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历史上的不败战神,死后70多个家族给他陪葬,如今一县以他命名!

半枫荷 2023-07-27 11:51:05

人无完人,作为一个平凡的人类,必然是有好的一面,以及不好的一面。

今天的主人公有的人称他是小人,但却也有人称他是历史上的不败战神。在他死后,竟然有七十多家贵族给他陪葬,还有一个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几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闪烁着无数璀璨的将星,他们戎马一生给后世创造了诸多不败神话,在众多家喻户晓的名将中,有一位一生无败绩且文武双全的将领,在内政及军事上皆有极高的成就。

天才往往在常人眼里都是不同寻常的,吴起就是这样一个人,善于治国的吴起就出身在山东大地上,自幼尝遍了荣华富贵,吴起对钱丝毫的没有兴趣,转而想要从政。据《吴子·图国》记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由吴起一生的战绩看来,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臣子,再者吴起又首创士卒考试制度,以此为魏国培养出了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他还曾经一度以五万兵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军队,其在军事上的本领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吴起一个人,其他人的评价是:曹操说: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要说吴起一生,可以说是为了富贵权利,不惜一切。

吴起到鲁国后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看中吴起的军事才能想任命吴起为将,可是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这便让鲁国人对吴起有所不信任,吴起为了博得鲁国国君的信任得到大将的职位,竟然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虽说战争鲁国获得了胜利,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杀害自己妻子这种残忍的事情也让吴起的形象大败,鲁国国君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残忍的将士。

随后吴起到了魏国,被任命为大将攻打秦国。可是在魏国的时候却被算计,怕被定罪最终去了楚国。吴起的各方面能力早就被楚国国君所了解,到了楚国的吴起得到重用,并且开始了吴起变法。经过变法的楚国国力变得越来越强,楚国的疆域也越阔越大。但是变法肯定少不了损害贵族皇戚的利益,吴起也被很多权贵所怨恨,一场吴起变法,在不知不觉中让吴起惹上了杀身之祸。

可惜好景不长,没等这场变革渗透全国,吴起的伯乐楚悼王就因病去世了。此时对吴起忌恨已久的氏族一拥而上,将其杀害。在吴起身亡后,太子上位,了解其对楚国贡献的太子深恨搅乱楚国内政的几大氏族,下令七十余家贵族为其陪葬。

吴起已死,楚国的颓势再也难以挽回了。他并不是一个营营于官场政治的武夫,他也是个有自己研究思想的一大军事家,《吴子兵法》至今仍是一代军事理论著作。

人们为了纪念这样一位出世强人,还在其驻扎之地设立吴起镇。吴起一个人开启了一个时代,后人变法许多计策都是基于他的思想得以发展。尽管他的影响和贡献长期被低估,但其思想却永不过时。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从匈奴唯一民歌中,可以看出名将霍去病有多厉害吗?

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提升自己,今天,依旧会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故事??旷世史学巨著《史记》。

都说霍去病带兵打仗一辈子都没有输过,曾远征匈奴部落,所到之处均让对方望风而逃。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霍去病究竟有多厉害?竟能让匈奴人以一句诗歌,道出其中心酸?而这首悲歌却成为匈奴唯一一首留下来的民歌。

01

西汉时期,匈奴十分的嚣张,经常出没汉朝边境侵扰百姓。此时汉武帝就派遣年少有为的霍去病前去镇压,而有他参与的战争几乎都战无不胜,奇功屡建,最终霍去病就被人誉为西汉不败战神。

有人说,霍去病因战功所出的风头甚至超过自己的舅舅卫青,卫青此人也是西汉的一个传奇人物,早年带队杀匈奴立下不少功劳,因此被汉朝百姓传颂。

而到了外甥霍去病更是一个抗匈神话的存在。

为何说他是神话呢?主要是霍去病17岁就被汉武帝赏识,册封骠骑校尉,不久就跟着舅舅卫青征匈奴等国。到了19岁时他就已经名满天下,还把匈奴人杀得四处逃窜,在北方战争几乎无敌手,故而被人称为?不败战神?。

匈奴人很怕霍去病,那是有历史考究的。

公元前123年前后,年少的霍去病第一次对战匈奴大军,就大胜而归。之后,又以少胜多,单凭800轻骑兵就敢深入大漠,力敌匈奴重骑兵,把对方的2000余精锐杀得片甲不留,在战乱中还成功干掉了匈奴首领单于的爷爷,活禽单于他叔罗姑比。

凯旋归来后,汉武帝就开心的把他册封为冠军侯,当时霍去病才十七八岁。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因此更加其中这位少年战将,打算花巨资给他修建豪宅,送一些婢女过去服侍他,可是霍去病很客气,坚决不受领,表示杀寇卫国是自己的本分,还吐出一句个人至理名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汉武帝见他如此,便不再为难,改而劝霍去病多看看孙子兵法,然而他又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何必定拘古法呢??

此话刚好体现出,霍去病作为当时的少年,却很有自己的前卫思想,不想墨守成规,沿用老旧套路。

02

公元前121年,才满19岁的霍去病已经功成名就,一举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大将军,率领10000余精锐骑兵杀出陇西,向河西走廊进攻。

而著名的河西走廊被被两大匈奴首领占据,其名字分别叫休屠王跟浑邪王,后来霍去病带兵来到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正迎头遇上对方的匈奴大军,为此二话不说就地开战,最终霍去病以一万汉朝轻骑兵,杀戮匈奴40000余人,吓得对方狼狈溃逃,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

之后又经过数次交战,汉军终于成功收复河西地域,并且把河西走廊列为军事要塞,大力的修建防御工事以及各种机构组织,以便更好的抵御匈奴入侵。

然而河西地域常年风调雨顺,水草树木长特别茂盛,实乃放牧的绝好佳地。匈奴人以前总把大批牛羊马群赶到这里放养,殊不知自从被霍去病攻下后,匈奴人就从此失去了这个纯天然牧场,于是就感到万分悲悯。

久而久之就在部落之间流传一首诗歌《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从这短短几句诗歌中,足可看出霍去病当年是如何神勇,以至于令匈奴人闻风丧胆,不敢再犯汉朝,从而以此悲歌来怀念失地之情。

意外的是,这首《匈奴歌》流传至今,竟成了后人研究美学价值的对象,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杨晋芳表示,如今《匈奴歌》已经是匈奴留给后世的"唯一一首民歌"。

虽说这首诗歌是由汉人收集,然而无论是内容还是情感以及其他方面,都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特色。

它与《诗经》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失去家园的一首悲歌,更是一首鼓励民族进取的歌。

03

由此可见霍去病有多厉害,其实他一生战绩也不止如此。到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季,二十一岁的霍去病再一次领旨远征,均凭50000万兵马就敢杀入匈奴大本营,先重挫匈奴左贤王,斩敌七万零肆佰。

接着奋勇直追,一路杀向蒙古腹地,沿途遇到敌军势力一一铲除,直杀到蒙古境内的狼居胥山才停止。然后霍去病就在狼居胥山上设坛祭祀,以礼谢汉朝天威,因此这件历史大事情就成为了后代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封狼居胥?。

还有一说是,汉武帝很有远见,知道有战神霍去病辅佐大汉,匈奴的气数将尽,于是就主动发起超大规模的漠北战争,倾动汉朝主力前去征服匈奴所有部族。

当时单单是汉朝的后期补给队伍就高达50万人,期间车辆马匹排成长长的大队伍,所过之处都踩出重重的碾压痕迹,有些痕迹至今还能考究到到。为此作为先锋的霍去病更加如虎添翼,一马当先追杀匈奴人两千余里,力擒匈奴皇爷3人,一干重臣将领83人,从而导致匈奴国元气大伤,难逃大败。

04

霍英雄的人生虽然精彩,但是如烟花般短暂,他成名太早,24岁就英年早逝。汉武帝面对这位战神新星的坠落,非常遗憾特别的悲伤,伤痛过后就决定把霍去病的尸骨埋入茂陵,给将来自己死后做陪葬,并且还追谥霍去病为?景桓候?。

看来汉帝挺迷信,不愿意就这样失去这位年少战神,死后也想他陪伴自己,好在九泉之下再次叱咤风云。

《史记》记载:?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由此可见,霍去病灵柩出殡当日,汉帝亲自调派兵马,一字排列开来,从长安城一路排到茂陵,沿途送行百姓众多,哭声震天。

由于霍去病曾攻陷过匈奴的祁连山,创下不世功劳,汉朝就特意把他的坟墓修得跟祁连山一样,以纪念他生前的辉煌事迹。

看完这段历史故事,难免有所感慨,其实每读一次《史记》,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史记》里面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史记》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有很多做家长甚至老师问我,了解历史应该从哪些书开始?《史记》当是首选,开拓眼界、培养文化气质。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里面记载了近3000年的历史。

鲁迅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读史记,成大器!

《史记》让人获益良多,既能了解历史,也能学习书中的处事能力,甚至是从政经略以及安身立命之能。

春秋末年齐国田氏家族田常有70多个儿子,都是他的血脉吗?

俗话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男人最不能忍受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的老婆和别的男人有奸情,现代人有把这种事雅称为“戴绿帽子”。在春秋末年却有一个人乐此不疲的让自己的“老婆”做这件事,还因为这样做得到了很大收益:他的后人让一个国家都改成了自己的姓。

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非要用给自己的“带绿帽子”的方法呢?

这个人就是在春秋末年“田氏代齐”中起了重大作用的田常田成子。

周武王建立西周,把最大的功臣姜子牙分封到现在的山东一带,历史上称作齐国。春秋时期第一代霸主齐桓公就是姜子牙的后人。

齐国建立后姜太公以振兴农业,鼓励商业作为齐国的主要政治方略。一直以来齐国都是最富庶的诸侯国之一。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就曾经嘲笑过齐国人打仗不勇猛、怕死,就是因为齐国人比较富裕。

齐桓公时,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为躲避陈国的宫室斗争到齐国避难,齐桓公想封他为公卿,被陈完谢绝了,只做了一个管理工匠的职务,陈姓改为姓田。

田完的重孙子田文子,也就是田成子的爷爷受到齐庄公的重用。

田成子为了更大限度的掌握国家的政权,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戴绿帽子的办法,挑选了几百个漂亮的美女放在后宫,并不是为了享受,而是让他的宾客随便出入,等到了田成子去世的时候儿子就有了七十多个。

这就是《芈月传》里芈月和义渠君有了孩子时,大臣庸芮说服朝臣们的那个历史案例。

田氏一开始是没有野心的,是在一代代的繁衍和权利的不断增长中野心才开始膨胀的。

田氏是齐桓公时陈国避难来的公子,陈完在陈国时也是陈国最乱的时候,他看透了宫室中的亲情之间的尔虞我诈,互相残杀;作为陈厉公的儿子在宫廷政变频繁的时候他满可以也去发动政变赌上一把,他却远离了“是非之地”来到齐国。

他也没有接受齐桓公的封赏,只想让自己的后世平安的在一个地方繁衍生存下去。

但田完毕竟是陈国的公子,又娶了齐国贵族的女子,自然也离不开齐国的政坛,到了田文子时就开始辅佐齐庄公了。任何一个家族的成功都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的,更何况是不发动战争直接取代一个国家。

在那个时代是很讲究名望的,田氏在齐国并没有根基,在齐国也只有几代,更没有战功,也不是名门望族。到了田恒子时虽然受到齐庄公的喜爱,氏族们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晏子就曾多次在政坛上攻击过田氏。

到了田乞时野心已经很大了,在得不到氏族支持后田乞想到了一个收取民心的方法:老百姓向国家交税时选用小斗;而借给百姓粮食时却换成大斗。听起来是赔钱的买卖,俗话说“吃亏是福”嘛,但这可是智慧呦。亏,是国家的;福,全让田家收了。

从此以后齐国人就念姓田的好了。

得到民心,田氏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他们又做了什么呢?

在国外,晋国攻打六卿中作乱的范氏和中行氏的时候,田乞说服齐景公资助范氏和中行氏,在诸侯中树立威信,为日后的国际舆论铺平道路。

在国内,齐景公死后,田乞挑唆相国惠子和高昭子与大夫们的关系,使得大夫们联合起来发动政变,让新立的齐国国君逃走;他又接回在鲁国的公子阳生,拥立成新的国君,把自己推到权利的巅峰。

田氏还归还鲁国、卫国的土地,和周边国家友好往来,赢得更多的国际声誉和支持。

到这时齐国的权利已经都在田氏的手里,但是他们也面临这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任用和来源。田氏在齐国也就四五代家,族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

开始的时候田氏选择的是和齐国的贵族联合,比如大夫们和高昭子发动政变的时候就是和贵族鲍氏合作的。可是在后来合作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贵族并不会听他们额摆布,鲍牧甚至杀死了不听他话的齐悼公。子我还想设计把田氏灭门,多亏自我的心腹田豹还感念宗族的情谊偷偷通报,才给了田氏反扑的机会,事实告诉他们公卿是不能用的,所以田常国才利用自己的职位公把齐国鲍氏、监氏、晏氏公族中势力强的人差不多都杀了。

在没有办法情况下,田成子就想了一个给自己“带绿帽子”的法子,七十多个儿子就横空出世了。等到田成子去世后儿子田襄子就让他这些“兄弟”全部担任了齐国的要职,齐国的政坛就真的换了一次血。

有人就要问了,这些不是田常儿子的“儿子”难道就不去追究自己的身世吗?田氏的血统有怎么保证呢?

这些也是好解决的。门客们干的本来就是见不得人的事,他们也都是寄居在田家的由田家供给着吃喝的,谁还会张扬呢?再者说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没有名分的私生子呢?

况且田氏的美姬们也不是只和一个男人交往,用句好听的话说:这些人也是只知道妈是谁,不知道爸爸是谁。

从这些田氏的后代们来说放着齐国的公子不当而去选择做不耻的私生子太不现实了。就是有些“不开眼”的直接杀了就行了,也不值得怜惜反正也不是田氏的血脉,而这些田氏的儿子们为了证明自己更要努力的工作了。对于血统来说,只要田家人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田成子用“带绿帽子”的方式作为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方法之一,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奇葩,也是必要的和有效的。田齐也从齐威王时称霸战国一百多年,出现了邹忌、田忌、孙膑等一大批闪耀在历史上的名字。

孟子都认为齐国是最有可能统一华夏的诸侯国;连司马迁都认为齐国的灭亡不是人为,却像天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7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