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项羽一心腹最后为何选择背叛项羽,投靠刘邦?

凌泉 2023-07-27 11:59:56

正如刘邦派随何游说英布时说的那样:“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讬,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朝末年,以陈胜吴广起义为开端,各地郡县纷纷响应,组成起义军,攻击秦朝军队。经历过一番的争斗,最终形成了以项羽为首的各方诸侯。

项羽分封以后,包括刘邦在内的许多人都对项羽的分封不满,于是先是齐地造反,随后是刘邦还定三秦,好不容易结束纷争的中原再次陷入了混乱。

而在项羽前往齐地评判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件十分令人费解的事,那就是项羽手下的大将英布,始终对项羽的征兵行为表示推脱。

这是在令人费解。

在韩信对项羽的评价中特别指出了项羽对待手下十分小气。如果项羽当初在分封的时候,没有对英布封王,英布的行为我能理解,可是英布是被项羽封王的存在啊,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英布为何多次称病不前往支援项羽,最后甚至背叛项羽

英布对项羽来说,是重要的。巨鹿之战中,项羽以破釜沉舟之计击破秦军,充当先锋的就是英布。在项羽分封以后,派去杀害楚怀王的人,也是英布。

按理来说,项羽将如此机密的事情都交给英布来做了,两个人的关系很好才对。

可是,当齐地造反,项羽前去平叛,向英布征兵之际,英布却称病不去,只派人几千士兵前往,这太敷衍了。

是以,当英布作出这样的举动以后,项羽就对他心生不满了。

那么,英布为何这么做

一、英布野心很大

事实上,不只是英布,包括刘邦项羽在内的众多诸侯王,他们的野心都很大。秦始皇灭六国之前,并没有皇帝,有的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天子和众多的诸侯,而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某某王。

因此,在秦灭六国以前,众人的脑海里,觉得这辈子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耀,也就是称王。

然而,在秦始皇灭六国以后,情形就发生了变化,因为秦始皇没有采用传统的分封制而是采用了全新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诱惑是显而易见的,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各地官员的任命也有皇帝一手掌握。一句话,权力十分集中。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君王想做而不敢做的,因为贵族势力太大。可如今,秦始皇做了,还做得很好,这就让这群六国后裔十分心动了。

因此,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亦或是英布,都十分清楚,项羽的分封只是短暂的和平,接下来的才是重头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方诸侯的英布自然也就不会尽心尽力地帮助项羽了。毕竟,项羽作为诸侯之中的最强者,对自己的威胁太大,英布巴不得项羽衰弱,怎么又会派重兵去帮助他平叛呢

二、刘邦的拉拢

当然了,这是英布一开始的想法。对此,我只能说,英布想得有点多了。

首先,根据项羽的为人,英布几次称病不前往,就算项羽没能看出英布的自保之心,光是凭借着项羽本身的脾气,也不会容下英布。

其次,随着刘邦还定三秦,占据秦国故地,就已经有了称霸天下的资本。换句话说,在这么多诸侯之中,刘邦已经率先入局,和项羽争夺天下,其余的诸侯,要么投靠项羽,要么投靠刘邦,想要保持中立,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英布必须站队。而英布几次三番拒绝项羽,曾经和项羽共事过的英布,自然知道继续跟随项羽的结局。于是,投靠刘邦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项羽没有亏待英布,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秦朝末年,天下人苦秦久矣,难以维持生计。于是,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各地郡县纷纷响应,企图推翻暴秦的统治。

巨鹿一战,项羽率领楚军击败秦军主力,基本决定了秦朝的命运。而在项羽火烧咸阳之后,便开始分封诸侯。

由于项羽分封的不公,因此不久以后,齐地就开始叛乱,而刘邦则乘此机会,还定三秦,占领了秦国故地,楚汉战争打响。

在楚汉战争的一开始,项羽是占据着巨大优势的。可是随着楚汉战争的进行,项羽就慢慢地陷入了颓势,直到被刘邦消灭。

项羽的失败,有很多的原因,比如韩信所说的“妇人之仁”,“刚愎自用”等问题,但是更多的,则是项羽部下的背叛,尤其是英布的背叛。

对于英布的背叛,不仅仅是大家,包括我在内,也十分的不解。按照韩信的解说,项羽这个人对待别人十分友好,但是一旦涉及到赏赐,项羽就十分小气。

而韩信曾经做过项羽的门卫,这番话应该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可就是这样的项羽,却依旧给英布封王了,甚至暗杀义帝这样的重要事情,项羽都是派遣英布去做的。由此可见,项羽对英布应该是十分看重的。

而项羽如此对待英布,也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可是当齐地造反,项羽向英布征兵的时候,英布却是称病不前往,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而这也是英布和项羽裂痕的开始。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猜测一:英布本来就是个反骨仔,权力已经腐蚀了他的本心

这个猜测成立的概率很大。

英布本来是什么人?一个受到黥刑的囚犯,这也是他被称为黥布的原因。

诚然,英布凭借着自己的作战天赋和不要命的勇猛,逐渐在这个乱世中获得了一些本钱,后来更是进入了项梁帐下,得到了赏识。

可是,这依旧不能改变他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人。

事实上,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的刘邦剪除异姓王的行为,也是基于这个理由。在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之中,英布,彭越等人,都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人。

恰巧,刘邦也是。

这样就会给英布等人一个错觉,一个可以取而代之的错觉。

事实也的确如此,刘邦除了对待韩信比较苛刻外,对其他异姓王并不怎么苛刻,至少表面上来说是这样的。刘邦剪除异姓王的过程中,都是异姓王先造反,刘邦才开始反击的。

史书上曾经有记载:“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也就是说,英布就是因为自己想当皇帝,才起兵造反的。英布如此,其他异姓王应该也不会相差太远。

毕竟,在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中,还是有人存活的。

回归正题。

如果英布在一开始就有反叛项羽的心思,那么他一开始和项羽交恶的行为就很好解释了。因为项羽比刘邦强,所以英布才决定投靠刘邦,这样他自己才有机会当皇帝。

猜测二:英布真的病了

这种概率我觉得很小,但是不可否认,它确实存在。

一开始,英布因为生病,所以在项羽向他征兵的时候,他没有前往。可是项羽不会管这些,他因此开始嫉恨英布。

英布曾经在项羽手下干了那么多年,自然了解项羽的性格,所以非常害怕。

不过,也正因为他了解项羽,所以认为刘邦没有胜算,所以他虽然害怕,但是并没有马上和项羽翻脸。

不过,英布不想和项羽翻脸,不代表刘邦不会从中作梗。于是,在项羽和英布关系紧张的时候,刘邦派人前去游说,对英布“晓之以情,动之以礼”,终于说服了英布。

而英布大概也觉得刘邦比较菜,好控制,所以就决定暂时投靠刘邦,日后再行大计。

项羽对待自己的部下特别的好,但为何人才全部投靠了刘邦?

人以为,项羽是个私德无愧,公德亏欠的人。

能诚心诚意地对待项羽为人率真、豪迈,对下属和朋友都能诚心诚意地对待,垓下之围,项羽逃出重围,逃往乌江,乌江亭长特地备船想载项羽过江,但项羽拒绝了,却仍不忘给亭长报答,还把自己的坐骑给了他。然而,当刘邦的军队赶到,项羽已无路可逃,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故人吕马童,项羽笑着说:“吾闻汉夺我头千金,邑万户,吾若之德。”

可说是项羽对待下属、朋友、恩人,他从头到尾都做到了仁厚率真。至于仁厚率真这一点,连项羽的仇敌也不否认,西汉丞相陈平就言:“项王以人为己,敬人为己,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淮阴侯韩信也曾言:“项王见人敬,言辞呕,人病,涕泣分食。

项上来者不拒。项目从不拒绝天才,只要投靠他,他就会接纳,很少有不用的情况。例如韩信没有名字,却去投奔他,他就把韩信封为郎中。等“三秦”章邯投降后,他立即封三秦为王。即使那些投降的秦军士兵对他说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杀二十万人,也不愿“三秦”如章邯那样。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其实对人才也是很好的。

公德上差强人意私德无愧的项羽,在公德上却是差强人意,《项羽本纪》中共写了一万多字,可关于项羽滥杀百姓的记载却很多。象巨鹿之战,项羽得了秦降卒二十余万,却怕这些秦降卒会叛变,“所以楚军夜攻新安城南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将二十余万降卒悉数坑杀。又如项羽在平定齐王田荣叛变后,因对田荣怀恨在心,所以“遂北烧齐城郭室之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女。

献齐至北海,多所败亡”,项羽就是把对田荣的不满发泄在齐国境内的兵民身上。在项羽身上有宽厚仁义之气。总之,项羽虽然对私宽厚仁慈率真,但对公公却十分残忍,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以后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提醒大家,“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在乱世还是很重要的,民在者,军也;民在者,兵也;民在者,兵也。

为什么刘邦能够在项羽的数次打击下,依然像蟑螂一样坚强,还不是因为有了百姓的支持。但是反观项羽,他虽然勇猛,而且百战百胜,但是他是输不起的,只要有一场败战,他就会分崩离析,一个没有民心的军队,注定是长生不老,再加上项羽是个侍勇而骄的人,所以他更是输不起,撑不起,最后只有灭亡。

事实上,从项羽公德有亏的表现来看,我们知道为什么陈平、韩信等人曾经站在项军的阵营里,而不是刘邦的阵营里。陈平、韩信等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跟随一股不受欢迎的势力,他们不会有好下场,更不会有好下场。她们要出世,要参加这场乱世之战,其目的就是要出人头地,出将入相,做名副其实的王侯。所以,当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项羽身边,不会有任何作为时,他们自然选择离开项羽,转到刘邦的阵营。

对人才缺乏信任他们当然会离开项羽,除非是因为项羽不得人心,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再重用了。就像陈平所说的:“项王不能信人,他的爱,不是所有的东西,也就是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可用”,项羽生性傲慢,对群雄傲慢,刚愎自用,喜欢专横专横,缺乏知识,就是不善于发现人才,更不善于利用人才。只要有才干的人,到项羽那里,项羽就可以利用他。

但项羽却不知如何使用它们。例如,韩信是个很有谋略的人,但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韩信所提出的建议,他也没有用。例如,范增的确尊他为“亚父”,但却不听他的劝告,任由他愤然离去。如曹无伤,他向项羽透露了刘邦的情报。对这样的卧底,其实项羽应该非常重视。可是项羽却在鸿门宴上将此事告诉了刘邦,使他最终杀死了曹无伤。

一方面,项羽能够为底层士兵的伤痛而哭泣,另一方面,又对手中的贤才极不信任,总是不肯重用,就像韩信为项羽献出了许多一统天下的计策,但是由于项羽并不信任他,所以他所献的计策都被置之不理。同样曾经为项羽立下汗马功劳的范增,也因为陈平的反间计,项羽对他百般呵护,最后被范增痛斥而死。与此同时,项羽既不重用贤才,又有任人唯亲的恶习,他重用的是大将,或者是项家的旧部,或者是项氏的族人。

因此,试问就是这样一个猜忌、任人唯亲的君主,还有多少贤才愿意为他效劳?而在项羽的麾下,他们不可能再被重用,也不可能再扬名立万,试问还有谁愿意留在麾下?用韩信的时候,刘邦就是放他一马。尽管刘邦对此忧心忡忡,但他仍坚持不懈。其中有他对陈平,张良,萧何的运用。

但才干在项羽手下,却不能发挥作用。原因之一,就是项羽本身太有能力,又事事亲为。同时,也是项羽对人才缺乏信任,因而无法发挥作用的表现。项羽不辨,不敬,不公,不用,这就使才干在他的手下,人人心中都有怨言,人人都不满,最后人人都离开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7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