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王朗。
魏文帝曹丕曾言:“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他对王朗的评价颇高,赞誉有加。
能得一代英主曹丕如此评价,被赞“一代伟人”,王朗的能力毋庸置疑。
在历史上,王朗可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般不堪,什么厚颜无耻,什么断脊之犬,这都是不存在的,他在曹魏,乃至后世的风评甚好,王沈赞:“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陈寿赞:“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王朗这一生,不客气地说就是天选之子的一生,没有经历多少波折,是顺风顺水。
王朗早年拜入太尉杨赐的门下,杨赐背景雄厚,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是东汉末年朝堂最举重若轻的一股世家势力。因此,自王朗拜杨赐为师的那刻起,借着杨家的地位和权势,他的仕途就注定不会有多少坎坷。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拜入杨赐门下没多久,王朗就被朝廷拜为郎中(负责守卫宫殿,侍奉皇帝左右,待过一段时间后,中央或地方官出现缺额,则由郎官补缺)。后来杨赐去世,王朗因需要服丧,短暂辞官,暂时错过了补缺。
然而,杨赐的去世,并未影响到王朗的仕途。服丧期满后,王朗就被地方大佬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徐州刺史高级佐官之一,负责徐州诸曹文书的管理),成为徐州地方高官。
193年,王朗建议陶谦派遣使者入京参拜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汉献帝,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其谏言。汉献帝接到以陶谦为首的徐州官员的效忠奏章后,大为振奋,遂下诏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自服丧期满,短短数年,王朗就从一介平民一跃成为一郡太守,成为封疆大吏,不得不说王朗的仕途实在是太顺啦!
当然,王朗的能力也的确是配得上朝廷对他的重用。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政绩卓越,深受会稽百姓的爱戴。且自始至终都忠于朝廷,纵使汉室颓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纷纷流露出割据自立的野心,王朗也未曾想过要自立。
196年,横扫江东的孙策率兵进攻会稽,这时会稽功曹虞翻建议王朗赶紧弃城逃跑,可王朗却是坚持不允,他认为自己是朝廷派来治理会稽的主官,有义务也必须保护会稽,不能让朝廷和会稽百姓失望。
于是,王朗毅然决定与孙策交战,在固陵列阵抵御孙策军。期间王朗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数次击退孙策军的猛烈进攻,孙策是被王朗搞得焦头烂额的。后来,还是在孙静阴谋诡计下,孙策才打败王朗。
王朗被打败后,就被孙策俘虏。对于王朗这么一个文武全才的大才,孙策自然不会放过,为了让他归顺,孙策派重臣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可是纵使孙策如何的威逼利诱,王朗坚决不肯投降。
孙策见王朗不降,虽然很是愤怒,可惜才的他也并未立刻杀他,而是想用自己的诚心和耐心,去换得王朗的效忠,所以只是将他流放。
流放期间,王朗还经常多行义举,经常用自己的钱去收容体恤亲友旧属。
主政会稽,受到百姓的爱戴;阻挡孙策,数次击退孙策军;流放期间,多行义举。这一件件,一桩桩,可以看出王朗不但能力强悍,且品德也很好,绝对当得起“治世能臣”四字。
王朗强悍的能力和优良的品德,就注定他不会被埋没,纵使短暂蒙尘,终有发光的一天。这不,曹操执掌东汉朝廷时,就想到了王朗,以朝廷名义征召他入朝为官。
王朗见朝廷征召,忠于朝廷的他自然不会拒绝,一接到诏书,便想尽办法前往许都,继续为朝廷效力。因战乱四起而道路不通,王朗辗转数年才到任。到许都后,王朗就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213年,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
在此期间,王朗在治狱方面和钟繇并称,他“务在宽恕,罪疑从轻”,处理事务在于宽恕犯罪者,控罪有疑点时判罚都会从轻。从王朗对刑狱方面的态度来看,可以看得出,王朗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好官。
220年,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又进封乐平乡侯。
任御史大夫时,王朗恪守本分,一心为民,多次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曹丕代魏后,王朗继续为魏国效力,并继续得到了曹魏皇帝的重用,立曹丕、曹叡二帝,官至司徒、兰陵侯。
仕曹魏时,王朗是殚精竭虑,一心为国为民,多次劝谏曹魏皇帝不要做那些劳民伤财,不利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魏文帝曹丕,他曾经常出外游猎,且常常到半夜才回宫。王朗知道后,就上疏劝谏,让曹丕以社稷为重,不要贪图玩乐,曹丕听后,便不再半夜回宫;魏明帝曹叡,他登基后意欲大肆营造宫室,扩大宫殿,王朗知道后,就再次上谏希望曹叡能停止营造宫室,不要劳民伤财。
王朗多次为国家为百姓,不惜冒着得罪曹魏皇帝的风险,也要劝谏他们。可以看出,王朗的确是治世能臣,绝对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无耻和不堪。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为一介书生,手下的冤魂败将却不在少数。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气死了周瑜,吓跑了司马懿,更要命的还是骂死了王朗。
小说里的窝囊废要说「三国演义」中谁的下场最诡异,最蹊跷,最耸人听闻,王朗当之无愧。周瑜还要气三气,王朗只需一席话。
小说书王朗出场是比较早的,第十五回中身为会稽郡太守的王朗与江东小霸王孙策杠上了,无奈能力有限,哪是小霸王的对手?兵败做了俘虏,后辗转逃回北方,当起了曹操的爪牙。
王朗在曹操手下是个十足的大反派,曹操一步步破坏规矩坐到魏公魏王,王朗一直是积极的推动者。曹丕篡汉时,汉献帝泪流满面,王朗等人毫无怜悯之心,也无羞耻之意,硬生生的逼迫汉献帝写下了禅让诏书,摇身一变成为曹魏政权的开国大功臣。王朗从此在曹魏政权平步青云,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三公高位,可谓是春风得意。
后来随同大将军曹真与诸葛亮对峙,70 多岁的王朗须发皆白,硬要逞强劝降诸葛亮。无奈不但没有劝动诸葛亮,反被诸葛亮一席话骂得口喷鲜血从马上栽倒下来,就此殒命,这就是「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王朗,不是孙策的对手做过俘虏,卖身曹魏政权,摇唇鼓舌,大奸大恶,与诸葛亮对战,不自量力羞愧而死。
历史上的大赢家那么在历史上真正的王朗又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五个字,人生大赢家!
在仕途上,王朗先由徐州刺史陶谦的举荐担任会稽太守,太守在两汉时期是两千石的高官,与九卿同位。兵败被孙策俘虏,孙策对其十分礼遇,但其不愿归降孙策。后应丞相曹操的征召,辗转返回中原。这段历史基本与小说中的一致,罗贯中没有做太大的改动。
王朗在曹魏政权十分顺利,先后做过御史大夫,司空,司徒等要职,深得曹魏政权的信任。死后配享于曹操庙庭,生前生后一样风光。
学术上,王朗也有极高的造诣,是东汉末年知名的经学专家,王朗和儿子王肃也是当世大儒。作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籍,在当时颇有名望,被尊为「王学」。
子孙方面,王朗被封侯,死后儿子王肃继承爵位。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权臣司马懿次子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和司马攸,司马炎便是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篡位后尊奉王元姬为皇太后,王元姬为人平和,生活节俭,在后宫起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死后被谥为「文明皇后」。
从仕途,学问和子孙三方面来看,王朗堪称人生大赢家。他服务过东汉王朝,见证了曹魏王朝的兴起,他的外曾孙司马炎又建立了西晋王朝。不管是汉朝,曹魏还是西晋,王家都是有福之家。
我们不必为王朗翻案,王郎历汉,吴,魏三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一地,都是个人选择,从结果来看,王朗似乎更好。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忠诚,正直,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被接受,被推崇,被褒扬!
随着了解《三国志》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骂死王朗,那么历史上真正被诸葛亮骂死的人是谁,答案是在历史上诸葛亮没有骂死过任何一个人。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羞死曹真,气死周瑜,可以说是口若悬河,舌如利刃,不用一兵一卒就能置对方于死地的厉害角色,特别是小说中间部分,诸葛亮上识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甚至能够呼风唤雨未卜先知,很多展现诸葛亮才能和智慧的片段都脍炙人口,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所以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王朗和他的儿子王肃都是三国时期的经学大师,王朗的性格严谨而又慷慨,乐善好施,言论喜欢引经据典,他和诸葛亮之间没有什么瓜葛,唯一把他和诸葛亮记录在一起的地方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当时诸葛亮出兵遭到朝中一些人的非议,诸葛亮驳斥这些观点时用到过王朗的例子,他在表中说到“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意思就是刘繇王朗这些人张口就引用圣人的话,蛊惑人心,排斥战争,导致孙策越来越强大,最终大败王朗和刘繇,夺取了江东六郡。
孙策脱离袁术平定江东时,王朗担任会稽太守,王朗部下的功曹虞翻认为打不过孙策,不如弃城而逃,但是王朗要与城池共存亡,结果被孙策打败,会稽落入孙策之手,孙策还数落了王朗一番,如果说历史上真的有骂王朗这件事,也勉强可以算做孙策骂王朗,因为王朗是当时的名士,孙策也没敢加害他,王朗最终逃到了北方,被曹操重用,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臣。
诸葛亮引用王朗这些言论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王朗也是出于批判态度的,觉得他引经据典,惑乱人心,贻误战机,坐等敌方强大,诸葛亮用王朗的例子意在驳斥朝中那些反对北伐的人,而这段话其实就是小说描写诸葛亮骂王朗的原始脚本。王朗死于公元228年,也就是诸葛亮首次北伐那一年,作为一个主管司法的文官,王朗并没有到前线去,更没有被诸葛亮骂死,而是病死于家中,后世对王朗的评价也大都是正面评论,曹丕曾评价他为一代伟人,曹植说他英辩博通,王沈说他高才博雅,慷慨节俭,陈寿说他文博富赡,一时之俊伟。
王朗,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情节。
王朗,字:景兴。生卒:?——228。籍贯:徐州东海(今江苏)。官职:司徒。谥号:成侯。终属:魏。家庭成员:子:王肃。字景兴。生年不详(据《三国演义》推测王朗生年为公元152年,活了七十六岁),卒于公元228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以通经典被任命为郎中,历任菑丘长,会稽太守,谏议大夫,魏郡太守,御史大夫,最后死在司徒(相当与宰相)任上。谥号“成侯”。有一子名王肃,乃三国曹魏的一代经学大家。
原文
王: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
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
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
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
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
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
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
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王: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3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末忠臣:满门坚贞不屈,忠心感天动地
下一篇: 历史上,和珅在朝堂上真正对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