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王国维最经典的一首词,最后2句太唯美,几乎难以超越

百薇 2023-07-27 10:46:26

当人们谈起王国维时,或许很多人联想到他的人间词话和人生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种“立”的境界;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守”的境界;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得”的境界。

是的,这样一位国学大儒,有着如此深刻的感悟,至今我们都顶礼膜拜,对他的智慧之语也是记忆犹新。王国维不仅在文学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活当中,他亦是一位痴情的男子。

王国维与发妻莫氏相识于光绪二十二年,但是,真正在一起的日子并不长久。因为王国维对文学的追求,促使他前往西方国家学习。后经历了西方国家的洗礼之后回国,又因为学术的研究往返于全国各地。

每日苏州、上海、南京等地到处奔波,所以他与妻子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可以说一年只能见上几次。就这样忙忙碌碌了十年,直到王国维在文学界的地位已是不可撼动之时,他才恍然大悟。十年了,该回家了,于是他收拾好所有的行囊,准备回到家中,可是到家时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

十年以来,因为对文学的追求,让他走上了文艺的道路,从而忽视了家庭。这时的王国维心里充满了亏欠,因为自己的妻子明明比他小,十年过后看起来却像一个老妇人一般,满脸皱纹,行动缓慢。

仅仅十年而已,岁月不曾善待于她。如今的王国维还算是风度翩翩,可是妻子却已经憔悴入骨。这十年的辛苦已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形容,满怀着愧疚和无奈的王国维将对妻子的爱意全部写了下来,当时记写下一首词,这首词也成为了不可磨灭的名句,尤其最后14个字,更是成为经典,被我们广泛提起。

《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我早已阅历了天下所有的离别之苦,可是没想到当我重回故地的时候,从前的人已经像花一样凋零了。晏殊曾说:“等闲离别易销魂”,苏轼曾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离别之苦又是何等人能承受的呢 漂泊之时,思念家人,思念家乡,为了自己学术追求而放弃归乡的机会。即使知道有再多的不舍和无奈,却还是找借口原谅自己。

可当回到家时,妻子的模样已证明了一切,自己年轻时的放纵,以致如此。一点点的欢愉,便勾起了往思。人生中最留不住的,便是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落花。王国维心中的悔恨,无人能懂。他或是怪自己当初没有多陪伴妻子一点,或也或许怪自己无法挽回白驹过隙的似水流年。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人间词话》赏析——来自文字的温柔与力量

1, 迫不及待想一览王国维先生的不朽著作《人间词话》,这是一本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关于对词的种种阐述、理解、意境、格特有研究。说到这句“有境格自高”我想道公公书法曾写的一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其实大有相似之处。

王国维先生早就明了,文字于人之间的关系,文字正如一面镜子,时刻反映着当下写作的心境。现在很多文人,修禅的人追求着一种“纯粹”,就是坚持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生于浊世,不具备玲珑的人,又怎能抵挡当今社会的纸醉金迷呢?

2 王国维品酌的意境,提出“境于一字中”于《玉楼春》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充足了它散布开去的魅力。“杨柳烟外晓寒轻”,心思细腻,感知春意盎然,“晓寒轻”,仿似深闺少女被惊鸿一瞥的暗自欢心,又不可告人的快乐。正所谓“年少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有一种美,打动人心,就如春风扑面而来带给你的清新之美。“云破月来花弄影”,好个“弄”字,意境更是开阔。图为茶花,借此意境,附上一首-----茶花枝头春跳跃,引来喜鹊破寒冬。

3 王国维提出,大小非优劣。境界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又道“境”,分为闲适之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轻巧地道出杜甫草堂的环境,村落闲情,作者安享春雨到来的清新,虽是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忧国忧民,自然对眼前生活的满足,不禁对这细微产生热情。同样是出于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种悲壮境界,大气凛然,人文再现的美感。境界不分高下,关键看人文美感。

4 读书的时候,听着老师唠叨这李太白大气之作,并无任何感触,只点点头,敷衍老师几句,理解理解。如今跟随大师王国维重读细品《人间词话》,颇多感触,因为有了一些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于是加入自身的一些情感元素,读起来更能品酌到古人的智慧结晶。李白的诗歌,底气十足,一个人的文字彰显一个人的个性,没法掩饰,没法捏造,自然流露应景之感。若想文字浑然天成,先修炼自己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女人,不急于绽放,沉淀后方能脱颖。

5 王国维之品文,是靠心思缜密去触碰文字的温度,通透其中才能由表及里。温庭筠和冯延已的诗,分别被其定义为“精妙绝伦”和“深美闳约”,同样是花间派代表,同样是男欢女爱,哀怨中新生的力量却不同。毕竟是性格决定命运,说得没错。通常不解风情的男子,更多的是祸害一个女人的幸福。但太过风情,也容易变作处处留情,滥情。

冯延已那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暂时读不出暧昧不明的忧伤和那种难以明了的绷弦感。只觉得视野很辽阔而已。

6 花间派的写词风格,精美绝伦的意向,华美浓丽缺少真性情。以温庭筠、韦庄、冯延已为代表。我记得有位朋友曾狠狠地提出建议,说我的文章辞藻太过华丽,缺少朴实之美!当时心里确实不好受,因为吧,文章风格或许与作者的个人风格有关,我本不是朴素之人,要强扭文章为朴素之作,实乃难事。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人情练达即文章”,心有多宽,文字就有多广阔,文字与真性情相一致的。

分享王国维提出的“和泪试严妆”(冯延已)、“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朴素的字眼,浓丽的哀愁,遮掩了情感,境界也由此而出,精妙之处在于,透过物镜,写实在的心境。

7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在南唐后主的诗句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道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其实很多时候,越是超越世俗的厉害关系之人,越能专注自己的学术,又一干净之人的体现,王国维应如是!这是我越加崇拜的地方!

如果再说到这种《离骚》中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让我想到琼瑶的《梅花三弄》的一弄,梅花一弄断人肠,大结局写的场景是,浩光抱着吟霜冰冷的身躯,策马奔走,向着远方~~~许久过后,远方出现了两只美丽的白虎在追逐~~

如果说让我理解这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觉,大概这种结局足以诠释,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词的魂魄与所读之人心灵感应,对诗词的鉴赏,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不必强掰。

8 王国维对于词是敏感的,剖析也是非常精准的,温飞卿的词冠上“画屏金鹧鸪”,以华美取胜,里面蕴含的情感含蓄,谓为“句秀”,我是喜欢含蓄的表达,虽然可能会让猜不透,但,含蓄实为一种美。但有一定境界的人,追求的是“骨秀”、“神秀”。韦庄词中却有“弦上黄莺语”的清丽,意境也开阔,王国维定格其词为“神秀”,不过结合南唐后主个人的身份地位,即使是偷欢的闺房之句(奴为出来难,叫郎恣意怜),后人也将蒙蔽一些不堪的背景,知会地笑而不语。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会让人刻骨铭心。

9 晚清词人周介存有过这样的叙述——毛嫱,西施,天下美女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他把温飞卿的词比喻严妆,把韦庄的词比喻淡妆,而李后主李煜的却是粗服乱发,不掩国色。好细致的分析。

当我们细读那一段“自是人生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主总能将愁比喻为涛涛江水,雄浑气魄,意向开阔,和他亡故的悲哀有关。自古人生历经苦难者多,能发人之绝唱者少。我们带着欣赏古诗词的美好,无论是安享生命之壮阔,还是饱受生活之折磨,喜,则眉梢上扬,气吞河山,悲,也要悲得壮美苍茫!

10 谈到南唐后主,接着就谈到一个关于“客观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的问题了。有一种观点是,客观主义者涉世入世深,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经过收集无数人间冷暖方成大作,最后悟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难怪我读不下去这两部堪堪经典大作。再论及“主观主义者”,涉世深与不深都好,忠于自己心底澎湃的情感抒发,忠于艺术,忠于生活,借助文字或者其他文艺载体其上升为审美的高度,就是真性情的最好诠释了。

11 随着春意纷沓而来的冯词,渐已脱离温词的艳词,从另外一种生命中抽丝而出,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却也抹着层层罂粟的孤独。独立寒桥,颇显“断桥不断”“长桥不长”的西湖隐喻。词人的愁,在万千众生中共存,我们是行走于浩瀚词典的沧海一粟,不体恤千丝万缕,又怎能洞察世事呢?诗,于我美学也,词,于我警示也。

12 读词,有一点我是认可王国维先生的,一个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人,那么他的情感也一定有着娇弱和逃避的地方。再华丽的词也是“矜贵有余”,因为丧失灵魂。在我所有的朋友中,一直重视灵魂重量的人,也只有小泥鳅一位。也许这两年来被她彻底同化掉了,不断地思索关于思维层面的问题。你说不接地气也好,说不务实也好,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但,历史长河几千年,流失掉很多文化艺术精髓,那也是因为世人的忽视。我甚爱读古书,在享受古人诗品盛宴的同时,可以以镜窥己,从而正衣冠。

13 有人说,读古书,是和古人在面对面交谈,对话,取其古人之精华、智慧。今天分享王国维先生对待婉约派诗人秦观的诗句,有一首《踏莎行》是他津津乐道的凄厉之诗。全诗读下来,我却和东坡一般,最后一句读出点味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咋看只是景观描写,郴江绕郴山,山水相依乃自然之状。但似乎却又有着一种人生变化无常的暗喻。句中渗透着一些泪、无声的泪流,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对另外人生的一种期许吧。这无以名状的痛苦,洽洽和东坡被贬的感受一致。如果你经历生活的无奈,也许,你也会和此句产生一定的共鸣。诗句,我觉得因了与大众共鸣而美。

14 诗词的好坏的一个标准,除了“境界”外,就是“气场”。就好比一个人,最好的评价,我想不叫美丽,漂亮,而是“气质”,“气场”。一首好诗,要么气势磅礴,要么悲壮如虹,要么如烟似雾久久缠绕人心。哈哈,以前上语文课,一品诗句,随机就附和老师说,那是寓情于景,那是托物言志。当你真正有过沧桑之后,你才能理解诗品中心酸,而愈发喜爱那些兼带自嘲自解自娱自乐的铿锵之句,有力量,有正气,有解毒功效。

15 如何理解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诗与词“在神不在貌”,我能浅显地去理解,譬如,《霸王别姬》中西楚霸王战败后回营的样子,可以是狼狈逃窜,可以是兵败从容,依显王者风范。有神乃大气,人与诗、词一样,有品有格自成风范,有貌无神难成气候。即使花间派艳词,有格乃真性情。又如雅乐,发乎情止乎礼,为读者之吹捧。然靡靡之音,奇艳而腻,被视为无格之调。

16 周邦彦之华美辞藻,不为王国维所赞,谓曰词之巧工能匠,不有大气象也。如果评论一人文字之好歹,看气象?意境?深远?吾观之,词有华美有艳绝,有雄浑有气阔,有哀怨有悲喜,如同吾观物,固物皆著我之色彩。只愿归属自己,万物皆独特。(只要属于自己的文字、自己的风格,灌注自己的思维,都是一种独一无二,不必效仿)

17 品词,如同品阙一盏茶茗,香气缭绕;如同食一盅钟鼎玉食,唇齿留香。周邦彦之美词,如同绝色美人,让人心怀意想。好一句“桂华流瓦”将月色之色香兼备,营造唯美意境。诗词中月亮是朦胧仙子,嫦娥仙子,飘渺超凡,脱俗不可侵犯之清丽。东坡有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之事,永远与婵娟有关联。“桂华”、“婵娟”,乃月亮之别名,偶成佳句之于恰到好处地使用。

18 分享东坡、章质夫《水龙吟》,东坡原是和韵,却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求也。

吾喜好东坡词,亦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能将情与景很好地相互交融,行云流水,情感细腻通透,所见之景,皆为胸中之情。景从情中来,情在景中显,入木三分。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点点是离人泪。------绝美之处在于所有飞花,碎萍、落红、杨华洒落一地的“景”,由于内心的怨,而升华为“寓情于景”,看到的是“泪”,物与情融合得如此绝妙。这是写作的妙处。

19

古人之诗词《暗香》,被王国维先生定义为“情太盛”之“没有化开的白糖水”。作品有优劣,情感有真挚,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显”手法运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古今之寡。唯有学会品酌精与劣,方是前进之脚步。古人之情怀,或激昂,或忧伤,或思虑,或窃喜,皆为现世之人除去浮躁烦忧之良药。文以字里行间之朴实,乃柔和于心。

20 读词似恋爱,恋爱品人格。情在诗中显,诗中阑珊意。

若非胸中有倦意,何须高树数黄昏。

闲云野鹤孤寒天,茫茫忧愁笔下堕。 -------品读王国维之品论有感。

21文字勾人魂魄,震慑人心。一首筝曲可安抚内心浮躁,一阕美词意境连绵,柔入心波。而王国维先生提到的词有分“隔”与“不隔”,实在有些难以理解和区分。锤炼文字是词人的工具,关键看功底。“隔“我理解的是读者未能理解其中意味,隔着一层朦胧。然而,“不隔”为内在的谦虚化为外在的表现。“隔”则为拙中的掩饰。不知道理解得对否?赐教赐教。

例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被视为“不隔”之句。

无论词人运用何种手法,用典,拟人,只要编织的文字能将情感最真实,自然,真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身临其境,就是“不隔”啦。文章就必须做到“不隔”。

22 一个人最坏的状态,该是“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了。白石的词被王国维先生定格为毫无作为,清高外在难掩骨子软弱,我更加肯定所有词尽在极力为自己的生活状态辩护,树立牌坊是每个人自我肯定自我标榜的行为。我不认同王国维先生的贬嗤,因为谁人堪流伤怀泪,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苏轼、李白那般豪爽,具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在坎坷落魄之时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夜无晴”的超然物外。读古人之词,最好多份理解,便好!

23 玩文字的人,有着一颗敏感的玻璃心,被人一眼看穿,却也不惯于掩饰自己。也许,多年的习惯已养成澄清透亮的风格。古今中外,真正能走心的是性情中人,不虚不浮不燥。写出来的东西不造做,真性灵。既有款款深情的真情流露,又带婉转的羞涩之意。幽深幽远,恰到好处。比如辛弃疾,苏轼。

24 事能知足自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为何东坡能以豁达处事?他具备天生的调度能力,进而有入世的责任心,退而有出世乐游园的逍遥心。《庄子》的审美哲学里,讲到更多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审美,生与死只是一个阶段而已,平等对待之。东坡词,有境自成高格,读之,有酣畅淋漓之感。熏陶圣人品质,断绝自身缺点。人,不在前进中修行,必将在后退中荒芜。

25 这回终于找到一种完美的解答,来诠释我们美好艺术人生的追求,没有和文友讨论过,艺术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包括文学!除了一个“美”字外,或许还有一种安慰剂的作用吧,当你和艺术(无论是文学、绘画、摄影,音乐,雕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忘却天地。用过心,方知深重。

沉默,有时候,不叫“无言”或者“无语”,也是保持自身尊严的一种方式。懂得,于是明了。

26 有苏轼的遗风,自然能入王国维的法眼。一切以境界为本的格律、神韵、气质,在东坡词中尽显芳华,容若词也不外乎,能达到已经雄浑,苍茫却又不沧桑,意犹未尽拨人心弦。阅之,品之,辩之,何为美,为后世之镜。

27日子过成诗一般,是怎样的体验?在严羽的《沧浪诗话》里有种解释——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奇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思维驰骋,虽烟火之呛鼻,因绕村庄而自成美绢。

28 赏析这句“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御月赏景,同时暗颂疆土像圆如杯盏千古无缺。想起《宰相刘罗锅》里有这么一个情节,皇上生日那天,和绅等众大臣纷纷进攻上等鹿茸、人参等珍贵之品,刘墉呢?他扛了一桶的土姜过来,当时和绅正准备笑话他庸俗,皇上问话了,刘墉不慌不忙,从容淡定地说“皇上,您看这姜像什么?姜的形状像不像河山?臣现在把一桶(统)的河山送给您,笑纳!”至此,龙颜大悦。

这可有异曲同工之妙?

29 诗词鸣不平,,有道是“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洞悉力颇强的王国维先生一语道破。吾思虑万千,经年已觉,欢愉片刻难言至理,愁情闷苦而叠诗一沓。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鉴别于真感受和强为辞,路人一眼辨明。

30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琼瑶阿姨的腻,正是填补了国人的缺。我亦不例外,去年疯狂重看《梅花三弄》,写下两篇《悦读琼瑶1,2》,情仄逼人,逼己,于是,独行到西湖(水云间)的拍摄地点,静坐欲入戏。每每想起,感谢自己的任性,在天地间找到平衡。

无明所系,爱缘不断,又复受身——《阿含经》

明日世界,谁是谁的朱砂,谁又是谁的潘多拉?

31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王国维先生信手拈来的“境界”,提出“有境自成高格”。于是,我们不断遁寻“境”和“格”。诗词给我们的力量,不是挑战诗词大会赢得冠军头衔,而是能悟诗之所言,能言诗之所感,能感诗之所境。面对别人给予的伤痛,有人选择记恨一辈子,有人选择原谅,有人选择包容,有人选择淡漠,有人选择忘却,有人选择不扰不惊与之共存。心所到之处,乃鄙人之境。

32 读到《开通押之祖》,关于“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般去悟吧,每个人鉴赏之不同。我喜欢隐晦些表达,辛弃疾那句“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王国维先生的焦点在看“热”字,说那是韵!我重在看后句“那边应是说侬时”,这句似乎隐约让人感觉“那边”情意绵绵,已是水深火热中。表达隐晦,让人浮想联翩。宋之词秀,犹如唐之诗美。骚人、九辩招魂处,尽是云烟深处水茫茫。

33 今日读取,谭献的《蝶恋花》------莲子青青心独苦,一唱将离,日日风兼雨。豆蔻香残杨柳暮,当时人面无去处。

与唐代诗人崔护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同样强调“人面不知何处”的忧伤,由于所处朝代不同,诗人的心态不同。前首处于清末,世事动乱,民不安心,诗人怀念昔日盛况。后首是唐朝,国泰民安,哪怕“人面不知何处”也不至于悲伤过及,因为“桃花依旧笑春风”,乐观,豁达不执著于一物一人。

读诗,读出我想要的生活,读出曙光之辉。

34 文人相轻,百家争鸣,独尊其志,是为骄纵。陷深文罗织,各解其意,不无道义。自古文坛百花齐放,各逐所爱,放之四海皆容。文人互尊,尊情怀,尊道义。

35 宋词之瑰丽,莫尚于吴侬软语。词之俏,莫过于翠黛、峨眉、孤鸿、天涯,愁云,落寞诸词。咏史达祖之《双双燕。咏燕》,美词“柳昏花暝”“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于我,沉醉处,不知归路。

词人情感澎湃处,便于含蓄,深怕一个觉醒,打落无限哀怨。“含蓄”一直是女子之贵。

37 钟鼎玉食,就如词之华丽。人之陷于浮华肤浅,多半心之缺失。古有西施,着素布衣,难掩国色,是谓倾城,以至高审美论之,如获至宝。

然品词亦如是,啜取真知真性情,气吞河山之势,或高山流水之幽。品人生,阅卷长河,驰骋天高地阔,莫忘初衷,留存禅心。

38 写文字的人,大抵思维都是相通的,从蒋勋的“文学力”这个角度来谈,文学不但是文字上的艺术表达,更多的是思维的境界,与悲悯心的生成。他与王国维所崇尚的精神世界或多或少是相似的,摒弃功利心,纯粹的审美情趣。文学力,还包括一种信仰的成分吧?人若无信仰,精神世界谈不上丰腴。所有的悲悯情怀,于山水日月星辰同忧乐,于是乎,人就成为了真正的有血有肉。

39 谈起柳永,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流连辗转于莺歌燕舞间的风流才子。因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圣上,因了“忍把光阴轻弃”而得到众多歌伎膜拜。情之真切,意之凿凿,把歌姬喊成“奶奶兰心蕙性”,对于有严重精神洁癖的王国维来说,那是轻佻,那是鄙俗。不过,最后,王国维还是视文学为人生永恒的意义,能担当慰藉心灵的重任,艺术,让人一辈子不会空虚。姑娘,嫁人,就嫁给艺术吧。

40 诗词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的审美,在精神领域上的提升。王国维先生说,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对于精神洁癖的王国维来说,他是注重诗词的神、韵,而有些摒弃外貌的华丽丽。提出“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将东坡“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与白石的“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之对比,一个格高旷达,一个悲天悯人。其实,文字与性格、气度有关。

41 文学起源于游戏说,乍一听,似乎有些滑稽了。在《人间词话》中讲解了作者应该具备的修养和态度。诗人对于宇宙,须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固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故有高致。这说法也恰应证了,入才能奴仆风月,与花草共忧乐。出,而后通透世味。

1次浏览

人有悲欢离别,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什么意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

--------出自哪里--------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品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翻译--------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字词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作品赏析--------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夜深千帐灯”一句,为什么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一句词?

《长相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有三个。《兰香德》中“香神思”中的“夜深千灯”一句,被王国维誉为一个永恒的词。这是因为这是一部描写边防军乡愁的名著。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最丰富的色彩,夸张了气氛,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相思。第二首诗描写了失踪妇女弹钢琴、用音乐表达爱意、落泪心碎、渴望穿着的情景第三首诗表达了他们对远征亲人的深切思念。第三首诗以花床为表意,赋予了主人公情感,表达了主人公对情人的向往。这三首诗在内容、形式、意境上都有所不同,都深刻表达了失散者相思之苦它们写得真情实感,挥之不去,富有同情心,读来让人哭泣它的诗是含蓄的。

走着山河,远离家乡,来到荒芜的土地上,夜晚,帐篷里点亮了许多灯光,却更加孤独。”《夜万灯》看似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其实写的是深沉而苦涩的情怀白天行军,在山河中徒步,晚上还是很亮的,很难入睡。这是因为思乡和失眠。

这本书是《山经海经》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曾应许》。这两部小说的背景和人物是相互联系的,但又是相互独立的故事《长神思》的故事承袭了上篇《曾应许》的故事背景。它讲述了池佑与西陵亨的女儿小亨、九尾狐家族的屠维山、神农军将领刘翔以及与自己分居的表妹庄之间的爱与恨。

在古代荒原经典神话传说的背景下,《长相思》讲述了“爱而不爱”的人生故事。构思新颖,布局精巧,想象奇妙,跌宕起伏,结局温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25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