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 我的人都变得更好了。点上面的“蓝字”约吧!
图片来自网络
1994年,日本“殿堂级导游”北野武因骑重型摩托车发生重大事故。彷徨在死亡边缘、面部神经受到损伤,从事故发生到疗养复元期间,他深刻剖析自己,重新检视生存的意蕴。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向死而生》。
2013年,谷歌前全球副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通过微博发布消息,暗示自己罹患淋巴癌。通过两年的治疗,完全康复后,他写下治疗期间的心路历程,出了一本书,也叫《向死而生》。
这两本书我都读过。更早的时候,当年还在工厂工作,曾买过一本萧乾的《关于死的反思》,我不记得这本书中的任何一篇文字了,却还记得马厂长拿起那本书,说了句:你小小孩家,看这种书太早了点吧 !
生命是一趟单向列车,由生向死,从起点驶向终点,“生死”是最重要的人生大计。中国青年出版社曾出过一本集子,以“文化名家话生死”为主题,收录了近代中外作家谈论“死”的文章,那一串名单中,包括鲁迅、巴金、丰子恺、史铁生……泰戈尔、托尔斯泰、培根、苏格拉底、蒙田、毛姆等人,都写过关于“死”的话题。
言情文学的师奶级人物琼瑶今年79岁,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她,通过网络给自己的儿子、儿媳发了一封公开信,向家人们预先嘱托自己希望“尊严死去”的愿望。
很多人感慨她活得明白,不愧是写了一辈子情和爱的人,对生死,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台湾将于2019年1月6日起将实施《病人自主权利法》,病人可以自己决定如何死亡,不再由医生和家属决定,也许安乐死被合法。
琼瑶公开信的主题是“我的生命我作主”,内容包括:若得重病,不要抢救,不动大手术,让我快死;不住加护病房;不要在我身上插任何管子,等等。
还有:
“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来悼念我。”
“将我尽速火化成灰,采取花葬的方式,让我归于尘土。”
“不做七,不烧纸,不设灵堂,不要出殡。”
“不要在乎外界对你们的评论,我从不迷信,所有迷信的事都不要做!‘死后哀荣’是生者的虚荣,对于死后的我,一点意义也没有。”
对琼瑶的“公开信”,我没有像别人那么多的感慨。因为几年前,我父亲在重度抑郁期间,抖着手写了遗嘱,内容大同小异:不抢救……只是他要求“海葬”。
对“死亡”的话题,我们这代人持“讳莫如深”的态度。去年的一天,表姐打电话说老家有块地,让我从侧面问问父亲是否同意买下来,中国人总是讲究“叶落归根”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知道二姑和表姐的好意,却开不了口。“海葬” 让晚辈的人何处慎终追远 想想都难过得要死,无法面对。
青春年少之时,我们这代人,读过琼瑶几乎所有的作品吧 至少我是这样。这封关于她自己“人生告别式”的家信,让我们在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之外,看到她对生的洞察和对死的彻悟。
她的公开信,其实对作为晚辈的子女是个很好的提醒,甚至也提醒了我们这些读者(外人)——要正视并且尊重父母的意愿,不管有多痛多难以理解;遵从父母家人最后的嘱托,才是最大的孝,和顺。
死亡的存在,其实是件好事,因此才显得生之珍贵,时间和健康的重要。
琼瑶阿姨曾写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这才是“向死而生”的姿态——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有生之日、之年,向死而生,珍惜身边的每一位家人,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END——
今日次条推送是
琼瑶写给儿子和儿媳的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感谢阅读
作者往期文章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
如何“优雅”地麻烦别人
所谓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
千万不要舍不得享受生活
我想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
……
作者简介
,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自媒体人。微博@小 。新书 各平台热销中。写职场文章目光炯炯,作情感文章内心温暖。
个人公号: (ID:)
长按下图二维码加
长按二维码购书
点击“ ”进当当网感谢并麻烦看到这里的亲,点一下广告~~
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所以要自强不息,活出自己。
向死而生的意义: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所以“不要自虐自嘲,而要自强不息。在我们面前有数的可能性。你们一定能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思: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扩展资料: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诗经》说:‘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参考资料:-向死而生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2、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一句话,中文译成:向死而生。
要充分理解“向死而在",我们先从海德格尔对存在论的询问(befregan)谈起。从古希腊开始,形而上学就一直在追问: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为什么万物(存在者)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为之惊奇的哲人们各自作出一番解答,然而这些解答都隐含了这些前提:
①万物的存在具有自明性,万物不存在的"无"的状态,"无"也无需质问。
②我们无需追问万物如何存在、涌现者(physis)如何涌现。
③问题的答案隐藏在那些总是"什么"的具体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或涌现本身。
人作为“此在"本质在于去生存(Existenz),在于存在的诸多可能性。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某个人可以当律师,但同时也具有从事其他职业的可能性而不被某个职业所规定。
其次,此在必然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与世界浑然一体,同形形色色的存在者及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共在(Mitsein)。这里的在世与共在明确反对传统认识论的主体哲学,后者分离了主体和世界——仿佛人不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而孤独地凝视这个世界,于是出现了"主体如何认识客体""观念如何符合客体"等一系列莫须有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8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生命是时时刻刻的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