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发生在春秋末年(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划分晋国公室的事情,自此晋国灭亡,变成了三个新兴的国家,韩、赵、魏三国。自此之后进入战国时代,大规模战乱自此开始。
骊姬之乱
三家分晋只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晋献公时的骊姬之乱,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陕西临潼),骊戎首领将他的女儿骊姬献给献公,以图自保。骊姬嫁入晋国后深受晋献公的宠爱,生下奚齐,献公想要立骊姬为夫人,大臣极力劝阻,说不能太过宠爱骊姬,不然必有祸害,献公不听,最终立骊姬为夫人。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和大臣梁五个和东关嬖五(以下简称两五)窜通,离间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与献公之间的关系。
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骊姬陷害太子申生毒害晋献公,太子申生无奈之下在曲沃自杀。当时夷吾和重耳到朝中去,有人对骊姬说:“这两位公子都怨恨你进谗言害死太子。”骊姬害怕,又向晋献公诽谤二人说:“申生在胙肉中放毒,两位公子都知道此事。”夷吾和重耳二人听到这消息,非常害怕。于是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据屈邑,亲自守备。
献公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前655、654年),献公派兵攻打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先后逃到狄国(又称翟国,一说为白狄,今陕北一带;一说为赤狄,今山西富平一带),和梁国(陕西渭南)。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献公去世死,公子奚齐继位,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晋国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趁机聚众作乱,先后刺死幼主奚齐和卓子(史记称为悼子)在朝堂之上,又将骊姬活活鞭死,并派狐偃之兄狐毛至翟国迎接公子重耳,打算拥立他。重耳辞谢,最终,里克让人到梁国去迎接夷吾,夷吾的谋臣吕省、郤芮认为难以相信,就商量以河西之地换取秦国支持夷吾归晋,并允诺夷吾为君之后以汾阳之邑封予里克。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登上国君之位,史称晋惠公。这场祸乱被史学家成为“骊姬之乱”。骊姬之乱时,献公追杀诸位公子,从此以后晋国不再设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成公时,权臣赵盾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君权开始被逐渐分离,为后世三家分晋埋下隐患。
三军六卿制
前636年春,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发动政变杀死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成为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的志向,在位之初就重视发现农业、经历、军事,重用贤能人才,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国家实力大增,联秦齐而伐曹卫、救宋服郑,平定周王室“子带之乱”,深受到周天子感激。等到文公四年(前633年),在攻打宋国前夕,晋文公重耳在被庐创立三军六卿制,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六卿制度最大的败笔就是世袭制,建立之初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但是这种制度在当时 激励了大批的将士为国君效命,晋国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胜仗之后国君以土地作为封赏,大批的国土落入臣子之手,为三家分晋奠定坚实的基础。
臣强君弱
文公之后历经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平公,六卿制度几经变革,到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最终从十一家六卿世家变为此时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故此后来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六大家族。再往后,又经历了昭公、顷公、定公。到晋定公时又发生一件大事,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晋国发生内讧,六家大夫争权,最终引发晋郑铁丘之战,晋国最终惨胜,但是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定公二十二年(前490年)范氏、中行氏被灭,遂取消中军,六卿变为了智、魏、赵、韩四卿。智氏变为第一大族,君权进一步削弱,臣权再次扩大,危险进一步加剧。
晋阳之战
一般讲三家分晋这段历史是必讲的重点,就是因为晋阳之战之后,晋国国君彻底沦为三家公卿的傀儡,那么废除国君也就是没有任何阻碍。晋出公时,智氏的智伯瑶执政,打着复兴晋国的旗号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那其余三家肯定不愿意了,我们自己祖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家底怎么可能白白送给国君,可是迫于智伯的威压,最终韩康子首先屈服,割让了土地和一万家户口给晋君,魏桓子也惧怕了智伯的压力,将土地、户口割让了。可是赵襄子不服,坚决不给,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智伯于是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出公二十年(前455年),智伯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没过多长时间,智伯就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就这样赵氏就凭借弓箭坚守了三个多月,智、魏、韩三家愣是没攻下晋阳城。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突然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 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恰逢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漫灌晋阳城,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就这样赵氏君臣百姓又死守了一年半,城内开始人心惶惶,很多臣子都有叛逃的心思了。
智伯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 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但越听越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今天晋水既能淹晋阳,那明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毕竟唇亡齿寒啊,在心底埋下一颗种子。
正巧城里的赵襄子现在非常着急,这样下去城破是早晚的事,城一破,赵氏族人可就全完了,门客张孟谈对赵襄子说:“我看韩家和魏家现在追随给智伯瑶,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说说,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其实,智伯的属臣智过张孟同,已经发觉韩、赵两氏可能倒戈,就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知过的建议。这边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知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遂解晋阳之围。赵、韩、魏三卿杀智伯,同时未得晋君同意就刮分了智氏的土地,灭了智氏满门,壮大了三族的实力,从此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三家分晋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幽公死后烈公继位,晋烈公十四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臣去洛邑见周天子(威烈王),要求周天子封他们三家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如就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之后又经历孝公、静公,晋静公二年(前376年),废晋君为庶民,瓜分了晋公室仅存的土地,辉煌百年的晋国至此灭亡。
此时天下强国只剩下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家,史称“战国七雄”,从此开启了战国时代!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译文:
季成有一次对魏文侯说:“田子方虽然是一位贤人,但并不是拥有封地的君王,国君您却常常以对待君王的礼节去对待他,那假如有一位比他还贤明的人出现,您又该如何对待呢?”
魏文侯说:“田子方这样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随意评论的。子方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仁者,仁者是国家的财富,多谋善断、运筹帷幄的智者是国家的栋梁,博览群籍、通晓百科的学者是国家尊贵的象征。国家有了仁者,那么大臣们就不会内斗不休,国家有了智者,那周边的邻国就不敢进犯,国家有了学者,那么国君的地位也会很尊贵。这些人可都不是季成你随意议论的啊。”
季成听罢便到郊外住了三天,以表示谢罪。
此外,楼主可以了解一下此文的两个人物:
魏文侯叫做魏斯,是春秋霸主晋国的最有势力的六位大夫(赵、魏、韩、中行、智、范)中魏家的子弟。晋国后期王权旁落于六卿之手,其中韩、赵 、魏三家逐渐在政治斗争占得了上风,最后瓜分了晋国,即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魏斯便是魏国的建立者。
他在位时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其治国方略更是集大成者,成为后世诸多王朝的范本。比如他任用李悝等法家学者为相,内修政治,以法治国,这也影响了其后秦国几代国君的执政思路,才产生了对秦国的富国强兵乃至攻取天下有着决定意义的商鞅变法;
另外,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将儒学抬高到治国的高度,他重用儒家学派的子夏(即卜商,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和田子方(即本文中的子方),其对知识分子的笼络,开创了中国千百年来帝王统治者对待学者的策略之先河(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博通之士”的评价反映了这一点)。
魏文侯还任用乐羊、吴起等军事奇才为将,特别是因为“杀妻求将”而备受争议的吴起,将魏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军队战斗力都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任期间,魏国牢牢地控制着河西地区,对秦国形成强大的压制力;他亲自训练的特战部队“武卒”,精锐悍勇,攻无不克,也成为后来诸侯国竞相效仿的对象。
总体来看,魏文侯所倚重和信任的人才,大多是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阶层的“士”,文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这也标志着自商周以来的世族政治开始被官僚政治所代替。
“公季成”指魏文侯的弟弟季成,“公”是对他的敬称。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妇人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在其半梦半醒之际,直接装进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待重耳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的苦口婆心,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这个难题给赵盾以后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个问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因为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作国君?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主意既定,赵盾马上就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到了只手遮天、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赵盾也有赵盾的缺点和软肋。他是靠了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赵盾只能算是“权二代”,“权”而不“贵”。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开始找赵盾讨说法,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他背后一定有一批既得利益者。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不但有效地改变了晋国的政治生态,而且将更加突显其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问得赵盾是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赵盾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虽然赵盾只手遮天,但他还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正式派到秦国去迎接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上。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前派到秦国应请公子雍的那批人。赵盾必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不会有那么容易。在他志得意满之时,危机已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不测的奸邪小人,是自己的敌人。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逃窜的样子就会特别开心。晋灵公爱美食,但胃口很刁,有一次吃熊掌,他觉得厨师做得火候不到,就传令杀掉厨师,大卸八块,放在筐子里让宫女们顶在头上运到外面去。
晋灵公这样的荒淫无道,表明了一种态度:你赵盾不是执掌国政吗?我偏不和你配合,偏不和你合作。当年你连废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为什么还要和你一唱一和呢面对这种情况,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时进谏,灵公呢,则是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对于赵盾的意见一概不予理睬。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这就出现了《赵氏孤儿》中所讲述的情节: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这些后来都成了晋灵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的不可思议之处:一般来说,用刺客去杀人的人,往往都是弱势群体,譬如燕太子丹让荆轲去杀秦始皇等等。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那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赵盾仓皇出逃。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名叫赵穿,他就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
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去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其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势力了。然而物极必反。晋景公即位之后,要对赵氏家族下手了。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选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司寇地位较高,略相当于卿,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为什么选定屠岸贾呢?首先,因为屠岸贾这个人是当年晋灵公的近臣,深得晋灵公的信任。而晋灵公是被赵盾的兄弟赵穿杀害的,因此,屠岸贾对赵氏家族心怀不满,由来已久。
其次,他要让让屠岸贾制造政治舆论。因为屠岸贾负责刑狱、纠察等事务,因此,他就有资格重提晋国历史事件,譬如重新审查晋灵公被杀事件。屠岸贾果然以晋灵公被杀事件为突破口,抓着这件事不放手,扬言要惩治当年杀害晋灵公的元凶。这样一来,赵穿就在劫难逃,赵穿是赵盾的兄弟,此事最终也必然会牵连到已经去世的赵盾。一旦牵连到赵盾,那么赵盾的儿子赵朔就岌岌可危了。因为屠岸贾公开宣称:“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显然这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必须予以纠正。”
这是赵盾家族长期控制国政、朝政的自然反弹,也是晋景公意欲结束大权旁落局面所做的一次努力。很明显,这次重提历史的举动,矛头针对的是赵朔,根本目的在于改变眼下晋国政治格局的对比。
但是,经过了赵衰、赵盾、赵朔三代的努力,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已经发展出来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为了降低行动的风险,屠岸贾采取的是突然袭击的战术。他带领将士在下宫突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在这次大清洗中,晋景公还没有丧心病狂到六亲不认的程度。在赵氏被灭门之时,晋景公为自己的姑妈留了一条生路,让怀孕的姑妈躲到自己的宫殿里,这个可怜的女人因此保全了性命。
赵朔的妻子后来生下来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他的名字叫赵武。这段史实,就是赵氏孤儿之所以成为孤儿的原因,可以看做赵氏孤儿前传。这个命苦赵氏孤儿,将要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经过四代的积蓄和发展,至赵襄子时代,赵家再次成为晋国政坛重要的政治势力,赵氏和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号称晋国六卿。六卿之间勾心斗角,相互火并,最终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晋国,三分其地,并建立起来了韩国、赵国、魏国。
赵氏家族终于跑赢了晋国,和别人一起瓜分了晋国!在这里,我们依然看不到戏剧《赵氏孤儿》中所宣扬的“忠君”。“三家分晋”是个标志性事件,一般也被看作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晋国被一分为三,从此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三个国家。
建立了国家的赵氏,对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美容,因此,我们在他们自己所记录的历史中,看到的满是冤枉和委屈,看到的是他们代表了正义和道德,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被重新改写,将晋国政坛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加入了忠奸对立的元素,并且自己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故事——树倒猢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