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比诸葛亮还厉害的谋士,决定了三国的走向,他若不死曹操不敢称王

健康管理师 2023-07-27 16:05:17

一、“张良来了”公元212年,尚书令荀彧,知道自己走到生命尽头了。他取出了自己的私人密函和一些机密来往书信,一把火烧成了灰烬。

于是,世间再也没人能搞清楚,他到底出过多少“奇策密谋”,从此只留下了一个,模糊却又震撼人心的身影。(《三国志》:(荀彧)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

虽然历史冰冷如铁,却是有血有肉的人书写而成。荀彧虽能烧掉许多关于自己的“三国机密”,却依然会留下了诸多线索,这就注定了历史的“江湖中”,依会留下关于他的“传说”。

公元191年,声势浩大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由于诸侯间各怀鬼胎而早已分崩离析了。曹操却依旧郁闷不已。因为在这次讨逆作战中,就他和孙坚最傻帽。

尤其是曹操,为了追击挟持汉献帝的董卓,他遭到了董卓手下大将徐荣的伏击。曹操手下的那些兵士,打黄巾军还凑合,遇到西凉铁骑后,如何能抗衡 故而被揍得几乎全军覆灭。若非曹洪让马,并步行保护,曹操的小命也就交代了。

好在,曹操还有大哥袁绍资助。再加上他自己和诸曹夏侯的招兵买马,终于算是又拥有了一支队伍,打个山贼,破个匈奴是没问题的。于是几战过后,袁绍表曹操当了东郡太守,算是拥有了一块地盘。

但接下来如何走 曹操自己都不知道,莫非永远在袁绍手下当小弟吗

故而,曹操郁闷异常。虽说这年头有枪就是草头王,可曹操此刻却以大汉忠臣自诩,他要的是,死后墓碑上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这几个大字,鬼才原因当“草头王”呢。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禀告,荀彧来投!曹操大喜连忙会见,一番交谈过后,曹操大呼一声:我的张良来了!

二、为何选择曹操

荀彧,颍川人,年少之时,就被称为王佐之才。他本来在袁绍手下,为何突然舍弃强大的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跑到了弱小的“赘阉遗丑”后代曹操这里来了

虽如今没人能彻底搞懂,但从荀彧后来的事迹中,却能反推原因。大致有两条。

其一、荀彧虽是颍川门阀士族,却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这在那个宦官和名士,水火不相容的年代,毫无疑问会遭到门阀名流的鄙视。而袁绍代表的是门阀士族,故而荀彧虽会被袁绍优待,但必不会被重用!

曹操也是如此,他是宦官之后,却一直想撕掉这个标签。因而又是刺杀大宦官张让,又是当袁绍小弟。这就注定了他跟荀彧一样,都极其尴尬。所谓共同的经历,彼此懂你,可以抱团取暖。

其二、是最关键的,曹操在讨伐董卓之战中,虽“傻”得差点丢命,却证明了他会被视为大汉忠臣!而荀彧毕生的理想,就是恢复汉室地位。他跟曹操有共同的理想,使得荀彧毅然舍袁绍,选择了曹操。

也就是说,荀彧跟诸葛亮一样,自始至终都是理想主义者,是那种为了理想而敢于燃烧自我的人。只不过荀彧认可的是正宗汉室,而诸葛亮认可季汉刘备!

这就是三国时代的特点之一,无论曹操集团,还是刘备集团,是靠两位理想主义者,完成了原始积累。可曹操和刘备这两位,却都华丽蜕变为现实主义者,由此碰撞出了两种结果——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荀彧却是“皆焚毁之”。

三、没有荀彧,便无曹操

前文谈过,刘备得到诸葛亮为何会说“如鱼得水”,一则因诸葛亮的确本事大,二则是诸葛亮,带动了整个荆州地区的人才,大部分都归于了刘备。

荀彧投奔曹操,更是如此,却表现得比诸葛亮更出彩,并最终决定了三国走向!因为荀彧所处的颍川,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人才库,大致有四大姓:荀家,韩家,钟家,陈家!

其中最牛的是荀家。在曹操初期的五大谋士中就独占了两位:荀彧和荀攸,若再加上颍川的郭嘉,竟然有三位!而荀攸、郭嘉则正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同时还推荐了戏志才、钟繇、司马懿、陈群等!

只看这几个名字,就足够震惊吧。就更不要说,在这些名字的背后,还代表的是各自的势力、财力、物力和影响力等了。这些“力”若加起来,是不是会让曹操的实力,几何倍增长

所以说,没有荀彧,便无曹操,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以上仅仅说的是,人才流向方面。还没有涉及到具体对曹操的帮助,举三个例子。

其一: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荀彧力主的!只这一条就又让曹操,成为了代表大汉的人物,并再次让曹操的实力几何倍增长!

其二:曹操初期能百战百胜,灭袁绍、征乌丸等,谁居功至伟 都说是郭嘉,但荀彧照样发挥出了决定性作用。如,官渡之战的相持期,曹操几乎都顶不住了,便给荀彧写信,提出要退兵回来。

荀彧写信告知曹操:你难,袁绍也难,如今正处于临界点,很快就会迎来转机。果然一语中的,许攸来投,跟着乌巢劫粮,袁绍崩盘!

其三:每次曹操出征,为何都让荀彧留守 因为只有荀彧能镇住场子,摆平后方的各种势力,并能供给粮草等。别人,根本没这能力!因此,与其说荀彧是曹操的谋士,不如说,荀彧是曹操的合伙人。

事实也是如此,很长一段时期,曹操集团明显形成两大势力,曹操掌军,有诸曹夏侯等武将,而荀彧则是文官(内政)集团的老大,双方互相承认,虽有摩擦却合作很成功!这才有了曹操的百战百胜,而非只因有郭嘉!

四、荀彧不死,曹操不敢称王

随着曹操的成功,荀彧和曹操的合作,也逐渐变质!对于荀彧来言,你曹操当丞相 可以!毕竟是大汉丞相!

你曹操杀董贵妃,欺负汉献帝 也能忍!汉室够衰的了,既有“跋扈将军”梁冀毒死皇上,又有董卓私自废帝,但终究天下还姓刘,朝廷还能正常运转。

也就是说荀彧的底线是,因你曹操的确有大功于汉朝,所以能当萧何,是最好不过!当不了萧何,当霍光也行。哪怕当跋扈将军梁冀,甚至如董卓一样换皇帝玩,我也认了,只要还是汉朝廷发号施令,咱就还能合作。

但想当魏王 抱歉!汉室的框架之中,根本就没有这个设置。天无二日,哪有一个朝廷内,既有皇帝,又有王,能并存的道理 你让天下州府郡,听谁的号令 因此,荀彧强力阻击曹操称王!

曹操急眼了,你还以为我曹操是,咱哥俩初次相逢时的那个“东郡太守”吗 你说的汉室在哪儿 如今,三分之二的天下,都是我曹操平定的,若我不走这一步,会被现实碾压得渣都剩不下。

你的理想,跟我的现实碰撞后,却想让我退缩,有这可能吗 既然如此,那我就送一个空食盒,提醒你一声:汉禄已空,别再做白日梦了!

这一年,是公元212年,荀彧50岁了,面前是曹操派人送来的那个空食盒。不久后一团火焰腾起——这把火,荀彧烧掉的不仅是那些 “三国机密”,更是他毕生的追求和理想,如今一丝一毫也不留给曹操!

就在荀彧死后,曹操终于如愿以偿地称了王。但被荀彧推荐和提拔起来的司马懿、陈群等人,却在不久后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最终决定了三国的走向和归属。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言,荀彧才是真正决定三国走向的那位谋士,比诸葛亮更厉害!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三国中,有比诸葛亮更厉害的人物吗?

三国演义中好像没有了,他被神化了,好像只有司马懿才能和他拼一拼。
但在真正的三国中,比他厉害的人不少,起码曹操比他厉害,周瑜和郭嘉也不比他弱。
现奉上郭嘉资料,里面有很多他比诸葛亮聪明的地方。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阴翟(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

郭嘉初投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郭嘉住数十日后,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离绍而去。

起初,颍川名士戏志才为曹操谋士,曹操对他甚为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会见后,郭嘉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时为建安元年(196年)。自此,郭嘉以多谋善断而深得曹操倚用。

同年,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解救了刘备,刘备不久便又得兵万余人,引起吕布妒恨,率兵攻打刘备。刘备逃走,归降曹操,曹操待其甚厚,让刘备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问郭嘉该当如何,郭嘉说:“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曹操含笑而说:“君得之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于是给刘备增兵增粮,派其至沛(今江苏沛县),收集散兵以对付吕布。

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休书与曹操,辞语骄慢。曹操大怒,对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二人回答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曹操笑着说:“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郭嘉又说:“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荀彧说:“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曹操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之争,必备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曹操于是上表封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至长安,移书写信给韩遂、马腾等,二人遂各遣子入京为人质。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吕布。吕布败退固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军久攻不克,将士疲惫,曹操想罢兵撤退。郭嘉与荀攸指出:“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点头称是,于是,曹军乃引沂水、泗水灌城。经月余,吕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叛变,引曹军攻入下邳,吕布被围在白门楼,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诛杀吕布、陈宫、高顺等,传首许都,凯旋班师。此役,曹操歼灭了劲敌吕布,为扫灭袁绍等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郭嘉、程昱、董昭等闻后,都说:“备不可遣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后悔,立即派人去追,已然不及。后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乘曹操部署对袁绍作战之时,袭斩徐州(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刺史车胄,又击败曹操派去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军,据有徐州、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等地,背叛曹操,响应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欲亲自征讨刘备,部将们耽心袁绍从背后攻击,都进言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则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也认为:“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曹操为剪除后患,遂亲率大军东征刘备。冀州别驾田丰劝说袁绍,乘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却以幼子重病为由不肯出兵。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刘备部将关羽,又进击依附刘备的昌稀等,将其击破。刘备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袁绍,逐渐收集溃散的残兵败将,成为袁绍大举攻曹的力量。此战,曹操迅速击溃刘备,避免了在官渡之战中两面作战的局面。

自兴平二年(195年)起,孙策从袁术处借兵,渡江征讨江东,至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已尽得江东之地,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此时孙策闻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欲率军渡江北袭许昌。曹军皆惊,唯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孙策果被郭嘉言中,后为刺客所杀。

同年,郭嘉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建安七年(201年)5月,袁绍因军败愤愧呕血而亡,少子袁尚继大将军及冀州牧位,令长子袁谭率少数兵力防守黎阳。九月,曹军渡黄河攻黎阳,谭请增兵,尚恐谭兵多后夺其权,遂自率军来援,与曹军相持于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二月,曹军发起总攻,大战于黎阳城下,袁军战败,袁尚、袁谭弃城逃邺,曹军占领黎阳。四月,曹操进军邺城,为充实军粮,抢收小麦。袁军乘机发起反击,曹军小挫。曹操本拟重新组织攻城。郭嘉认为:“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纳其计。五月,撤军返许昌(今河南许昌东),留部将贾信屯兵黎阳,监视袁军。

建安九年(203年),袁尚、袁谭果然发起内讧,袁谭为袁尚所败,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遂以支援袁谭为名,攻打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七月,袁尚军溃散逃往中山(今河北定州),辎重尽为曹军所获。邺城守军闻汛瓦解。十月,袁尚势力基本上为曹操所消灭。

在曹操围攻邺城时,原已归降曹操的袁谭,又背叛曹操,乘机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等地,并进攻逃至中山(今河北定州)的袁尚,迫使袁尚再逃故安(今河北易县东固安),投奔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刺史袁熙。袁谭收袁尚残部,驻扎龙凑(今山东平原东南)。曹操在击垮袁尚后,按各个击破的方针,以袁谭背盟为借口,出兵进攻袁谭。建安十年(204年)正月,曹操进攻南皮,大破袁军,占领南皮,袁谭出逃,被曹军追上杀死。袁谭所属各郡、县尽归顺曹操。郭嘉对曹操说:“多辟青、冀、幽、并名士以为掾属,使人心归附”(《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操为安抚地方,采纳了郭嘉的建议,稳定了统治。冀州平定,郭嘉因攻被封为洧阳亭侯。

时辽西少数民族乌桓部落乘中原战乱,掳迁汉族边民10余万户。曹操取冀州,杀袁谭后,袁熙、袁尚逃往乌桓,二者联结,不断侵扰边境。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开始远征乌桓的作战。刘备闻讯,立即赶往荆州,劝刘表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夺取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迎献帝,兴汉室。曹操甚为担心,诸将皆说:“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唯郭嘉认为:“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曹操听罢,茅塞顿开,遂立即挥师北上,进至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时,郭嘉又献策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操依计而行,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在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东境白鹿山)歼灭乌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残余势力,斩蹋顿及名王以下10余人,俘虏20余万人。袁尚、袁熙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曹操再次采纳谋士郭嘉之计,没有继续追击,而是坐观局势,声言等待公孙康把二袁首级送来。九月,曹操从柳城撤军,不久,果然公孙康伏杀袁尚、袁熙及辽东单于速濮丸。

至此,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中国北方只剩荆州刘氏。

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曹操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师不久逝世,年仅38岁。曹操哀痛不已,对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三国志·郭嘉传》)!乃表告天下:“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于是上表谥郭嘉为贞侯,其子郭奕嗣。

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当初,陈群责怪郭嘉不治行检,多次在朝中控诉郭嘉,郭嘉却神色自若。曹操则更加重用郭嘉,而陈群能持正,曹操也很高兴。

点评:郭嘉身为谋士,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壮志未踌,实为可惜。
一个智力99一个98

最强谋士并非诸葛亮揭密三国中最厉害的谋士!


最强谋士并非诸葛亮?揭密三国中最厉害的谋士!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说到时期最强的谋士,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然而,最强谋士并非,而是另有其人。下面随奇闻的小编一起来看看,三国十大最强谋士吧。>1.郭嘉>>早期智囊团的核心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彻底粉碎袁绍,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说到时期最强的谋士,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然而,最强谋士并非,而是另有其人。下面随奇闻的小编一起来看看,三国十大最强谋士吧。
1.郭嘉
早期智囊团的核心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彻底粉碎袁绍,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2.陈宫>>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可惜陈宫没有好好分析吕奉先这个领导的巨大缺陷,选错了单位,又不肯跳槽,满腹经纶付之东流,令人叹息不已。>
2.陈宫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可惜陈宫没有好好分析吕奉先这个领导的巨大缺陷,选错了单位,又不肯跳槽,满腹经纶付之东流,令人叹息不已。
>3.贾诩>>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3.贾诩
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4.司马懿>>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追尊为晋宜帝。>
4.司马懿
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追尊为晋宜帝。
>5.田丰>>袁绍谋士很多,脑子比较清醒的还要算田丰。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袁_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5.田丰
袁绍谋士很多,脑子比较清醒的还要算田丰。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袁_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7.陆逊>>陆逊,生于公元一八三年,死于公元二五四年,吴国著名儒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吕蒙奇袭荆州之计,便是出自于陆逊。公元二二二年,刘备伐吴,陆逊受命于危难之时,用火烧大败刘备于虎亭,又用计大败曹休,官至丞相。废太子,屡次进京相劝,不听,忧愤而死。>
7.陆逊
陆逊,生于公元一八三年,死于公元二五四年,吴国著名儒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吕蒙奇袭荆州之计,便是出自于陆逊。公元二二二年,刘备伐吴,陆逊受命于危难之时,用火烧大败刘备于虎亭,又用计大败曹休,官至丞相。废太子,屡次进京相劝,不听,忧愤而死。

三国一谋士比诸葛亮还厉害被刘备追了十三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诸葛亮无疑是三国第一谋士,但有一个人,甚至对诸葛亮很尊敬,感叹他低人一等。


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曾说:“我不像当初我运筹帷幄的时候那么遥远了。”谁有这么大的能力?这个人就是刘八。


刘八,字子初生于荆州零陵县阳阳县,三国时期著名人物。但他最出名的是“恨刘备”,就是躲了十三年才避开他。偏偏他和刘备有缘到了极点。不管怎么闪,都会遇到刘备。我们不知道刘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刘备的。这时候才知道他已经很有名气了,刘备就把刘表的侄子周布依叫去跟他学习。刘霸听说是刘备介绍的,极力拒绝,说自己买不起,大为谦虚。


这只能证明他谦虚,不能证明他讨厌刘备。但是不久之后,刘备发现他真的很讨厌自己。虽然是刘备的臣子,但刘霸心中似乎总有一股委屈。比如张飞很羡慕刘霸的学识,想和刘霸交朋友,但刘霸对张飞百般嘲讽,使得两人的关系火上浇油。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以为“三顾茅庐”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在刘八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刘备阵营为了请他出来,几乎把所有人都动员起来了。刘备追遍荆州益州,差点杀了他。在追他的过程中,有时候高兴得想开派对,有时候气得干脆把他砍死。


刘备把他招为自己的幕僚,但是刘霸因为他的“家世”看不起刘备,一直不肯为他效力。就这样,当成都最终被攻破的时候,刘八八的“囚徒”身份成了刘备的座上宾,于是他被迫以这种方式帮助刘备。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可惜的是,“嫉贤妒能”的厄运总是在历史中重演。刘备称帝的第二年,刘霸病死,时年39岁。他一共花了十三年躲避刘备,最后八年是他的命运。不得不说,他真的是一个正直的君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