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见字如面,从前我们写过的信

祝由师 2023-07-27 12:43:47

所说 这个公号的人都会变得更好。点上面的“蓝字”约吧!

有个朋友至今不使用微信。她曾在QQ上跟我说:“特别怀念80年代写信的日子,感觉很美好。”

我们是什么时候不再写信的呢

大概就是人手一部手机、是每个办公桌上都有了一台电脑,之后。聊天室、短信、OICQ……再后来是MSN再再后来人人都有QQ如今都在玩微信……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便捷,人们就不再写信或很少写信了。

不知道现在中小学校的语文课,是否还有一堂“如何写信”的课程

我还记得自己是在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写信的。我们的学校还叫“卫东红校”。我写了人生的第一封信,寄给老家的一个同学,她的小名叫“欢乐”,按辈份我得叫她姑姑。

信是怎么写的早就忘了。寄信地址写了父亲所在部队当时的番号“6190”。那年月,我爸也常给在老家的我妈写信,信封下边的地址耳熟能详。也忘了怎么买的信封和邮票怎么寄出的信,却很意外地收到了回信,我本以为是有去无回的,也不确定欢乐是否会收到那封信。

信是写给我爸转交的,他替我先拆开了。

欢乐同学在信里说:“收到你的信很高兴!”

我似乎看到一种愉悦的心情穿透信笺。她说:“得知你参加了数学比赛很高兴”。我才想起自己写信纯粹是为了完成语文课的作业,在信里吹嘘自己参加数学比赛,却没告诉她城里的小学有晨读,班长带领读《最高指示》;数学课有珠算,我在农村上的一年级只学了aoe,只能在每天的珠算课上干瞪眼,要不就先算完了把算盘珠子拔上去……她在信中礼貌地用了“亲爱的”这样的称呼开头,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忘了什么时候不再写信,却记得人生的第一封信写给了一个叫“欢乐”的人。不知她是否还记得 下次回老家时,还可以去问问她。

当年父母还都上班。因为照顾不过来我们姐妹仨,大姑家的哥哥姐姐都已经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小妹妹被送到大姑家生活过一段时间。

我和二妹在我爸的授意下给大姑写信。大姑后来说起,我才知道在信的开头,我写的是“妹妹、大姑和姑父,你们好”,没分清长幼尊卑;二妹虽然小我两岁,信却写得比我好,至少在称呼上没犯我那种低级错误。我大姑受过很好的教育, 据说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小楷。如今她已仙逝,我还记得这个教诲。

后来到济南上学,就是给家里写信了。我爸有次回信专门叮嘱“写信时,不用打草稿”,大概看我行文还比较工整流畅,以为我是打了草稿又抄写的,怕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其实那些家信还真是一气呵成,他不知道我在学校的第一篇作文曾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里宣读。

可惜学生时代跟家里的通信,保留在原来工厂的某个办公桌里,早已不知所踪。不然现在还可以翻看从前的家书,在自己十五、六岁时,爸妈都叮嘱了些什么。

“自卫反击战”的最后一年,父亲所在的炮兵部队奔赴战场,桑叔叔也在其中。战火纷飞,很多女大学生给老山前线的解放军写信,她们是写给陌生的解放军战士,可爱的子弟兵,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和同学秀梅写给本就认识的桑叔叔。

写的什么我都忘了,桑叔写给我和秀梅的回信都很长,我和秀梅交换看。有次桑叔叔在信里夸秀梅,很多年后我才省悟,我只关心战火的热闹,对桑叔的人身安全等极少问候或关心,秀梅比我细腻而温暖……

有几封信我现在还留着,信封上有“义务兵免费信件”的三角戳。桑叔叔的信大多是在猫耳洞里写的,有“敌人又扑上来了……”这样的影视剧感。

后来打完仗跟桑叔叔就失去了联系,他转业应该回到了济南。我曾在网上搜过他的名字,却一直没认真去找过他。去年公司在济南招了个内勤姓桑,她出身军人家庭,我差点冲动地问她认不认识那个桑叔叔,或者她就是桑叔叔的女儿……直到她离职,终也没有开口。

毕业后第一年,是写信最多的密集时期。几乎跟每个同学都通过信。单位里师傅辈的人,看我们跑传达室拿信的频率很高,冷言道:“第一年一个月一封,第二年三个月一封,第三年一封不封……”

我本是个木讷的、不太会称呼别人的人。传达室有个师傅人称“王八级”,是个八级钳工。我叫他“王大爷”叫得很亲,他常常在我骑着“飞碟牌”自行车经过大门口时喊住我:小丁,你的信!

我也隔三差五到传达室问一声:“大爷,有我的信吗 ”

写信的年代,最喜欢用方格稿纸。可能用起来有给报社写稿的错觉吧 那些带绿色方格的稿纸是父亲一个战友的妻子给的,她当年在印刷厂工作。我字写得密,把方格稿纸当横格纸用,写信用的都是钢笔,出水很流畅,我自以为字写得不错,文采大概也因写信越来越好。

在机器轰鸣、油腻的机油混合味儿的车间,在把大拖板小拖板摇来摇去时,在铁屑飞溅中,在青春的岁月里,那些信承载着友情,和爱情。

情书当然是写过的。如果那些信都算情书的话,至少写过上百封吧

也还记得最长的一封信,写过20多张纸。厚厚的一叠,好像是贴了两张还是三张8分钱的邮票寄出去的。

那又怎么样呢 只是一场拉拉手的、连接吻都不曾有过的初恋。多年后,偶遇,我问:“我写给你的那些信,都怎么样了 ”

他说:都烧了。留着干嘛

于是,又过了很多年后的一个冬天,农历新年快要到来时,我把那些用贝壳项链绑着的信一把火也烧了。

陪我焚烧那些信的,是当年还没上小学的外甥女。她还不识字,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烧掉那些纸。很兴奋地拿着小竹杆挑起那些信纸,让火烧得更旺。火焰腾空而起,我一边把信扔进火堆,一边想拆开其中随便哪一封再看一眼,却被更决绝的念头压了下去。

任那些文字,随风而去……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也许我会保留那些信吧

后来我在工厂办公室跟打字员学会了使用机械打字机,兴冲冲地“打信”而不再手写。同学收到那样的信有过微词,说不如手写的信有感觉,我当年还颇不以为然。后来机械打字机换成四通MS2406,学会了五笔,信还寄,不过就是打字的了。

现在想想真是不懂事啊,那种用宋体或仿宋体楷体打印出来的如同印刷品的信,所代表的情感如果跟一笔一画手写出来信划相同呢

我实在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啊。

……

90年代初,《一封家书》被广为传唱。歌词就是作者李春波写给爸妈的一封信,开头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结尾是”此致,敬礼,此致,那个敬礼!“时隔多年,我还记得那曲、那调。

大概从那以后,“家书”、“写信”这种事就“式微”了。

除了写信,我们也在每个新年到来的时候寄一张明信片。选最美的一张贺卡,写上新年的祝福,是纳新的一种仪式。后来邮政推出了一种有奖明信片,味道就全变了。

写E-mail其实不能算是写信。如今,无论人在地球的哪个地点,无论相隔多远,一句问候、一声话语瞬间可以抵达,完全没有隔了时空,对“信”的那种期盼。

能够认认真真地写一封信,写上尊称,点上冒号,嘘寒问暖,再切入正题或压根没有正题,只是一份挂念一个问候一声平安,在落款和日期前,大多是”此致敬礼”,或者“顺颂商祺”之类。

那样的一封信,只在从前的记忆里了吧

想起木心的诗:

从前的时光很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

……

桑叔叔的信,1985年老山前线

——END——

往期文章

谁伤害了你,还一笑而过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负责给你好心情

不要在心里替别人开车

……

作者新书

点击“ ”进当当网谢谢点广告哈~~

点一下,广告主就会给俺好几毛钱(也可能是好几块钱)广告费~~

见字如面李真的信引观众泪奔 黄志忠深情朗读悲情难掩

《见字如面》第二季首期的节目带给观众太多的感动,无论是哪一种生与死,带给我们的总有太多的不舍。本期节目最后的故事是来自李真的信,他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当自己不能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他用信件的形式为妈妈带去了问候。

李真和家人

《见字如面》李真的信写了什么

当主持人介绍李真的时候,你或许不会想到他的文字能够这样的打动人心。李真是有很多依恋的,他依恋自己的母亲,依恋自己的家,依恋还未完成的梦想。黄志忠出现和李真一起完成朗读这封信,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李真妈妈

李真多年以来和白血病进行抗争,当家人得知李真患上这种病的那一刻起从来就没想过要放弃,大哥为了自己的病和嫂子离婚了,侄子询问为什么家里的房子这么破。哪一个不知道这全部是为了李真的病。二哥家的侄女不要求再吃零食了,暖心的一句句话留在了李真的心中。妈妈更是为了自己操劳了太多。

李真的故事让黄志忠感动落泪

黄志忠

当黄志忠感受李真的真情之后,竟然落泪了,是这份文字感动了他,也感动了所有的观众。李真说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希望你们不要伤心,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在守候。在读完李真的信之后,观众钦佩李真的勇敢,也羡慕李真能有一个这样团结的家庭,也感叹上天的不公,为什么要这么早的就收走这样鲜活的一条生命。

《见字如面》在文字的朗读中带给观众的感动是情感文化的传承,通过一封封有价值的信件让我们的生活多些情感的升华,和给观众多些深思。

《见字如面》第二季里哪封信最打动你?

其实这个节目每一期都很戳泪点,每一封信都能让人止不住的流泪。我觉得最打动我的,应该就是信太平轮幸存者周侣云那封写给爸妈的信。


1949年除夕前,太平轮载着近千名乘客和沉重货物从上海出发驶向台湾,不幸夜航超载被撞沉没。船上932人遇难,仅有38人生还。而周侣云就是38人中的一员。

获救的次日,她便写了这封家书给自己的父母。信中的内容详细叙述了太平轮失事以后她和其他旅客遭遇的险情,临近死亡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得救的经过。

信中完全没有生还的喜悦,却处处充斥着一种愧疚。她不会游泳,是她的表哥帮她找的救生衣,教她如何游泳。但她活下来了,表哥却死了。


写封信是由周迅读的,我看到她读到哽咽落泪,全场起立为她鼓掌。当读到周侣云获救后,返回上海见到功哥父亲的时候,周迅瞬间泪崩,一度说不出话来。整封信中,满满的都是幸存者的愧疚感。


生生死死,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但对周侣云来说,劫后余生未必能得到快乐。她或许活得不快乐,但是我想她会更懂得珍惜,因为往后每天都是生命的馈赠。

《见字如面》蔡琴写给前夫的信

《见字如面》中蔡琴写给前夫杨德昌的一封信,由第一代琼瑶女郎归亚蕾“朴素真挚地读”。

归亚蕾,台湾电影多项大奖得主,因为创作上她和蔡琴多次接触,因而两人成为多年的朋友。

想必当年喜欢琼瑶的女孩子,也记得“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就是《庭院深深》这首歌反复吟唱的这句歌词,尽管在现在听来,鼓点伴奏和演唱都带着岁月的痕迹,但这歌声里分明留有一代人的青春。

归亚蕾主演了这部电影,还演唱过主题歌。2013年第50届台湾金马奖,被多位女歌手演唱过的这首歌,由蔡琴演唱。

她在台上深情喊话,台下的归亚蕾热切地回应,台上台下同唱一首歌,感人的画面,温馨的场景,足以见证两个人深厚的友情。

曾有个电台男主持人形容蔡琴的歌声“可怕”。也许,这位“丝绒歌后”的嗓音把寂寞灌注了他的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为电视剧《雷雨》演唱的这首歌。

孤独的我,在梦里寻觅,不知道寂寞的你是否愿意,牵着我的手,那多情的阳光温暖了我和你。

没有他热烈地响应,那些被遗忘的旧时光里,她的歌声才总是那么清冷。

今年60岁的蔡琴,比前夫杨德昌整整小了十岁。

她对杨德昌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再不给我们两个人一个结果,那么我就走掉了。”

这是婚恋咨询经常给出的一个办法,面对一个男人迟迟不向你求婚,就这样给他下最后通牒。

但是结果怎样呢?她紧张得不敢听杨德昌给她家里的电话留言录音。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考试结束后,我都不敢看放榜通知。怕榜上无名,怕考试成绩不理想。

可结婚毕竟是人生一大喜事,她却首先在答录机里听到了他长达一分钟之久的静默,随后是杨德昌的一声叹息,他终于说话了,竟是无奈的一句:“你叫我怎么说呢!”

这就是“逼婚”吧!不可否认,“逼婚”也有先结婚后恋爱的成功例子,两个人在婚后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可杨德昌却对她说了这样的话:

无疑,蔡琴是非常爱这位有着“台湾社会的手术刀”之称的电影才子,只要能和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只要能看到他高高大大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的心就是欢喜的。

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 那感觉如此神秘? 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 而你并不露痕迹? 虽然不言不语? 叫人难忘记? 那是你的眼神? 明亮又美丽? 啊? 有情天地? 我满心欢喜

1985年,她答应了两个人“柏拉图式的交流”相处模式,也从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无性婚姻”之路。

想不通孤男寡女同处一室能“井水不犯河水”,这一互不侵犯还竟然长达十年。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和蔡琴结束十年婚姻之后,再婚娶了钢琴师彭铠立生儿育女,婚后迅速有了两个孩子。

面对过往岁月,蔡琴对他拍电影的倾情支持和付出,移情别恋的他这么评价:“十年婚姻,一片空白。”

十年,即便是两株植物都相互缠绕,根茎相连,这个靠唱歌养家的女人,竟然没有在爱人心里留下一点印记。

原来,并不是蔡琴的声音有多可怕,而是当你爱上了一个聪明的男人,可他并不爱你,这,才可怕。

蔡琴说:“杨德昌给我的寂寞多于甜蜜。”这就好比,我们在一段感情中不知如何取舍,试问自己,你们相爱这么久,你的眼泪和欢笑哪个更多?如果你的眼泪和寂寞多于欢乐,不放手,还想把失落带入2018年吗?

女人独有的天真和温柔的天分,要留给真爱你的人,不管未来多苦多难,有他陪你完成。

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报纸下方经常是她频繁开演唱会的消息,心想:“别人是几年开一次演唱会,她开演唱会的频率也太高了。”但是,一个下半生没有依靠的女人,也只能这么拼命。

2001年,她在演唱会上调侃:“你们想如我这般开心,还得离婚才行。”

我一直没有忘记,她说这句话的那一刻脸上绽放的笑容,还有脸上那颗痣也仿佛在跟着她一起微笑。

直到杨德昌去世,她才真真切切地痛哭一场。原来那些人前的笑容,是面对别人幸福生活身披的铠甲,当得知他不幸的消息,像电击一样触动心弦,秒变成软肋。

在这封信中,人们最想看的“前妻的反应”就是放手后,听到他不幸的消息,她依然会为他留下热泪,但那些过往,无论欢乐与泪水,甜蜜与痛苦,都会成为她活着时永远的秘密。

作为一个曾经的伴侣,我们一起年轻过。 无法重来的一生,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无戒极限挑战训练营写作训练

日更第五十七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8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