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下 谈 秋
一雨零秋,炎暑尽却。夜间云开,茅檐下复得月光如铺雪。文人二三,小立廊下,相谈秋来意,亦颇足一快。其言曰:淡月西斜,凉风拂户,抛卷初兴,徘徊未寐,便觉四壁秋虫,别有意味。
一片秋芦,远临水岸。苍凉夕照中,杂疏柳两三株。温李至此,当不复能为艳句。
月华满天,清霜拂地,此时有一阵伊哑雁鸣之声,拂空而去,小阁孤灯,有为荡子妇者,泪下涔涔矣。
荒草连天,秋原马肥,大旗落日,笳鼓争鸣。时有班定远马援其人,登城远眺,有动于中否
诵铁马西风大散关之句,于河梁酌酒,请健儿鞍上饮之,亦人生一大快意事。
天高气清,平原旷敞,向场辅开窗牖,忽见远山,能不育陶渊明悠明悠然之致耶
凉秋八月,菱藕都肥,水边人家,每撑小艇,深入湖中采取之。夕阳西下,则鲜物满载,间杂鱼虾,想晚归茅芦,苟有解人,无不煮酒灯前也。
天高日晶,庭荫欲稀。明窗净几之间,时来西风几阵,微杂木稚香。不必再读道书,当呼“吾无隐乎尔”矣。
芦花浅水之滨,天高月小之夜,小舟一叶,轻蓑一袭,虽非天上,究异人间。
乱山秋草,高欲齐人。间辟小径,仿佛通幽,夕阳将下,秋树半红。孤影徘徊,极秋士生涯萧疏之致。
荒园人渺,木叶微脱,日落风来,寒蝉凄切,此处著一客中人不得。
浅水池塘,枯荷半黄。水草丛中,红蓼自开。间有红色晴蜒一二,翩然来去,较寒塘渡鹤图如何
残月如钩,银河倒泻,中庭无人,有徘徊凄凉露下者乎 朝噶初上,其色浑黄,树露未干,清芬犹吐,俯首闲步,抵得春来惜花朝起也。
焚一炉香,煮一壶茗,横一张榻,陈一张琴,小院深闭,楼窗尽辟,我招明月,度此中秋。夜半凭栏,歌大苏水调歌头一曲,苍茫四顾,谁是解人
一友忽笑曰:“愈言愈无火药味矣,今日宁可作此想 ”又一友曰:“即作此想,是江南,不是西蜀也,实类于梦呓!”最后一友笑曰:“君不忆抬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句乎 日唯贫病是谈,片时作一个清风明月梦也不得,何自苦乃尔 ”于是相向大笑。
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相识是缘,感恩遇见】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
“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笔名恨水。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那么张恨水与冰心两位作家是什么关系呢?张心远为何笔名为“恨水”,难道他恨得人是冰心吗?
张恨水与冰心
关于张恨水与冰心的关系,有人误传张恨水曾追求过谢婉莹(冰心),却遭到了她的拒绝,谢婉莹为了表明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的冷落取笔名冰心张心远随后改笔名恨水,取“恨水不成冰”之意。
关于张谢二人恋情的传说学界和民间流传几个版本。大体上就是1914年春天,张心远回到他的出生地南昌,进了南昌补习学堂。他更加努力、节俭。靠着两间破屋的租金,紧紧巴巴维持着最低生活。他一点没觉得苦,有书读,就有希望。心里有了希望,就有快乐。这中间,他还去过一次景德镇,探望他的童年女友秋凤。可秋凤已为他人妇了,他未见着,他不由越发感到童年友谊的纯真。 在心头苦闷之时无意中读到冰心的文学作品由心感觉这样的人就是自己一生追求的对象。也只有他才能成为自己的知音,知己,爱人,伴侣。于是便给冰心写了第一封袒露知己心声的信。
冰心之所以回信是因为觉得张恨水自由家境贫寒还能刻苦攻读实数不易。而且看了张恨水写的文章感觉此人和自己的文学观点和艺术倾向基本道同故没有直白回绝。 二人通信数年终于在某年一次笔会上向遇。之后冰心便一下改变了自己对张的观点和看法,开始拒绝恨水的追求。一种说法是两人相见后谢感觉和自己想象中张的文人倜傥形象有很大差距,故拒绝了张。也有人说是因为两人在文学创作思路上距离越来越大造成的。张当时家境还不是很宽余开始走通俗文学的道路,南方很多家报社相继与其约稿。商业的写作方式就是迎合大众。这也就是张真正成名时期。他的小说开始从情节招手主抓人物。已经和五四新文学道路背离。
张恨水
当时的冰心就完全不同,她出生在一个世家不为衣食所愁。他正在潜心追求自己所崇拜的新文学道路。所发表的诗歌,散文大有济世的味道。也就是说在艺术追求上他开始看不起张恨水为了迎合小资产阶级的现代通俗文学。所以恨水先生受到冷落也在情理之中。 但这一切当时张还不明白,他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触怒了佳人的芳心就更加迫切的、直白的给冰心写信,这反而使谢加恶了对张的感觉。 20年过去了,谢为了表明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的冷落取笔名冰心,张随后改笔名恨水,取“恨水不成冰”之意,以表示自己的无奈。
他的笔名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艳丽的色彩,就这样在坊间广为流传。
其实,这是一种误传,张恨水与冰心根本就没什么关系,两人甚至根本就不认识。关于此事,人类学家黄淑娉还专门问过冰心:“很多人都说张恨水取的笔名跟你有关,他没有追到你才恨水不成冰,是不是真的啊?”冰心生气地说:“哪有这回事?我根本就不认识什么张恨水,张恨火!”冰心的丈夫吴文藻也酸酸的说:“要是真有这么回事,我吴某人就更没有福份站在这里了。”
张恨水最经典的小说是《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是现代小说家张恨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张恨水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喷发;小说以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铨封建大家族为背景,以金铨之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由恋爱、结婚到反目、离异的婚姻为主线.揭露了封建官僚及其妻妾子女空虚、堕落的精神世界和没落腐朽的生活,为豪门贵族描写了一部活生生的兴衰史;小说全书112回,穿插金家2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色彩瑰丽,散而不乱。小说故事轻松热闹,情调伤感,消闲意味浓厚,发表后深受市民读者的喜爱。
*张恨水文选* 代表作: 长篇小说 金粉世家、啼笑姻缘作家简介:(1895-1967)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称著作等身。而建国后所修现代文学史对他的评价,也因他后期参与抗战文学的创作而远在其他民国旧派小说家之上。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祖籍安徽潜山。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 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来》)。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抗战胜利后,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创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说,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 1967年初,张恨水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飘雪满天,浮光乍现。一张脆黄的老照片突兀眼前,昭然若揭的华丽,却又掩不住的仆仆风尘,清渐游远,浮萍妖娆。那是六朝沧桑的金粉堆积起来的故梦,旧华如烟,璀璨了人眼,书尽了千古风【蟹】流,却承载不起这风【蟹】流褪尽的颓废。《金粉世家》多么刺目的绚丽,标志的尽是清末民初的那股流金的贵族文化,冷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姓冷偏又名清秋,真真凉薄到了极致的名字,却又是掩不住的风骨雅韵;金燕西,姓金名华字燕西。一姓过于冷清,一个又过于浓墨重彩,一名清秋,取其萧索之意,一个又颇有劳燕分飞之寓,可想而之,张恨水老先生当年在写这篇小说的起笔就预示了这样南辕北辙的悲剧。可是,纵然如此,仍是忍不住去探究这段过往,可能是过程过于完美,让人忽视了现实的残酷。想那白家七少,总理之子,生来富贵,恐怕再没遇见清秋之前,也是“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可是一遇见她,仿佛是命里注定的事,没有早一步,刚巧赶上了,初见时的清秋,两条落落长辫露出一双初涉世面的清冷眼睛。一件月白蓝滚边褂,立领,喇叭型中袖,一条百褶裙,间或是镶了几层荷叶边。缓缓地铺开一段旧时光里的风情。蓝衣黑裙里,一个没落书香世家的女儿,宛如一朵素雅的百合花,暗暗幽香。于是,这位贵族公子哥入了谜,他说,“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是可以在一起的”,他像极了剧中那铺天盖地的向日葵,那边绚丽和热烈,让人无法忽视,于是乎,清秋陷落了,她彷徨而迟疑,聪慧如她,定然也明了“齐大非偶”的道理,可是最终她折服了,她孤注一掷,赌他的真心,赌注是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当清秋终于披着嫁衣穿过重重的衣香寰影,戴着那一枚寓意幸福的戒指时,我竟有种悲从中来的喟叹,繁华的尽头是颓然,而爱情也终将陷落围城。这一刻的辉煌是有着伤逝之痛的,能预见明日的落花流水。结局正是如此,太美的过往也掩不住结局的刻骨苍凉。金铨死了,一代豪门,金粉世家,就这样分崩离析了。而曾经的生离死别的恋人也这样擦肩而过,带着各自得悔恨而遗憾,融入了时代的滚滚车轮间。正如朱自清的那首,《匆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是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是啊,谁能细说呢?泼墨流金的世家也抵不过“磋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的宿命,何况那么一段情深缘浅的遇见,纵然有初见时“与君初相识,却似故人来”的芊芊惊艳又如何,葡萄架上的百合终归凋零,一个流光飞舞,金沙弥漫的时代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30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秋已深,如果想念会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