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开国后,正式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略引入朝政的,就是大汉朝的第二任国相曹参。秦朝还在时,曹参为沛县狱吏,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曹参作为狱吏,对此深有体会。刘邦起事反秦后,曹参先任中涓,掌管文书收发及谒者之事,兼管清洁杂物。刘邦入关、进入汉中前后,曹参掌兵参加多次战役,屡建大功,先后迁任将军、中尉等军职。
刘邦赢得天下,论功行赏,谁应该坐开国功臣的头把交椅,曾有过很大的争议,武将们认为曹参当属第一,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虽说后来曹参退居了次座,但由此可见他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并非捡便宜的一介武夫。
高帝六年,刘邦立庶出长子刘肥为齐王,同时任命曹参为齐国之相。
这是曹参治理政事的开端。
历朝历代,凡是由底层而起,夺得天下的新政权,治国初期都会遇到昔日武夫如何治理当今天下的难题。
许多时候,因武夫缺乏顺势大势的治国思想,天下往往会强烈震荡,有的甚至会因此迅速垮台,但汉初的这一帮原先的草莽武夫却颇为明智,懂得适应天下大势,曹参就是其中的代表。
为了寻求治国方略,让百姓安居乐业,曹参上任齐相,第一时间即把齐国的长老和诸多儒学之士召集起来,问策寻法。
聚谈时,有人向曹参推荐了一位正在齐国高密、胶西一带讲学的老者,此人叫盖公,乃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人。
何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即老子,简单说即是崇尚清静无为,不主张过多的行政干预,采取顺应自然的措施,以休养生息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曹参请来盖公,黄老传人一席话,曹参茅塞顿开,大为钦佩,当即尊之为师。
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黄老思想治理齐国九年,曹参名声远播,史称“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汉惠帝二年七月,大汉首任相国萧何去世,曹参继任。
曹参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任大汉朝第二任相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在齐国的政绩有目共睹,他将齐国治理成了大汉朝的一个模范样本。
曹参进京前,对齐国继任者的交代,在历史上很有名,许多记述权谋智慧的文集都有记载。
一般来说,此时的曹参应对继任者说一些有关辖区地理、民风以及治理经验等等的官样套话,但曹参说的却是这么一句——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之。”继任的齐相有些失望,更有些不解,于是质问曹参,难道要治理好齐国,没有比监狱、集市更重要的事情了吗
曹参说,天下初定,奸邪、见利忘义之徒不在少数,监狱、集市是他们主要的容身之所,若是处置过于严苛,弄得这些人没有安身之处,日子久了必遭大乱,因而你要将之视为第一要务。
曹参达到长安后,按官场惯例,理应先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曹参却全无此意,他发出文告: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这便是著名典故“萧规曹随”的由来。
为了达到“萧规曹随”的效果,曹参掌政之后终日胡吃海喝,不理政事。有人看不惯,想要劝阻,可一登门,还未开口,曹参又喝起来,不一会便喝高喝醉了。
见堂堂相国如此贪图享乐,底下的官吏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弄得相府四周是日夜饮酒,歌乐不止。
有人实在看不下去,想请曹参出面刹刹这股歪风邪气,哪知道曹参非但不制止,相反在视察时也加入寻欢作乐的队伍。
众人看不懂,有怨言,汉惠帝更是如此,他觉得曹参如此荒废政事,不仅是误国,而且是对自己的藐视。
于是,历史上另一个名场面又出现了。
曹参有个儿子叫曹窋,在汉惠帝身边任中大夫。一天,汉惠帝对曹窋说,你回家时,含蓄地问问你爹,高皇帝驾崩不久,嗣皇帝年少未冠,全仗相国辅佐。可您天天只知饮酒,不问政事,如何能治理好天下 看你爹怎么回答,回来告诉我。
曹窋也看不惯老爹的做派,随即照办。
哪知道,曹参听到问话,勃然大怒,拿起戒尺对曹窋就是一通痛揍,而且边揍边怒斥,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天下事怎可随便由你饶舌,为父要教你一生都记住今日教训!
曹窋挨了揍,回到宫中,如实禀告了汉惠帝。
汉惠帝很困惑,也有些不满,趁着朝见的机会,他问曹参,你何为那样责罚你的儿子 是我叫他问你的。
曹参听了,大惊失色,慌忙免冠伏地,顿首谢罪。
汉惠帝继续问,既然曹窋没问出答案,现在卿当着朕面说说吧
曹参的回答很简单,很深邃。
他反问汉惠帝,陛下自思圣武英明,比比高祖皇帝如何
汉惠帝说,朕岂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臣之才具,比比前相国萧何又如何
汉惠帝说,卿似不及萧何。
有了这个前提,曹参紧接着说,陛下所见甚明,所言甚确。既然如此,从前高皇帝与萧相国平定天下,明订法令,备具规模,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若能守职奉法,遵循勿失,便算是继绍前贤了,怎敢奢望胜过一筹。
汉惠帝恍然大悟。
曹参用这种日日饮酒作乐的方式,掌政三年,得贤相之名,民间编歌谣唱诵——
萧何为法,顜(jiang,明的意思)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其实,曹参之所以能以黄老之术获得贤相之名,除了明智,还跟汉初那一批开国功臣的集体心理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曾做过精准的概括:“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大汉的开国功臣多出身卑贱,辛苦打下天下后,在内心深处,他们都有追求物质享受,不再辛苦作为的想法,除开奉行黄之术,从萧何到曹参,从陈平到周勃,几乎每一个功臣都在建造府邸,选购婢仆,置办田产,尽情享受戎马半生换来的荣华富贵。
从另一个角度讲,曹参之贤并不伟大,只是不折腾而已。这种不折腾只是让历经战火蹂躏的贫苦百姓有了一些喘息时间,但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诸如诸侯王坐大,地方豪强大肆兼并等社会矛盾才会慢慢地集聚。
依个人所见,汉初的无为而治,绝非盛世方略,赞一赞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则有些过了。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觉得只要能得到百姓的爱戴的都是一个好官,且不论为平时的生活作风是怎么样的,只要他在一些政策上面是真的为百姓着想的话,让百姓能过上安稳又富足的生活,这样肯定会被百姓爱戴敬仰的。所以这个曹参在为当宰相的期间,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百姓们安居乐业,所以才在他去世之后,依然流传百世。
在古代其实宰相的位置是非常高的,他的地位仅仅低于皇帝。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如果这一个宰相是一个奸佞小人,只知道贪图美色,贪图钱财,那么对于一整个朝代或者是百姓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灾难。所以每一个朝代有一个很好的宰相,就是非常好的运气。有一个宰相,虽然他在位的时候天天都饮酒作乐。而且是被称为最懒的宰相,但是他去世之后依然备受爱戴。
这个宰相就是曹参,他在很早的时候效力刘邦了,他们两个的交情是非常深的,同时他也跟着刘邦起兵,并且是征战南北。在萧何去世之前,就和孝惠帝推荐曹参作为相国。后来曹参做了宰相之后,他没有改变萧何的方针,但是他在做法上面是有一点点的改动。他从全国各地挑了很多不善言辞的忠厚老实之人来当丞相的属官。对于那一些只知道注意细节,而且只想要一份俸禄的高官,就被曹参都赶走了。
虽然说曹参是天天都饮酒作乐,而且底下的官员犯了一些小错误的时候,他也不会去惩罚他们,我觉得这样其实是曹参的一个管理方式,因为他知道有时候太过严厉是不好的,要恩威并重。在这个期间他做了三年的宰相,和他共事的人都学习到了很多,同时民富国强百姓们都安居乐业,有一个很好很稳定的生活。所以在他去世之后,依然流芳百世。
曹参当年也是为了躲避灾祸,所以在表面上好像是无所事事,但是其实一直在为汉国的百姓着想。他继续推行刘邦和萧何制定的黄老之术,治国理念就是休养生息,让百姓能够有机会恢复生产,这也为汉朝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曹参是继承了萧何的职位,当时刘邦已经身体不行了,很多的权力都是握在吕后的手里,曹参整天的无所事事也是一种无奈的行为,是为了向吕后显示自己没有争权夺利的野心,是一种自保的手段,如果曹参不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很可能早就被吕后害死了,在吕后的眼里谁挡在她政权的路上就只有一个下场,就是消失在这个人间。
刘邦和曹参是老乡,在政治上是非常相信他的。刘邦在沛县起义的时候,曹参就参加了刘邦的队伍,是刘邦的心腹之一,南征北战的时候始终都在刘邦的身边,也是同生共死额患难兄弟。在入关灭秦、楚汉之争的关键节点,曹参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刘邦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后,曹参又平定地方叛乱。
刘邦建立国家之后对所有的功臣进行封赏,曹参在萧何的后面,是所有功臣中的第二位。他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齐国可是一个很富庶的地方,把曹参放在这里也是为了锻炼曹参的政治能力,为以后作为萧何的接班人做准备。专门辅佐高祖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这可以看出曹参的重要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4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澶渊之盟”背后的宋辽外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