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古代皇帝帽子垂着珠帘,目的就是让它“碍事”?背后这么多讲究

望月砂 2023-07-27 16:03:40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这首诗描写了古代上朝的情景,整个国家的能臣武将济济一堂朝拜皇帝讨论大计,也算是一种盛况了。这里"冕旒"是代指皇帝。

通俗来说,冕旒其实是皇帝专属的"帽子",它是由"旒"、"缨"、"冕板"等组合而成,顶端是一块长形冕板,前后垂有多串珠玉,以彩线穿起。其中,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的秦汉时期的皇帝帽子造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那么,"冕旒"为什么成了皇帝的代称呢 其他人可以戴吗 为什么皇帝要在帽子上点缀那么多珠串 这样的装扮有何作用

一、"冠冕"起源

平时,我们常形容一个人为"冠冕堂皇"。其实,虽然两者都是头上戴着的物品,但事实上"冠"和"冕"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东西。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标志成人。《释名》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意思是,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平民百姓则戴布巾,因此"冠"一般指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而"冕"却是有官职的人才能佩戴的帽子,这在《说文解字》里有说明:"冕,大夫以上冠也。而且级别不同,"冕"的样式也有不同,而最高级别的当然就是古代皇帝头上戴的冠冕。

相传帽饰起始于黄帝,也并不像如今的帽饰是为保暖或装饰,而是权力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平民自然不能随意佩戴。到了周朝时期,随着礼教等级秩序的建立,也逐渐形成了整套的服饰制度。尤其是在盛大活动如祭祀以及某些大典场合,上至帝王,下至诸侯、卿大夫等都必须带上冕旒。属于一种礼冠。随后逐渐演变到秦汉时期就成为了帝王专属,于是冕旒在很多时候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词,一般各个朝代的帝王都会把冕旒做一定的细节改动和相应的规定,但大致形制是不改的。例如,在唐太宗时期,为了彰显亲民,他下令取消了冕旒上的珠帘。到了宋朝时期,传统冕旒变得不受欢迎,成了"没落贵族";直至清朝,虽然名字没变,但冕的造型却直接改头换面了。

二、冠冕的级别

既然说冠冕曾经是统治阶级和贵族的身份象征,那么具体都有什么区别呢 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冕旒的本体为冕,垂下来的珠串为旒,而旒的数量也是根据阶级地位分级别的,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所谓"旒"又叫"玉藻"。不同身份所戴的冕旒主要区别就在于玉藻所用珠子的材质和条数以及颜色等。

一般来说,帝王冕前有十二根玉藻,后有十二根玉藻,一共二十四根,最初是由朱、苍、白、玄、黄各色玉珠进行编穿的,每个珠子之间相距一寸,后来也有用白玉的;太子用11旒11珠;而亲王及诸侯则只能用9旒9珠;卿大夫旒珠则会比诸侯更少。因此,可以通过旒珠数量来确定他们的官职,正所谓"以帽取人"。

那么,为什么皇帝的冕旒偏偏要有十二根玉藻 难道有什么特殊作用

三、冕旒的作用

综上所述,冕旒的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地位的象征,尤其是皇帝的冠冕更是皇权至上的体现。而皇帝冕旒的具体构造相当复杂,有"綖"、"旒"、"缨"、"紞"、"纩"、"紘"六个部件组成。綖就是前面所说冕的顶部的长方形板,前圆后方、前低后高;旒,也叫玉藻,是悬挂在冕板前后两侧的珠帘;缨是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紞是丝制线绳,两端自冕板两边垂下位于左右两耳旁,所以又称充耳、塞耳;而纩是挂在紞头两旁的玉;紘则是系在下巴处的系带,为朱红色。

那么冕旒如此设计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其实,冕旒的冕板前低后高的设计,是提醒皇帝不能眼高于顶,而要注意体察民情;而左右两边称"充耳"的玉,又称"塞明",这是提醒皇帝要谨防佞臣谗言、不该听的不听;而那些垂落的珠帘的用意也更是深有寓意了,称"蔽明",表示目不视非,不该看的就睁只眼闭只眼。另外,据说冕旒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首先,对言行举止有警醒规范作用。因为,冕旒前后的玉珠很容易晃动并发出声响,无论说话时的动作还是走路甚至坐姿都要端庄稳重,若动作幅度太大走路太急,就会被打脸;如果坐姿不端正,头歪身斜则冕旒就会滑落。如此一来,佩戴者就会逐渐养成抬头挺胸大气威严的气派。

第二,冕旒的珠帘能隔出一个安全的"心理距离",可以遮挡表情,令皇帝心思不容易被揣摩,从而塑造高深莫测的神秘威严形象,以暗示臣下"不可直面圣颜",同时用距离感让臣子产生惶恐与敬意。

第三,告诫皇帝"水至清则无鱼"的寓意,让皇帝具有包容心怀,无伤大雅之事不必在意。另外,还可以想象:珠帘微微晃动间,一切被珠帘遮挡得若隐若现。这种画面正好时时提醒当权者要牢记,凡事不可看表象,甚至有时亲眼所见也未必是事件的全貌;而为江山社稷考虑的明君应该拨开心中的珠帘,取舍有度、尊重事实。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一顶帽子也可以有如此多的讲究和深层寓意。虽然这样的帽子并不能监督每一位皇帝成为合格的掌权者,但是却也代表了华夏文明中的自知之风度。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皇帝在典礼上戴的皇冠,前后所缀珍珠是各12串吗?为什么?

现代能够看到皇帝的皇冠最多只能到明朝,这得靠郭沫若同志挖了定陵,大家才对明朝皇帝的皇冠有直观的认识,题目说的那种皇冠有个专用名称??冕旒。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冠,里面有很多的讲究。

冕旒其实发源很早,据传说可以追索到黄帝那里去,至于原始社会或者奴隶社会的统治者是不是戴礼冠,戴什么样的礼冠,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毕竟没有考古实物出土,也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到了周朝,关于王冠的描述和要求就详细起来了,这源于?周礼?,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很多?礼?数主要出现在周朝,周朝确定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文明的基本?礼?条。

其中就有关于王冠的:

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这就是冕旒的来源,后来逐渐被皇帝们固化为王权专用象征,也就皇帝戴头上的冕旒成了皇帝的专享,任何人戴用,那就是僭越,要被砍脑袋。

到了明朝,冕旒是皇帝在非常正规的场合在佩戴,比如大型的朝会、外邦的觐见、太子的大婚等等。

其他的场合,明朝皇帝是不戴这玩意儿的,因为这玩意非常的不方便,大家可能说了,冕旒可是至高皇权的象征,怎么不方便呢,不方便怎么还要戴它呢?

冕旒,其实是制约皇帝的。

冕旒的造型参照下图,一个圆筒帽子上面放一个横板儿;横板有讲究,前面是圆的,后面是方的;前后各掉着12根用五彩丝带串着的12颗玉石,形成一个小型的?门帘?。

这玩意儿有多内涵:1、头顶的横板儿象征皇权天授;2、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3、五彩丝带象征?金木水土火?;4、12根丝带代表着日月星辰等等。

冕旒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但是它的主要功能却是限制皇帝的行动??让皇帝行动起来保持端庄,不轻浮。

皇帝戴上冕旒,眼前的?门帘?不能随便的动起来,无论是坐、走,皇帝都要随时注意冕旒上垂吊的珠子不要乱晃动,动作一大,珠子晃动了,那皇帝就有失威严。

这就是礼数,皇帝的礼数就更多了,戴上冕旒这玩意,权威是权威,天子威严是表现出来了,你能透着珠帘子缝儿看群臣,群臣对你的脸看不清楚,所谓天威难测。

谁能保证冕旒上的珠子不动呢,这太难了,谁没个头晃,脑摇,打喷嚏的时候啊,难免冕旒上的珠帘子会动。皇帝也是人,皇帝不喜欢戴这玩意儿,但是不戴又不行,毕竟是皇权的象征,那就尽量少戴吧。

明朝皇帝其实都很少戴冕旒,他们有自己的常用的皇冠,感谢郭沫若同志,他给我们挖出了明朝皇帝日常佩戴的皇冠,让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皇帝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代帝王为什么要将“门帘”戴在脑门上,难道不会遮挡视线吗?

很多时候我们在古装电视剧里都能看到皇帝在上朝时会戴着一顶帽子,这个其实是有历史依据的,如果你在历史博物馆参观古代帝王的画像你也会发现,在帝王们的画像中,帝王们都戴着这样一顶帽子,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帽子除了方方正正以外,帽子的前面还挂着一个像门帘一样的珠子,这是为什么呢?


这么多的珠帘在眼前,其实是有很多寓意的,首先第一点,戴上这顶帽子以后,如果走路的话帽子前面的珠帘会随着走路的动作而左右摇摆,如果皇帝走路比较快的话,那么这些珠子就会大幅度地摆动继而打到脸上。这样多的珠帘是为了提醒皇上,作为君主一定要沉稳冷静,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行为总是要不紧不慢。

第二点原因就是这个帘子可以挡住皇帝的脸,这样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就观察不到皇帝的表情,不会因为揣测皇帝的心情而说假话。然后我们来看这顶帽子的名字,它叫做冕旒,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冕,它的历史可悠久了,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据说是黄帝创造了它,帽子本身叫做冕,而那一排像是门帘一样挂在皇帝面前的珠子叫做旒。

但是冕旒不仅仅是专门为了皇帝而创造的,大臣们也有类似的帽子,只不过他们面前的那个珠宝帘子的数量是由严格的规定的,皇上面前是十二旒,诸侯们是六旒,大夫们是四旒,在这中间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如果出现旒的数量多于自己的身份该有的数量的话,就会被看成是要谋反。

古代时期皇帝帽子垂着珠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古代时期皇帝帽子垂着珠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在历史上你知道古代时期皇帝帽子垂着珠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一起来聊聊吧。

冕旒其实是皇帝专属的"帽子",它是由"旒"、"缨"、"冕板"等组合而成,顶端是一块长形冕板,前后垂有多串珠玉,以彩线穿起。其中,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的秦汉时期的皇帝帽子造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相传帽饰起始于黄帝,也并不像如今的帽饰是为保暖或装饰,而是权力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平民自然不能随意佩戴。到了周朝时期,随着礼教等级秩序的建立,也逐渐形成了整套的服饰制度。尤其是在盛大活动如祭祀以及某些大典场合,上至帝王,下至诸侯、卿大夫等都必须带上冕旒。属于一种礼冠。玉珠帘子挡住视线,是在提醒皇帝什么事情不必看的太清,否则会造成法令严苛。耳朵用玉质的黈纩盖住,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轻信溜须拍马之人,也体现出古代对皇帝的要求。

皇冠上一般有珠帘,这个皇冠叫做冠,是礼冠的一种,这个头饰起源于黄帝。 斛是五彩丝绳,共有12根,各有12枚五彩玉,制作时很讲究。 每个玉之间的间隔是1寸,一个斛的长度是12寸,是固定的尺寸。 而且冠的旌数也有一定的差异,天子祭祀神的大裙冠和天子吉服的袴冠使用12斛,祭祀的时候每次旌贯玉也不同。平时,我们常形容一个人为"冠冕堂皇"。其实,虽然两者都是头上戴着的物品,但事实上"冠"和"冕"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东西。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标志成人。是从西周开始,民间传说,是从黄帝开始。 室内庄严场合,比如朝参大典,男女同在,所以无论男女都要用珠帘蒙面,室外场合是?蒙衣?。 目前,只有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妇女还保留?旒?,仅在节日和婚丧重要场合使用。 蒙衣只有阿富汗和伊朗还有,也仅限于妇女。 从中国往西到阿塞拜疆,所有民族的妇女在结婚的时候全是?垂旒?。

既然说冠冕曾经是统治阶级和贵族的身份象征,那么具体都有什么区别呢?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冕旒的本体为冕,垂下来的珠串为旒,而旒的数量也是根据阶级地位分级别的,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所谓"旒"又叫"玉藻"。不同身份所戴的冕旒主要区别就在于玉藻所用珠子的材质和条数以及颜色等。帝王拿着的冠冕,最上面的长方形木板叫做?延?,形状在前圆的后面,象征着天圆的地方。 金在开放的意义上,是指王者的视觉观众。 领导人大体上能洞察小缺陷。冕旒的珠帘能隔出一个安全的"心理距离",可以遮挡表情,令皇帝心思不容易被揣摩,从而塑造高深莫测的神秘威严形象,以暗示臣下"不可直面圣颜",同时用距离感让臣子产生惶恐与敬意。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x?,鞋)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据说冕旒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首先,对言行举止有警醒规范作用。因为,冕旒前后的玉珠很容易晃动并发出声响,无论说话时的动作还是走路甚至坐姿都要端庄稳重,若动作幅度太大走路太急,就会被打脸;如果坐姿不端正,头歪身斜则冕旒就会滑落。如此一来,佩戴者就会逐渐养成抬头挺胸大气威严的气派。

经过以上大概了解你明白了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