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若无人文 | 梁实秋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
大概是轻微地震罢 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地在那里发抖。
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礼记,“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礼,但亦以“君子”为限,平民岂可援引,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嗝,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小。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在喊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需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
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
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啦 ”在戏院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
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声前来侵扰。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畎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济事的,必得扯长了脖子喊一声“你吃过饭啦 ”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地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音洪亮者主贵!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地,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地满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张。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本来想买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的,结果在店书里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估摸是版本太老的缘故吧。在热心店员的助力下,选择了这本【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是梁实秋先生关于吃的散文合集。
这本散文合集2018年8月第一次印刷,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而出版社也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重新做了归整,出一系列散文精品,而这本【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只是其中一本,全套书的封面都是红底,白字标题外加白色书腰,装帧很是简洁,不过我却很喜欢白色书腰上的水彩画,简简单单,会能突显书中主题。只是这么长的书名总觉太过随意,全没有【雅舍谈吃】来得别致与情调。
煮一杯茶,阅读这本书,梁实秋先生如数家珍般讲述着他那个年代的吃食,却赫然发现,无论是哪个时代,唯独美食不会变色,梁先生所说的,狮子头,咖喱鸡,八宝饭等等,在今天的餐桌上仍可以享用。
本书分为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朴素的味道,才是清欢,记录了,北方民间早餐小食,其中有一篇,是专讲北京豆汁儿的,很有意思,书中说,豆汁儿的妙在,一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烫,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虽然去过北京好多次,却从来不知有这么一样东西。虽然书上的描写并不美好,却又忍不住想去尝试,对于食物,只有尝了才能明白其中之滋味,就像榴莲,有人觉得臭,有人觉得香。我是觉得榴莲香的人,记得有次去超市,远远的就闻到一种果香扑面而来,寻香而去,却发现是超市大妈正在为一位顾客切榴莲,不喜榴莲之人,都是掩鼻皱眉,速速离开。唯独只有我,不买还站在旁边。站在最后,我也买了一小盒,一直好奇人们说榴莲有一股掖下之味,于是在开吃之前,取出一小块拿到鼻下一闻,呃,掖下之味马上串到鼻子里,还没有开吃呢,就觉不妥。勉强放进嘴里,想到刚刚的气味,却怎么都无法下咽了,虽然如此,到超市每每遇到切榴莲的时候,还是会多呆一会儿,虽然不能吃,闻闻也是好的。
第二部分至味人间,收录了,制作美食所用的各种食材。印象最深的还是讲到海参这篇。每次看到黑黑满身都是刺的海参,特别是发开的那种,咕咕嚷嚷,就觉得咬到口里,一定感觉像在吃软体动物。人的想象太过于丰富后,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梁实秋先生虽然也觉海参不好看,却细说了此物的不同食法,红烧的和凉拌的,而先生首推,凉拌——海参煮过冷却,切成细丝放进冰箱待用,然后准备酱油,醋,麻油,稀释了的芝麻酱和蒜泥,上桌时将这些配料浇在海参上拌匀,即凉且香,非常爽口。看到这里,我已经准备下楼买食材了。
第三部分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饕餮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凶兽,它是贪欲的象征。先生在书的序言里提到:罗马暴君尼禄,在大宴群臣的时候,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旁若无人,好一副饕餮相。一看便知这是贬义。突然就想到N前年,自助餐刚兴起时,大多数客人桌子上都是满满一桌子食物,也不管自己的肚子是否能装得下去,只怕自己吃了亏。想想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平着肚子进去,顶着肚子出来,胃难受不说,食物之滋味又能体会几何。真真一副饕餮相。
这部分里有篇有讲到炝青蛤,这道炝青蛤是北平山东餐馆里的名菜,先在沸水中烫过,然后掰开贝壳,洒上料酒姜末胡椒粉,即可上桌,为上好的佐酒之物。看到这道菜,不禁怀念起外公,记得以前有客人送的一罐用酒泡好的不知名的贝类,外公每次吃饭,都会从罐里取出一些,轻轻掰开贝壳,一吸,肉便进入口中,每每看到外公吃,我就嘴馋,想要试试,可是刚入口就觉得腥臭无比,立刻吐掉,于是被外公嫌弃是浪费美味。我一直很喜欢看外公吃饭,总觉得他无论吃什么都是在享用人间美味一样。
第四部分,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部分较出彩的应该是八珍里的熊掌了,这款食物,像我这种平凡人是很难吃到了,不过看看书中介绍熊掌之味道,自己想象一下,也是一种乐事。
第五部分,美食与文学,主要收录了先生的对于其它国家之料理,也算是全书的总结了。
如果你是一名美食爱好者,这本书却是值得一读,书中并没有太过华丽辞藻,只是朴素的述说着先生的日常。正如先生所说“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地去搜求珍异”
【摘 要】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颇具传统色彩的知识分子,身兼儒家冲淡平和的中庸之道与西方典雅绅士之情愫,行文中自有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达观与恬淡。人生观与文学观中无不充盈着顺适、安适与闲适的情怀。
【关键词】梁实秋;顺适;安适;闲适
谈到梁实秋先生,均绕不过“闲适恬淡”四字,作为“闲适派”散文一脉的重要作家,兼容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冲淡平和,又渗透着西方典雅绅士之情愫。梁实秋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他保守稳健克己复礼的性格。在清华八年毕业之后,师从白璧德的求学经过,人生观和学术思想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一
梁实秋认为,“诗和诗人是不可分的,要做诗,先要做诗人。”要培养人格,成为高尚的君子。“第一:对于人生要有浓厚的兴趣。……第二:要摒弃名利观念。……第三:要培养正义感。”这三点,就是要求作家要乐观,淡泊,正义。而梁实秋先生也正是身体力行坚持本真,即便在战火连天的动荡岁月里,也在简陋之极的平房里找到人生无限的乐趣。那平房“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正是这样的陋室,梁实秋则称其为“雅舍”,并有《雅舍小品》著世。感叹人生情趣,描绘世态人情,缅怀乡土风情。他乐观豁达,讨厌政治,梁实秋的顺适,即体现在他顺应自己的本性,尊崇人性,一生不慕权贵不逐名利。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然,是典型的传统士大夫,内心深处蕴藏着魏晋名士的志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梁实秋为何坚持“为人生”的文学理念,主张文学基于人的体验,坚持文学是人生的反映。自由主义便是梁实秋顺适人性的追求,希望用文字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而不带有明确的社会功利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左翼文学家发生激烈论战,梁实秋的顺适人性,对个体真实体验的抒发被左翼批评家痛斥。梁实秋本是刻意远离政治的文人,政治立场有待抉择,但从他人生观的顺适角度来看,在当时政治氛围浓厚的大环境下,与左翼的论战在所难免。
梁实秋年老后正视生死,“老不必叹,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正是对于人生的顺适,对于死亡才表现的达观。梁实秋先生的遗嘱是“遗体入殓时,身着长袍马褂,身旁放着文房四宝及他的著作《雅舍小品》,《白猫王子》和《槐园梦忆》等,坟墓面向大陆,遥望故乡。”
二
梁实秋先生的安适即是安于既有的平淡日常生活,回味传统。最凸显的是行文中透出的平民之心。梁实秋先生的平民心渊源有自,它来源于传统的家庭氛围,来源于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和恒久的文化,安置于北京厚重的文化积淀。在这样一个市井人情中成长起来的文人不自觉的带上了安适的感觉。过年去逛厂甸,去琉璃厂搜旧书,钻胡同放风筝,吃豆汁,豌豆糕,艾窝窝,讲的是老礼。经过这样一种民俗的洗礼,不由得对平民亲近。梁实秋先生作为一个生活于此,求学于此的人,在文人特有的细腻浪漫之外,很容易产生对生活追求一种安适的感情,对生活场景的文本表现带有温厚平缓的基调。如《北平的零食小贩》、《北平的街道》、《放风筝》、《“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等,回忆自己从小到戏园子听戏的情景,无不饱含深情,深深眷恋。他的天性中有着平易,冲和,平淡和超然,热爱家庭生活的恬静与温馨,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愿意冒险去破坏平静的生活,安于现状,维持现状多于要求变革。
梁实秋在1983年9月21日给幼女梁文蔷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表白到:“我是一个Family man爱家庭的人(爱父母妻室儿女的小家庭,不是大家庭),我就怕离家,离家就惶惶然,不过因此就缺乏冒险进取的精神,一辈子庸庸碌碌老死于牖户之间。”从《雅舍小品》开始到《雅舍谈吃》结束,取材大体均不离身边琐事,周遭事项,集中体现了他的自我人生和绅士风雅,一种对生活的安适情怀。
三
梁实秋先生散文的闲适,体现在取材简单立意幽默上。用层层剥示,唠唠叨叨话家常的腔调,随笔中有种悠闲而雍容的美学品格。形成如与名士谈心,与野老散游的自然节奏。他的文章大都是日常的生活琐事,很少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大事。把生活中愉快和不愉快的人生经验都用一种风趣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源于他一生温情的生活背景和个人性格特征。
理发匠俟你坐定之后,便伸胳膊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一块白绸布往你身上一罩,不见得是新洗的,往往是斑斑点点的如虎皮宣。最后是一根布条在咽喉处一勒。当然不会致命,不过箍得也就够紧,如果是自己的颈子大概舍不得用那样大的力。头发是以剪为原则,但是附带着生薅硬拔的却也不免……(《理发》)
“我知道性命并无危险,但是每次出来进去总要经过它(房东家豢养的狗)防次,言语不通,思想亦异,每次都要引起摩擦,酿成冲突,日久之后真觉厌烦之至。期间曾谋求种种对策,一度投以饵饼,期收绥靖之效,不料饵饼尚未啖完,趁我返身开锁之际,无警告的向我的腿部偷袭过来,又一度改取‘进攻乃最好之防御’的方法,转取主动,见头打头,见尾打尾,虽无挫,然积小胜终不能成大胜,且转战之余,血脉贲张,亦大失体统。因此外出即怵四家,回到房里又不敢多饮茶。”(《狗》)
理发本是生活小事,可能也会有不舒适的一面,但梁实秋在述说的时候,故意夸大了自己的不愉快体验,把理发匠的行为夸张为施虐行为,从而产生谐趣的效果,令人捧腹。恶狗挡道,亦属无奈,但梁实秋文中的幽默中不乏自嘲。幽默温柔敦厚,受英美绅士风度的影响,笔锋时时节制而不能畅所欲言,文章有一种闲适的书卷气,他的幽默是一种贵族式的幽默。没有对民族存亡、民族抗争等社会重大事件给予表现,而是选择了凡人俗事加以描绘,没有大时代大背景大事件,书写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者有意回避了尖锐性社会问题,把目光聚焦到日常琐事,偶有所感,无论大小雅俗,都信手拈来,静观审视。怀揣悠游自得的心态,营造闲适自得的艺术世界,以求愉悦性情、调剂人生,使生活呈显艺术情调,让人们感受美的生活,这就是梁实秋作品的审美追求,文章中透出的是一种闲适与自得其乐的味道。这种风趣,是内在的,淡然而不浓烈,是一种气质,而不是手段。《旁若无人》、《排队》、《谦让》等都是对生活中极平常小事的一些不良习性的批评,但既非冷嘲也不是热讽,而是一种有节制的批评。从语言上、形式上、思想上都体现着闲适安然的文风。
结语
读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他的散文字数不多,但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是娓娓道来,如一杯蜂蜜水,清淡中透着馨香,平淡中给人巨大的震撼,进而使人静心沉淀自己,给人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1] 梁实秋.雅舍小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梁实秋.梁实秋散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梁实秋.诗与诗人 [M].台湾: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公司,1976.
[4] 梁文蔷.梁实秋与程季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 高旭东.梁实秋与中西文化[M].上海:中华书局,2007.
[6] 高东旭.梁实秋 在古典与浪漫之间[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7] 马玉红、王公山. 梁实秋人生理想和文学艺术与儒家思想的契合 [J]. 江汉论坛,2009(09).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0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落叶才知秋,落难才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