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宗接代
中国人传宗接代封建思想是入赘的主要原因,入赘俗称招婿,是男方到女方家入户,孩子随母姓。原为母系家族婚制,是从妻居、服役婚等古婚遗俗的发展。旧社会的传统思想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强调要有男丁来传宗接代,继承宗支。若某家只生姑娘而无男嗣,就有后继无人之患。
为了传宗接代,便由亲戚朋友引荐或经媒人介绍,招外村他姓的一个男子来同自家的女儿结婚,男的就此进入女家,变成女家的儿子而不是女婿。至于女家原来那位姑娘,既是女儿,又是媳妇。从此,入赘女家的男子要永住女家,并要放弃原来的姓氏而改用女家之姓,同时写入族谱之中。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
历史地位
从秦始皇到唐代,官方一直把赘婿与犯罪官吏、逃亡人员和商贾一样看待,是社会的二等公民,经常被征发到边远地区,去服劳役或守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取陆梁地。”《汉书·晁错传》载:“秦之戍卒,……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汉代承袭秦代遗风,对赘婿的贱视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禁止赘婿为官吏。《汉书·贡禹传》中说:“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南北朝时期,赘婿滴戍的法律被取消,但贱视赘婿的风俗依然如故。唐代时,赘婿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点没有好转。唐人对《史记》的注释,很能说明当时社会对赘婿的看法。司马贞索引:“赘婿,女之夫,比于子,如人疣赘,是馀剩物也。”颜师古补注:“谓之赘婿者,言其不当出在妻家,亦犹人身有疣赘,非所有也。”更有甚者,五代时南唐朝廷竟然又把赘婿与佣奴等同起来,征编为军队。宋元明清四朝,赘婿的社会地位略有好转。但官方贱视赘婿的评判,还是时有发生。官方对赘婿的惩罚和贱视,加重了整个社会对赘婿的鄙视。
在福建闵南地区,旧时代这种入赘女家的男子常会被人瞧不起,讥讽他是“卖大灯”。因原来家族遇有重要节日,各家的大灯上都要写自家的姓氏和郡望或堂号,如洪姓则在大灯一边大书“洪”字,另一边大书“敦煌”二字。入赘女家之人,每遇节庆之时,大灯上就不能书写入赘者原来的姓氏和郡望,而要写上女家的姓氏和郡望,所以,世俗之人讥讽入赘者为“卖大灯”。
作为一种婚姻形式,赘婚弥补了男娶女嫁的不足,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原本应受到社会的肯定,但由于封建观念作怪,再加上封建律法的推波助澜,赘婚反而受到社会的歧视,蒙受了不应有的耻辱。
发展演化
赘婚之习,始于周代,相沿至今,而有几种不同的型式。秦汉之“赘婿服役”,宋之"舍居婿",元之"赘婿养老",今之所谓"招夫养子"、"招婿养老",这类基于招赘求养的心理要求而成婚的,可称之为"招养婚"。这是一个型式。宋之"赘婿补代",今之所谓"赘婿承祧",这类本于招赘求嗣的动机,而发生婚姻关系的,可称之为"招嗣婚",这又是一个型式。
古文献记载:“秦人家贫子壮则出赘。”在古代秦人婚俗中有女娶男嫁之俗,一些贫穷人家男子拿不出聘礼娶妻成家,便入赘到女方家,成为其家庭的一员,瞻养女家双亲,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性,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关中地区称为“上门女婿”,或招赘婚。这是原始社会从妻居习俗的遗风,具有古老性和认同性的特征。
古代入赘婚十分流行。无论是权倾朝野的政坛显贵,还是目不识丁的庶民百姓,都有赘婚的记录。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寡居多年,偶见买珠小儿董偃,童年貌美,梅开二度,老妇少夫,日夕承欢,坠入爱河。汉武帝闻讯,泰然处之,不仅未加罪于董偃,而且赐给衣冠,从此董偃贵宠当朝,名闻天下。入赘者,大多是寄人篱下,地位低,挣扎在入赘的围城中,为人歧视,甚至视为刑徒、奴隶,经常被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后世文人的小说、笔记、戏曲中反映入赘之俗屡见不鲜,这与当时重男轻女的伦理观念密不可分。
”诗仙“李白的四次婚姻,有两次都是上门女婿。
赘婚的取消,原则上与嫁娶婚相同。但与嫁娶婚不同的是,赘婚中的夫妻地位恰恰与嫁娶婚相反。赘婿由于地位低下,也常因招家单方意思被逐。因此到了元朝,法律禁止无故驱逐赘婿,明清法律也沿袭了这一规定。而对于出舍女婿来说,由于婚约中明确约定至一定年限而出舍,故期约届满则其与招家的入赘关系自然消灭。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最近《赘婿》在热播,除了精彩的情节之外,剧中人物的 搞笑 成分,也为这部电视剧增彩不少。
郭麒麟那就不用说了,本剧的男主角,德云社的少班主,自幼学习相声,用他担任男主,那明显是奔着喜剧效果来的。
但没想到的是,剧中几个配角,那 搞笑 效果,也是相当的了得,比如说耿护院,每次看到他我都想笑,还有就是吉吉国王,曾经在《大秦赋》里饰演郭开。
整个人看起来都非常 搞笑 ,几个配角再加上几个主角,这部剧简直就是一个大型 搞笑 喜剧片,时不时就能弹幕满天飞,让人笑的肚子抽筋。
本来原著是一本穿越的爽文小说,编剧故意把他往喜剧方面改,可能也是为了迎合当代人普遍焦虑的心态,大家开心一乐,比什么都强。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故事本身的设定就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戏码,虽然电视里没有明确说明,但一看就是北宋末年的事情。
但很多人都认为剧中一出情节非常离谱,甚至可以说是硬伤,那就是作为朝廷重镇的临安,而且还有大量的军火,怎么可能一觉醒来就被攻破了呢?
这实在是太不合理了,而且这个剧情也是整部电视剧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问题上,会出现怎么低级的失误,是不是编剧真的觉得,既然是穿越剧就没有必要那么较真呢。
这虽然是部穿越剧,但睡一觉临安就丢了的剧情并不荒诞,而且 历史 上方腊起义,远比电视剧里描写得还要惨烈。
中国 历史 上起义的事情多如牛毛,但你要说知名度第一的,那肯定是宋江的水泊梁山,108将的故事妇孺皆知,至今为止,因为宋江这个人的复杂性,他一直都是各个场合经常会被提起的人物。
就因为宋江最后的诏安,那不知道看恼了多少人,当年看电视,不知道多少人想把宋江从电视里就出来,暴打一顿。
尤其是最后一幕,你宋江死就死吧,还非要拉上李逵,不但自己甘愿当朝廷的鹰犬,连带的最信任他的兄弟也跟着遭殃。
《水浒传》的故事非常多,相信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水浒传》在知道方腊这个人的,还有人经常以武松单臂擒方腊,来说明武松的武力值是梁山好汉中最高的。
事实上,宋江和方腊都是 历史 上有的人物,只不过真实的 历史 是这个样子的,宋江名气小底盘小,只有36个人,硬是被小说写成了108将,成了著名的“ 历史 人物”。
而在真实的 历史 里,方腊的部队非常大,影响大,但偏偏方腊不出名,要不是因为宋江连带着引出了方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人。
方腊起义的规模和影响,要远超 历史 上的宋江,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人,这地方在北宋末年可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县境里漆树、楮树、杉木等资源丰富,富商巨贾很多往来其间经商,这种出物产的地方往往容易被官府盯上,尤其是北宋末期,宋徽宗在为期间,对民间的搜刮异常激烈。
本来宋徽宗是出于个人喜欢,但天子的喜欢一旦被下面的人知道,那层层加码下去,到了最底层民众的负担,那肯定都是几何倍数的增加。
本来天子只是需要一块石头,可能最底层就要承担一千块石头的重担,蔡京为了巴结徽宗皇帝可以说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睦州这地方不但赋税中,还有个重要因素会引发起义,那就是在唐朝的时候,这里曾经出过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但很快就被镇压了。
有了这层 历史 ,说明这个地方本来就属于山高水密的那种,容易滋生反朝廷的思想,身为漆园主的方腊那肯定是不愿意受到官府无休止的盘剥,早早的就盘算着来一场大的。
为什么说方腊早有准备呢,因为他跟古代很多农民起义一样,利用了宗教的因素,方腊利用的是当地流行的摩尼教,古代想要把人大规模的组织起来,宗教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朝廷。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从红巾往上分六等,这主要是为了区分一般的起义,毕竟这是打着宗教旗号的,所以形式上总是要标新立异一些。
古代很多的农民起义,看着动不动几十万人,很多都是跟风去的,反正官府压着,也吃不饱饭,有人喊一嗓子,可能好几个村的人,都跟着造反去了。
方腊的起义军,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起义,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正式击杀宋将意味着,方腊起义上了规模,从乌合之众的流民,正式演变为对抗朝廷的起义军。
此后到处游荡,攻城略地,为什么说是游荡呢,因为北宋末年,毕竟还没有天下大乱,起义军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从他们主要以毁坏为主的掠夺中,可以看出这只起义军,并没有明确的夺取天下的志向。
但万万没想到,他们没志向,杭州郡守更没志气,起义军还没到呢,他就弃城逃跑了,起义军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东南重镇杭州。
这在当时可是朝野震惊,要是到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如此重要的城市轻易被人占领,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从 历史 记录看,电视剧的编剧并没有胡编,真的是一觉醒来,临安就丢了,方腊占领了临安,完全是破坏式掠夺。
他们放火烧城六天,死者不计其数。凡是被抓住的官吏,都要被割肉断肢,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乱箭穿身,用各种办法折磨他们,讨还血债。
这样的起义,很明显,就是为了复仇而来,平日里被压迫得太厉害了,完全没有意识说,把临安当做基地什么的。
对于没有明确方向的起义来说,失败的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很快宋徽宗反应过来,派童贯率领大军平叛,不到一年时间,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就失败了。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腊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涧中被俘,义军七万人被杀。
方腊也在被押解京师后处决,方腊起义尽管持续时间短,但因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叛乱,对北宋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严重削弱了北宋的国力,加速了他的灭亡。
更夸张的是,《续资治通鉴》记载:
这说得实在有些夸张,杀了二百万人,显然有故意抹黑方腊的成分,但造成人员和财产伤亡巨大是肯定的,北宋的赋税重地,被弄得千疮百孔,王朝的命运也很快走到了重点。
尽管史书上明确写了,杭州是郡守出逃,城市很快被占领,但依然无法解释,怎么如此大的一个城市,就是是长官走了,怎么就会如此轻易的陷落呢,这的确有点不合常理呀。
对这个有疑问是正常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奇怪规矩,奇怪到畸形和严重不合理。
受到唐末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从北宋建立之初,就严密防范武人作乱,不仅仅把武将管得死死的,而且要求地方上抽调精兵强将,到中央组成禁军。
地方上只有少量的厢军,完全就是中央军挑剩下的,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中央军常年驻扎在开封周边,这是宋朝防止地方做大的方法。
皇位倒是坐稳了,没有内部将领的威胁,但这样的苦果就是,地方上过于孱弱,任何的风吹躁动都无法支撑,方腊的起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在初期快速壮大,并攻下了杭州这样的大城市。
因为地方部队根本不行,很快中央军到了,方腊的起义失败了,但给的教训也是血淋淋的,北宋因此元气大伤,此后不久北宋便灭亡了,赵家天下开启了偏安一隅的生活。
看逗人笑的《赘婿》,学有趣的知识, 历史 是鲜活的,每个朝代都有他的特点,北宋就是地方超级弱,中央超级强,但同时又是个提倡享乐,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一个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宁毅的各种商业思维才能发挥作用。
(作者:昭烈名臣)
古代对于婚姻礼仪要求非常严苛,尤其对女性更是有着条条框框的规则。赘婿中许多古代现象其实与史实不符,但是大家看电视剧嘛就是图一乐,不用要求太严苛啦!而且作为一部穿越剧,本身剧情就非常神奇。赘婿为什么能够这么火,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聊一下。《赘婿》火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因为赘婿是改编小说而来。有粉丝基础;其次它的改编力度很大,而且相比原著更加轻松,能够吸引很多非原著粉丝来观看,最重要的还是郭麒麟的搞笑和宋轶的颜值呀!
一、由著名小说改编,受众广。抛开各种偏见来看《赘婿》,会发现这部剧的质量真心不错。
由于男主郭麒麟自带相声光环,剧情设定成搞笑幽默自然更有利于他的发挥。从已经放出的这八集来看,郭麒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神情还是台词功底,郭麒麟都展现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准。比起郭麒麟和《庆余年》的那些老面孔,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剧中的?男德学院?。不得不说,导演是真的敢拍,连这种?惊世骇俗?的东西都敢放到剧中。难怪大家都喜欢看!
?
二、内容比原著轻松搞笑,无厘头的人物形象很好看!
假如《赘婿》的男主角不是郭麒麟,选择一个特别帅的,但那完全有可能演不出如今宁毅这贱贱的感觉。再加上剧中掺杂了超多的现代元素,如果不是郭麒麟这样的喜剧演员,怎么可能把剧情驾驭得那么自然。
?
三、角色原因,不得不说,宋轶真是太好看了吧!
宋轶姐姐被人们称为旗袍女神,这部剧中她没有穿旗袍,但是依然非常美丽,外加一丝小俏皮,网友真是大饱眼福啦!
很多人在看了电视剧《赘婿》之后也会发现这个剧里面的一些剧情设置的是非常有意思的。并且他们也是特别的好奇,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像这样的嗯设定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赘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在家里面进行身份或者是地位上面的一些分配呢?
身份或者是地位上面的一些分配所以虽然很多人觉得特别的好奇,其实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地区,就是有这样的赘婿,并且也有一些权贵家庭都是会采取这样赘婿的方法。首先这种入赘的名字也是让很多网友们感觉到特别的好奇,到底是指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其实就是有很多女生他们的家庭可能比较殷实,而男方的家境可能一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想让这些男生来嫁到女方家,在女方家居住的话也能够让自己家里享受着比较好的物质基础。
社会地位上并不是特别的高所以像这样的反过来的婚嫁,也让很多人被称为是入赘,但是像这样的入赘的情况,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这样的入赘的男子,他们可能在社会地位上并不是特别的高。毕竟对于传统的婚礼来看的话很多女生嫁到男方家,这才叫是传统意义上的婚嫁。但是像一些男生被嫁到女方家的话,好像就是类似于为女方做事的富贵闲人一样。但是像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人而异的,毕竟从一些法律上来看的话,古代有很多入赘的男子,他们的地位也是比较悬殊的。
看待为社会上的二等公民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很多朝代都是重农抑商,因此在这种社会地位下,可能有大把的钱财,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所以在秦始皇以及到唐代这一段时间,官方一直都会把这种赘婿以及一些官吏逃亡人员都看待为社会上的二等公民,所以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是特别的高。
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婚姻是两个人的小事,而传宗接代则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同时,由于封建礼教奉行男尊女卑的观念,认为儿子才是自家的后,女儿则是为别人家养后。于是,当家中有女无子的时候,便历史性地出现了赘婿。
一、古代赘婿的来源和流传明代是个令人向往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为了后世子孙能够永保江山,亲手制定了事无巨细的法律制度。其中的户籍制度尤为完善,士农工商兵等一代代都按照定好的户来传承。而这也带来了突出的问题,兵户的儿子一出生,就是军队的预备兵丁,长大后一旦遇上战争便要去前线,许多还未成婚留后的兵户,就牺牲在大明边疆,再也没有回家。
兵户是受人尊敬的,他们为了大明江山洒热血,国家也不能亏待了他们。儿子牺牲了,家中无人来传宗接代,只好由女儿招婿上门,这个招来的女婿,便是赘婿。
赘婿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公羊传》,“若今俗名就婿为赘婿矣”。一般而言,女婿是正常的婚姻嫁娶中,女方家人对男子的称呼。所谓赘婿的赘,在说文解字里是“以物质钱也”的解释。也就是说,赘字带有一种典当抵押的意思在里面,关于赘婿的婚姻因此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嫁娶关系。
古代的正常婚姻,是男娶女嫁,而赘婿便是女娶男嫁的产物。在现代人看来,男女平等自然谈不上谁娶谁嫁的主体问题,婚姻是一种双方平等的契约缔造。但在封建的社会里,谁是嫁娶的主体地位,那完全是带来天差地别的影响。
自秦代商鞅变法之后,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家庭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于是出现了“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现象。而由于家庭财产私有化的产生,财产的继承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作为特殊产物的赘婿,这个群体的地位和在财产继承中的权利则是值得探讨的地方。
商鞅变法
二、入舍婿的地位和财产继承赘婿也分为几类,入舍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举例来说,李家是大户人家,却只有女儿没有男丁,为了家庭财产和子嗣的延续,李家便会招一个外姓男子入门,成为赘婿。若是这男子愿意永久留在李家,并改从女方家姓氏,就将成为入舍婿。
入舍婿从法理的角度来说,是具有财产完全继承权的。一方面,明朝的户籍法规定,财产由家族本姓之人继承。入舍婿改从女方家姓氏之后,算是本姓之人,在将来的财产继承时有一定的权利。另一方面,古人对于传宗接代的问题看得很重,没有儿子就无法理所当然地传承家业,而李家的女儿,无法在法理上独自继承财产。
入舍婿放弃了自己的族谱姓氏,跟了李家姓氏,从某种程度上,也就算是李家的儿子,是要负责给李家上下养老送终的。因此,入舍婿拥有财产的全部继承权,是应当的。
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李家女儿有地位的时候。若是李家后来有了儿子,无论这个儿子有多小,有多笨多傻,这个家的财产第一继承人,就永远是自家自生的这个儿子。由此可见,赘婿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卑微低贱的。
赘婿的地位低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因为赘婿进门是为了让李家的女儿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那如果赘婿一旦去世了呢?事实很残酷,因为你本身就是入赘而来,你死了李家的女儿就回到了不能独自继承财产的境地,那么没办法,李家只能再招一个赘婿上门。毕竟,你一个赘婿的尊严问题是小,我大户人家可不能没有子孙后代。
不仅是在女方家赘婿地位很低,在整个家族里,作为赘婿也是受歧视排挤的所在。一个外姓人嫁入女家,相当于潜在地瓜分了其他同姓子弟的财产。明朝有过明文规定:“无子嗣之家,若招养女婿者,仍立同宗应继者一人,承奉祭祀,家产均分。”许多时候,自家想要招赘婿,需要取得整个家族的同意,更有甚者,要提前立下契约,表明将来有家族共同财产的分配时,赘婿不能有索取的权利。
三、归宗婿的地位和财产继承赘婿的另一种,是为归宗婿。相比入舍婿,归宗婿在入赘进门后,不必改从女家姓氏,而是在女家一直居住,直到女家父母离世之后便可以带着妻子回到原来的家。看起来,这归宗婿比入舍婿好多了,至少最后可以落叶归根,返回祖籍了。但事实没有这样简单。
归宗婿想要返回原家,第一是要等到女家的父母离世,在这之前,身为赘婿身份的他,必须要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而作为一个赘婿,你不是女家人,将来你又想要带着人家女儿回老家,还要带走一部分财产。这对老人来说,肯定是十分不情愿。在赘婿赡养老人的时候,受到歧视和压迫是避免不了的。
第二,归宗婿要带妻子返回原籍,必须要留一个儿子下来,改从女家的姓氏,来继承女家的剩余大部分财产,并为女家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因为身为归宗婿,是没有权利继承全部财产的,别人家的女儿被你带走,按法理也是不能继承财产了。这时候,必须要留下一个儿子,作为女家的继承人,合法继承女家的一切权益。
自己的儿子有继承权,而自己没有,这就是归宗婿的处境。虽说是比入舍婿多了返回原籍的自由,但在家庭的地位中,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被女家的人随意使唤和谩骂是必然的,同时还有邻居的嘲笑和讥讽,也是司空见惯。
四、年限女婿的地位和财产继承年限女婿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一方面是男方因为家里贫穷,无法拿出娶妻的聘礼来把妻子娶进门,另一方面是女家本来有儿有女,不过儿子还小不能进行体力劳动。这个时候,在双方的约定之下,男方就以赘婿的身份进入女家,一来是男方省去了厚重的聘礼,二来是女方家有了可以干活的男丁。
在约定的期限之后,男方可以立刻带着妻子和儿女离开女家,回到原籍。从某种意义上,年限女婿更像是一个货物,一个用来抵押聘礼的货物。自己在女家用几年辛苦的劳动,来充作自己当时拿不出的聘礼,在劳动结束后,就可以正大光明地迎娶女子回家。
年限女婿是没有权利参与女家的财产分配的。因为作为一个赘婿,年限女婿更像是一个过客,在女家省亲一段时间就走的人。年限女婿既不用改从女家的姓氏,也不用非等到女家父母离世之后才能走,更不用说还要留一个自己的儿子在女家。
相比而言,年限女婿的地位会好很多,因为不用参与女家财产的分配,同时在女家儿子还小的时候,他还承担了大部分的体力劳动。于情于理,女家都没有必要来苛责对待这个女婿。年限女婿离开的时候,他就相当于变回了正常的女婿身份,不再属于赘婿。如果表现好的话,女家还会送上一定的财物给夫妻二人,算是给女婿的报酬,也算是给女儿的陪嫁。
五、赘婿关于本家的地位和财产继承由于赘婿分为几种,关于自己本家的财产继承问题,也是分开来看的。对于入舍婿来说,由于是改从女方家姓氏,永久留在女方家,为女家父母尽孝送终,那么关于他本家的财产,就没有了相应的财产继承权。细细一想,也应该是这个道理,你没有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心,理所当然地不该去继承财产。
那入舍婿的本家,如果父母去世,却只有他这一个儿子,留下的财产岂非是无人继承。并非如此,明朝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朝代,朱元璋为这个庞大的帝国制定了等级森严的制度。明朝规定,家中只有一个儿子的,不准入赘为婿。一来是避免了赘婿贪占两家财产的可能,二来也是为了自家老人能够得到精心赡养。
对于归宗婿来说,在离开女家之时,自己只能带走一部分财产,绝大部分是留给自己的儿子,来继续为女家传宗接代。在他回到本家之后,还要和家中其他的兄弟来分配本家财产。而这个分配的权利,是落在本家的父母手里。
古代一向是讲究三纲五常的,父为子纲这一点尤其重要。对于本家父母来说,归宗婿离家多年,虽说是自家的儿子,终于落叶归根了,但是因为常年在女家,对本家没有足够的赡养义务,老人是不大愿意多给他分财产的。因此,在本家的财产继承上,归宗婿也是一般占小部分。
年限女婿相比之下,对本家的财产,是有相等的继承权。他入赘女家,是双方父母商量决定的,一旦年限到了,赘婿自动变回了女婿。自家的儿子娶回了妻子,返回家中为本家传宗接代,以后的年月里,也一直会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从这个角度看,年限女婿和留在家里的儿子,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在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上权利是基本平等的。
六、结语总的来说,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赘婿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穷人和富人在各自家庭需求上的博弈,也是双方各自互补权益的交换。虽然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却违背了封建社会大的男尊女卑价值体系。由此,大部分赘婿的地位卑微低下也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语古树——一曝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