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乾隆拒绝西方科技真的是因为傲慢自大吗?不!他是被吓着了

百薇 2023-07-27 11:28:31

18世纪末,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英国谋求与清朝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1792年,英国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派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使团出访中国。当时的欧洲,仍然是仰视中国的,尤其是欧洲文化界,对中国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即使是英国,也只认为自己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而在东方,还有一个同样强大的中华帝国。英国视乾隆统治下的大清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它控制了从里海到琉球群岛,从贝加尔湖到孟加拉湾与暹罗湾的广大区域。英国人也知道,中国以世界文明的中心自居,视一切外国为蛮夷,所以出访使团携带了大批能反应当时最新科技水平的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帕克透镜、赫歇尔望远镜、蒸汽机、连发步枪、速射火炮等等;英国人当然也不忘展示他们的艺术,因此礼品中也包括许多画作,雕塑、瓷器等艺术品,甚至还有一支交响乐队,英国人想以此向中国表明,他们与中国一样,也是拥有高度文明的国家,不是无知的蛮夷,希望获得中国的平等对待。为了在中国安装、调试、演示、讲解这些仪器和机械,一大批当时英国杰出的学者、工程师、艺术家、医生也随同前往,以至于英国内务部长郭达斯说这几乎是一个英国皇家学会。使团连同水手和士兵在内,规模达700余人,这在英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可见英国朝野对此次出访有多么重视。赫歇尔望远镜率领使团的,是英国资深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马嘎尔尼勋爵,他曾担任过孟加拉总督、马德拉斯总督和驻俄国公使,外交经验非常丰富。马嘎尔尼使团肩负着多项使命:一、在北京派常驻使节。二、开辟新的贸易港口。三、获得一块租界,作为可让英国商人常驻的货栈。四、评估中国的实力。五、寻求与中国结成反法同盟,在东亚和印度洋共同对抗法国。六、通过缔结双边条约,为英国的贸易打开远东其它地区的大门。1792年9月26日,以“狮子号”战列舰为首的出访舰队在马嘎尔尼率领下离开朴茨茅斯,驶往遥远的中国。1793年7月6日,舰队来到舟山,1793年8月21日,马嘎尔尼一行进入北京,随后前往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的万寿庆典。马嘎尔尼勋爵对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一事,如今的主流描述是这样的:大清以天朝上国自居,乾隆皇帝自诩为天下共主,视英国为前来朝贡的藩属国,他傲慢自大,愚昧无知,不仅拒绝英国带来的先进科技,还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为由,拒绝与英国通商,使中国失去了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最终沦为半殖民地。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不!乾隆在马嘎尔尼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对英国嗤之以鼻的姿态,只是色厉内荏而已,其实他已经被英国展现的能力吓坏了,为了维护中央帝国的威严,他刻意营造天朝的辉煌气息,虚张声势,显示傲慢。乾隆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也堪称一代战略家,否则,他怎么能于在位期间将清朝推向巅峰,把西藏和新疆纳入中国疆域 乾隆并不像他的后辈那样闭塞,他是关注并了解国际局势的,清朝也一直与法国保持着往来。乾隆年间,大内侍卫的佩刀上都刻着“法国制造”字样。路易十五曾于1765年派遣特使访华,1788年,乾隆也决定也派一支使团回访,前去拜访路易十六。可是一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砍了头。乾隆很快得到了这个消息,这令他非常惊惧,唯恐欧洲革命会波及中国,于是他迅速下令断绝大清与法国所有的贸易和外交往来,召回驻法国的使臣,禁止在欧洲的华人与中国本土的任何联系,封锁一切与欧洲有关的消息。正在乾隆对欧洲事态万分警惕时,英国使团又来了。乾隆当然是知道英国的,他早已获悉英国征服了印度,也知道在不久前发生的尼泊尔入侵西藏战争中,就有英国的影子,他说:“英吉利居西洋各国之首……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对各国夷人在洋抢掠。”可见他完全了解英国的强大和其拥有的海上霸权。不仅乾隆了解英国,朝廷中知道英国的官员也大有人在,马嘎尔尼从北京到热河的途中,一位陪同的八旗军官对他说,他知道英国“是一个文明的,有创造性的强大国家,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无法与之匹敌。”一个旗人竟然如此了解英国,这让马嘎尔尼大感惊奇,后来才知道,这是由于官员们在北京与法国教会往来的结果,他们从传教士那里得到了欧洲的信息。英国使团将要访华的消息,由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商务机构通报了朝廷,乾隆内心是不愿意他们来的,但英国人打着祝寿的名义,一向以四夷臣服,万国来朝自傲的乾隆无法拒绝。他还给了英国特使超高的接待规格,使团进入中国后,即派一名道员乔人杰和一名副将王文雄全程陪同,每到一地,都由当地最高长官亲自接待,派军队沿途列队欢迎并演奏音乐,夜间还点亮彩灯施放烟火,提供的食物更是精美无比,使团的接待费用达到每天5000两银子。从北京到避暑山庄有六天路程,使团夜里被安排在乾隆的行宫里住宿,皇帝的行宫本来是不能让其他人入住的,何况是洋人,所以这也是极大的礼遇,透露出乾隆对英国的态度。到达北京后,马嘎尔尼还被邀请参观圆明园和紫禁城,甚至获准进入正大光明殿,这种迎接规格是空前的,超过了当时参加祝寿的各藩属国的国王,而马嘎尔尼只是一个使臣,可见乾隆对这个使团的重视程度,因为他清楚英国的分量。然而,乾隆一方面隆重接待英国使团,另一方面却对英国人提防有加,他对英国使团的各项要求非常恼火,认为他们是“心怀叵测”,“其事断不可行”。他还谕令沿海各省做好戒备,指出“各省海疆最关紧要,近来巡哨疏懈,营伍废弛,必须振作改观,方可使之畏惧,弭患未萌”。要求“勿令英吉利夷人潜行占据珠山等处海岛及附近澳门岛屿”。还要“不动声色,妥协密办”。可见乾隆对英国人的到来万分紧张,因为他很了解英国的实力和海盗作风。英国使团的“朝贡”,不仅没有给乾隆带来丝毫喜悦,还让他蒙受了奇耻大辱。在中国成为东亚霸主的两千多年里,任何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时,都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否则就是大不敬,将遭严惩,可是马嘎尔尼却表示他只愿意按英国方式,行单膝下跪礼。1620年,葡萄牙派往中国的首任特使贝勒,就因为拒绝按中国规矩行礼而死在监狱里。当时行将覆灭的明朝在这个问题上尚且如此严厉,正处于乾隆盛世的清朝,对敢于逾矩的马嘎尔尼又将如何处置呢 他居然被放过了,乾隆同意他只行单膝下跪礼!乾隆听说马嘎尔尼不肯磕头时,他下了一道谕旨:“倘伊等不行叩见礼,亦只可顺其国俗,不必加以勉强。”这位盛世皇帝真的这么宽容吗 他真的能容忍一个洋夷在自己的万寿庆典上不行三跪九叩礼 其实这是他的缓兵之计。以他的本意是想驱逐不遵礼仪的英国使团,但他知道这样将彻底得罪英国,后果难以预料,因此他希望先不刺激英国人,然后在寿典举行前的一段时间里,以各种办法诱使马嘎尔尼就范。他先是让几位大臣对马嘎尔尼进行暗示和劝说,希望他明白,不磕头将被参加庆典的各国视为不懂礼仪的野蛮人而遭耻笑。可是马嘎尔尼不为所动。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乾隆下令减少对使团的食物供给,让他们挨饿,以此迫使他们服软,可是此举遭到了马嘎尔尼的强烈抗议,他表示这是对“英国尊严的侮辱”,要求清朝“遵守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很快,乾隆又恢复了对使团的食物充足供应。为化解礼仪争执,马嘎尔尼也拿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在庆典现场挂一幅英王乔治三世的画像,在马嘎尔尼对乾隆行叩首礼的同时,清朝大臣也对英王行同样的礼。但这个方案乾隆无法接受,因为中国皇帝是天子,乃天下至尊,如果按这种方式行礼,岂不是承认英王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 这是万万不行的。庆典将在9月14日举行,到了9日,乾隆知道马嘎尔尼不行叩首礼一事已经无法挽回了,他愤怒已极,恨恨地说:“朕意深为不惬!”庆典开始了,皇帝龙辇到达时,文武百官和各朝贡国的国王和使节纷纷拜倒,一遍一遍地行礼,口中三呼万岁, 现场如波浪一样此起彼伏,只有马嘎尔尼等几个人单膝下跪,上身挺直,在这跪拜的人潮中显得特别突兀。现场的人都惊呆了,他们无法相信有人居然敢如此大胆。这是数千年来,外番对天子威严的第一次公开蔑视,对乾隆个人而言,不啻是一个巨大的羞辱,这位高傲的十全老人,内心所受的煎熬可想而知,可是他隐忍了,装得若无其事。在盛大的宴席上,他把马嘎尔尼召到身边,赐了他一杯酒,亲切地问英王的岁数,并祝乔治三世能与他一样长寿。就此而言,乾隆不愧是个能驾驭大国的政治家,他深谙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这个真谛,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暂时放下怨恨荣辱,控制住了大局。这与他的子孙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儿子嘉庆因为英国使者阿美士德不肯行叩拜礼,就直接把他赶了出去;他的重孙咸丰,更是用武力强按英使下跪磕头,结果招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所以,在乾隆手里,中国疆域能扩张至最大,是有理由的。就在乾隆与马嘎尔尼虚与委蛇,觥筹交错之际,礼部的官员们已经不知所措了,他们无法预料这种史无前例的事件会导致什么后果,既担心皇帝会迁怒于他们,也忧虑于怎么记载这件大失脸面的事。对于这件事,清宫档案里只留下了简短的一句记载:“上御万树园大幄次,英吉利国正使马嘎尔尼,副使斯当东等人入觐。”到了嘉庆时期,便硬说马嘎尔尼当时行了跪拜礼。1816年,嘉庆在一份诏书中就说他亲眼看见马嘎尔尼朝乾隆磕了头。清朝就是以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给自己找回面子。马嘎尔尼带来的机械和科学仪器陈列在圆明园里,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卖力地讲解和演示,他们用帕克透镜融化了一枚铜钱,还用它为和珅点着了烟斗。许多王公大臣来参观过,但是他们表情冷漠,显得毫不关心。当英国人要操演速射炮时,清朝的官员马上说他们自己会操作,然后就把炮拖走了,马嘎尔尼要派一名炮兵去协助他们,却遭到拒绝。六十多年后,闯进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又找到了这些炮,发现它们从未被使用过。清朝当时根本没人会操作这些火炮,只是他们不愿意在这个关键领域让英国人看出他们的落后,所以才拼命掩饰。运送天体运动仪包括乾隆在内的清朝权贵真的对这些先进科技无感吗 不是的,这些奇妙的器械和威力强大的武器已经对乾隆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他两次偷偷跑去观看,但没有让马嘎尔尼陪同,这一方面是因为乾隆不能接受陪同的英国人不磕头,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在马嘎尔尼面前暴露无知。他在参观时面无表情,临走扔下一句话:“这些东西只配给儿童玩!”由于没有英国人陪同解释,乾隆只是直观看到了英国先进武器的威力,并没有理解天体运动仪和赫歇尔望远镜的意义所在,他也许认为天体运动仪只是以球体转动来报时的大型自鸣钟,赫歇尔望远镜也只是一种大型千里镜,与宫中已有的那些西洋玩意儿没什么根本区别,他要是知道了其中蕴涵的科学力量,会更加震惊,也许会改变对英国的态度,从而改变历史的走向。无论乾隆在言语上如何不屑于这些仪器,但是,皇帝两次观看这些洋人带来的礼物,本身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天子对外国贡品只会出于礼貌瞄一眼而已,否则是有损形象的。马嘎尔尼认为,乾隆的两次参观及其表现,说明他是公开表达蔑视,内心却很欣羡。乾隆参观后留下了一首诗,很能反映他内心的波澜,他写到:视如常却心嘉笃,不贵异听物诩精。怀远薄来而厚往,衷深保泰以持盈。很明显,乾隆在告诫自己,看了这些精利的洋物件后,要保持淡定的平常心,其实就是在强作镇定。长久以来,人们对乾隆有了一种刻板印象,就是狂妄自大,愚昧无知,拒绝先进科技,在热兵器兴起的年代,还在强调骑射是根本。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乾隆一生开疆拓土,打了那么多打仗,怎么会不知道火器的厉害 他强调的骑射是一种精神,并不是要放弃火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刺刀见红的勇气。那时满人的勇气已经在衰退了,原来满人狩猎时敢于用冷兵器与老虎单挑,可是到乾隆时期,只敢用火器在远处射击了。乾隆对此很忧虑,要求八旗军队重新找回这种勇气。乾隆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中,清军在英军炮击时还能坚守阵地,但英军一旦发起刺刀冲锋,清军就崩溃了。英军进攻时,风笛吹着掷弹兵进行曲,士兵以排队枪毙的精神一往无前,这种气势把道光皇帝都吓着了,他问手下大臣,英军打仗为什么不怕死,大臣们不知如何回答,就胡诌说英军规定四十岁以上才能结婚,所以他们的士兵没有家室拖累,因而不怕死,道光听后,愤怒地写下了“可恶至极”四个字,他已经忘了,他的祖先也是靠不怕死打天下的,而他的爷爷乾隆也知道打仗除了武器,更需要勇气。英国使团关于常驻使节和扩大通商的请求都被乾隆拒绝了,理由是“不合天朝体制”,实则是怕被洋人窥探内情,更担心法国那种造反弑君的革命被中国人知道,从而扰乱民心,影响社会稳定。乾隆在给英王的回信中写到:“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居住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他还告诉英王:“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珍贵之物,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就是说,我们什么都有,你们那些奇技淫巧我们不需要。关于组成反法同盟一事,乾隆是这样回复的:“英吉利国或与佛兰西人打仗吃亏,希翼天朝救助。殊不知,大皇帝抚驭外夷,从无歧视。伊等彼此争斗,互相胜负,天朝惟有置之不问,大皇帝于外夷无分厚薄。”明确表示清朝不想卷入英法战争。乾隆在拒绝了英国人的所有请求后,内心是很担忧的,他担心遭到报复。他在9月21日的上谕中透露了这种担忧:“该国王奉到敕谕后,或因不遂所欲,借词生事,也未可定。虽该国断不敢妄生衅隙,但或于澳门欲滋事端。”英国使团礼物马嘎尔尼的到来,使清朝精英明白了他们与洋人的差距有多大,但是无论乾隆还臣下,口头上都诲言这一点,然而他们的反应却是很诚实的。浙江巡抚长麟也和乾隆一样,担心英国人寻衅报复,当时英国舰队正在舟山,仅旗舰“狮子号”就拥有64门火炮,清朝水师根本无法匹敌。但是长麟又不敢对乾隆挑明己方实力远不如英国人,于是他在折子里这样上奏:“英吉利国以僻地远夷,目睹天朝法制森严,谅不敢妄行滋事……臣思水师所恃者弓矢枪炮,而夷船亦复枪炮具备。似宜另筹一制胜之道……宁波府素有采鱼蛋之人,能在海水数丈之下寻觅什物。此等人若能招募为兵……即其入水鋸舵,俾匪船不能转动,而攻取操纵,惟我所用。”意思是双方枪炮实力相当,要取胜则须派潜水者在水下鋸断敌船的舵,让他们不能动弹。他虽然说的很委婉,但乾隆心知肚明,双方力量悬殊,只有出些奇招才有望获胜。他的朱批是:“备而不用可也,想不必至此。看得出来,乾隆明显底气不足,但在臣下面前又要保持沉着。马嘎尔尼回国时,清朝的送客规格仍然很高,给使团里包括士兵和奴仆在内的每个人都送了丰厚的礼物,沿途官府都隆重接待,还派大学士松筠全程陪同。英国使团在虎门出海前,清朝还在虎门要塞前以水陆两军列队为他们送行,然而马嘎尔尼却看到,清朝的战船上站满了士兵,炮孔里却没有炮,如果近看,会发现那些那些炮孔是画出来的。马嘎尔尼当时认为,只需要几艘三桅战舰就能击溃中国的海岸防御力量,他认为,如果这样做了,就能制止清朝从海南岛至北直隶的运输,更重要是“朝鲜人将马上就会获得独立”。“把中国和台湾维系在起的联系是如此脆弱”,只需外国介入,它立即就会被切断。还有“从孟加拉只需稍稍动作,在西藏就会引起动乱”,这是易如反掌的事。他预言:封锁虎门海峡,“广州就会窒息”,数百万依靠外贸或捕鱼为生的中国人将“被迫挨饿、抢劫或起义”中国将处于混乱的境地,这“将使俄国有机会在黑龙江流域建立统治权并攫取蒙古省;面对如此有利的时机,叶卡捷琳娜二世原有的野心就会暴露无遗”。马嘎尔尼的预言可谓无比准确,这些在几十年后都成为了现实。但马嘎尔尼此时并不主张发动战争,因为发动战争就等于中止贸易,英国也将遭受巨大损失。他说:“我们在印度的殖民地,因贸易中断,将受到最大的损失”,因为中国是“棉花和鸦片的销售市场”。“在英国,毛纺工业很难从这样的冲击下恢复过来,估计每年将损失五、六十万英镑,几年后的损失将翻番,一个正在发展的白铁、铅、五金制品、钟表和其它机械制品市场亦将关闭。英国会失去丝绸和茶叶。”所以他认为:“只要尚有一线希望可以通过温和的办法取得成功,英国的利益以及人道精神应促使它不入侵中国。”马嘎尔尼看到的前景,乾隆不是不清楚,他已经被英国人展示的能力吓着了,他绝望的发现,清朝不可能抹平与英国的科技差距,也无力仿制马嘎尔尼带来的先进装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力掩饰清朝的虚弱。为求自保,他把清朝的大门关得更紧了,直到四十多年后,迎来了“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而这个变局,在1793年其实就已经到来了。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的人说清朝的衰败是乾隆一手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

康乾盛世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康乾盛世是乾隆带来的。其实真正的康乾盛世是在康熙和雍正的治理下形成的,而且是在乾隆的手下败光的。有人说清朝的衰败是乾隆一手造成的。我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一讲这个问题:

一,乾隆六下江南,耗资巨大,致国库空虚

大家都知道清朝在康熙和雍正两代的不懈努力之下,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经济政治发展已经到达了巅峰。那个时候国泰民安,济繁荣,国来朝。乾隆几乎不需要什么努力,就坐享其成。可是,康乾两代给乾隆留下了一个这么好的局面,乾隆并没有珍惜他爷爷和父亲给他留下来的这一个盛世王朝。而是大兴土木,任意挥霍,六下江南,使清朝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国库空虚。

二,闭关锁国,坐井观天,使清朝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轨迹脱节

乾隆觉得清朝是盛世,西方的国家是蛮夷。当西方派使节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科技计时。乾隆表示不屑一顾。他还告诉使者,治国要以农为本,不需要搞这些不实用的雕虫小技。所以他不仅没有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还闭关锁国。拒绝与西方科先进国家进行贸易合作,使清朝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轨迹脱节。

三,大兴文字狱,极大地打击了科举考试和人才任用

乾隆大兴文字狱,很多有才华的文人都受到牵连,不是被抓就是被杀。而且还有很多的名著好书都被列为禁书。这极大的打击了科举考试和人才任用。使得清朝失去了很多本应为国效力而且很有才华的人才,影响了清朝对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

人家看到我写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关注并留言哦。请大家持续关注我的百家号。我会定期为大家解读不一样的历史真相。

被误解的乾隆,闭关锁国真是失败决策吗?

乾隆皇帝一生的执政创造了不少历史之最,其中将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推向了顶峰,这是他值得后人肯定的一面。但乾隆皇帝也是最被后人诟病的封建帝王之一,他积极拓取在缔造辉煌之同时,也因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而毁灭辉煌于一旦。闭关锁国政策的全面施行,更是乾隆皇帝一生执政错误之最,这一政策不但为大清王朝之灭亡埋下伏笔,更是将清朝拖入了落后挨打的无尽深渊。

说起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我们不禁要问乾隆皇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

倘若我们仅以乾隆皇帝的无知与愚蠢来定义这个败笔政策,未免就太过简单和肤浅,而是应该结合乾隆朝闭之时代背景和其政治目的,来分析和了解一下现闭关锁国之前因后果,进而探讨它的不良影响。

在研究乾隆朝闭关锁国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闭关锁国这个政策之起源。

实际上,闭关锁国这是一个抽象概念,所谓的?闭?与?锁?都是相对的,但要是以乾隆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标准衡量的话,元末就开始推行了,而进一步发扬者乃明太祖朱元璋,甚至这一政策一直贯穿大明王朝之统治。

有朋友会反驳,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多么伟大之壮举,怎么能说是闭关锁国?郑和下西洋确实是走出国门,但是这完全是官方行为,并且绝不是为了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交易而为之,因此不得称之为开放。

有的朋友还会说?隆庆开关?,这确实是一次开放行为,但仅福建月港一个小港口,各项规定也是十分谨慎,而且隆庆开关也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一定灾难。总而言之,闭关锁国绝不是乾隆皇帝始创,也就是说,闭关锁国是我国封建历史的一个长期问题。

我们将时间拉回大清王朝,大清王朝的建立初期由于东南沿海尚存威胁,因此实施海禁,也就是闭关锁国政策,但随着康熙皇帝解决了东南最大岛屿问题之后,海禁也相对放松。

再加之,康熙皇帝本人比较开明,对于西方科学较有兴趣,所以康熙朝时期是比较开放的。但是在雍正朝初期,发生了一次传教士教会冲突事件,这次冲突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系,实际上就是西方相对开放的思想,是对传统封建思想存在冲击,这是统治阶级最为担心的,因此传教士遭到驱逐。

有人说清朝是最烂的朝代,清朝到底烂在哪里?

清朝被人们认为是最烂的朝代是因为清朝时期,我国的综合水平完全比不上西方列强,但是统治者还自以为是地固步自封,最终导致被其他国家侵略。清朝时期,其实是达到过盛世的水平的,但是这仅仅是与以前的朝代相比,可以被称为盛世,事实上康乾盛世时期的清朝水平放在整个世界上,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清朝统治者竟然觉得自己的朝代是?天朝上国?。清朝被誉为最烂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力一般,然而统治者却自以为是。乾隆时期,英国的使者来到清朝面见乾隆皇帝,带来了一些英国的先进发明,希望能够引进中国,然而被乾隆皇帝拒绝了,当时满朝文武都觉得清朝实力强劲,不需要这些洋人玩意儿,作为天朝上国接受这些?不实用?的东西实在是有损大国颜面,因此错过了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的机会。其次,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既是固步自封也是错过了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重要机会。当时的清朝打压商业和海外贸易,直接阻断了清朝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因此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古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政府这样的行为就是知己不知彼,所以才会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最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国力衰弱,后来被侵略后毫无还手之力,这也是清朝被认为是最烂朝代的重要根据。当时的清政府,百战百负,次次都割地赔款,还积极打压农民起义,让全国人民十分不满,他们打压人民,却没有能力对抗外敌,还要搜刮百姓的钱财来满足列强的欲望。所以清朝才会被认为是?史上最烂朝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6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