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李鸿章:永远的污点,姑苏城杀降

柳华 2023-07-27 11:06:55

自古以来,但行兵事,就盛行一种的说法。只要对手投降了,就不能再杀,杀之不祥。这就是,所谓的“杀降不祥”。对于18岁中秀才、21岁选贡生、22岁中举、25中进士和饱读诗书的李鸿章来说,自然是知晓其中的利害。那为何,他还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已从太平军,携部归降的郜永宽(云官)等“四王”,“四天将”呢

1863年11月,淮军在常胜军(英国人戈登调教的新式军队,受李节制)的配合下,围攻李秀成的大本营苏州。此时太平军中,军心涣散。纳王郜永宽(云官),于在11月28日派康王汪安钧,与戈登(常胜军)、程学启(淮军)联络,秘密进行投降谈判。

几日后,郜永宽(云官)在苏州城外的阳澄湖(就是盛产大闸蟹的那个湖),亲自与戈登、程学启商定最后的投降协议。杀掉守城统帅慕王谭绍光后,迎淮军入城。并许之高官厚禄,常胜军的戈登(英国人),作为担保人。

12月4日,郜永宽(云官)等八人,趁在慕王府,杀了谭绍光,并割下它的头颅,送至淮军军营。随后大开苏州城门,迎接淮军和常胜军入城。李鸿章诱降成功,“兵不血刃"拿下苏州城。

然而,李鸿章非但没有遵守诺言,给他们八人荣华富贵,还在部将程学启的唆使下,设宴计杀了这八位降将。以至于,作为双方担保人的戈登,提枪到处找李鸿章拼命。李鸿章肯定也认为,戈登这个洋人,实在有点小题大作。

在随后,清廷的论功行赏中。戈登更是拒收清政府颁发的“头等功牌”奖章和1万两赏银,而且就连他的工资(7万银洋)也不要了。可见,戈登对杀降一事,是有多么的气愤。这应该是,触碰到戈登的做人的底线了。

虽说,自古就有“杀降不祥”的说法。但中国历史上,不乏有杀降的事情发生。白起杀了40万、项羽杀了20万,就连辛弃疾都一气杀过800多人。李鸿章虽知杀降不祥,也知风声一出,再无太平军愿降。

但受当时的形势,淮军只有2万余人,而归降的太平军,据说有10万余人,依然有战力的也有四五万人。这些人并为解散,与淮军分城而居,各占一半。也因此,李程二人,才会觉得那八位归降的将领,没有真心实意,以后不好控制,才决意杀掉,永诀后患。

仅从这段往事中,李鸿章是不是滥杀之人,那不好说;但他肯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狠人。也应了那句古语,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这点狠心,也难有后来,哪位极人臣的李中堂。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杀降卒,李鸿章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当时的政治局面,不管是李鸿章自己本身,还是清朝统治需要,对这些太平天国的降兵都是容不下的。如果李鸿章杀了这些降卒,可能他会受到道德上的指责,但他一定可以取悦清朝统治阶级,也能巩固自己的势力,所以他才会反其道而行。

自古杀降,不祥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冷兵器时代,这种战斗中,人成为最重要的战斗力量,所以一场战争取胜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参战的士兵。一般来说,两军交战,只要有一方士兵投降,另一方军队都会乐于收编,不仅能够快速结束战争,而且还能够壮大自己的队伍,让自己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增长。最主要的是,缴械投降的士兵基本上都没有战斗力了,也就是说将自己的生命交给敌军。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被屠杀,那么对方军队一定不是个仁义之师,这样的军队不可能百战百胜,所以才会有了杀降不祥的说法。

接纳降军的风险不过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降而复叛之人,所以这降兵也是有可能诈降的。也就是说接纳降军,是有很大风险的。当然除了这些风险以外,还有很多麻烦事。毕竟曾经是敌对双方,说不定双方的手上都沾染着曾经战友的血,军人之间在战场上的情谊,足以让士兵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之下,想要原本两个阵营,两种管理制度的兵士相处融洽,且发挥最大军队作战能力,似乎比较有难度,甚至有很大磨合风险,搞不好就能闹出兵变。

利弊权衡李鸿章攻打苏州太平军之时,太平军请求投降,李鸿章原本也不想杀掉这些太平降卒,但太平军的将领要保留军队,还要继续驻守苏州,就让李鸿章非常为难了。而且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政府头疼不已多年,更是与清政府打了十几年的仗,清朝统治阶级对太平军的态度,差不多就是能杀光就最好杀光。先不说降军的要求,就光看清朝统治阶级的态度,清朝就容不下这些降卒,更何况他们提出的要求,李鸿章根本不敢答应,但如果拒绝,那么就是一场血战。

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李鸿章组建淮军多年以后,那么也许李鸿章会义正言辞地拒绝太平降军,然后再用实力平叛,可当时李鸿章才刚刚组建自己的淮军,不过几千人马,这是他全部的家底,也是他发家起步的资本,要是硬拼,就算赢了战争,自己也将倾家荡产,而且要是输了,那就是一无所有。但如果杀了诱骗太平军,然后杀降兵,李鸿章不仅不会被清廷问罪,而且自己还会保住家底,又建立一项军功,怎么算都是利大于弊。

也就是说李鸿章不是不知道杀降卒要背负的道德谴责有多大,但因为眼前的利益足够诱惑,所以他才会发其道而行,不过就是为了可以尽快上位而已。

镇压天平天国时,清军杀降无数,为何放过了丁汝昌?

在对待太平军降将的问题上,不管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他们当然希望能够全歼太平军,立下天大的功劳,但是只要是打仗,就会有投降的,而且湘军在和太平军对阵中,往往不敌太平军,为此招揽太平军投降,也是重要的手段。

然而,为了给自己少一些麻烦,通常情况下,清军都会大开杀戒,曾国藩人称曾剃头,动起刀来是相当狠,经常杀降,1861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安庆的一些太平军营垒,八千太平军在粮食吃光后投降,曾国荃先是缴械,然后把八千湘军全部杀光。

由于曾国荃杀降晚上睡不着觉,曾国藩写信安慰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据说曾国荃在攻破天京后,三天杀了十多万人,秦淮河都被染红了。

相比曾国藩的湘军,徒弟李鸿章也是深得曾国藩真传,李鸿章在包围苏州后,成功策反苏州城内的太平军高级将领,最终使得三万太平军投降,当时李鸿章许诺只要太平军投降,一律不予追究,结果投降两天后,三万太平军就被李鸿章的淮军屠杀了。

得到李鸿章杀降的消息后,曾国藩十分高兴地说“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曾国藩和李鸿章之所以对降军大开杀戒其实是有着复杂原因的,首先作为汉臣,他们本身的权力有限,有些高官厚禄的许诺本身就是欺诈;其次,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清朝统治者的认可,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最后降军降而复叛,一般会追究招降者的责任。

所以,清军一般不喜欢招降,即使是招降,前期无法杀降,就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战争打头阵当炮灰,后期基本就是杀降了。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意外,其中一个太平军统帅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因为韦昌辉死于天京事变,又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太平军高级将领,清廷想拿他做招牌,因此没有杀他,最后得以善终。

相比于韦俊的特殊身份,丁汝昌的履历更为传奇,他只是一个普通太平军低级军官,在投降清军后,不但没有被杀,后来还成了淮军高级将领,在甲午战争之前担任海军提督,赏加尚书衔,成为北洋水师的实际负责人,实在是令人慨叹。

为何丁汝昌的太平军履历没有给其带来负面影响,后来还能飞黄腾达,被清廷重用?

丁汝昌是安徽庐江人,太平军打到庐江的时候,丁汝昌应征加入太平军,在程学启部下,要说闹革命也要跟对人,丁汝昌后来能够飞黄腾达跟这个程学启有很大的关系,在1861年太平军形势急转直下的时候,程学启率部投降,丁汝昌也在投降之列,本来程学启只有三百多人,也没有什么影响力,曾国荃对程学启也不是很放心,在作战的时候,让程学启部当先锋,其实就是做炮灰,由于程学启投降的时候,太平军将他一家老小都杀害了,对太平军十分仇恨,因此作战相当勇猛,搞得曾国荃就是再想排挤程学启,也不好意思下死手。


安庆攻破后,论功行赏,程学启升任游击,担任开字营的营官(清朝一个营五百多人),丁汝昌升任千总,担当开字营的哨官。

要说人的命好,丁汝昌也是幸运到家了,在投降湘军不久,上海战事告急,在上海的士绅担心太平军开入上海,请求曾国藩支援,但是曾国藩一门心思想要从西边打到南京,不愿意到上海去分兵,因此让自己的学生李鸿章组建淮军,然后支援上海。

由于开字营都是安徽人居多,程学启和丁汝昌也都是安徽人,曾国藩早就看这只太平军降军不顺眼,干脆做个顺水人情,送给李鸿章当组建淮军的家底。

其实,曾国藩挺没有远见的,当时上海全是租界,要钱有钱,要炮有炮,等到李鸿章把淮军带到上海后,再借助戈登的常胜军,着实打了几场胜仗,淮军也得以迅速发展,作为淮军的班底,骨干,李鸿章的老乡,程学启等人深受李鸿章的重视,程学启简直就是李鸿章的心腹,李对其言听计从。

本来丁汝昌是跟程学启混的,但是程学启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事中去世了,丁汝昌却逐渐受到重用,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受到朝廷的猜忌,自剪羽翼,大幅度裁撤湘军,反倒是李鸿章丝毫不顾及朝廷的声音,不但不减,反而扩充淮军。

等到捻军作乱后,湘军成了战五渣,曾国藩带队去也是铩羽而归,最终还是李鸿章带着淮军前去救场子,丁汝昌在剿灭捻军后,因功被授予总兵,加提督衔。

当然,要说太平军降将的身份对丁汝昌的仕途有没有影响,肯定也是有的。

在捻军被剿灭后,清政府决定对淮军也进行裁撤,裁撤的军队其实不多,但是丁汝昌部却赫然在列,由于丁汝昌抗议,其上司刘铭传要杀了丁汝昌,丁汝昌得知,急忙跑回老家避难。

这个遭遇不可能与此无关,丁汝昌应该是能打,在打仗的时候淮军需要他提拔他,可等到没有战事的事后,第一个就被踹开,丁汝昌也因此在家赋闲几年。

在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实际上已经成为清廷中最有影响力的汉臣,当李鸿章准备创建北洋水师后,想到赋闲在家的丁汝昌,以其“才略武勇”决定提拔丁汝昌到北洋海军系统中来。

当时左宗棠正在进行西征,得知丁汝昌复出,还打算要丁汝昌到西北战场,但是李鸿章与左宗棠闹掰,没有同意,将其留在了天津。

此后他主要从事北洋水军的购舰与海军训练工作,北洋水师成军之时,丁汝昌担任海军提督,负责整个北洋海军的建设。

可以看出,丁汝昌受重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有一些本领,并且由于其安徽的地缘关系,得到李鸿章的赏识,最后则是搭上了淮军崛起的东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6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