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少时不读苏东坡,老来不看辛弃疾

槐米 2023-07-27 15:13:00

有人说:

○品苏轼之词,若清茶,一樽还酹江月。

○品稼轩之词,若浊酒,一饮壮怀激烈。

苏轼和辛弃疾,后人合称做“苏辛”,都是宋代词坛的佼佼者,皆为豪放派代表。

为何说少不读苏轼,老不看辛弃疾呢

少不读苏轼,老不看辛弃疾,只因:

苏轼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辛弃疾说: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苏轼的安逸,源于他有到过山巅的自信,看尽人事的了然无牵挂。

辛弃疾的执着,源于心中那锋利的箭矢,虽不可得,又不愿放弃的英雄劲儿。

若过早的选择了安逸,则会让你丧失拼搏努力的斗志。

若年老时仍困于执念,则它会让你在痛苦中郁郁寡欢。

少不读苏轼,老不看辛弃疾,只因:

苏轼说: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辛弃疾说: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苏轼的人生如梦,源于他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

辛弃疾的英雄血未凉,源于他年少时的抗金壮志,南宋的风云动荡。

若过早的沉浸于人生的回忆,它会让你沉迷往事,止步不前。

若年老时仍纠结于往昔之事,它会让你迷失在当下,心难平静。

少不读苏轼,老不看辛弃疾,只因:

苏轼说: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辛弃疾说: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苏轼的挽雕弓射天狼,也终究比不上填词作画的精彩。

辛弃疾的梦回战场为君分忧,也难敌时间的流逝,白发的沧桑。世间众人,有几个能像曹孟德一样做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呢

若过早的计划好未知的人生,只会让你行走于世间,处处受羁绊。

若年老时仍执念于不甘之事,只会让你沉浸在痛苦的深渊,备受煎熬。

少不读苏轼,老不看辛弃疾,只因:

苏轼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辛弃疾说: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苏轼一生,历经丧妻之痛,满腔愁苦,只得通过对儒释道的领悟逐渐化解。

辛弃疾一生,愁于报国无门,无力救百姓于水火,却也被一身侠气稍作化解。

若年轻时就有了撕心裂肺的痛,那这一生都是带着痛苦前行。

若年老时仍活在愁苦中难以自拔,那这一生都难以活得通透。

少不读苏轼,老不看辛弃疾,只因:

苏轼说: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苏轼的一生,路越走越宽,攀过高峰,尝过美食,看遍人心,赏过美景,什么都有。

辛弃疾的一生,路越行越窄,矢志不渝,寻找爱人,寻求报国之法,寻求自己的初心。

若年轻时便事事妥协,不去争取,只会让你后半生抱憾难眠。

若年老时仍在迷惘的寻找生命的意义,只会让光阴虚度,空留遗憾。

少不读苏轼,老不看辛弃疾,只因:

苏轼说: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辛弃疾说: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苏轼的知其不可为便不为,是有着望尽花开花落,胜败两忘的豁然通达。

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是有着坚韧不拔的心性作为支撑。

若年轻时便诸事不争,顺其自然,只会让你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若年老时仍不能看淡尘俗,只会让你人生求而不得,有心无力。

少不读苏轼,老不读辛弃疾,皆因诗词由心起,所写是自身。

年少读太多东坡词,未经挫折磨砺,学得洒脱只是皮毛,实则消极悲悯;

年老时读太多稼轩祠,回首青年挥斥方遒,望着镜中白发,只剩下迟暮之悲。

少时若学东坡词,乳臭未干学皮毛,读词越是潇洒,合卷愈加消极。

老年若看稼轩祠,年岁过半白发生,读词越是尽兴,合卷愈加沮丧。

因为在诗人的文字中产生了情感共鸣,我们才会在时空交错中感动同样的感动。

他们,都是词坛的璀璨的明珠,我们,都是世间最心甘情愿的读者。

○年少,不读苏东坡;

○年老,不看辛弃疾。

来源:诗词天地

宋词欣赏 苏轼和辛弃疾

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在词坛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词人。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另一位对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主要表现在他的“以诗为词”的新理念的提出,在当时词坛掀起大波,具体的关于“以诗为词”已经在上一篇我的期中论文中已经作了具体的阐述。另外苏在词的方面农村词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可是影响还是很广远的。 说到辛弃疾,却是位爱国情怀澎湃的词人,为当时的抗金而辗转反侧,到处奔波。但是后来他退居江西上饶和铅山的二十多年中,他更多地发现了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情,从而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于是期间作了很多关于农村题材的词。现在,我就他们在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上作个分析比较。从他们的农村词代表作上逐个分析。

农村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苏轼在词的花圃里开垦出来的一片新土。苏轼是宋代第一个有意识把词笔伸向农村的人,而过去治苏词者极少论及。苏的农村词体现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对农村的主人及其生活的描写以及归隐田园的思想是苏轼农村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苏轼虽然是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但他却深谙“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所以他无论是得意官场,还是被贬远处,都深切关怀着下层劳动人民。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浣溪沙》最能体现出他对民生的关怀。最后一篇: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依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徐太守带了酒携了歌妓,借赏雪来慰藉苏轼。苏轼理当高高兴兴才对,可是他在“翠袖倚风萦柳带,绛唇得酒烂樱珠”面前,却心不在焉,老是“尊前呵手镊霜须”。他在想什么呢?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不用诉离肠,痛饮从来别有肠”(《南乡子?和杨元素》),看来此时的苏轼是“别有肠”了,我们只有分析原词才能知晓原因。原来苏轼是对农民苦难生活表示了深切同情和关怀,这同历史上那些以劝农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不可同日而语。

苏轼在善于在词中塑造有血有肉的各种农村人物形象,描绘了农村繁忙的生活。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填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是最为人称道的一篇。还有《浣纱溪》第一首描绘了一幅农村美丽宁静的画面:水中的鱼,天上的鸟,怡然自乐的采桑姑、黄童、白叟,不惊自去的麋鹿,不呼自来的猿猱,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第二首描写了农村妇女争睹使君风采和麦收后农村赛神宴饮的欢快场面。第三首写农民忙于煮茧及询问老农农作物生长的情况。第四首最为有名:枣花簌簌飘落,纺车机声轰隆,在赖洋洋的太阳下,困酣乏力口渴难耐的太守,轻轻地叩门讨水喝。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古朴的农村风情画啊!第五首叙述雨后日出的农村美景并以躬耕愿望作结。“使君元是此中人”,作者惊喜地发现自己本来就属于庄稼人。

无限清新幽美的农村春景,竟使作者有“疑非尘世”之感,表明了苏轼对山光水色、田园美景的流连,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农村的人民是如此淳朴真诚,农村的景物是如此清新幽美,这自然会引发贬居江湖的词人产生了了之心,萌生归去之意。

可以说,苏轼农村词不仅从一个侧面比较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思想经历,而且开拓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为后来词人如辛弃疾创作农村词开了先河。

下面我对辛弃疾的农村词作下浅析。辛弃疾一生写词很多,其中农村词为14首,在整个辛词创作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宋代七百多位词人中无一人可比拟的。

辛弃疾写农民,是带着感情去写的,带着羡慕和赞赏去写的。在劳动中去刻划他们,在乡村诗意画面里去塑造他们。这些农民的形象真切、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 值得一看的还有《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
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
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这首小令十分俏皮活泼。词人写了几个农村姑娘,一路嘻嘻哈哈,慢悠悠地沽酒回来,却被树上鸟儿“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的叫声所惊悟。才发觉出来很久了,得赶紧回去,因为家里人还等着喝呢!下片更是妙趣横生:词人自己喝醉酒了,想着该回家去,却连自己的家在哪都忘了,反而去问别人。“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简单两句答对,本极平淡,却写出了乡民的淳朴厚道,亲睦友好。全词通俗平易,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辛弃疾的农村词写人与写景其实是揉合在一起的。他写农民群象的词都写了农村风光,并且都是些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正是这种美景才衬托了人物形象美、情性美。这里所探讨的农村风光词是就其偏重方面而言的。辛弃疾用重笔浓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清朗秀丽、幽雅恬静的农村夜景、农村雨景、农村丰收之景,更是一幅幅令人一洗尘杂、心驰神往之景。

通过苏轼和辛弃疾在农村词上比较,我这么觉得: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的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辛弃疾则更加自觉的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贯注了对国家的热枕,这个在词史上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因为国家的动乱,于是在恬静的农村词上更是倾满了感情,同时表现了对安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苏轼和辛弃疾,词坛永远不朽的丰碑,后世永远傲世的高峰。

为何被称为词圣的是苏轼,而不是辛弃疾?

个人觉得这是因为苏轼的词更多、更优秀,欣赏的人更多的吧。其实说心里话,从读书开始知道苏轼,知道现在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本人心里,觉得苏轼在宋词界的地位比辛弃疾略高点,在国人们心中苏轼的名声肯定是高于辛弃疾的。看看苏轼的一些词,大都是传颂久远的,大都数的诗词都可以吟诵一两句,相反关于辛弃疾的诗词,知道且会背诵的可能就很少了。

或许这与当初接受学校教育时,接触苏轼的词多的原因,但是实在话,本人还是觉得苏轼更牛。看看他的诗词,都太让我们熟悉,一首首气宇轩昂的,读着他的词,就好像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如苏轼的诗《题西林壁》这个是具有一丝哲学意味的小诗,寥寥数字,就道出了人人皆知道的真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句句经典,字字如珠玉般璀璨晶莹,真让人爱不释手。

还有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都无不写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即便是千年之后,人们一样会记得曾经宋朝有个苏东坡,他写了那么多有影响的诗词,几乎首首都成为了千古绝唱。人们对苏轼的词的喜欢是不由自主的,因为他的词太贴近人心了。还有这首《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得如此的得心应手,读着词,我们好像也身临其境一样,看着天边的一行白鹭飞走了,远处美丽的桃花嫣红,更远处的一片青草处,却坐着一位钓鱼的老者,悠闲地等着鱼儿上钩。这么好的天气,就算来一场小鱼,也只是增添些美丽景致而已,斜风细雨的,根本就不算什么。

当然辛弃疾的好词也不在少数,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还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都是很不错的。突然觉得或者是我自己太寡闻了,其实辛弃疾的词也都非常好的。这下真的不知道谁更好了,他们应该是一样优秀的,不分伯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2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