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写的是人间草木,更是常识

六月雪 2023-07-27 13:02:38

读书,成为更好的自己 戳↑↑蓝字 加 !

写的是人间草木,更是常识文/图片/纪小懒

此文在“慈怀读书”首发

北方,一场盛大的麦收刚刚结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多多少少也会在生活中、在朋友圈中感受得到吧 连在外企工作的人都知道某个同事此时休年假,是要回老家帮父母收麦子;建材行业到了淡季,装修的工地大都业已停工,因为麦收。

月初时,妹妹不知从哪里得了些麦穗,带着麦芒,青黄相接的那种。小时候,把麦穗扔到火里烤一烤,麦芒烧焦,烤熟的麦穗捧在两掌里互搓一气,麦壳脱落下来,用嘴吹散,掌心只剩下颗颗饱满的麦粒,一把掩到嘴里,满口是新麦清香……

女儿已经读高中了,真的从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过一株麦穗。

从来没触摸过一株麦穗的人,对“针尖对麦芒”之说,大概只能停留在想象的层面吧!

《人间草木》是一本散文书,收录的很多文章,是可以作为“常识”来解读的。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山丹丹开花花又落,一年又一年……“这支流行歌曲很多人会唱,但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没见过山丹丹花,也就知道了这个“常识”。

现在的人都很注重养生。我有个前领导每每会在茶杯里泡二十粒枸杞,他用数的,一颗不多,一颗不少。我们老家也把“枸杞”叫“狗奶子”,但“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却是在《人间草木》里知道的。“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汪曾祺是作家,更是美食家。

《槐花》一篇,只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提到“槐花“两次,中间写的是养蜂人。汪老问养蜂人“是不是枣花蜜最好”,养蜂人告诉他荆条花的蜜最好。“荆条是个不走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没见地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好,下次在超市里买蜂蜜,可以在众多的蜂蜜里选“荆花蜜”了,只是真假就难辨了。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白糖。

谁的青春没有迷茫过 汪曾祺也有。1946年,26岁的汪曾祺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渺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因为等船期,他住在一个下等公寓,有一天忽然发现一个奇迹,“一颗芋头!”阳台上有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颗芋头!“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这篇《芋头》,有没有鸡汤文的感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迷茫,都需要获得生活的勇气,那勇气也许就是一片绿叶,也许是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汪曾祺写“四人帮”时期,玉渊潭湖岸拦了铁丝网,铁丝网也叫“铁蒺藜”,因为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围着的一圈铁蒺藜长进了树皮里。“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联想到的一定也是人吧 一个人遭受了磨难,也会像树一样,把那苦难包裹起来,不断长高长大,长得更好。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是可以把《人间草木》当作一本常识书来读的。在这本书里,你也可以读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人文情怀。

你见过紫薇花吗 你一定见过,只是不知道在公园里、街心花园里、小区绿化带里看到的那种树叫紫薇而已。“唐朝人也不是都能认得紫薇花的。”而白居易至少写过三首关于紫薇的诗,“紫微郎”是唐代官名,即中书侍郎,白居易曾做过中书侍郎,所以自称“紫微郎“。

汪曾祺在《紫薇》一文中引用《韵语阳秋》中的记载,一是“爪其本则枝叶俱动”,用指甲搔搔紫薇树干上嫩肤,确实会枝叶俱动。所以如果你知道“痒痒树”就会恍然大悟,发出“原来这就是紫薇啊”的感叹吧!二是花期甚长,“花至七夕犹繁“,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所以如果你听说过一种花叫“百日红”,也就见过紫薇了。在这篇文章里,你还会知道,石涛和尚画过一幅紫薇花,题的就是白居易的诗。

如果读者好奇且好学,或许会到网上搜一搜石涛的这幅画吧 可惜我没搜到。

《人间草木》“北京的秋花“一栏收录了《桂花》、《菊花》《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和《黄栌·爬山虎》。汪曾祺先生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荫,叶坚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他说“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一次是重阳赏菊。那是文革前了。

汪曾祺曾被划为右派,于1958年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果园的收获》、及《葡萄月令》等文章,就是他在果园劳动期间的“所得”。我是看了这篇才知道“葡萄喜肥、喜水”的。他写道:“葡萄喝水,像小孩子喝奶一样使劲地嘬。葡萄藤中通有小孔,水可以从地面一直吮到藤顶,你简直可以听到他吸水的声音。喝足了水,用小刀划破它一点皮,水就从皮破处沁出滴下。”还有,葡萄收获了,“装筐要紧压。得几个壮汉跳上去压。葡萄不怕压,怕压不紧,怕松。装筐装松了,一晃,就会破皮掉粒。水果装筐都这样。”

瞧瞧。这都是常识,我们普通人哪里知道 想知道,一是多观察生活,二是多读书。

汪曾祺写花鸟虫鱼,人间草木,写的是小令小品小情小调,赋予花草以灵性,人性以温情,写的也是生活是常识。那些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期间、甚至文革结束遭受不公正待遇期间的文章,也不见他的悲观和抱怨,只有“我应该做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这样的话,让人忍俊不住。

他说:“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PS:感谢纪小懒老师授权使用他拍摄的照片,一张麦穗,一张紫薇。我遇到不认识的花草,通常会拍了发给他,向他请教,他也能叫得出很多鸟的名字。

——END——

6月11日-20日

我在“慈怀读书”领读《人间草木》

感谢 “慈怀读书”

,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新书 在当当京东亚马逊淘宝天猫热销中,感谢支持。欢迎 : (ID:)

点“ ”进当当!年中活动满100-50

《人间草木》|一草一木的生趣

以前的我很讨厌散文,因为散文这种文体通篇都是描述性文字,或描绘情或描绘景,美则美矣,但是因为缺少了情节,读之总叫人昏昏欲睡。所以我更喜欢小说,那一个个或悲或喜的故事,精彩纷呈、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的口味发生了改变,每每来到图书馆,总会不自觉的在一大堆散文书籍面前流连徘徊。

我喜欢过毕淑敏、张晓风、林清玄等很多散文家,最喜欢的却是汪曾祺,我在微信读书上零零碎碎地阅读过好多他写的文章,其中最喜欢的,是他的一本散文集《人间草木》,于是干脆借了纸质版的细细品读。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这本《人间草木》也算是汪老的代表作之一,再版了好多次,经典就是经典,每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难怪有人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情,甚至是不同的地点,阅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人间草木》共分五部分,收录了汪曾祺写的花草虫鱼、旅行见闻、风土人情以及旧人旧事等。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里面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一些朴素平实的语言,但是却给人一种通体舒泰的感觉。就好像三伏天刚从炎热的外面回来,立刻汲取一瓢冰凉的井水喝下肚,从里到外清凉熨帖、舒适惬意。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以前读到这句话,只觉得它字面很美,却不懂它的禅意,直到读了汪老的《人间草木》,我才领悟,原来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就在这寻常的一花一树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被铁丝网缠绕的树干,我是见过的,但是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过,为什么要把铁丝缠在树上?更没有思考过这熟视无睹的现象会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汪老在《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一文中这样写道:

你看,汪老非常巧妙地用铁丝网代表了“四人帮”,拆掉铁丝网就代表着正义战胜了罪恶 。

他接着又写:

虽然“四人帮”被粉碎了,但是受到迫害的人们的心理创伤是无法磨灭的,就像长进树皮里面的那根残留的铁蒺藜。但是,“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这是著名哲学家尼采的名言,而汪老用“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完美的诠释了它。

再如汪老在《紫薇》一文中写道:

仔细一琢磨,你就能从这段话里品出不少哲学的味道,比如“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下”、“不要走的太快,停下来等等灵魂”……

张九龄有诗云:“草木有本心。”一草一木虽然没有世界那么大,但是其本身所蕴含的道理却与世界所蕴含的道理是相通的、一致的。“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人间草木‖草木寄情怀,人间送小温

《人间草木》于我而言,百读不厌,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心烦气躁时,拿出来读上一章,心情也会慢慢平静下来。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过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等散文集合而成。有人说,活得有趣的人,写出来的书也是有趣的。

的确,他的文字是有温度的。他用朴实却不失美感,亲切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般,把那些生活中的见闻娓娓道来,生动鲜活。

刚开始品读时,读到 谷子和狗尾巴草,葡萄和爬山虎,长得是很像 。我就被逗笑了,好有趣的联想!很有道理!果然是个有趣的人!

而那句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 !很形象,让我不由得想到,我家曾经那蹿满整个庭院的葡萄树,简直可以坐下面乘凉了。不过后来因为疯长,又吃厌了,就把它砍了。如今读到《葡萄月令》这篇,一时觉得非常亲切。

更亲切的是《昆明果品》里的胡萝卜那段,我也爱生吃胡萝卜。不过胡萝卜嘛,还是家乡田里新摘的好吃,鲜甜脆爽。如今在异乡想吃,去菜市场一看,一点也不新鲜,不吃了!

《昆明的雨》一文写了他看到倒挂在门上,能开花的仙人掌。倒挂在门上的仙人掌,那是家乡家家户户都栽的扁金刚呀!记得小时候嘴馋,还摘扁金刚果来吃呢!虽然很危险,但是很甜的。

描写学校食堂饭菜时,他抱怨魔芋难吃。更是让我深有同感,作为一个从小吃到大的人,我也服气这道菜的味道。若是不拌辣椒,这道菜的味道用方言说叫“淡出鸟来”。这不是骂人的话,作者解释得很形象: 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写了好几百字,都是在写吃的,你是否疑惑,我这是写跑题了?没有,读完这本散文集,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汪曾祺老先生就是个高级吃货!走到哪吃到哪,还鼓励大家勇于尝试。在下佩服,比我会吃。

《夏天》里描写的吃西瓜,用绳子悬挂在井里,“湃西瓜”,也是我最爱的吃法。用井水湃过的西瓜凉气四溢,清爽宜人。而冰西瓜太寒了,奶奶一般不准我们吃。如今在外面的夏天,西瓜也只能直接吃了。

家乡雨季的杨梅,也确实个大汁多,但我不曾吃过《昆明的雨》文中的“火炭梅”。杨梅微酸,吃多了牙软,一般熬成冰糖杨梅汤,放凉后,我能连吃带喝一大碗。

写到这里,说说我喜欢这本散文的根本原因。这书三分之一在写云南省的昆明,写那里的风土人情。而我的家乡在云南,我为家乡的吃食和风景自豪。

我出来工作的时候,带了一本《人间草木》,想家的时候,就看书。透过书里那些生动鲜活的景与物,看家乡。

这书我最爱的一章,那肯定是《菌小谱》。读着仿佛能闻到和尝到菌子的鲜味,上个月看时,馋得我流口直水。我之前也写了一篇有关家乡野生菌的文。打住,说起菌子,那真是滔滔不绝。

家乡的美食,也绝不止汪老先生笔下这些。在他的笔下,美景也好,美食也罢,读完都颇有一番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式的淳朴宁静,于平淡中见真情。

最后,让我以老先生笔下的句子结尾——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汪曾祺《人间草木》:一本读了让人安静和温暖的书

黑格尔说:“假如你不缺少发现美的眼光,那么,你在每个人、每件事物身上,都可以发现美,在受到美地吸引的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快乐。”

汪曾祺就是这样有着发现美的眼光的人,他目之所至,都是闲情逸致,都是诗情画意,丝毫没有生活的沉重感,这就是他独特之魅力。

汪曾祺的文字,淡雅和温暖氤氲其间,柴米油盐皆入味,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一食一果皆有味,一人一景总在心。很生活,很温暖,很感动!

每一次,他的文字都被记在了心上。像他的诗句“木香花湿雨沉沉”,像他写秋葵,他写栀子花,后来写泰山,写人物,虽是随意的看,但看完之后仍觉历历在目。这是他的文字魅力,平淡纯净但不是空虚无味。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平实自然,充满人间烟火气味,又充满闲情逸致的文人雅怀。

读汪曾祺的文字,总会赞叹他能轻描淡写地连缀起一串生活图景。他用极简的笔,极淡的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

本书是汪曾祺先生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他的笔尖下总是有着一连串的惊喜:清晨薄雾里带着露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明亮、丰满而使人丰满的昆明的雨,饱涨着花骨朵的木香,自得其乐的栀子花,巷子里卖杨梅的苗族女子柔柔的声音,联大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师友,抑或是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抱膝闲看“活庄子”般的闹市闲民。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纯真的生命力。

《人间草木》,写的是草木,道的是人间五味。《人间草木》带着植物的清新,在眼前铺展出一片柔软绿意。

人间里的一花一草,一鸟一木,一人一物一事,在汪曾祺笔下好自然,没有大起大落,但小情小调小活泼,却是让人赏心悦目。就像收到一份礼物,不是大惊喜的那种礼物,而是小确幸的那种,心里绵长着欢喜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往往这些烟火气,更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书中汪曾祺提到,别人以“平淡”二字评价其作品。我却不以为然,生活原本就是淡如白开,而汪老以朴实风趣的笔触,为生活增添色彩,让我们发觉生活中的趣。

全书,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杂”,花草树木、水果蔬菜、南北饮食、书法字画、名山大川、楼台建筑、历史现代、名人纪事皆有涉猎。通过汪曾祺的笔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一切都显得鲜活盎然,充满了诗意的生活趣味和哲理。;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

书里有岳南《南渡北归》的西南联大轶事和大师风范;有梁实秋先生《老去是生命的礼物》岁月沉淀,时光美好和《雅舍谈吃》的小吃大作、食髓知味;有老舍先生《真正生活者》的苦中作乐,怡然自得;更有刘墉《花痴日记》里风物人情,气象万千;虽不可说一篇《人间草木》涵盖各位大师的作品经典,但是《一果一蔬》《季节的供养》《四方游记》《联大师友》《从容而安》也把这些大家独立成书的风情轶事,在自己的笔下跃然纸上!

最让我看得入迷的是他写的联大师友的故事,西联南大是由三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临时成立,这里发生过好多故事,跑警报、师生在战乱中学习等。电影《无问西东》中,跑警报应该也是出自这里吧!

汪曾祺先生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

这是一本读了让人安静和温暖的书,这是一本看似朴拙却十分精致的书,这是一本看似记录普通生活,却有诗情画意的书。

本书无疑是令人舒适的,如夏日微风,如冬日暖阳,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让人读之心生欢喜,心情舒畅。

良辰美景终成忆,人间草木皆有情。人间有情,草木有情,是人间赋予草木感情,也是草木寄托了人间情感。人生,是很美好的。花草虫木,山川流水,人间值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很多景致和美食都是可遇不可求,就像汪曾祺的这份洒脱和通透,需要用一生去咀嚼和参悟。用生活去治愈生活,用文字换取片刻的自由。

读完汪老的《人间草木》,像是吃了一顿家常便饭,舒服,安逸,平静。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境大部分时候都是平静安宁的,汪曾祺用一颗热爱生活的赤诚之心,写尽人间烟火气。用平实的笔触描绘了人物,风俗,食物,瓜果,让人觉得人间可真有意思,世界真有意思,活着真好,他没有刻意宣扬什么,就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让你领会了真善美和人间至味,产生各种向往。读人间草木,犹如饮蜂蜜水,温和润泽,滋养身心。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是平平淡淡,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对待每一个人,静观每一草木,我们就能品味到生活的味道,岁月的沉淀!

人间草木,也是清欢。捧一杯茶,于树荫下,窗前,慢慢读来,岁月静静地流去,人生渐渐地丰满起来。

愿草木有情,人间有爱,你我于生活中照见从容和喜悦。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

散文是拿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人间草木》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一)《人间草木》是一本散文集。

文章分七辑,每一辑内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个真性情的人,单单从目录就能看得出来。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很直白,朴素、平凡但是带着点诗意。“人间草木”这个题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题目,但是作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却很恰当。每篇散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简单,内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随处可见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题目烘托了文章,还是文章烘托了题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从回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样的小吃,再到在联大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页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不使人厌烦。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散文是拿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经历,《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读起来仍旧是温暖的。有人对散文不感兴趣,认为它无聊,没有跌宕的情节,像一杯白水。其实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担得起这八个字的——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二)《家园》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小品文了, 从中,能处处感觉到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和留念,这种东西, 也许永远只能够浅浅的表述吧。

基于颜色描述家的印象和概念。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小时候的儿歌。

描述各种味道。

蝉,蜻蜓,土蜂,螳螂,故乡的鸟,园中的花。描述的绣球花,夹竹桃,含羞草,荷花,槐树,

葡萄的故事:

通过故事引入:“葡萄”和“爬山虎”,就从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他对葡萄蛮了解的。包括了各种葡萄的种类:玫瑰香,马奶,金铃,秋紫,黑罕,白拿破仑,马勒斯坦,虎眼,牛心,大粒白,柔丁香,白香蕉。 好吧,我承认,我只知道葡萄而已,它的种类,根本分不清。 可见,植物学的知识也需要懂一些的。

葡萄月令:

一月,葡萄在地窖,二月,葡萄种在土里,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七月,葡萄膨大了,8月:葡萄着色;之后下葡萄,装车,走了。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二月:葡萄入窖。作者这样写,葡萄的生活一下子鲜活起来了。

山东菏泽: 黄巢故里,还有菏泽的牡丹花,非常动人,看了《牡丹》,讲到了山东的牡丹花,运到了广州花市,进行交易。

喜欢的短文:《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等。

《昆明的果品》: 宝珠梨。石榴, 石榴酒。桃, 杨梅,木瓜,地瓜,胡萝卜,核桃糖,糖炒栗子,这是作者生活在西南联大时的记忆,描述了饮食, 非常生动。 真的很喜欢。

最后的一个结尾,也是非常动人的。 描述了板栗树林,如入画境。

《昆明的花》: 张岱描述了“滇茶”,描述了云南的茶花。茶花;樱花;看了汪先生描述的樱花,自己开始慢慢写樱花了。 兰花:从作客入手 ,写作。兰花,君子兰, 这种花儿,也体现了主人的性情。

缅桂花: 昆明的缅桂花极多,类似于芙蓉花之于长沙一般,作者的描述,很是动人,也可以借用类似的手法 ,描述长沙的芙蓉花。粉团花:康乃馨: 夜来香;美人蕉,波斯菊,叶子花,报春花,这些描述真的很动人,感谢。

《人间草木》读书心得(三)近几天,我读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作者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语言平实,质朴,但饶有趣味。他的作品中尽是小桥流水,小四合院,小胡同等别致的景象,却极少有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面。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鱼虫,娓娓道来,不像是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而像是在听一位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在讲故事。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葡萄月令》中,就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平实与质朴:一月下大雪;二月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九月给葡萄喷波尔多液;十月有别的农活,去割稻子;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每一段之前的这句话,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时间段应做的事。这些句子短小,精炼,没有华丽的修饰,但读起来并不显得单调,不但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还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在《胡同文化》中,作者写到了胡同里的吆喝: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我们也曾经学过关于胡同中吆喝的课文,但那篇文章中突出地写了吆喝的声音,腔调,而作者却把胡同里吆喝的人用的特殊工具即发出的声音都写得十分真切,更说明他对这些人的观察十分细致,体现了他对北京胡同的热爱和对北京民俗的独特感情。

书中还有对于花,虫的描写:我家的后院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他开起来,真是“繁”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半边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他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许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许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这种蜂不是普通的蜜蜂,个儿很大,有指头顶那样大,黑的,就是齐白石爱画的那种。我到现在还叫不出这是什么蜂。这种大黑蜂分量很重。他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须,这一穗花就叫他压得沉了下来。他起翅飞去,花穗才挣回原处,还得哆嗦两下。读到这里,紫薇花与黑蜂互相嬉闹的画面顿时浮现在我眼前。我也曾经见过蜜蜂在一棵长满鲜花的树上采蜜,觉得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作者笔下,一切仿佛都像人一样,可以玩耍,交谈。乱嚷嚷,凑热闹,抱住,挣回等都写出了这一点。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观察事物的视角独特,这是我喜欢他作品的最大原因。

我精心推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9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