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成语故事——东山再起

祝由师 2023-07-27 16:40:55

 谢安是东晋时期陈郡陽夏人,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气隽秀,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但他不愿做官,而是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既然“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伐晋。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慌了神,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审时度势,自己坐镇建康,指挥众人配合作战。因为他指挥得当,晋军以少胜多,最后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正在遭遇失败,正在经历低谷,不要心存抱怨,因为它正在为你的人生增添美丽的色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意志的崩溃无助于解脱危难,恰恰相反,它只能让人雪上加霜,方寸大乱,从而使忧患加剧,惹来更多的麻烦。人在不如意之时最好停止抱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时若坚持不住,成功就注定与你无缘了。事实上,只要人的意志不倒,不在失败面前止步,就一定可以渡过“山穷水尽”的境地,迎来“柳暗花明”。

。。。。。。。。。。。。。。。。。。。。。。。。。。。。。。。。。。。。。。。。。。。。。。。。。。。。。。。。。。。。。。。。。。。。。。。。。。。。。。。。。。。。。。。。。。。。。。。。。。。。。。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

【成语】:

东山再起

【拼音】:

[dōng shān z?i qǐ]

【解释】:

古时,指出山为官。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出处】:

《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

【举例造句】:

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起源于三国时期孙权

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吴国(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1] 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多久,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难保,谢安心中有数,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符坚硬拼尤如鸡蛋碰石头,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他侄儿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话?朝廷自有安排?。谢玄心里没底,第二天又派人来听口风,谢安呢,就拖来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当天半夜时分,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那里战事拉开,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果真中计,大败而逃。喜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二话没说,还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直到现在,东山上还有?谢公祠?的碑、?谢公泉?的'井,山脚下还有条?跑马埂?,据传是当初谢安练马时用的,这埂能伸能缩,马跑多远,它就能长多远,神哩!

2008年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被江宁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南京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阁老心里有数:跟苻坚硬拼,如鸡蛋碰石头。只有用计,才能以少胜多。他好容易调了八万人马到前线,跟苻坚的百万大军对阵。谢阁老虽心里有谱,也止不住发虚。不过谢阁老表现镇静,上上下下也就吃了定心丸,没得一个乱套。两边人马在淝水开战了,谢阁老稳坐东山跟人下棋。后首,淝水的敌人果真中计,被东晋八万人马打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阁老被封为三公之上。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文言文怎么说

1. 世说新语东山再起原文 排调第二十五之二十六、苍生将如卿何

(原文)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译)谢公(谢安)在东山隐居,朝廷屡次征召他都没有答应。后来出山作桓宣武(桓温)的司马,要从新亭出发,朝中的官员都来为他送行。高灵(高崧)当时担任御史中丞,也来为他送行。高灵先前喝了点酒,仗着酒意,讥笑道:“你屡次违背朝廷的旨意,在东山隐居,大家经常在一起议论说:‘安石不出山,他将怎样面对天下的百姓!'现在天下百姓又将如何面对你呢?”谢公笑而不答。

排调第二十五之三十二、远志小草

(原文)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

(译)谢公(谢安)起初要在东山隐居,后来朝廷的任命屡屡下达,情势迫不得已,谢安就担任了桓公(桓温)的司马。当时有人给桓公送来一些草药,其中有“远志”。桓公拿来问谢安:“这种草药又名‘小草',为什么一个东西会有两个名称呢?”谢安没有马上回答。当时郝隆也在座,他应声答道:“这好理解,埋在地下的根部叫‘远志',长在上面的茎叶叫‘小草'。”谢安非常羞愧。桓公看着谢安笑道:“郝参军的这番解释实在不错,也很有意味。”

2. 东山再起什么意思 东山再起 汉语成语,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古时,指出山为官。

《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

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注:①《世说新语》成书于公元439-440年,为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但现存版本均为唐以后版本;《晋书》成书于唐太宗时,作者是房玄龄,书中内容多与《世说新语》重复。②东山,指会稽东山(今绍兴上虞东山)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

起源于三国时期孙权。

3. 东山再起是什么意思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

【释义】原指有声望的人,退职以后再度任职。现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或失败后,恢复力量再重干。

【例句】失败以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灰心丧气,要积蓄实力,以便东山再起。

【近义;反义】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一蹶不振 一去不返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谢安传》。东晋时,陈郡阳夏的名士谢安,年轻时担任著作郎,从事编撰国史的工作。他不愿当官而受到束缚,便藉口有病,辞去官职,隐居在会稽的东山。

扬州刺史庾冰,听说谢安很有才学,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庾冰硬逼,他才勉强 *** ,但一个多月后,就告退了。不久,吏部尚书范汪等,向朝廷推荐谢安的才学。朝廷几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藉口拒绝。

谢安40多岁时,家族里不少当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贬为平民,谢安对自己家族的不祥命运,感到不安。正好这时,大司马桓温,邀他当自己官府的幕僚,谢安答应了。当时,中丞高崧对谢安开玩笑说:“先生几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许多人劝您再次出来做官,您总是拒绝。这次东山再起,您如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将怎样看待你?”谢安听了,露出惭愧的脸色。

谢安到桓温的官府后,桓温高兴极了,两人整整谈了一天。

4. 谁说的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解 释 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成语错解: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又会东山再起。

解析:它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出 处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示 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还有~之日,也未可知。”

近义词 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反义词 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灯 谜 谢安复职;夕阳西下几时回。

故 事 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授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