内阁”的前身。内阁大学士的办公场所在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以及文渊阁和东阁。因为这些地方都在内廷,所以他们也明代大学士就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其官阶仅有五品,相比二品的六部尚书,内阁学士在朝廷的地位并不高。上朝时,大学士的朝位班次排在尚书的后面。太祖时,内阁学士仅仅是皇帝的顾问,遇到皇帝有不太清楚的事,可以随时问问他们,让他们拿出意见,以供皇帝参考。从前批阅奏章是宰相的事,现在朱元璋废掉丞相,只好亲自批阅奏章。太祖、成祖都比较勤政能够亲自处理政事,只是有时口头吩咐大学士代笔拟旨,大学士只是充当秘书角色。
内阁刚刚设立的时候,它的权力根本无法和原有的中书省相比,内阁大学士也不同于丞相。朱元璋对内阁做了严格规定:如内阁下面不得设置任何属僚,内阁大学士的官阶为五品,他们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志办事,无权干预其他部门的事务,不得参与签署诏令,更无权以部门或个人的名义下达任何指示命令,各部门奏事也不许报告内阁。可见,当时的内阁完全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大学士也不过是一些与皇帝比较接近的文书工作人员而已。他们的职责仅是“详诸司奏启”,名称只能使用“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可见内阁大学士纯粹是事务性的,而非政务性的职务。所以起初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决策大权是被皇帝控制着的。洪武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职卑位微”,“帝方自操咸柄,学士鲜所参决”。
使内阁的设立制度化的是明成祖朱棣,也是在这时内阁的职权范围才发生重大的变化。朱棣虽然不敢违反朱元璋所立的不得议置丞相的规定,但又不愿意为了亲自处理政务累得筋疲力尽,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变通的方式,挑选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黄淮等七位年轻而有才能的士人进入内阁,加以重用,在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上,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参与讨论国家的核心机密。但即使如此,在朱棣当政的22年中,内阁学士的品级依然很低,一直都没有超过正五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9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地名的来历: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