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没有任何建筑的实际作用,能够超过长安承天门,因为它不但起到通行的作用,还能为天下人提供精确的“长安时间”。
人类能随时查看时间,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石英钟发明以后。生于现代的我们,想要知晓此刻的时间,只需从兜里拿出手机看一眼即可。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不但没有手机和石英钟,连机械的概念都未曾出现,人们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 难道只能靠观察太阳的起落来判断时间吗
非也。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里,以“十二时辰”将一天所发生的事划分为十二段。唐人以十二地支的顺序,为每一个时辰做出标识,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古人在测算时间时,使用的工具是圭表或铜壶。每隔一个时辰,报时官便会以敲钟或击鼓的方式告知民众。
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世上路岐何缭绕,水边蓑笠称平生。寻思阮籍当时意,岂是途穷泣利名。—— 唐·李咸用《山中》
可以说,唐朝人的作息时间,严格符合“晨钟暮鼓”的规律。每天第一声钟鸣,城门官将城门开启,人们走出户外开始一天的活动;每天第一声鼓响,城门官将城门锁死,禁军开始巡城,实行宵禁。
不仅长安城的老百姓严格遵循这样的作息时间,全国各地的大唐子民都要遵守这样的作息规律。全国各地的报时官,都要以长安城承天门上的大鼓为基准进行报时,相当于现代以东经120°的地方时间为基准的北京时间。
大诗人白居易的族弟白行简写过一部《李娃传》,里面记录了一段关于唐人作息的文字:
“久之日暮,鼓声四起。姆曰:‘鼓已发矣,当速归,勿犯禁!”这里的“一禁”,就是每天的第一通鼓响。一般来说,在这通鼓声响起之前,在外面活动的老百姓都要回到家里。以唐律的标准来说,巡夜的禁军自一禁之后,便要开始上街抓人。只要这时仍在街上活动的百姓,便要遭到禁军的批捕,被拘禁起来。
长安城是大唐之首都,所以夜禁制度相当严格。为了让城市有良好的秩序,所以时间一到,不论是宫城、皇城、外郭还是坊市的大门都要准时关闭或开启。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该如何让这些大门步调一致,在相同的时间里开闭呢
隋朝时期有这样的规定,每天宫里的报时官会准时来到大街上,向各城门传达信息。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这样做的效率十分低下,每个城门开闭的时间存在较大误差。对于首都安全来说,这样的误差无疑是致命的,而且会影响到禁军盘查犯禁百姓时的判断依据。
为了缩短误差,到了唐贞观时期,当朝中书令马周奏疏李世民,请求在承天门上设立一大鼓,而长安城的各街道设置街鼓。每天以承天门的鼓声为准,用鼓声代替传令官进行报时。由于鼓声比人腿更快,所以自此之后长安城的报时系统变得更加精准。
每天日出日落时分,报时官(城门郎)便要来到承天门,在城楼上盯着漏刻的标识,准时敲鼓或敲钟。根据学者的考证,长安城中近八百处钟鼓会同时奏响。原本喧嚣的长安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六街鼓尽行人歇,九衢茫茫空对月”的景象。
一禁过后,武官便带着禁军出动,开始在大街小巷上查看行人。当然,这种宵禁的规则是比较人性化的。倘若,老百姓有什么急事需要离家,可以事先在府县和本坊开具证明,以出示“文牒”换取出行的许可。不过,当时的文牒发放流程相当繁琐,若无要紧事务,想要弄到一份文牒难于登天。
宵禁会一直持续到五更天,在此之前没有文牒的老百姓禁止外出。前文我们提到,如果违反了宵禁,违者将会遭到拘禁。因违反宵禁而招致的拘禁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被关入大牢之前得先挨上一顿杖责。如果违反禁令的情况比较严重,则“令其主司定罪,庶人杖以下决之,官吏杖以下皆送大理”,普通老百姓直接打死。
承天门上的钟鼓声,成了长安人作息的报时器,也成为其他城市校准时间的参照。其它地区的报时官想要校准漏刻,一律以承天门上的漏刻为准。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比较好奇,为什么唯有承天门担此重任,其他城楼或城门不能成为“报时忠心”吗
这就得从承天门的地理位置说起了。
“正门曰承天,即隋大兴宫城正南门也。初曰广阳门,开皇二年造。九年平陈,献俘于广阳门,既又御广阳门宴将士。仁寿初,改曰昭阳门。唐武德初,改曰顺天门。神龙初,始曰承天门。”—— 《读史方舆纪要》
在大明宫兴建以前,长安的政治中枢处于太极宫,而太极宫的正门便是承天门。自承天门向南而出,一直到朱雀门为止,所经过的街道便是“承天门街”,唐代长安城的大多官署都集中在这里。这条街的历史地位,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
根据文献的记载,唐朝皇帝举行“外朝”大典时,地点便选在承天门,接待其他国家的使臣时亦要从承天门进出。每逢节令,皇帝们还会在承天门街安排长席和歌舞表演。那些除旧布新或大赦天下的命令,也大多是从承天门流出的。
承天门处,着实发生过不少大事件。例如唐太宗册封李治为太子,册封典礼便是在承天门召开的。睿宗继位时,亦是从承天门走入太极宫。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喜欢热闹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李隆基曾数次召诸王于承天门宴饮。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唐玄宗住在兴庆宫,所以大多数家宴都是在兴庆宫举行的。不过若赶上普天同庆的大型饮宴,召开地点仍要选在承天门。
据说,李隆基每次在承天门召开宴会,都会在城楼上向下抛洒金钱,以为游戏,有诗为证:
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只可惜没有永远鼎盛的王朝,也没有不朽的建筑。唐乾宁二年,承天门事变爆发,这座宫门遭到破坏。当时手握重兵的藩镇军阀入主长安,争相挟持皇帝,想要上演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在这场变乱中,承天门被点燃,火光冲天。唐昭宗在亲信的保护下,逃出承天门,自启夏门离开长安。经此事变,承天门被付之一炬,仅剩残垣断壁。
天佑元年,唐昭宗来到洛阳。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来到破败的长安城,将昔日首都翻修一新。只不过,这时的大唐已行将就木,韩建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将长安恢复成以往的模样。在韩建的工程图上,仅保留了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均被舍弃。
因为此前的皇城与宫城共用同一堵墙,所以韩建便将宫城南墙修缮一番,作为皇城的北墙。除承天门之外的宫门皆遭封闭,仅留承天门供进出。韩建依照相书中的说法,将位于北侧的承天门更名为“玄武门”。
在这里必须要说一段题外话,“玄武门”这个名字对于唐朝皇帝来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公元626年,第一场“玄武门之变”爆发于太极宫,太子李世民在其党羽的帮助下于太极宫北门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通过这起政变获取了政权。
第二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韦后把持朝政时期,当时的太子李重俊为了夺回属于李唐宗室的权柄,与韦后集团发生军事冲突,最终兵败死在承天门下。
第三场“玄武门之变”仍发生在韦后当政时期,不过这起政变中的胜利者却不再是韦后,而是将其火并的李隆基。
除了这三次“玄武门之变”外,前面提到的“承天门事变”或为第四场“玄武门之变”。因此韩建将承天门改名为玄武门的做法着实令人费解,毕竟,“玄武门”这个名字着实有些晦气。
书归正传,到了明朝洪武年间,被荒废了近千年的长安城被扩建。不过,当时朱元璋将首都定为南京,所以长安城的扩建工程规模很小。由于,韩建所修的长安城已年久失修,明朝工匠认为唐宫墙已不具备翻修价值,所以将北侧的城墙整段拆除了,承天门未能幸免。
今人已无缘一睹承天门原貌,只能在莲湖公园东南侧看到承天门的残垣(仅有一些零散的石柱础)。根据我国考古界发表的《唐代长安成考古纪略》来看,承天门的位置在莲湖公园莲湖池南岸偏西的位置,经考古工作者的勘测此处地下尚有长约四十米的承天门基址。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down/classware/2004/3/files/liuguo.htm
--------------------------------------------------------------------------------------------------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919
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赢政,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两千年来,对他的评价是很有争议的,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亲子楚(又名异人)做人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
子楚在赵国很不得意,但吕不韦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很会投机,见到了子楚便觉得他像个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将来可以借他赚取功名利禄(这就是现在“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来历)。吕不韦很熟悉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她却没有儿子,便打定注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主意已定,吕不韦便付诸行动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带着去了秦国。他很精明,没有直接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华阳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国君和贤惠的华阳夫人,还经常对他说“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时到了深夜还思念得流泪。说到最后,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话打动了,便请她将礼物转交给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接受了吕不韦替子楚交给她的礼物,又听说了子楚对她和安国君的态度,便对子楚有了好感。
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挑选一个好的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储君,那么以后即使在秦昭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吕不韦商人式的精明算计,正好是华阳夫人日夜耿耿于怀的心事,姐姐来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华阳夫人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事情办成了,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从此,吕不韦便长住在了邯郸,和子楚一起广交天下宾客,等待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为了更好地笼络子楚,吕不韦还给子楚送去一个擅长歌舞的美女,因为是在赵国的都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赵姬。后来,赵姬给子楚生下一子,这就是秦始皇。开始他姓赵,因为出生在赵国。因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就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了国姓嬴。
秦始皇刚出生,秦国和赵国便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第二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逃出了邯郸城。秦始皇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安国君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刚即位,便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又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辑成了《吕氏春秋》。
赵太后在先前被吕不韦送给子楚之前和吕不韦很要好,现在虽然地位尊贵,但子楚已经死去,守寡时间一长,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吕不韦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发觉,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让他冒充宦官进宫,在净身时赵太后买通了执行的人,让这个假宦官进去供赵太后享乐。
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而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始皇,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赶出咸阳,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两年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吕不韦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难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杀了。
对自己政权的威胁都清除了,秦始皇便开始对东方的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他继承了祖辈的基业,而且发扬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秦始皇继续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
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
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国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传说三皇和五帝。结果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在讨论时,李斯反对分封制,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几代之后,关系就疏远了,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团结,致使周朝分崩离析。天子无法控制,徒有其名。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 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学习也向官吏请教,即"以吏为师"。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第一,修造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林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东西长达万里。第二,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乱。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第四,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阳,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无法抹去的一大污点,极大地抵消了他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
不仅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等全国统一了,他还曾经想造一个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陈仓(现在陕西凤翔和宝鸡地区),东面延伸到函谷关(现在河南灵宝),长达千里。最后被秦始皇的侍从、侏儒优旃(音沾)劝止。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可太好了,有了这么辽阔的皇苑,我们可以多放养些猛兽,如果六国的后裔有人敢从东方进攻,就把这些猛兽赶出去将他们吓跑。”秦始皇一听,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这个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没有建成,但秦始皇却建了其他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的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经劝说过秦始皇:“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但远处的民众还没有彻底安定,士人们现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张。父皇这样用严酷法律治理天下,儿臣担心会令天下不稳。希望父皇能认真考虑,改变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听不进扶苏的话,反而斥责扶苏多事。最后,秦始皇将扶苏派到北面边境的军队里做监军,和大将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秦始皇不听劝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众的诅咒下气数将尽。楚国旧地的民谣中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东郡(现在河南濮阳)有一块陨石坠落,于是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严厉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终也没有查出来。御史便将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没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坏在了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统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经出巡过北面,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鼓舞士气。他全国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来的路上。
现在,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这些石刻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传自己统一国家、进行各项改革的历史功绩。
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现在日本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在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就一病不起。
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意识到生命到了极限,便留下了遗诏,要长子扶苏奔赴咸阳主办丧礼,并继承皇位。诏书放在任中车府令的赵高那里,还没有等诏书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热季节,在沙丘平台(现在河北广宗境内)病死了。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比李斯奸诈,他为了自己专权,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假造圣旨让扶苏自尽。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的骊山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陕西临潼县的东面五公里远的下河村附近,经过测量,墓高55.5米,周长2公里。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这真应了那句话“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第一个称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两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确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却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公子,异人虽然生在国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 而嬴政正是在赵国出生的,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他在统一六国后采取得种种引人争议的措施,和他的个人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这个其实是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评价他。角度不同评价自然不同,所以才有两个不同的秦始皇。
其实,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肯定“人”的性格是立体的,即是说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论,评价秦始皇也一样。我们常说秦皇修长城、建宫室,劳民伤财,然而在秦代那个时代,建筑技术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代建成了坚固的防线,抵御匈奴的入侵,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这不可以说是功吗?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为,如并天下、称皇帝、废封建、置郡县、销兵器、迁富豪、夷险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沟渠、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从传承,是有重大之影响的,这方面他可称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极权统治,使中国老百姓长期过着难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对于秦始皇作为“暴君”的这一面,则不应随便为之辩解。
由此可见,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专制独裁的“暴君”正好印证人性是立体的事实。所以评一个历史人物不偏于一面,应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
--------------------------------------------------------------------------------------------------
/s?wd=%C7%D8%CA%BC%BB%CA&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6
武则天;;;;;;;;;
答案网上找来整理的,呵呵,自己也长了见识
陪葬品最无法估计的陵墓:秦陵
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规模相当于5个现代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地宫就这么大,里面的陪葬品以“藏满之”来推测,数量该惊人了。仅秦始皇睡的那具墓棺,就有陪葬的珠宝文物几十万件;阵容宏大的兵马坑则更是震惊世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由此也可见秦陵“第一陵”的地位。
不过,有学者认为,秦陵地宫中的陪葬品未必有那么丰富。理由是,在公元前206年,秦陵被挖掘过。当时,项羽为了报复秦王的横征暴敛,入关后,动用了30万人,“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动物不绝”。除了这一次,后世盗挖秦陵的事也未断过,如在民国初年,军阀孙连仲就打过秦陵的主意。但这从侧面也说明,秦陵当中陪葬品的丰富了。也有人说,秦陵的地宫并没有被打开过,当年项羽确实是想掘开秦陵,但因秦陵太坚固,无功而返,仅留下了两条“霸王沟”。已完成的对秦陵的考古探测,初步证明秦陵的地宫仍然完好无损。探测中发现盗洞有两个,直径达1米,但深度只有9米,离地宫很远。目前,已出土文物和发现的被盗物品,多为陪葬坑或甬道内的陪葬品,秦陵地宫中的宝物无法估量。
无法估计,所以神秘。呵呵
不过综合考虑更神秘的还是:::武则天的
武则天陵墓谜题待解 专家详解种种猜测
近日,一则关于“乾陵地下埋藏有500吨文物”的新闻,让社会各界再次聚焦一直以来谜团重重的乾陵。随后,陕西乾陵博物馆更是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问题进行澄清,并明确表示:“乾陵藏宝500吨”这一说法违背了文物考古常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实际上,作为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陵墓,关于乾陵的种种猜测一直不断,《兰亭序》是否埋藏其中?乾陵究竟有多大?……随着乾陵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关于乾陵的种种谜团终将一一揭晓。
谜题一 乾陵藏宝500吨?
关于乾陵最新的新闻就是最近被热议的“乾陵藏宝500吨”。这一数字究竟是谁提出来的呢?在此报道中提出,乾陵藏宝500吨,最初是由一位在乾陵进行长期采访的作家提出的。虽然此人并非考古工作者,但他的观点不无道理,如果在常见的金银财宝、书画绸缎等随葬品的基础上,再加上乾陵的石门、石棺等文物,乾陵中的文物重量达到500吨是有可能的。报道还提出,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她的儿子又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珠宝随她带进了乾陵。
专家观点:文物按吨计不科学
记者采访了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他说,任何一个正规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不会把文物按吨来称呼,一般都是按件数,或者组数来称呼,不可能是按吨来计。至于乾陵中具体藏有哪些宝物,现在还都只是猜测。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庆柱对乾陵500吨珍宝的说法则认为,说这话的一些人,如果有一个善良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提法并没有根据。
谜题二乾陵地宫究竟有多大?
在人们的印象中乾陵不仅外观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由于它的独特性,其规模应该一定是相当壮观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分别对周围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一些学者专家认为,从当年出土的墓道和陪葬墓规格来看,这三座墓在唐朝所有陵墓中的规模是最大的,都是双石墓,都有前室后室,而且墓里面有石椁,加上墓道大概有80多米。如此推算的话,与现在发掘的同时代的最大墓相比,帝王陵墓肯定要超出这个范围,所以乾陵整个地宫的规模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专家观点:乾陵地宫大约300立方米
南京建筑学者陈景元先生根据计算得出,从乾陵地宫施工工期来推测,乾陵地宫很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他认为,乾陵地宫的工程规模是否能够达到人们预测的程度,最关键的问题是乾陵地宫施工工期。
陈景元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认为,唐高宗在生前,并没有为自己预先建造过陵墓;他认为乾陵地宫部分的修建时间是从唐高宗去世到灵柩返回长安的8个月的时间里。
这么短的时间,在梁山的基岩之上,以人工锤打的方式,去开挖秘密隧洞,到底能够凿出多大的地下空间?按照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王墓的建造时间以及施工进度来看,扣除乾陵的前期准备、后期收尾,真正用于乾陵地宫开挖的时间,最多为7个月。即使按每天开凿1.4立方米计算,山体之中被开凿出来的内部空间,大约仅为300立方米左右,这就是乾陵地宫能够形成的建筑规模,这个规模与唐太宗昭陵地宫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谜题三《兰亭序》藏在乾陵?
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据史书记载,《兰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也就是说,《兰亭序》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因此有猜测认为,《兰亭序》藏在乾陵。而且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专家观点:纸制品难保存
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兰亭序》是否在乾陵,目前还仅仅是一些学者作出的种种推测,现在还没有定论。
刘庆柱在接受新浪网友关于《兰亭序》是否在乾陵的提问时表示,《兰亭序》在乾陵的这个推测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历史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唐太宗昭陵的随葬品中就有一些书法作品。
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兰亭序》究竟在何处,人们是否还有机会目睹到它的真面目?刘庆柱表示,对此也不要抱太乐观的态度。他个人认为,按当时的说法,书法作品已经以纸为主了,而并不是用简,能够把纸制品保存下来的唐代墓葬,现在为止还绝无仅有。
在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古代墓葬已经发掘了数以千计,或者几千计,包括汉代,唐代时期的,或者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一座在墓里的纸张能够保存完好,纸张做得越精细保存就越困难。
迷题四:::
乾陵内部结构还未探明
位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陵,埋葬着盛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是我国仅有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这种“两个皇帝两个国号,一对夫妻埋在一个陵墓”的情况世上少见,其地面上的石华表、石马、石人、无字碑等文物十分壮观。
话说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写道:“伟大不朽的法老在此观看壮丽的天空,日出和星辰,伟大不朽的法老与天地同在。”----壮哉!古埃及人、金字塔主人法老们的想象力和气魄何其大也!
再说乾陵,它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处于长安的西北方、八卦乾位而称作乾陵。
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乾陵最典型。乾陵石像生之多,神道之长,陵丘宝顶之大,用地面积之广,都是前朝帝陵所不及。乾陵依梁山而建,乾陵以山为陵,呈圆锥形,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停车场位置:海拔790米(只是GPS数据,并非1956年黄海高程系。但似乎很多中国人把美国GPS标准当作法定高程系)。这样,陵墓土石封至少在200米高度。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众多的石象生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山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历经战乱,现仅存石刻碑碣。
从七节碑规格来看,武则天身葬关中平原突兀而起的最高峰,其陵墓自身气魄之大,陵墓自身高度、规模甚至超过秦始皇(不算陪葬),并取日、月、金、木、水、火、土为伴,气吞天地宇宙!而且,居然在下文提到的信息时代依然能够独领风骚!如此之气魄,亘古未有几人能够超过!这样,从逻辑就可以推断,武则天无字碑必须与陵墓、七节碑相对称,就是俗话说的要“压得住”,必然是功大而不语、任予后人评说,这样的解释和气魄才是可信的。
而其他推论,例如战乱无时间、无心写刻出碑文,则是经不起现场格局推敲的。再者,衔头是写短命的“大周”“**皇帝”呢,还是“大唐**皇后”呢?写哪一个都不是武则天本意,太难了,干脆不写。
吼狮;郭沫若1962年题字碑。其雄浑与威严不可名状
到达乾陵顶端。此处有条石被铁水浇铸。这里一面是雾,背后是雨,往下又是大沟。站在此处,感觉灵异,云雾飘来,像雾、像雨、又像风,,,
雨雾中,GPS接收卫星数目、信号强度现场“立此存照”。奇观啊!
GPS系统在全球有24颗定位星,在乾陵之巅,海拔1046米,GPS居然显示出能够接收到10颗卫星信号!几乎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并且还是信号强度满格!令笔者大为惊异!
从唐代到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至今此高地的选择依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高!实在是很高!
须知,在中国陆上腹地,这样的地理位置少之又少。一般能够接收到3-5颗卫星,并且强度不定。笔者只是在茫茫大海船只甲板天棚上、极其高大的山峰遇到过这种10颗定位星同时出现的情况,在一般地点极难见到。这意味着:乾陵旁边半径数十公里内,再没有任何高大山体、建筑能够阻挡它凛然通向太空之路和放眼四望的视野!
下山之路,幽深莫测
----“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永望日月星空河山。
慢慢了解整个乾陵布局和实地感受,开始佩服武则天为自己在广褒的关中平原选择了这样一个高敞的地方,其独到的眼光、宏大的气魄和胸怀,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依然被人啧啧称奇,能够据此俯瞰自己辽阔的疆土,最好地接收茫茫太空的信息!其吞吐宇宙、星辰、日月、天地、山河之壮志,毫不逊于古埃及法老们的金字塔铭文,巾帼不让须眉!甚逞于须眉!不愧千古第一
关于则天陵墓神奇结构的图片:
/article/5001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