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晋献公的宠妾骊姬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奚齐承继晋国宗庙,所以长期策划、暗中设置圈套,最终让年老昏聩的献公废黜了太子申生,并逼迫申生自杀于曲沃。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献公的另外两个庶子: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从封地返回绛都参拜父亲献公,骊姬又诬告他们不满献公废杀申生、准备谋反。献公不分青红皂白,派人捉拿重耳和夷吾治罪。两人不敢留在绛都,赶紧逃到封地蒲地、屈地避祸。
献公认为两个逆子不辞而别,是要据守封地作乱,于是派出军队讨伐蒲地、屈地。重耳的封地——蒲地国人都准备起兵抵抗献公派来讨伐的军队,但是重耳认为君父之命不能违抗,自己宁愿流亡,也不愿和父亲兵戎相见。于是重耳放弃抵抗,从居所后后门翻墙逃走。危急之中,献公派出的使追杀者寺人披(即晋宫中一个名叫披的宦官)赶到,挥刀砍向重耳,幸好未中,只斩下了重耳的衣袖。
重耳和少数亲信逃出蒲地后,因为生母是狄人,所以出奔到生母的故国翟国(狄国),投奔外家,躲藏于此,这一年,重耳四十三岁。
在重耳出逃后不久,献公又派大军攻打公子夷吾的封地屈地,夷吾也没有抵挡住父亲的大军,只得像兄长重耳一样出外逃亡。起先,他也想逃往翟国(夷吾生母也是翟国人,是重耳之母的妹妹),但是在亲信的劝说下,夷吾转向梁国(位于秦国东部国境,是秦国宗室所建)逃亡,以求秦国保护,秦国将夷吾留在了梁国。
太子申生自尽、公子重耳和夷吾逃亡后,骊姬终于实现了愿望,蛊惑 献公将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夏,六十余岁的晋献公去世,临终前遗命大臣荀息担任相国、辅佐太子奚齐继位。但是晋国下军佐里克对献公废长立幼之事十分不满、又嫉妒荀息担任相国、执掌晋国朝政,对自己的权力地位形成威胁,于是趁献公新丧、奚齐要在灵堂之上为献公举行致哀仪式时,安排死士把奚齐刺杀在献公灵柩前。荀息支撑着办完献公丧事后,再召集卿大夫们商议,把只有一岁的卓子(骊姬妹妹的儿子、献公最幼子)立为新君。但里克和同党邳郑父等人依旧不甘心,在这一年十一月趁着上朝时的机会,又把年幼的晋君卓子刺死在朝堂之上。
荀息因为连续两位幼主都被乱臣所杀,自己身为相国却没能保护好新君,有负先君重托,于是在悲愤中自杀。而里克连弑两主、又让荀息内疚自杀后,掌握了晋国朝堂大权。之后里克决定拥立出逃在翟国的公子重耳为君,便派重耳的舅父狐毛去请他回来继位。重耳见国内局势混乱、两个幼弟都被里克所杀,内心不安,便回复说:“父亲在世时,我违命出逃,父亲去世后,我也没有回国尽孝,所以没有脸回去(当国君)。”婉言谢绝了里克的请求,放弃了国君之位。
里克无奈之下,又派人前往梁国请夷吾回国。夷吾当即答应了回国继位,并亲自写信给里克,赞扬他为晋国立了大功,还向里克承诺自己回国继位后便封他为相国,再封汾阳之地一百里给他。同时,夷吾还致信给秦国国君秦穆公(献公之女穆姬嫁给了秦穆公,穆姬是夷吾姐姐,所以夷吾是秦穆公的小舅子)送信,请他出兵助自己回国即位,并许诺事成之后把晋国在河西的五座城池献给秦国。秦穆公正想东出进军中原,谋取霸主地位,也想和晋国一同合作,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夷吾的请求,在这一年的冬天派秦军护送夷吾返回晋国。夷吾回国后,继位为君,即晋国第二十代晋侯——晋惠公。
晋惠公回国登上君位后,却没有兑现对里克等人的承诺和封赏,而是将自己的亲信迅速提拔到重要职位上,防备里克一党。里克非常后悔,于是想再次发动政变,废黜惠公。而惠公自回国后就着手准备铲除这些弑君权臣,也在积极准备。为了迷惑里克,惠公故意派里克的同党邳郑父出使秦国,答谢姐夫秦穆公,使里克的力量被分散。
邳郑父刚一走,惠公立即命亲信郤芮带兵包围了里克家,逼迫里克自尽。里克党羽不在,无法全力反抗,衡量之后只得黯然自刎,惠公由此消除了国内的隐患。同时,惠公当初答应割给秦国的河西五城也拖延不交,使得秦穆公十分恼怒。
晋惠公元年(前650年)冬,邳郑父在秦国和秦穆公密谋推翻晋惠公,得到秦穆公同意,于是回国后向惠公奏报,以秦穆公的名义请吕省、郤芮、郤称三人(都是惠公亲信)赴秦国商议河西五城交割事宜。但郤芮看出了邳郑父的阴谋,立即鼓动惠公将邳郑父逮捕,然后诛杀。邳郑父被杀后,他的儿子邳豹逃到秦国,请求秦国出兵攻打晋国,秦穆公思考再三后,没有答应。惠公则以秦穆公收留晋国叛臣为由,公开宣布不再将河西五城割予秦国。
晋惠公回国后,将助其继位的权臣诛杀殆尽,对外又和帮助其回国的秦国闹翻,落下了忘恩负德、背信弃义的名声,晋国因此在诸侯中名声一落千丈、遭诸国鄙视。此后惠公还因为对王室使者不敬而得罪了周天子,又趁火打劫、在秦国遭遇灾荒时攻打秦国,倒行逆施无所不为,终于导致秦穆公发兵渡河讨伐晋国,在韩原之战中大败晋国、俘获晋惠公带回秦国,几乎要把他献祭给昊天上帝(就是祭祀处死)。最终还是秦穆公夫人、惠公的姐姐穆姬出面相救,晋惠公才能逃过一劫、返回晋国。(详细内容请看我上一篇文章——《背信弃义、失道寡助——韩原之战的前因后果》)
不过从那之后,晋惠公就老老实实地呆在国内不敢再造次,主动向秦国交割了河西之地,又以太子为质、和秦国讲和,秦穆公不计前嫌,把女儿怀赢嫁给了晋国太子圉,和晋惠公做了亲家。
晋惠公离开秦国回国后,执行“修养恢复”的政策,不与其他大国争霸。惠公晚年的执政风格和改革手段扩大了晋国国人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了不在编户齐民之内的百姓在国内的权利地位,晋国国力在韩原之战后迅速恢复,这也是惠公这个刻薄寡恩、背信弃德的小人之君为晋国做出的最大贡献。
而在父亲献公去世前后、及兄弟惠公回国继位之后,公子重耳流亡在翟国,一呆就是十二年,跟随他流亡的亲信有:狐偃、狐毛(两人都是重耳的舅舅)、赵衰、魏犨、胥臣、先轸等人。在此期间,重耳迎娶了狄女季隗,生了两个儿子,翟国上下对他也很优待,重耳日子过得很舒服,几乎想要在翟国终老了。
晋惠公七年(前644年),惠公在稳定了国内统治之后,唯恐晋国大夫和国人们思念、依附在外的兄长重耳,于是派亲信勃鞮(即寺人披)到翟国追杀重耳。重耳听闻弟弟要派人来杀自己,为了避祸,只得逃离翟国,投奔他乡。
对于离开翟国去往他国,重耳的亲信们也是赞同的,因为他们怕重耳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会丧失斗志、贪图安逸,以后无法再图大业,所以立即安排出发。
对于选择哪一个国家安身,重耳与狐偃、赵衰等人商议,最后决定去齐国。重耳说:“齐侯(指春秋第一代霸主齐桓公)已经老了,而齐相仲父(指管仲)也去世了,齐侯身边的侍从大都是一些谗佞小人。齐侯近晚年,必然追择贤德、以求辅佐,求得善终,我们这个时候去投奔他,他一定会体恤帮助我们的。”于是,重耳离开翟国,踏上了去齐国的道路。
离开翟国时,重耳没有带上妻子季隗同行,而是对他说:“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的话,你就改嫁吧。”季隗笑着回答:“二十五年后,我坟上的柏树都长大了,但我还是会在这里等着你。”夫妻就此暂时分别。
重耳前往齐国途中路过卫国,此时卫国刚刚从几乎被赤狄灭国的打击中勉强恢复过来,国力弱小、物资匮乏,所以国君卫文公对于落魄流亡公子重耳的到来并不是很重视、也没有什么隆重的招待,极为冷淡,供应也不好。于是重耳离开卫国国都楚丘,继续向齐国前行。
在途经五鹿时,重耳一行断粮,困饿不已,于是向路边一个在耕作的野人(指没有列入编户齐民之内的百姓,不是野外的原始人)讨要食物,野人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一块土递给他,示意自己也没有食物。
重耳认为野人在戏弄自己,于是大怒,想要鞭答野人。这个时候赵衰制止了他,还郑重地对重耳说:“这是天意所赐!百姓把土地献给您,这表示您将得到百姓们的臣服。上天行事必有先兆,大命终将属于您。十二年后,我们必将获得这块土地,以及得到诸侯们的拥戴。请您行礼以接受上天的恩赐!”
赵衰的话,意在激励重耳,使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不要因小失大、意气用事。重耳在赵衰的提醒下,立即反应过来,于是恭恭敬敬地接过那块土,稽首向野人还礼后,将土块装在车上,继续向齐国前行。
等到重耳一行人抵达齐国后,果然受到了齐桓公的隆重招待,齐桓公赐给重耳二十辆车,八十匹马,还把齐国宗室女子齐姜嫁给他做妻子,让重耳过上了安逸富足的生活。重耳流亡十多年,在齐国才真正享受到舒心生活,于是满意至极,对亲信们说:“民生安乐,谁知其他!”打算就这样在齐国长久住下去,直到老死。
可是重耳在齐国的好日子才刚刚过了一年,就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所打断:晋惠公八年(前643年),齐桓公病重去世,齐国诸公子为争夺君位而发生了内乱,齐国局势一片混乱。之后齐孝公打败其他兄弟继位,但是齐国国力也在内乱中衰落,诸侯们纷纷进犯齐国,齐国失去了齐桓公时期的霸主地位。
齐国因内乱衰落后,重耳的亲信们都劝他离开齐国,到别的国家去,但重耳不愿意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稳定生活、再一次踏上流亡之路,再加上齐孝公出于牵制晋国和晋惠公的目的,也不大可能会放重耳而离开,于是重耳在齐国住了五年之久。
而在齐国住得久了,重耳必将因安于现状而意志消磨,变成一个平庸之辈。所以,以赵衰、狐偃为首的重耳亲信们偷偷在一起商议,讨论如何把重耳带离齐国。
没想到赵衰、狐偃等人在商议将重耳暗中带离齐国的时候,却被重耳妻子齐姜的一个侍女听见了,她马上向齐姜禀告。
齐姜为了不让重耳遭到齐孝公的为难、以及失去建立大业的雄心,于是杀掉了这个侍女,并劝告重耳说:“您有经营四方之志,必不会长久留在齐国,现在有人知道了您的心意,我已经杀了她。趁着没人知道这件事,您赶快离开齐国,去建立您的功业吧。”
重耳却说:“人生就是来享乐的,管其他的事做什么,我不走,死也要死在齐国。”齐姜生气地说:“您的随从们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不离不弃跟着您,就是希望您能够成就大业。您不想着感激报答这些忠实无私的臣子,却贪恋女色、安于享受,我都为您感到羞耻!晋君无道,而晋国在外的公子中,只有您还在了,将来有晋国的,除了您还有谁 自您离开晋国后,晋无宁岁、民无定君,而天未丧晋。您要好自为之,天予不取,必有祸咎!”
无论齐姜怎么劝说,重耳就是不愿意离开齐国。
齐姜见劝说不了重耳,就私下找到赵衰、狐偃等人,和他们表明了心意,要他们马上做好带着重耳离开齐国的准备。赵衰、狐偃等敬佩齐姜的深明大义和有胆有识,深深拜伏。于是,齐姜先是故意和重耳饮酒,把他灌醉,然后让赵衰、狐偃、魏犨、先轸等人连夜准备好车辆行李,把重耳绑在车上,疾驰出城,离开了齐国。齐姜也因此和重耳暂时分别。
等到大家离开齐都临淄一百多里地之后,重耳才醒过来,见自己莫名其妙地身处野外车上,于是向随从们询问原委,狐偃便向重耳述说了事情经过。重耳发觉自己上当后勃然大怒,操起一柄长戈就要杀舅舅狐偃,还大骂道:“我恨不得吃了你的肉!”
狐偃一边绕着车子躲避、一边回嘴说:“你留在齐国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这些人死了埋在哪里都不知道,你还想和豺狼抢我的肉吃吗 何况我的肉又腥又臭,只怕你不想吃呢!”重耳闻言后哭笑不得、也知道狐偃是为了自己的大业才这么做,心中也有所醒悟,于是放下长戈,嘴硬地说:“事情要是成功,也就罢了,如果不成,还是要吃你的肉!”
之后,重耳
在亲信们的侍奉下,离开了齐国国境,向曹国前行。
在曹国时,国君曹共公对重耳很不礼貌,他听说重耳是骈胁(就是肋骨连成一块),于是在重耳洗澡时偷偷窥视。曹国大夫僖负羁劝曹共公说:“我看晋公子的那些随从们个个才能出众、都是治国安邦的良才,他们辅佐的晋公子,必将回国承继宗庙。您还是要和晋公子交好才行啊。”曹共公不以为然地说:“流亡公子多了,谁不路过这里,我怎么能一一尽到全礼 ”不听僖负羁的忠言。
僖负羁无奈,只得自己私下拜访重耳,并进献精美的食物给他,还在装食物的盘子下面放了一块玉璧。重耳非常感激僖负羁对自己的接济和帮助,接受了食物,但是把玉璧还给了僖负羁。不久后,重耳一行离开了曹国。
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行来到宋国。此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刚刚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本人也受了伤,正在养伤。但是宋襄公对重耳很是客气,按照礼仪制度隆重接待了他们,还送给重耳八十匹马。宋国司马公孙固与狐偃的关系也很好,对重耳等人也多有帮助。
不过宋襄公知道重耳来宋国的目的是要借助自己帮他回国,但宋国已经败给了楚国,国力大损,已经维持不住自齐桓公去世后勉强得来的霸主地位,没有这个能力。于是他诚恳地对重耳说:“宋是小国,又刚刚打了败仗,我现在的力量实在不足以帮助您回国,如果您想要住在宋国,那没有二话,如果您要回国,还是去其他大国寻找帮助吧。”
重耳知道宋襄公说的都是实情,虽然失望,但是也没有埋怨和气愤,和宋襄公客客气气地辞行后,离开了宋国。
重耳等人继续前行,来到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对重耳也十分冷淡,不大理会。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礼遇重耳,说:“晋公子贤明,他的亲随们也都是栋梁之才。晋、郑是同姓同等之国,他们的子弟路过我国,应当善待交好。晋公子是天之所启,将来必定大有作为,国君您要和他保持交好啊。”郑文公并不把叔瞻的话当一回事,含含糊糊地就准备敷衍过去。
叔瞻见郑文公并不想和重耳交好,于是又劝郑文公:“福祸由人,以德为基,如果国君您不想善待晋公子,那么就干脆杀了他,以免使其成为我们郑国的后患!”郑文公觉得叔瞻大惊小怪、危言耸听,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此后不久,重耳就离开了郑国,前往楚国。这是晋惠公十三年(前638年)的事。
楚成王得知重耳来到楚国后,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来招待他,并热情地设宴为重耳接风,重耳惶恐不安,不敢接受这么隆重的礼节。赵衰劝重耳说:“您离开晋国、在外流亡十余年,无根无基,使得一般的小国都轻视慢待您,今天是大国楚国坚持要厚待尊崇您,您不要辞让,这是上天让您兴起的吉兆啊!”于是重耳接受了楚成王的厚待,以诸侯的礼节和楚成王会面并参加饮宴。
在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您如果能够(在楚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的话,将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恭敬地回答:“子女、金帛,这些您都有得是。彩羽、皮毛、犀革,您的国土上丰富得很。晋国所有的,不及您的万一,我怎么报答您呢 ”楚成王见重耳姿态如此谦逊,心中得意,但还是追问道:“虽然是这样,但您还是要告诉我,您将怎么报答我呢 ”于是重耳向楚成王郑重地说:“若是托您的福,我能够返回晋国的话,将来晋楚两国交兵,我将为贵军退避三舍(春秋时期各国出兵,行军时以出发到宿营这一段时间为一舍;当时军队一天行走三十里,所以三十里为一舍),如果您还嫌不够的话,我只能和您全力周旋了。”
楚成王顿时哈哈大笑,觉得重耳诚实,实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于是不再提起报答之事,继续和重耳饮酒谈笑。
宴会结束后,楚国大将子玉(成得臣)对重耳的话气愤难平,认为他出言不逊、顶撞楚王,于是私下里觐见楚成王,请求杀掉重耳,维护国君的尊严。
楚成王不同意子玉的请求,告诫他说:“晋公子品行高尚、志行广大、谦恭有礼,他的随从也肃敬宽容、忠勤有才,不是我们所能轻视冒犯的。现在晋君(指晋惠公)失德背信、众叛亲离,内外结怨,晋公子必将返回国内,承受晋国社稷。天将兴盛晋公子(的大业),谁能违背呢 ”
之后,楚成王厚待重耳等人如旧。
晋惠公十三年(前638年)冬,重耳抵达楚国几个月后,他的兄弟、晋国国君晋惠公得了病,日趋严重,而在秦国当人质的晋国太子圉担心晋惠公如果突然去世,自己远在国外、恐怕来不及返回晋国继位,君位将会不保,于是不辞而别,抛弃了妻子怀赢,躲过了岳父秦穆公的监视,偷偷逃回了晋国。
晋惠公本人对太子圉从秦国偷跑回来倒是没什么意见,毕竟是自己的太子、晋国社稷的继承者,回来了比放在秦国当人质更好。但秦穆公得知女婿逃跑后却是大怒,身为自己的女婿兼人质,不告而别就偷跑回国,连妻子也遗弃了,这分明就是轻视秦国、并把秦晋两国的盟约不放在眼里。于是,秦穆公决定放弃和晋惠公父子的盟约,开始寻找流亡多年的晋公子重耳,再把他送回国,和背信负义的晋惠公父子争夺晋国国君之位。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春,秦穆公知道重耳现在居住在楚国,于是派出使者前往楚国,迎接重耳到秦国来。楚成王接待了秦国使者、得知秦穆公的来意后,宴请重耳并对他说:“楚国和晋国相距太远了,要经过几个国家才能到达(意思是指重耳如果从楚国返回国内争夺君位多有不便),秦国和晋国交界,秦君贤德重礼,必将助您成就大业 ,您放心地去秦国吧。”重耳于是跟随秦国使者离开楚国,前往秦国。楚成王在重耳离开楚国时,还赠送了大量的珠玉车马给他。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夏,重耳抵达了秦国,秦穆公非常高兴,同样按照诸侯的礼节迎接小舅子的到来(重耳也是穆姬的弟弟,是秦穆公另一个小舅子),礼待优厚。之后,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被晋国太子圉抛弃了的怀赢安排嫁给重耳(按辈分说,重耳是怀赢的舅舅(当然,怀赢不是穆姬所生),或者说伯父(从太子圉而论),于伦理礼法不合),重耳因为怀赢是侄子太子圉的妻子,心中过意不去,不想娶怀赢。
亲信胥臣劝他说:“他(指太子圉)的国家我们都准备去夺取,何况被他遗弃的妻子!您接受秦国宗女的目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成就大业,如果您拘泥于礼法而不这么做,不是忘记了我们流亡十九年的耻辱了么!”
重耳闻言后,羞愧不已,于是接受了怀赢,并行纳币之礼,正式娶怀赢为妻(怀赢嫁给重耳后,改称文赢),秦穆公并以秦国宗室之女四人为媵妾,一起嫁给了重耳。从此后,秦穆公从重耳的姐夫变成了他的岳父。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秋,晋惠公在绛都薨逝,太子圉顺利继位,即晋怀公。怀公一是害怕秦国会趁晋国新丧的时候派兵攻打,二是担心伯父重耳率亲信返回国内夺取君位,于是他下令“勿从亡人”(指重耳),国内凡是有子弟跟随重耳流亡的家族,都要通知他们限期回国,过了期限不回国的,一律处罚乃至灭族。
当时重耳的外公狐突还在世,他的儿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流亡在秦国,于是怀公下令要狐突即刻召还狐毛、狐偃。狐突对怀公说:“我的儿子们侍奉重耳已经很久了,现在我要是把他们召回来,是教他们背叛主君。父教子忠、理所应当,而父教子贰,将来他们何以事君呢 ”怀公听后震怒不已,将狐突杀害。
狐突长女季姬、次女小戎子都嫁给了晋献公。季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即晋惠公),所以狐突也是惠公的外祖父,更是怀公的曾外祖父。怀公不顾礼法亲情,悍然杀害了曾外祖父,从此大失人心,晋国大夫及国人大都不再敬畏服从于他。
重耳在秦国得知外祖父被杀后悲愤不已,狐偃、狐毛兄弟更是伤心欲绝,盛怒之下立刻准备借助秦国力量早日归国,消灭人伦丧尽的晋怀公,安定晋国社稷。同时,重耳已经全面了解了晋国在惠公去世后的形势,知道怀公新立、人心不稳,国内臣民大都希望自己返回国内承继宗庙、壮大晋国。
于是重耳向秦穆公提出请秦国帮助自己回国夺取君位,秦穆公早就想教训晋怀公这个卑劣无信的前女婿,于是一口答应了新女婿重耳的请求。晋怀公元年(前636年)正月,在三千秦国军队的保护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及其亲随们渡过了黄河,返回晋国国内。而在此之前,晋国大夫栾枝等早就和重耳取得了联系,作为内应在晋国接应其返国。
重耳一行人过河之后,晋国令狐(山西临猗)、桑泉(临猗临晋镇)、臼衰(山西运城解州)等地国人纷纷倒戈,归附了重耳。晋怀公大惊失色,急忙派大夫吕省、郤芮(都是惠公亲信)率军队迎战。可是吕省、郤芮驻军庐柳,并没有和秦军及重耳交战,而是先按兵不动,后又在秦国使者公子絷的劝说下退兵郇城。
晋怀公元年(前636年)二月十一,重耳的使者狐偃和秦、晋两国大夫在郇城签订盟约,吕省、郤芮阵前倒戈、归附了重耳,所率领的军队也都交给重耳指挥。众叛亲离的晋怀公得知军队倒戈后仓惶出逃,从绛都逃往高粱(山西临汾尧都区),躲藏在此。
晋怀公元年(前636年)二月十六,重耳抵达了晋国故都曲沃,晋国大夫们得知重耳在曲沃后,都从绛都赶来朝见。重耳在曲沃参拜了祖父晋武公(曲沃武公)的宗庙,并在武公庙正式即位,成为晋国第二十二任晋侯——晋文公。文公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二月十八(自文公即位起,怀公纪年不再使用),文公派出军队赶赴高粱,将躲藏在此的侄子晋怀公杀死,消除了最后的隐患。而后他又挫败了吕省、郤芮的叛乱,牢牢掌握了晋国的军政大权。
在赵衰、狐偃、狐毛、先轸等人的协助下,文公开始整顿国内纲纪、发展社会生产,训练军事力量,推选贤良,任用俊才,施惠于百姓,晋国因此一扫献公末年以来的颓废衰落景象,迅速强盛壮大起来。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文公派出了使者前往翟国、齐国、秦国,将和自己分别多年的妻子季隗、齐姜,以及新娶的文赢都接到晋国,夫妻终于团聚,而季隗也不要再等文公二十五年、齐姜也不需再把文公灌醉远离了。
重耳从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出奔国外,到晋怀公元年(前636年)回国即位,在外整整流亡了十九年。这十九年中,他饱经风霜、遍历磨难,从一个只知道享乐、贪图酒色的贵族公子,成长为一个豁达大度、胸怀壮志、贤明仁厚、礼贤下士的优秀主君。正是具有了这些优秀品质,以及拥有了赵衰、狐偃、狐毛、先轸、胥臣、魏犨等忠贞贤良的臣子,晋文公重耳才能在即位后便克定王室之乱,又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携百胜雄风取威定霸,召开践土会盟,成为春秋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二位、也是晋国第一位诸侯霸主!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称霸中原的晋国烟消云散,韩、赵、魏三国分立,自此春秋逝去,战国争鸣。晋国灭亡的根子可以追溯到一代传奇霸主晋文公重耳那里,可以说晋国霸业成也晋文公,败也晋文公。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从文治武功来说也算个明主,在他的统治下晋国吞并骊戎、耿、霍、魏、虞、虢等国,黄河中游地区都是晋国的领土,晋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但是晋献公一方面是被同族人不断的叛乱弄烦了,另一方面可能有受迫害妄想症,公元前669年晋献公采纳手下大夫士蔿的计策将自己同族的晋国诸公子们全杀了。要说晋献公诛杀晋国诸公子不是没有好处,实现了国家权力集中,能够一心对外争霸,但是过分的杀戮让晋献公非常多疑,后来在宠姬骊姬的挑拨下竟觉得自己的儿子也要害自己,逼得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国外。
晋献公死后晋国连续爆发内乱,争权夺位的公子们先后被杀,反而一直在外流亡的重耳得到了国君的位置,最终成了晋文公,开创晋国霸业。不知道是晋文公家庭教育不行,还是晋国国君家族有内斗的基因,重耳这段堪称屌丝逆袭的经历没有使得家族变得兄友弟恭,反而使得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国君对于兄弟严防死守,要么斩尽杀绝,要么赶出晋国不让他们接触权力,就怕再出一个重耳这样的人威胁自己的统治。
光靠国君一个人是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的,既然自己人不敢用,那么权力只能下放给外姓人,这就使得异姓卿大夫开始把控国家权力。同时晋国国君虽然将其他兄弟赶出了国家,但也给了臣子以下犯上的机会,一旦国君和异姓卿大夫发生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卿大夫就杀国君迎立在国外的公子继位,比如公元前607年赵穿杀晋灵公,拥立公子黑臀继位;公元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杀晋厉公,拥立公子悼公周继位等等。这些公子继位前因为晋国国君的打压根本毫无势力可言,在异姓卿大夫的帮助下登上君位也只能继续依靠这帮人,这样一来晋国国君的威望和势力越来越低,异姓卿大夫的家族越来越强。
晋国国君同族的衰微只是给了异姓卿大夫做大的机会,真正让他们抗衡国君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实行的“三军六卿”制度。重耳流亡十九年,颠沛流离,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种情况下他的身边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心腹生死相随,重耳回国登位后自然要重赏有功之臣;再加上晋文公重耳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为了将晋国各方势力团结在自己麾下,于前633年确立了三军六卿制度。
在晋文公之前,晋国军权由国君独掌。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军队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这就是六卿,六卿是军政一体的职务,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最重要的是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这就很可怕了。用今天的话说晋文公就是将晋国由家族企业变成了股份制公司,国君是董事长,六卿是大股东,这样一来壮大晋国就是壮大卿大夫自己的权势,自然人人用命,尽心竭力。
当然晋文公不是傻子,也害怕君臣异位。首先六卿在军中以中军将郤榖为首,在朝中确是以上军佐狐偃为首,军中第一人和朝中第一人不同,政权与军权交织、制衡,便于晋国国君控制全局;其次晋国六卿虽然是世袭,却不是在某一家内世袭,而是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家族内轮流担任,这样一来为了争权夺利六卿之间就会内斗。
重耳的设计虽好,但是对于国君的威望和权谋手段要求太高,一旦国君不能平衡六卿间的关系,使得一家独大,国君就只能遭到欺压了。晋文公之后,晋襄公继位,晋文公当年倚重的老臣接连去世,特别是公元前622年六卿的前四位先且居、栾枝、胥臣、赵衰一口气全死了,根本没给晋襄公慢慢整理朝局的时间,晋襄公不得不对六卿进行大规模调整。就是在这次调整中晋襄公打破了晋文公的规划,让赵氏的赵盾担任执政大夫兼中军将,赵盾成为军中和朝中第一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启了异姓卿大夫在晋国的权臣之路。
六卿间的平衡一旦打破,想再实现平衡就难了,特别是赵盾刚刚大权在握,唯一能制衡他的晋襄公没几个月就死了,只留下年幼的儿子。没了制约的赵盾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统领晋国,改立太子、废立国君、重组三军六卿、代替国君会盟诸侯、设立公族大夫等等。其中设立公族大夫可以说是赵盾对于晋国君权最沉重的打击,由六卿家族之人担任过去只能由国君家人担任的职务,六卿家族开始公开侵占晋国国君的权力。
自此君权日衰,卿权日强,直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六卿家族之间决出胜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权力,晋国国君成为傀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韩、赵、魏三家成为诸侯;晋国国君又苟延残喘了很多年,遭到韩、赵、魏三家任意欺凌,直到公元前349年韩姬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
晋文公,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一大霸主,他在位时期历经图纸,将晋国治理的井井有条,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是,讲的是他逃亡途中答应出国的事情。那么,这样的一个霸主,因为什么原因曾经在外流亡19年呢?
晋文公,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一大霸主,他在位时期历经图纸,将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是,讲的是他逃亡途中答应出国的事情。那么,这样的一个霸主,因为什么原因曾经在外流亡19年呢?
但是奚齐继位有很多大臣不服,他们希望太子申生可以继位,因此双方之间争斗不休,在争斗过程中,奚齐和申生均死了,晋惠公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而晋文公重耳这个时候逃到了狄国,是他母亲的故国,重耳在狄国住了12年,晋惠公得知重耳流亡在狄国后,向狄国施加压力,想置重耳于死地。
?从此以后,重耳开始了流亡的历史,想去齐国,卫国却不肯介借道,他们只好辗转逃到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们,重耳又在齐国安顿了几年,之后,齐桓公去世,齐国内乱,于是,重耳又开始流亡到曹国,宋国,郑国,楚国,历尽波折,之后终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
晋文公成就霸业并非偶然:一生有两个重要女人
周国的小国王和弟弟在一起玩,开了一个"桐叶封弟"的小玩笑,大臣说"君无戏言",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就这样产生了。
当周平王被迫东迁。在晋侯、卫侯、郑伯的护送下狼狈到达洛邑后,西周政治组织中的金字塔结构就不存在了。周天子屹立于塔尖,代天行令。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任命卿大夫,卿大夫再养活诸多士的相互依存的"食物链"已经是明日黄花。
周平王东迁以后,强盛不再,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天下诸侯。于是,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开始形成。孟子对此有一著名的论断,那就是"春秋无义战"。断言"春秋无义战",主要是孟子以为地位相等的诸侯列国之间,在政治上根本就不存在着相互"征讨"的合法性理由。
春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无君子之仪的时代。这是一个表现和演义的时代。
而晋文公就在这个年代,在乱世中站起,从狼烟里走出。用十几年的颠沛流离、十几年的风霜雪雨的苦难经历为镜,演绎出一代荣华不忘忧劳兴国,励精图治的仁君典范。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第二子。
于是,重耳和他的流亡 *** 一躲就是19年。虽然重耳并没有什么志向,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他拥有公子的身份。这个高贵的血统让他在流亡的过程中受到周边王国的礼遇。同时他能够听从劝告、宽厚待人、仁义知礼,这让他的随从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们先逃亡到狄国,重耳在那里娶了国君的女儿,如果不是晋国发生了内乱,这个故事恐怕就要在这里结束了。
献公死后,晋国的小国君奚齐被人刺杀,国内和国外两股势力迎送重耳回国任新君主,但被他以君父新丧,不能就任的理由拒绝了,于是王位继承落在了他弟弟夷吾的身上。夷吾是一个残暴无情的人,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刺杀重耳,以绝后患。于是重耳被迫再次出逃,在这次逃亡的路上,他经历了许多苦难,也游历了许多国家,加上夷吾的残暴无道,让他树立了复国的信念,他积极地接触当时的强国,获得他们的支持,并用心学习他们的治国用兵之道。
重耳终于在公元前636年回到晋国,是为晋文公。公元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
他43岁起逃难,至即位时已62岁了,算起来,在外邦颠沛流离了整整19年。长时期的流亡生活,使得重耳和他手下的那帮大臣,既磨炼了意志,又开阔了眼界,更在政治才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重耳做了国君以后,汲取各国经验,整顿国内政治,安抚人心,晋国很快便强盛起来了。后来和当时的霸主楚国在城濮进行了一场争霸之战,一举击溃楚军,而获得霸主地位。
季隗是狄国的公主,和重耳生活了十二年。夷吾派人刺杀重耳的时候,重耳匆匆逃离狄国,临行时候告诉季隗希望能抚养好孩子,等自己回来,并且说25年后如果回不来,就让季隗改嫁。对于季隗来说,自然不舍得他离开,但出口的话语却让人吃惊,她不但安慰重耳好男儿志在四方,又说道25年之后,自己已经是行将就木,还嫁什么人。言外之意就是我会抚养好孩子,也会等你回来。言语之中必定饱含着深情款款,而你又怎能说这番深情款款不是被另外一番深情款款印证着,如果重耳在婚后12年里,不是真诚地对待季隗,季隗岂能如此待他?
重耳辗转逃到齐国,齐桓公将宗室之女齐姜嫁给他,重耳觉得过得很开心,就不再想回国争位的事了。住了5年,跟着他的家臣们不乐意了,赵衰、咎犯等在大桑树下谋划如何挟持重耳离开,却不巧被在桑树上的采桑女偷听到了。采桑女回去后告诉了主人齐姜,齐姜担心采桑女四处乱说,就把她杀了,并劝重耳回国争位,替一直跟随着自己的臣子想想,重耳在外奔波了十多年,好不容易找了个安乐窝,如何肯听。于是齐姜和赵衰、咎犯把重耳灌醉后强行带离了齐国。
清何所写《齐姜醉遣晋公子赋》中的"公子固翩翩绝世,未免有情;少年而碌碌因人,安能成事!"就是由这一段有趣的史实而来。不过重耳那时已五十多岁了,远非少年,也难怪他不愿再漂泊,幸亏齐姜深明大义,否则后来名垂青史的晋文公又从何而来呢。
可以说两次重耳的离开,奔忙复国大计,都是身边的女子为他下了决心,然而"不工一事,不眠一榻",从两个女子的深明大义中,不难看出,重耳这个人的齐家之术,并不是那么糊涂。
而他的治国之术,取军以严、取民以信,在纷繁乱世中使晋国很快取得了霸主地位。
晋国大将魏仇和颠颉,因为曾经跟随重耳流亡,平素就居功自傲。
攻打下曹国的时候,由于当年重耳出逃到这里时,僖负羁曾给过他帮助。于是,文公传令说要好好保护僖负羁,如有人敢于侵犯他家里的一草一木,定斩不饶。魏仇和颠颌由于嫉妒,并且怕此人被重耳封官赐爵他们之上,就趁乱放了一把火将僖负羁烧死,以除后患。
重耳听说后,于是马上惩治纵火犯魏仇和颠颌。赵衰求情:"魏、颠二将,都是我国的老臣,有19年从亡奔走的功劳,这次伐卫破曹,又立新功,可以赦免。"
重耳驳斥道:"身为大将,带头违犯军令,不从严惩处,国家又怎能治理好?"后来重耳将颠颌斩首示众,同时还革了魏仇右军统帅的职务。
从此,晋军将士遵纪守法,勇敢善战,成为当时诸侯各国的劲旅之一,晋国更加强盛,文公威名更加传播了。
当年周襄王曾把原地封给了重耳。晋文公收复封地的时候,驻在原城的周朝卿士原伯贯传出谣言,说晋君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城中百姓,都信以为真,誓死不降晋侯。当晋军来到城下,原城四门紧闭,不能进去。文公命令士兵只等三日,三日内不开城门,立刻解围退兵。可是,到了第三天晚间,城里就有人跑出来说:"我们已探听到真实情况,晋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准备明天开门献城。"文公说:"我命令只等三日,明早自当离去。"
到第四天黎明,文公就率领大队人马离城回国。这时,城里居民纷纷出城,追赶晋军,一直追了三十多里。周朝卿士原伯贯也亲自作书,愿意投靠文公。在这种情况下,文公命令大队人马,就地驻扎。自己只带着几个近臣,返回原城,接受了百姓的欢迎,并以周朝的大礼接见了原伯贯。至此,原城百姓归顺了晋国。
在晋国历史上,晋文公虽只在位8年,但他的政绩最为突出。他的霸业只是政绩的一部分,他的主要政绩是通过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为晋国以后的繁荣富强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令,并确定了会盟制度,不仅使晋国由甸服偏侯发展为雄踞中原的超级大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局面,把诸侯间的征战控制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去的时候正值春夏交接之际,青草茵茵,杨柳轻拂,展眼间绿色葱茏一片,风光正美。墓前有一通石碑,是乾隆十五年立的,上书"晋文公墓",墓的左近有一尊文公的塑像,意气风发,恰似在指点江山,挥起万丈的豪情,人一近此处,陡然增添了许多肃穆,就连过往的风,也仿佛在一瞬间激烈。
《左传》云: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墓葬虽在绛县,却也在曲沃左近,想来并非虚假。记者就此采访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的田建文先生的时候,田先生确定地说,经考古发掘后发现这几所墓是汉朝的墓葬。而《左传》中记录的"曲沃"却是现在的闻喜,史据《嘉靖曲沃县志》:汉武帝元鼎三年,东巡至曲沃县,闻破南越喜,特更名为闻喜县。当时将现在的曲沃和闻喜做了一个置换,所以大致可以表明这里的墓葬充其量是后人传说而成的文公"衣冠冢"。真正的文公墓,也应该在绛县,在靠近闻喜的一边。
然而,即使作为"衣冠冢",这里依然隐约地包含着一种王者之气,仿佛文公就在这里的地下沉睡了千百年。只是惜乎少人观瞻!而晋文公重耳,却一直鲜活在当地民众的心中,不单单是他在春秋时刻做了霸主,挥戈千里的风流,而是他身上的传说和故事,也是我们所能受教的典范。
对于晋文公的一生,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开头和结果,从外出逃亡的灾祸,到成为霸王的荣耀显赫,让人感叹的是命运的沧海桑田的巨变。
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过程这个巨大的环节。过程是漫长的,实实在在的,局外人可以从旁说大话,评头品足,而过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寂寞彷徨,惟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惟有当事人才有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体验。旁观者可以理解,却没有体验,而理解和体验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两桩事情。无论从哪种意义上都不可能等量齐观。
在这个过程之中,忍耐是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字眼儿。
坎坷、折磨、挫折、不幸、苦难、痛苦、孤独、绝望、屈辱、失败、恐惧等等,我们可以承受可以忍耐吗?我们能忍耐多久,如果这一切都应邀而来,我们是否会在19年里一一地承受和忍耐。
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到后来成为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霸主,几乎可以说全凭了他在国外流亡19年的经历中所遭受的磨难。
如果做个历史假想,重耳一开始就成为一国的国君,是不合适的。那时候他不过是一个眼界短浅的贵族公子,如果顺利地登上王位,估计也会作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被淹没在历史青卷中。正是他的流亡过程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君主,在流亡过程中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逐渐拥有了一代霸主的风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削足适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